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08517
大小:43.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4-14
《净宗法师:念佛圆超万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念佛圆超万法念佛圆超万法。“圆”是圆满,“超”是超越。念佛法门,不是仅仅说“我这个法超过你”。比如说,小山跟大山比,大山高于小山。虽然高,是超,但是并没有包括小山在内。如果就其本身,比如就泰山来讲,说泰山之巅是最高的,它就包括下面所有的山体在内。阿弥陀佛这个念佛法门,等于在最高点上,然后把下面的通通包括在内,这叫“圆超”,圆满地收摄在一块儿,同时超出,这叫“圆超”。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有一首偈语: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种种法门皆解脱,
2、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阿弥陀经》里说:十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这里赞叹——“如来出现于五浊”: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五浊恶世。目的是什么呢?“随宜方便化群萌”:随顺众生的机宜、根机和根性,巧设种种方便法门,这叫“随宜方便”;化导一切众生——“群萌”。“群”是众,“萌”是种子刚刚发芽,“萌芽状态”,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还没有开显,叫做“群萌”。哪些叫做“随宜方便”呢?下面这些都叫“随宜方便”(只有念佛法门是
3、真实),这是善导大师的判释。“或说多闻而得度”:广学多闻,大开圆解,最后得度生死,这也是佛说的法门。“或说少解证三明”:也不一定要多闻,你稍微悟解了,“佛法无多字”,所谓“点铁成金”。真言不在多,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少解证三明”,证得三明六通。像禅宗“以心传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在许多话,能够明悟了,当下明心见性,这也是佛所说的方便法门,根机相应的也可得证。“或教福慧双除障”:或者教我们修福修慧,除掉我执、法执,把一切障碍扫除掉,这也是一种修持方法。佛本来就叫做“福慧两足尊”,修福修慧,福慧圆满,
4、而成为大觉世尊。这也是佛所说的法门。“或教禅念坐思量”:或者教我们禅观,制心一处。其心本来具足一切万德,那我们禅观、止观,开发自性本具的功德。以上等等这些,说之不尽。“种种法门皆解脱”:只要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法门,只要我们是那种根机,能够依法修持,种种法门都可以解脱生死轮回。不过后面有七个字——“无过念佛往西方”:没有超过念佛往生西方的,没有比这个法门更殊胜的。所以,念佛法门超过种种法门。为什么说念佛法门“往西方”超过种种法门呢?因为前面“多闻而得度”“少解证三明”“福慧双除障”“禅念坐思量”……这一切法门,如
5、果不是上根利智,你修不来。那我们看念佛法门的殊胜——“上尽一形至十念”: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未必要到十念,你如果没有十念的时间,念三念、念五念;如果三念念不到,念两念、念一念,也往生,“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我们念的都不只三念五念了——当然,这里是指临终之时,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那我们平时就念念念佛。我们念念念佛,佛也念念来护念我们、光明摄取我们。为什么别的法门要那样种种的修持,而念佛法门这么简单,三念五念佛都来迎呢?“直为弥陀弘誓重”:只是因为、单单因为、就是
6、因为这一点:阿弥陀佛的弘誓愿力殷重不虚。“致使凡夫念即生”:所以使得我们凡夫众生念佛即得往生。当下念佛,当下获得往生的身份,“即时入必定”。不要等待明年,也不要等待下个月,也不要等待明天,甚至不要等待第二念。当念念佛,当念愿行具足,当念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当念获得往生决定的身份。这是善导大师的解释。元照律师讲: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一乘极唱”:一乘佛法。什么叫“一乘”呢?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乘;讲“一乘”,就是一佛乘。大乘法门虽然说都称为圆顿教法,都称为一乘佛法。一乘佛法到顶
7、点的、到极处的,叫“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到最后结归,大家都指向西方极乐世界。《华严经》称为“一乘极唱”,最后都指向求生西方净土。可见得:“一乘极唱”,往生西方才是极中之极。“万行圆修”:种种法门圆满修持。“最胜独推于果号”:如果求最殊胜的法门,单独就推六字名号,它是佛的果地法门,这个法门最殊胜,称为“万行圆修”,所以,念佛法门超越余行。不光善导大师、元照律师这样说,其他祖师大德也这样赞叹。蕅益大师说:持名一法,普被三根。这个法门上中下三根普被,没有一个人遗漏在外,下根之人固然得了便宜,上根之人也没
8、有损失。“你看我读了那么多经典,他大字不识一个,他念佛也往生,我也往生,那我吃亏了”。怎么会吃亏呢?大家都平等,提高到极乐报土成佛,成为佛的境界。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事”就是事相,“理”就是理体。不能以理废事,也不能执事昧理。什么叫“以理废事”呢?“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个从理上讲是不错的,然后他就废了事修了,“自性即是弥陀,何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