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40890
大小:4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5
《投身文化建设提升人文素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投身文化建设,提升人文素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人心,备受鼓舞。《决定》明确指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对我们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是给我们诠释基督信仰的大好时机,并成为推动中国基督教向前发展的动力。众所周知,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已历史久远,但是要把基督教文化真正融入中国文化,使之扎根中国文化,实现基督文化的本土化,最终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作贡献,依然任重而道远。一、对于人
2、性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论人性具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具有同情心、向善是人的本能。《三字经》首句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生下来原本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性善论注重的是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好的社会环境,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大家若都有向
3、善之心,社会自然安定和谐。 (二)与此相反的是人性本恶的主张,这是荀子提出的论点。荀子在他的《性恶篇》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是指“人为”,不同于“伪装、虚伪”的伪,他认为人天生的本性是恶的,善良的习性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恶为善”。 (三)还有一种观点便是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这是汉代扬雄在《法言·修身》的主张,意思是一个人的好坏不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他结合善恶两方面对
4、人性进行了分析,对单纯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理论上的修正,强调了社会环境的引导作用。5从以上三种观点可知,不论是哪一种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后天的教育、后天的环境引导对于人性趋善的重要意义。让我们再回到《圣经》去了解并认识人性的起伏;根据新约《罗马书》5章12节中的经文指出:“罪是从一人(即亚当)入了世界,死(即审判,下同)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自亚当犯罪之后,罪恶就进入了这个世界,人类都承受着罪性的遗传后果。因此,大卫在《诗篇》51篇5节承认说:“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基督教的“原罪说
5、”由此而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出现许多犯罪的案例,足以证明人性中的阴暗面;如自私、骄傲、贪婪、虚妄、伪善,嫉妒、藐视、诡诈、暴力、仇恨、凶杀、忘恩负义、心不圣洁、无亲情、不怜悯人等罪恶。但是圣经也没有全盘否定人的价值体现,人还有良知,有其基本的道德标准,也有许多的善行美德,反映了上帝的形象。所以使徒保罗曾勉励腓立比教会说:“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腓4:8)又在《罗马书》12章12节指出:“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雅
6、各书》1章17节见证到:“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这些说明神是一切真、善、美的源头。人类堕落之后,人性中还没有完全失去神的形象,人仍有行善的本能存在。因此,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基督教的圣经,都表明人性的两重意义,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如何作出选择,站在哪一边;同时外界的环境如何引导我们做出选择也很重要。《圣经》《诗篇》第一篇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它要我们:“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
7、这人便为有福。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秕被风吹散。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二、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身缺陷 (一)认识自我的基本含义正确认识自我就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人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5要正确认识自己,我们就必须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我们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
8、如外貌、衣着、举止、风度、谈吐,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如学识、心理、道德、能力等。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的美与内在的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的美对外在的美起促进作用。以此同时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外在形象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