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复习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复习资料

ID:8909791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11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复习资料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饮食文化1.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命名、佳境三个方面。2.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3.在古代,甑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4.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第二章菜系1.中国菜系的形成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历史时期的不同,在饮食烹饪和菜肴品类方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随着食生产的不断发展和食生活的逐渐丰富,由于金属炊具、尤其是铁质炊具较

2、多地用于烹饪之后,菜的品种开始明显增多,菜的地方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南北两大风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诗经》、《楚辞》、《山海经》等先秦诗文中对食物原料、食物品种及食风、食事的记述,已经表明了人们已开始注意到饮食的地域性差异。汉至唐宋各期,曾出现了“胡食”、“素食”、“北食”、“南食”、“川味”等称呼。因此,到唐宋时期已形成南食和北食两大风味派别。宋代的时候,中国各地的饮食已经有了区别。在当时,中国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南宋时候,北方人大量南迁。逐渐地,北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南方。在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派系。到了明代末期,中国饮

3、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京式偏咸,苏式、广式偏甜。到清末初期,鲁菜、苏(淮皖)菜、粤菜、川菜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地方菜。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苏式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广式菜系分为粤菜、闽菜,川式菜系分为川菜和湘菜。因为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2.八大菜系中,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3.佛跳墙是闽菜的特色菜。4.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彭铿,又名彭祖。彭祖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其故乡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5.川菜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

4、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6.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指的是徽州菜。7.京菜中,最具有特色的要算是烤鸭和涮羊肉。8.淮扬菜中“软兜长鱼”和“白袍虾仁”并称为“淮炒双峰”。第三章饮食习俗1.中国的饮食民俗的影响因素中华民族食俗内容很丰富,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构成了中华民族食俗庞大纷繁的体系。自然条件:中国南部大都以种植水稻为主,多以大米为主食;中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则多以面粉为主食。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民族,日常饮食多以粮菜为主;以畜牧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民族,则多以肉

5、乳为主。民间礼仪与食俗:自远古时期开始,中国各民族就都喜欢把美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年节、生丧婚寿的祭典和宴请活动者是表现食俗文化风格最集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活动。宗教信仰与食俗:在食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宗教产生了强大的影响。任何一种宗教都按自己的教义、教规制定食礼、食规和禁忌。民族交往与食俗: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食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间、地区间、国家间的交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推动着食俗的演变。2.中国传统饮食民俗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

6、点。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是聚食制。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3.二月二,普通人家吃面条、春饼、爆米花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4.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著名。5.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每年的腊月初八都要煮粥供众,称为腊八粥。6.封斋节食是伊斯兰教的信仰习俗,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7.农历12月23日前后,民间有祭祀灶神的风俗,全国多数地区祭灶用灶糖,其他祭品则因地而异。8.新婚夫妇共饮交杯酒这一习俗是宋代以后由合卺之礼演变而来的。第四章饮食礼仪1.《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2

7、.先秦时期,在菜肴的食用上,贵族菜肴以肉类为主,平民菜肴以蔬菜为主。3.筵席,古时制度,筵铺在下面,席加在上面。4.中国古代的饮食礼仪带上了政治性、家族性、神赐性和礼仪性四大特点。5.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雅令的代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