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森论点的历史际遇

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森论点的历史际遇

ID:9036611

大小:31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5

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森论点的历史际遇_第1页
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森论点的历史际遇_第2页
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森论点的历史际遇_第3页
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森论点的历史际遇_第4页
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森论点的历史际遇_第5页
资源描述:

《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森论点的历史际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森论点的历史际遇唐文佩作者简介:唐文佩,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学系,科技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的社会研究。本文受北京大学医学部新教师科研启动基金(BMU20090507-123)支持。摘要本文勾勒了20世纪20年代末赫森在苏联的政治处境,对比其1931年论文在选题和行文方面的诸多特点,并结合其回国后政治处境的一度转变,意在说明赫森论点应更多地理解为其对时局的一种顺应。为了回应国内对其“贬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自然科学的意义”和“理论脱离实践”的政治责难,赫森通篇援引马克思、恩格

2、斯和列宁的论述,宣称利用马克思的历史过程理论寻找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这一做法在西方科学史界产生了极大震动,被奉为科学史外在主义研究的开山之作,这应该是赫森行文之初不曾料想到的。关键词赫森论点科学史外在主义鲍里斯·赫森(1893-1936)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科学史辞典》(DictionaryoftheHistoryofScience)中,“外在主义”(Externalism)辞条列出的首篇文献是苏联理论物理学家鲍里斯·赫森(BorisMikhailovichHessen,俄文

3、Бори́сМиха́йловичГе́ссен,1893-1936)赫森俄文名“Ге́ссен”,英文译名绝大多数为“Hessen”,少数为“Gessen”,我国目前的主要译法有“盖森”、“格森”、“黑森”、“赫森”四种。从发音的角度讲,“Gessen”与俄文发音接近,但据苏联科学史研究家格雷厄姆(L.R.Graham)考证,赫森的两处英文手迹,一处是爱丁堡大学的入学表格上,一处是与英国科学记者克劳瑟(Crowther,J.G.)的通信处,均签做“BorisHessen”,可见“Hessen”无论译

4、法还是读音都为其本人所认可。考虑到赫森的成就主要来自于其发表的英文文章“TheSocialandEconomicRootsofNewton’s‘Principia.’”,影响也主要在苏联之外,故选取其英文文章的署名“BorisHessen”翻译成中文“鲍里斯·赫森”。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TheSocialandEconomicRootsofNewton’s‘Principia.’”),该辞条称科学史的外在主义研究进路在是与赫森的名字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对于赫森而言,这份殊荣的获得

5、或属意外,当初他只是想借助一篇“政治正确”的论文,表达接受批评、积极改造的决心,结果这个政治高压下的产物没能帮他摆脱厄运,却对整个20世纪的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验了一个在中国脍炙人口的说法——“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反德波林派运动中赫森的历史处境20世纪20年代末,在斯大林独揽党政大权的同时,苏联开始用“左”的方针处理科学技术与政治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自然科学研究和科学哲学研究大都在劫难逃,这就是喧嚣一时的“反机械论派”和“反德波林派”运动。短短几年间,机械论派和德

6、波林派先后被宣判为自然科学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前者受批判的理由是把自然科学的一般结论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内容,取消了哲学作为一门特殊科学的必要性,认为自然科学不需要任何哲学;而后者受批判的理由则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幌子下,吹捧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家的最新成果和他们的哲学观点,把它们同马克思主义等同起来。赫森作为德波林派科学哲学思想的主要阐发者,亲历了两场运动,扮演的却是两种角色——批判者和被批判者,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之一即在于赫森对“资产阶级科学”——相对论的维护。赫森1893年8月16日生于乌克兰一

7、个犹太家庭,20岁前后曾有一年在爱丁堡大学学习自然科学,1914-1917年在彼得堡大学物理系学习。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和布尔什维克党,并一度出任由托洛茨基任主席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内战结束后,赫森继续其物理学学习,1928年从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该学院的全名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红色教授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31年成为莫斯科大学物理系主任。应该说,当时正值盛年的物理学家赫森是一位“又红又专”的人物。如前所述,在反对“机械论”的运动中,赫森扮演了一个批判者的角色,但是他的态度是相当温和的,其动机只是在

8、意识形态主导学术研究的环境中为相对论争得一个生存空间。1927年,针对苏联国内某些关于相对论颠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基础的声音,赫森撰文指出“人们根据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出某些不能为马克思主义者接受的结论,是有可能的,但决不能因此而抛弃这些理论的物理内容……如果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把相对论指责为反马克思主义的,而后者作为一个物理学理论本身又是正确的,那么他们该怎么办呢?只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要看到,科学的物理内核与科学的哲学解释之间,是应该加以区别的。”转引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