略探《摄大乘论》中的佛学思想

略探《摄大乘论》中的佛学思想

ID:9053742

大小:7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16

略探《摄大乘论》中的佛学思想_第1页
略探《摄大乘论》中的佛学思想_第2页
略探《摄大乘论》中的佛学思想_第3页
略探《摄大乘论》中的佛学思想_第4页
略探《摄大乘论》中的佛学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探《摄大乘论》中的佛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略探《摄大乘论》中的佛学思想[内容提要]:本论依无著《摄大乘论》(以下简称《摄论》)论述大乘佛学之殊胜于小乘教义,从缘起、三身、涅盘等方面阐释大乘究竟义。《摄大乘论》依中观空义发挥大乘空慧悲济的特质,又以识为立论根本,其先由缘起说引出世间清静种子由闻“熏习”成就福慧资粮,证入真如法界,最后转识成智而得涅盘佛果。《摄论》是唯识立论之作,所以本文以《摄论》为基础阐释唯识时期大乘之异于小乘的佛学思想。具体在于阐释《摄论》之世界本体之说,有本体之阿莱耶识种子得证智、断二果,而具体的殊胜本文以三身、涅磐示之。[关键词]摄论缘起熏习三性三身涅盘[正文]“佛”不是对神的称谓,佛

2、教不是神教,它是众生修行成就的,是对究竟圆满大觉者的尊称。众生有成佛的自性,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其义是觉者。至于佛陀观,这里主要指的是对释尊本身的观念和看法,对释尊生前和灭后的境地的一种阐述。释尊观缘起而成等正觉,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是即人成佛的,“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含等见品)。为广度众生而随缘应现,是世人成佛的榜样。本文将对释尊佛陀的佛性展开论述。而对释尊佛性的探讨自佛教成立以来就有众多分歧,这就让我们有必要简要阐述一下佛教思想的发展史。对于佛教思想的发展阶段,一般可以分为原始的阶段和发展的阶段。发展阶段的佛教又可分为第一期——小乘部派佛

3、教,和第二期——大乘宗派佛教。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是原始佛教的延伸。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以及说明人生现象与本体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它是区分佛法与非佛法的标准,在佛教思想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而从原始佛教逐渐演变到小乘部派佛教首先是大众部与上座部的分化(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前后),上座部中又分为“上座分别说部”,上座(分别说部分出以后的说一切有系)——11二部。上座(说一切有系)又分为说一切有部与犊子部,而犊子部中的正量部得到广发的传播,于是形成大众、上座、说一切有与正量四大部派。这时的分歧主要是由于对

4、佛法的偏重有所不同,对佛陀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如上座部认为佛的生身是有漏的,其所以为佛是由于佛的无漏功德法身,而大众部则主张佛身无漏说,到了《大智度论》所说:“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所生身”。这就为形成以后大乘瑜伽行派的三身说打下了基础。这时也出现了“譬喻”与“本生”说法随着部派佛教的发展从中走出了大小乘佛学(公元1世纪——公元5世纪)。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一般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以龙树为代表的初期大乘思想,这个时期《般若经》及其提出的“诸法性空”的思想成为以后整个大乘佛学的理论基础,龙树在初期经典的基础上创立了初期大乘最重要的思想——中观学;而之

5、后受上部派影响深远的唯识思想逐渐取代了中观思想成为大乘思想的主流,这时大乘思想才最终趋于成熟,四五世纪之间的无著、世亲两兄弟便是整个唯识思想的创立者,尤其是无著论师的《摄大乘论》成为中期成熟的大乘佛学思想的代表著作,所以本文旨在通过对《摄论》的研究窥探成熟大乘思想中的佛陀观思想;到公元7世纪后密教盛行,大乘佛教走向密教化,“即身成佛”的理论盛行,密教后期佛教趋于衰落。前面已经论述过原始佛教时期的佛陀观,本文将基于《摄论》从三个方面对已步于成熟的大乘的佛陀观展开论述。首先要认识其作者无著论师。无著,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之一,生活于纪元3

6、10到390年间,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属婆罗门种姓。他初修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习修空观而不能了达,后师于弥勒,乃悟达于大乘空观,从此弘扬弥勒的瑜伽论教旨。无著一生著有《瑜伽师地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其主要的佛学思想概括在他的《摄大乘论》一书中,该书以《阿毗达摩大乘经》为依据对唯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如《摄论》开头“阿毗达摩大乘经中,薄伽梵前”以及最后的结说“阿毗达摩大乘经中摄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释究竟”。《摄论》在佛教经典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大乘佛教发展到兴盛时期的具有集大成性质的经典论

7、著,从欧阳竟无的《瑜伽师地论叙》中我们可以看到《摄论》的地位:“11十支之中,《摄论》最胜,《百法》、《五蕴》,略不及详故;《杂集》、《法相》,博不及要故;《分别瑜伽》但释止观,六度三学,此独详故;《辩中边论》明中道义,对恶取空,此明十地,正诠所修故,二种唯识,立破推广,提挈纲领,此最宜故;《庄严》诠大,意在庄严,此论诠大,意独在入故;《显扬》诠教,意重闻思,此诠入地,意重修慧故;是为最胜,应此钻研,是为《摄大乘论》以简小入大为宗义。”可见《摄论》殊胜于其它的论著,其作为大乘思想的代表作品目的在于显示“大乘真是佛语”、“殊胜”于小乘,而本文的目的正是要论述大乘思想

8、中殊胜于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