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类文言散文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抒情类文言散文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ID:8922390

大小:3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2

抒情类文言散文的特点及解题策略_第1页
抒情类文言散文的特点及解题策略_第2页
抒情类文言散文的特点及解题策略_第3页
抒情类文言散文的特点及解题策略_第4页
抒情类文言散文的特点及解题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抒情类文言散文的特点及解题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抒情类文言散文的特点及解题策略2004年湖南卷《放鹤亭记》的出现,标志着高考文言文在选材上有了新突破,从而改变了史传类选段一统天下的局面,也改变了人们对“浅易文言文”这一概念的理解。以这类文言散文命题的可能是很大的。所以有必要梳理这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准确做好这类文言散文鉴赏题。      抒情类文言散文的阅读,首先也要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即便是一个选段,出题者都是从文章相对独立的部分节选出来的。没有整体阅读意识,就会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也就没法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意。一些考生误以为只需理解所设题目对应的内容,贪图便道,由于没能抓住全文的主旨,导致对部分的理解出现偏差。所以必

2、须认定“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为只有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局部才会清晰,思路才会一目了然。      理解文言抒情散文的主旨,主要在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的情感是作者直接抒发出来的,有的情感是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的,有的情感是隐藏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的,但无论哪种情感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表露的关键语句,把握情感就是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如《项脊轩志》的情感主要由生活细节来传达,但归有光在文中依然有直接的流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所以,在把握作者感情时既要把握在细节和景物中传达出的感情,更要把握作者直接流露出的感情。“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把握文章的结构

3、是高效快速阅读文本的捷径。文言抒情散文的阅读,主要要抓感情线索。如《兰亭集序》第一段写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心中的快乐。第二段由“乐”而生“痛”,因为人总是被“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所左右;第三段由“痛”而生“悲”,在“悲”中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出生死的感念,从而又表露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作者感情是复杂的,但只要理清了线索“乐—痛—悲”就能较好体会文意了。文言抒情散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借景抒情、叙事抒情与托物寄情。借景抒情,指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如《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

4、表。叙事抒情,指通过日常生活事件与情景的细致描绘来抒发感情,如《项脊轩志》、《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托物寄情,即借助对物的描摹,用物来寄予作者深厚的感情或志向。《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托枇杷树传达出对亡妻的一片思念与哀悼之情。文言散文阅读题错误选项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类:1、无中生有。将文段里没有的内容硬塞了进来。2、内容混杂。在文言抒情散文中则表现为感情杂糅,即将几个事件掺杂在一起,故意混淆它们各自所表达的情感。3、曲解混淆。⑴言过其实。⑵因果混淆。命题者故意将因果关系误解、倒置或者强加因果。因果混淆最隐蔽,需仔细分辨

5、。⑶故意误译。文言阅读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将文意读懂了,它毕竟不像现代文那样考查对深邃含蓄的文意的理解。所以将词语故意误译,造成考生的误解,是常见的错题设计策略。文言抒情散文的阅读解题,要强化五种策略:1、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2、锁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选择项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项与文章要点一一对应

6、,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看选择项与题目是否完全吻合。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5、综合分析,理清因果。对文意的推理必须综合全文分析,尤其要结合主旨,看是否混淆概念,尤其注意是否倒置了因果,或故意混淆了因果关系。考题例析一、2004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放鹤亭记(宋)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

7、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