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17922
大小:4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5
《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成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孔子思想学说的集大成性质要探讨孔子思想学说的体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基础认识,孔子的思想学说有集大成的性质。孔子之所以成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乃至人类屈指可数的大思想家、学问家,最基本的就是他的思想学说是“集”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的“大成”。上古文化在西周是一个集大成,但在这是制度意义上的集大成,到了孔子可以说是思想学术意义上的集大成。综上所述,古今以来人们对孔子思想学术上集大成的认识主要有这么几个含义:一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这样的三圣之事为一大成之事;二是孔子既圣且智,孟子通过所谓金声玉振,始终条理来比喻和说明;三是
2、集三代及其以上圣王德业的大成;四是集古代思想学术的大成。3、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成孔子思想体系大致由两个层面构成:第一,是性与天道层面。由于“尽性知命”的“性与天道”之学的高深和需要悟证,孔子确实没有进行“普及”,而是与颜回这样有“中人以上”素质的学生进行过探讨,于是在庄子里面便出现了孔子的“心斋”和颜回的“坐忘”之说,其他“中人以下”素质的学生自然就“不可得而闻也”。这说明,孔子“性与天道”之说是子贡得未曾闻,并不是孔子得未曾言。至于子贡得未曾闻也许有许多原因,其中比较重要的应该是怕他的素养不高的学生会误解这方面
3、的思想,损害了思想本身,更有可能使学生误如歧途。在中国思想史上,由于在《论语》中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和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再加上后儒把儒学纳入治国之术(汉代)和心性学的发展(宋明理学),遗落了孔子思想体系的形上基础。第二是仁礼中庸层面。这一层面是这样结构的: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与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被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和条件,治人是修己的目标和归宿;而修己和治人两大部分思想内容的构建又是
4、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和”是完成整体构建的方法论原则和标准。1、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1.1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正己”的要求,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这就是说,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这就是古代的所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之上,他进一步推论
5、,认为政治过程是一个由修己到治人的连续过程。在孔子看来,修己为为政之本。安,就相当于今天的社会稳定。社会何以能稳定?不是靠压迫和欺诈,而是要在“修己”基础上建立社会的正义和规范——礼乐刑政一整套东西。1.2孔子还对以执政者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克己”的要求。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在他看来,“克己”的一种方式是“约”,即约束。这就是说,能够自我约束不放纵就可以少犯错误。可见孔子是从学与礼的相反相成中来谈的,学要博,礼要约。“约之以礼”与“克己复礼”是意思
6、是一样的。都是指以礼来克制、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克己”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戒”。自戒便是自爱,便不会走入人生的误区。“克己”还要自省、自责、自讼。反省,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经常反省,有错改之,无错则免。孔子“克己”最彻底的要算“不争”、“无争”了,这与道家思想甚为接近,是早期儒道关系还不紧张时手道家的影响,也说明儒道思想的有同一的一面。可见,不争也不是绝对的任何如何竞争,而是认为应有正当的符合礼乐文明的“争”。1.3孝悌是修己的又一基本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
7、要求。由于当时的家族组织与行政这关系密切,在家能孝悌者,在政治上必定能敬重君主、公卿,因为孝悌与政治相通,在孝悌中间,孔子更重视孝,认为这是“本”。孝悌成为仁民爱物的根本。那么,如何做到孝呢?一是合礼。生前死后都能以礼待之,便是孝。二是真情实感。即就是说,赡养父母要有敬重的感情,不然,与对待犬马就没有分别了。1.4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爱人。历来对仁的解释众说纷纭,然而爱人是其基本的精神,是修己之学的根本。这里的“人”是一种泛称,是一个类概念,是超越了阶级、种族的局限。孔子认为“爱人”的具体表现和方法就是“
8、忠恕”。由己及人,人己对待。对己,要求“克己”;对人,要求“爱人”。二者统一于“仁”之中,是修己之学的两个支点。1.5以“仁”的精神,贯彻于政治生活的过程当中,就是要做到尊五美、屏四恶。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为原则,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混修己与治人为一团,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对中国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既深且巨。关于修己方面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