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900194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0
《石燕泉:加快推动我国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石燕泉:加快推动我国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依照会议安排,我就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相干题目做一个扼要的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快推动我国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一,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种业在增进农业稳定发展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种子法》实施以来,品种选育水平和种子质量逐渐提升,良种生产供给能力和优良专用品种的覆盖率不断进步。当前以份子育种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发展迅猛,正在引领生物育种产业
2、发生重大变革,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增长点,深进影响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格式。但是,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目前仍处于低级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安全保障能力较弱,国际竞争力比较低,市场监管手段落后等题目依然突出。为此,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生物质源上风,整合资源,集中气力发展生物育种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已成为推动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种业市场发育尚处于低级阶段,商品种子供给率由九十年代中期的30%进步到现在的60%。其中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商品供种率到达100%。我国种子企业有八千多家
3、,其中注册资本在三千万元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数目还是很少的,五百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到70%。目前,我国生物育种产业投资主体尚以政府投进为主,企业和个人所占的比例很小。固然经过配股增资,但还远远小于国际生物育种产业,对资本市场的利用还不是很充分。从产业发展面临的情势来看,当今生物育种产业在生物科学研究、生物技术重大创新突破的带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市场远景,我国加快发展生物育种产业既面临着一系列有益的条件,也遭到了外资带来的严重挑战。一个是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处于战略机遇期,当前全球
4、现代生物育种产业发展处于产业发展早期,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国际合作将是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有益于我国发挥生物质源上风、市场上风,利用全球化机遇,广泛参与国际交换与分工合作,加速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 第二,发展生物产业对突破资源环境束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进步,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延续增长趋势。但我国耕地和水资源稀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延续发展的重大题目。依托扩大面积增产的潜力有限,稳
5、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途径是依托科技进步,进步单产,抗虫抗疫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在进步产量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已显示出巨大的上风。 第三,发展生物育种产业是增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环保型农业经济的重点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新的严重的挑战,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危害逐年加重,大量喷施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过量施肥,特别是使用化肥,导致土壤结构退化、水源污染,旱灾频发,受害面积大。通过生物育种培养出抗病虫害,抗疫性强的良好品种,大幅度减少农药施用量,减少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第四,外资进进速度加快,
6、给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带来严重的挑战 当前,国外大型种业公司进进我国种子市场,投资重点向粮食作物拓展,投资环节向科研育种延伸,投资情势向并购发展,投资的布局向主产区推动的发展势头。通过设立独资或合资研发机构,提供丰富研发经费和个人待遇,吸引国内外生物技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以目前发展势头分析,国外大型公司对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发展将带来巨大的挑战。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题目和制约因夙来看,我国发展生物育种产业主要在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调和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利的因素,一个是缺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二是缺少产业发展的企
7、业化组织体系,三是缺少产业发展的调和机制和支持条件。 二、发展思路 第一,整体思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种业竞争力,保障农业育种安全,增进种业发展为目标,依照突破核心技术、创制重大品种、创新体制机制、培养现代种业的发展思路,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构筑我国生物育种产业体系,快速提升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供种保障能力和种业管理能力,大力推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发展。 第二,重点方向。要突破农业生物功能基因组份子设计、转基因等前沿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创制重大动植物新品种,构成
8、产业发展的技术集成体系。通过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生产和市场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种子产业化技术体系,构成育、繁、推一体化机制,培养现代种业团体。 第三,发展原则。 一是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对传统种业的技术改造,强化常规手段和高技术手段的有机融会,依托科技创新进步企业竞争力。 二是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创新种业体制机制,鼓励科技资源、人才、资金等要素向种子企业活动,构建品种选育、种子生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