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904724
大小:6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11
《托班区域体育活动材料提供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托班区域体育活动材料提供研究 托班区域体育活动材料提供研究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幼儿园梁维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应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户外晨间体育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区域体育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健康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在幼儿园内打破班级界限,创设若干运动区域,投放不同的运动玩具,让幼儿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2、与其他形式的体育活动相比,它有着环境的开放性、选择的自主性、内容的丰富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等特点。 托班幼儿刚入园,年龄小,思维注意时间短,规则意识不强,处于没有自主意识,不会自我控制的阶段。孩子们注意力容易分散或易兴奋地到处乱跑、乱叫。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比较吃力,孩子们活动的内容和质量较低。因此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活动材料,通过多种渠道创设环境,营造适合托班区域体育活动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 一、从观察幼儿区域体育活动的实况入手,发现存在的问题
3、 本学期我们开辟了四大区域:平衡区、投掷区、钻爬区、奔跑区等。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这些区域体育活动的练习,训练平衡能力、上下肢及大肌肉活动能力,使幼儿身体的各方面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在平时的户外体锻中,老师注重观察幼儿活动时的情景并分析。 情景一 妞妞和阳阳刚入园,第一次参与区域体育活动,看见操场上分类摆放的活动材料,开心地满操场跑,一会儿来到平衡区来回走两下;一会儿跑到投掷区摸摸沙袋或将沙袋向上抛一抛;一会儿到钻爬区钻山洞,爬爬垫子,玩得可开心了…… 情景二 妞妞和阳阳在区域体育活动玩了一段
4、时间了,再次来到各区域,兴趣已大不如前,即使玩也是捡自己喜欢玩的游戏——妞妞喜静,反复练习平衡走,奔跑区仅仅去过一次;阳阳好动,在奔跑区来回地跑,平衡区去也没有去,其他的区域也是在老师的反复提醒下才去一两次。 情景三 又过了一段时间,妞妞和阳阳已经对区域活动失去了兴趣,妞妞仅仅是拿着沙袋在身边甩来甩去,有时慢慢悠悠地抬起脚踢那么两三下;阳阳更是不愿动,眼睛空洞地看着别人…… 以下是针对全班24名幼儿一周内各区域体育活动的观察表: 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1)年龄小,注意时间短。托
5、班幼儿处于没有自主意识、不会自我控制的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或易兴奋。 (2)性别差异。男孩好斗,喜欢奔跑、竞技、有争斗性的游戏,如:奔跑区和投掷区的游戏;女孩较有耐心,喜好静一些的游戏,如:平衡区的游戏。 (3)喜欢新鲜事物。妞妞和阳阳刚开始接触区域体育游戏时很兴奋,甚至不知从哪玩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刚开始的主动游戏发展到仅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再到最后的被动游戏,都是新鲜感消失引起的。 2.客观原因 (1)活动材料质地直接、单一:平衡区是几块塑料泡沫,投掷区仅仅是暗色调的布缝制而成的沙包。奔
6、跑区也仅仅是几根木头柱子摆放形成的。活动材料质地简陋、颜色暗淡,导致幼儿不能产生长时间游戏。 (2)活动材料功能的单一性:老师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没有层次性,挑战性不够,幼儿只能单纯地游戏,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游戏需求。 针对幼儿在体育区域活动中出现的现象,教师对区域的材料做了及时的调整,并对幼儿游戏的状态继续观察与分析。 情景一 妞妞和阳阳来到操场上,立即被各区域中摆放的各种材料吸引住。妞妞指着平衡区中的垫子对说:“老师,垫子好漂亮啊!”原来垫子上贴上了许多颜色不一的小脚印。妞妞踩着脚印,一步一
7、步走过垫子。阳阳对妞妞喊道:“快来,这些沙包好漂亮!”阳阳举起沙包,对准盒子里的灰太狼砸了下去,还不时发出呵呵的笑声…… 情景二 过了一段时间,妞妞手拿“胡萝卜”走在平衡木上,一边走一边说:“咦,这块垫子怎么那么高啊?”洋洋说:“看,昨天踩脚印走时很好走,今天走好像要摔跤了!”说完两个人谁也不说话了,安静地走到另一端,将手中的“胡萝卜”给“对岸”的小白兔,并对小白兔说:“请你吃胡萝卜!”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一直在各个区内游戏且玩得非常认真,有效注意时间也延长了。 以下继续对全班24名幼儿一周内各区域
8、体育活动的观察表: 原因分析 1.色彩分明的区域体锻材料 颜色鲜艳的游戏材料可促进幼儿大脑视觉神经的发展。如:投掷区,将原本颜色暗淡的布质地的沙包更换成色彩鲜艳的织布缝制的沙包,平衡区的垫子换为色彩鲜艳的软垫子。针对幼儿注意力不集中,颜色鲜艳、色彩分明的游戏材料还可吸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延长游戏时间,提升区域体育活动锻炼质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