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23893
大小:128.0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5
《功能性活性肽解酒作用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41卷第6期酿酒Vol.41.№.62014年11月LIQUORMAKINGNov.,2014文章编号:1002-8110(2014)06-0039-04功能性活性肽解酒作用研究进展*1,21包怡红,冯雁波(1.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林下经济资源研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近年来,由过度饮酒引起的疾病及交通事故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研究并开发相关解酒制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已经有多种解酒制品(包括食品和药品等)问世,就一种纯天然营养物质-蛋白肽的研究现状及解酒机制进行综述,并对蛋白肽在解酒方面的应
2、用进行展望。关键词:活性肽;解酒;机制中图分类号:TS262;R595.6;TS201.2文献标识码:B*AdvanceintheStudyoftheAntialcoholismofFunctionalPeptide1,21BAOYi-hong,FENGYan-bo(1.CollegeofForestry,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2.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for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ForestResourcesHarbin15
3、0040,China)Abstract:Inrecentyears,thediseasesandaccidentsissuescausedbyexcessivedrinkingattractmoreandmorepeople'sattention,so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ofantialcoholismproductshaveavitalpracticalsignificance.Currentlythereareavarietyofhangoverproducts(includingfoodandmedicine,etc.)avai
4、lable,thispaperreviewsresearchstatusandhangovermechanismsofanaturalnutrients-proteinpeptideandexpressestheprospectofantialcoholismofproteinpeptide.Keywords:functionalpeptide;antialcoholism;mechanism0前言精绝大部分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进行代谢[1]。因此,大多数解酒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欢的饮品,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酒制品将针对酒精在体内的吸收及代谢机制通过以下三个历史,历代文
5、人作者都有有关歌颂酒的佳作流传至今。适量方面实现解酒功效:一、在胃肠道途径中通过减缓吸收速度饮酒着实有益健康,但随着现代生活压力增大及社交所需,及增加代谢降低血液中乙醇浓度;二、在肝脏中通过调节代饮酒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因过度饮酒造成的一系谢酶活性加快酒精代谢;三、通过消除酒精代谢过程中产生列问题也相继而来。大量报道显示,长期过度饮酒不仅对身的自由基降低机体损伤。很多研究表明,长期大量地摄入酒体的多个器官如大脑、肝脏、胃、心脏等都有一定的损害,还精将对机体的肝脏造成极大的损害,导致酒精性肝病。丁宁会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甚至影响下一代的身体健康。另外,等[2]
6、通过对健康大鼠一次性灌胃47.5%的酒精,建立急性酒酗酒引起的斗殴及交通事故等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精肝损伤模型,研究发现灌胃组大鼠血浆中AST、ALT、蛋白肽是蛋白质经适当的蛋白酶水解得到的多肽片段,TNF-ɑ及MDA的含量都有了显著增加,观察发现其肝脏出具有方便吸收及食物蛋白来源广、安全性好等多种优点,活现肿大、色泽变暗等病变,肝细胞凋亡及坏死率都有所增高,性肽还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如降血压、抗血栓、免疫调节这将对肝脏造成损伤。等。因此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更多的领域有长期大量饮酒将会引发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着深远的意义。精性肝硬化等肝脏疾病[
7、3]。因此,在饮酒方面除进行解酒防醉1解酒防醉作用的药理研究外,对酒精过量摄入后引起的肝损伤也应值得关注。熊酒精入口后,在途径胃、小肠、大肠、十二指肠的过程中成文等[4]采用大籽獐牙菜乙醇提取物进行解酒防醉作用的研大部分被吸收,只有极小部分(约2%)被排出,而被吸收的酒究,结果大籽獐牙菜醇提物能够明显降低小鼠醉酒数量并缩*基金项目:本项目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34B04)支持收稿日期:2014-08-13作者简介:包怡红(1970-),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植物活性成分生物转化与食品生物技术。E-mail:baoyihong@163.com。3
8、9第六期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