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982837
大小:4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4
《“鲁迅为何退出”学生例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鲁迅退出之我见高三10班徐可心鲁迅文章好坏,自是不敢评说,但鲁迅杂文之精妙确是公认的。用意深刻,文笔老辣,愤世嫉俗之心,针砭时弊之情,大有以笔作剑斗破苍穹之势。杂文妙在讽刺的杂感,然杂文也难理解在这讽刺的杂感。且看如今的鲁迅文集,几乎每隔几行字就插上注一二,大都还要联系当年时事,而时事与论战也是连环延伸,指不定还得搁上另几篇相关文章互相鉴着方能品读妙处。篇幅超出不论,阅读连贯性与兴趣就先大打折扣,连带又拉下来杂文里普世与普时的价值,这使得鲁迅作品中质量与数量最受赏识的部分与学生无缘。从时局发展的需要来看。如今中国的外部环境,按着邓总设计师的推
2、断叫做“和平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要抓住全球化的大好机遇发展经济的。但是鲁迅是战士,他的文章是枪与炮,进去出来都有一股子火药味,那是旧时代沉闷空气里扯裂的血口子,既是冰冷又是火热。这些血淋淋的口子,对着各种主义的毫不犹疑毫不畏惧的开火,不是,也无法成为当下的一种主流。国民是需要批判与警醒的,但是批判的主流挥舞着大规模混乱与躁动的先锋旗帜。当时是有奔走呼号,振聋发聩的迫切性,而如今它们应成为间或的警钟之声了。对于近现代文学史更为多元与宽泛的认识,也是对于过去“鲁郭茅巴老曹”硬性规定的新解读。中学语文教材,恐怕文学性从不曾是入选的一流择标,曾经阶
3、级与现实的阴影长久地笼着教材,教育思想与文章立意才是所谓的一锤定音。教育理念的顺时而变,翻译工作的改良,文化的进一步开发,如今更多的优秀作品被纳入考量范围,会有更多的理念,更多的思想,应用以不定性地塑造中学生最原初的世界观。出于以上原因,我的确赞成鲁迅文章收减篇目,让出空间给予另一种人性以发展,另一种更为贴近如今生活常态的方式,而非“绕着圈子”抨击的咄咄逼人。教材,尤其中学生教材作为大部分少年世界观形成的某种关键,更应该提供的是如何立人,向何处立人的思索空间与学生的自我解读。鲁迅作品的褪去是极为正常的时事迁移,不同的时代终会造就不同的英雄,而
4、永久价值的文学自会有时间作最好的明证。不是我们不需要鲁迅了,而应当说,我们也需要一些别的,新的,我们也需要时间与阅历来理解鲁迅,而非教参里的“意义”或是“深解”。从这方面看,鲁迅作品的退出,可能还是件好事吧。当鲁迅先生遇上“3G”学生高三(10)班金子涵鲁迅,在中学生又爱又恨风云人物中无疑稳居前三,我们在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中回味他的铮铮气性,我们为他“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拍手叫好,但同样我们在他的《华盖集》《且介亭杂文》中苦苦挣扎,在他的大气磅礴挥毫泼墨中昏天黑地。近日来关于“鲁迅作品全面退出教材”说法甚嚣尘上。支
5、持派和不支持派势均力敌,尴尬地横亘在鲁迅老先生面前,众说纷纭,各有千秋。不知你是否曾听说“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这话,虽为调侃,但这句话赤条条地反映了鲁迅作品浪潮般充斥着中学课本这一现实,《孔乙己》《祝福》等标题霸占了好几个版本的语文课本,面对周先生惊人的出镜率,学生们自然“谈鲁迅色变”,对鲁迅作品产生了畏惧感和排斥感。因此,学生自然成了反对鲁迅文章的主力军。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鲁迅文章中所包含的时代意义也与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也已无法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理解,于是课本中原意蕴深刻的文章只成了索然
6、无味的必修课文,不得不说,鲁迅文章已越来越有沦为“鸡肋”的趋势。鲁迅的很多文章由于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时代性,对很多学生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以《孔乙己》为例,这篇小说的语言老辣深刻,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不公平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喟。但由于创作年代相对较远,今天的中学生未必能准确理解其中意味,如结尾处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就需要老师向学生详细解释一下鲁迅那特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而像因为社会而变得麻木的闰土、悲惨死去的祥林嫂这些人物,或许让现代的孩子们去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深层理解鲁迅写文章的意义,是有一定难度的
7、。我们可以理解鲁迅的批判鲁迅的正直,但让我们百分百理解当时的社会难免有些强人所难。很明显,鲁迅的文章已无法同这个“3G在沃”的时代并肩齐跑了。如果我们一味停留在这些文章上,那么我们的思想或许终有一天会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再从另一方面来讲,现代的社会需要更多新的作家、新的流派文学来引导当代青少年,从而改变鲁迅文章垄断中学课本的现状。鲁迅的文章所占篇幅过多,而他同一时代的其他作家,比如沈从文、梁实秋、郁达夫等不同的风格也应该让学生们接触,应该呈现更多的视角。再比如21世纪出现的“海归文学”将龙应台一类的人物推上了文坛。《亲爱的安德烈》《目送》一
8、类的书籍成了当代学生的新宠,这些文章同样有很强的人文性教育性,语言优美有内涵,符合中学课本课文选择标准,我想,教育部删改部分经典,增加现代文学作品不无道理,时代在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