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 .

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 .

ID:8896988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0

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 ._第1页
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 ._第2页
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 ._第3页
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 ._第4页
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 ._第5页
资源描述:

《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associationforadvancementofcurriculumstudies)决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日前主办了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本届大会研讨的主题为“全球化视野中的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中国学者可以以大会为契机,在全球化视野下反思我国课程理论研究和课程改革,为我国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撑和经验。美国专家:追求对话,追求灵性1.派纳:跨越文化“对话”国际课程促进协会主席、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

2、派纳教授在题为《构建连接中国和北美课程研究的桥梁》的演讲中探讨了日裔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aoki教授在教育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派纳认为,aoki所关注的跨越文化的“对话”理论,为国家文化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支撑,尤其可以帮助搭建北美和中国课程研究的桥梁。派纳介绍了aoki著作中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首先,关注教学中的“生活体验”。其次,以“地点”和“历史”的视角构建了aoki的教育学。aoki从现象学角度理解课程,探讨了如何以一种新的视野来倾听课程。派纳认为,aoki的著作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座跨越

3、文化交流的“桥梁”,正如aoki自己所说:“我们不必急于过桥,事实上,对于我们,在桥上逗留片刻更是一种诱惑。”2.威廉·多尔:追求灵性的精神家园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多尔教授以《寻求灵性——对西方课程思想的反思》为题,介绍“3s”——科学(science)、故事(story)与精神(spirit)三者在课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他认为,科学致力于逻辑推理的探索,以本质的、真实的或现实的情况为基础,追求精确性、确切性和严密性,注重证明和调查,运用数学(主要指定量的)和科学方法,是单一眼睛的推理

4、(one-eye-reason)。故事反映的是文化历史和人情世故,以模式或经验为基础,运用隐喻、讽刺或解读的方式,追求感觉到的经验或体验到的东西,是定性的唯我论的主观经验方式,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精神领域是宽广的生命表现,它对科学和故事起着“关键性综合”,它存在于两者之间。精神的空间是无法言说的、美学的、创造的、情感的、令人敬畏的,其方法是一种“参与性的”,涉及激情、娱乐、敬畏与尊敬等。3.惠特森:以国际复兴重建课程研究特拉华大学托尼·惠特森教授在《研究课程“因其固然”:以

5、国际复兴为关头重建课程研究》主题演讲中,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课程研究”?或者说,“课程研究”到底在研究什么对象?在全球化时代,课程研究已经出现了危机,我们必须展开对话,通过对话,拯救危机,改善教育。课程研究不是要建设课程内容,而是要理解课程。他以“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地描述了我们目前对课程的理解,指出这是现实主义理解课程大纲的角度,我们应该对课程有更宽泛的认识,再也不能把课程大纲看作教学内容。课程的特点涉及人类的生存状况,所以我们不要谈论世界,而要切身感受世界。他还以“瞎子摸象”作比喻,指出课

6、程研究只顾眼前和表面现象是不行的,必须把哲学理念渗透到课程思考中。中国的课程究竟是什么?他认为,要从佛学与儒家的思想中寻求课程智慧。课程中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人生体验”,对自我的内心体验,对世界的体验;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从儒家的角度指出,“人程之道”即“人成之道”。课程中的“程”意味着人的形成,“成为人、成人、成年”。印度专家:受意识形态主宰的印度课程印度圣安教育学院莉迪娅·费尔南德斯教授以“走向意识形态之路”为主线介绍了印度课程情况。她回顾了印度五千年来的教育与课程的发展历程,

7、认为,印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曾深受佛教、伊斯兰教、英国教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1947年,印度独立后,教育课程开始关注科学课程,同时也重视人文教育。到了1986年和1988年,印度政府先后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和《国家教育课程体制》等重要文件,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倡导科技与人文、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平衡。2000年的《学校教育国家课程纲要》提出的文化遗产、社会凝聚力等17个学习领域,旨在消除教育上的不平等。但是,一些国家主义者借倡导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教育的名义,反而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中小学的教育科目完

8、全由政府来制定,而不与中央教育委员会协商。费尔南德斯教授认为,这种意识形态课程所灌输的价值观,将使印度走向危险境地。她倡导,在当前的环境中,印度必须重新规划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传授普遍的、永恒的价值观,以使印度的教育课程与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顺应全球化的需要。以色列专家:教师作为文本,而不是知识的储藏者以色列希伯来联合大学保罗·芬伯格教授在《超越能力——教师作为文本》的演讲中,从以色列的道德教育入手,认为,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教师是促进变化、受变化影响以及导致变化发生的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