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

ID:8986940

大小:3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4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_第1页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_第2页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_第3页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_第4页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周山研究员在上海社科院的演讲2013年4月7日05:05-思想者稿件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周山思想者小传周山1949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代表著作有《中国逻辑史论》、《近现代的先秦名家研究》、《周易解读》、《中国学术思潮史》等。近年来注重于中国文化重心当代转移的研究,发表有《从黄河文化到长江文化》、《中国文化重心的转移》等多篇论文。人类社会中的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注重

2、对“启蒙”儿童的道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也主张道德教育宜严不宜宽,认为严厉的家教能给家庭带来莫大好处,乐于家法之宽难免会有羞辱家门之事降临。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教育的表述,或可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参考与借鉴。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修身养德的根本目的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的理解或接受。名利之心的存在会伤害道德的积累。在中国人心目中,“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楷模。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往往以君子自诩,却从不以圣人自居。可见圣人的道德境界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圣人也就只是人们心目中的崇拜偶像。然而,圣人的道德境界,也不是天生的

3、,而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荀子对于人的成圣过程作了这样的描述:“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认为,圣人不仅是崇拜的偶像,普通人也能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德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成为一个圣人。由此可见,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只求诸己,不求诸人。“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吕氏春秋·必己》)以敬爱他人为例,对他人的尊敬或爱护,只问这种敬与爱是否出自真心,是否做得彻底,而不必计较对方是否理解或接

4、受你的敬与爱。所以,修身养德的根本目的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的理解或接受。正因为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所以,名利之心的存在无疑会伤害道德的积累。清代学者唐甄有这样一段分析:“盖名者,虚而无实,美而可慕,能凿心而灭其德,犹钻核而绝其种。心之种绝,则德绝;德绝,则道绝;道绝,则治绝。人人为学,而世无真学;人人言治,而天下愈乱。”(《潜书·去名》)名利思想,有者多无者少。唐甄将“名”之于道德的危害,比作钻核绝种,确实振聋发聩。倘若人人都是为了“名”而治学,世间哪里还会有真正的学问?道德修养,又从何谈起?唐甄把名利思想与道德修养作为一对矛盾加以分析,匠心独具,值得我们借

5、鉴。由此联想到《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他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之人从不认为自己有德,所以他拥有真正的德;“下德”之人总认为自己从不离开德,所以他不能拥有真正的德。道德修养虽然是一种自我行为,却也不能自我欣赏,更不能自我陶醉。谦虚是一种美德人际间的谦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和错误,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越是德高望重,越要谦和待人。谦虚是道德修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易》古经中,就专列有一个《谦》卦。该卦的下卦为象征“山”的艮,上卦为象征“地”的坤。山本来是高出地表之物,现在反而处在地之下,卦象体

6、现了谦虚的精神。该卦通过“谦谦”、“鸣谦”、“劳谦”、“?谦”等四个概念,阐述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如何保持谦虚这一品性。谦虚品性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初出茅庐,缺乏经验,即便有书本知识,实际能力也不一定够。只有用谦虚的态度约束自己,才能赢得他人支持,获得锻炼机会。有名望便得意忘形,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病。“鸣谦”,有了名望仍保持谦虚品性,也就显得难能可贵。因为前期的“厚积”,涉世之后事业顺利,并且有了一点儿名声,此时仍能保持谦虚待人、甘居人后不争先等美德,就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帮助,既有同行、同事的关爱,更有上司的培养和提携,发展前景一定很

7、美好。居功自傲,也是人的一种通病。“劳谦”,意即有功劳而不自满,值得骄傲而不骄傲,一如既往,依然保持谦逊的态度。这种君子风范,勉强一时,或许不难;能够保持始终,则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够做到。“?谦”,意思就是准确把握谦虚的分寸。这是一个身居高位者所需考虑的问题。对上的谦逊方式、谦虚内容,与对下的谦逊方式、谦虚态度,不可能一视同仁。其间的差异,有大有小,细微处的分寸把握,是一门复杂的技巧,也是一种智慧。当今社会,尤其是当地球日益“变小”、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和复杂的情况下,处理邦国关系尤其是大国与小国关系时的态度与方式,尤需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