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幼儿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问题与反思

当前幼儿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问题与反思

ID:8886315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0

当前幼儿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问题与反思_第1页
当前幼儿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问题与反思_第2页
当前幼儿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问题与反思_第3页
当前幼儿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问题与反思_第4页
当前幼儿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问题与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前幼儿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问题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当前幼儿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问题与反思  一、引言  情境一:小班的明明出去玩游戏时,因为很兴奋,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排队行走,老师批评他,他不听。参加集体活动时,又和小朋友发生了冲突,于是老师禁止他玩游戏,还鼓动其他幼儿也不要理他,说他是个不听话的“坏孩子”。老师的行为和语言诱导使明明陷入被边缘化的处境,情绪低落。  情境二:幼儿园某班,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喜欢争抢玩具,不遵守规则,很自私,就为幼儿开展了故事教学《孔融让梨》。首先教师为幼儿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并简单地提问了几个关于故事情节的问题,然后教师又结合图片为幼儿讲了一遍故事,教师问:你认为故事中的孔融是不是个好

2、孩子?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孔融学习?幼儿回答完后,教师结合班内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小结,教育幼儿要向孔融学习,小朋友之间要谦让,做个好孩子。教育活动结束后,教师发现收效甚微,部分幼儿在教师面前表现得很好,但是离开老师的视线,一切照常。  情境三:班里的小明妈妈找老师反映:小明的图画本两天就要买一本,不知怎么回事?老师了解后发现,是班里很多小朋友本子用完了,忘记买,就找小明借,小明则每次都很大方的分享。老师于是对小明说:“以后不要再借给小朋友画纸了,让他们自己买”。小明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似乎有些不解……  情境四:中班区角里,方方和亮亮因为争抢玩具发生了冲突,方方哭的很

3、厉害,老师了解到是亮亮先拿到玩具的,就想让亮亮玩,可方方哭得更凶了,老师怕事情闹大,就跟亮亮商量,让亮亮把玩具让给方方,老师奖励他一个小粘贴,亮亮怯怯的同意了。方方不哭了,问题似乎解决了。  ……  这些情境经常在幼儿园出现,每每看到处在情境中的老师和孩子们,让人禁不住去想:孩子到底从每次事件中学习到了什么?他们在经历着怎样的道德启蒙教育?老师能够预知这些行为的后果么?众所周知,幼儿的品德发展一定与其日常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有序、公正、平等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内在秩序和道德感的建立,给予孩子心灵的陶冶和美好精神的启迪,方能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否则,又谈何儿童道德

4、的发展呢?  二、幼儿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仔细分析上述情境可以窥见,目前我国幼儿道德教育中依然缺乏对幼儿主体性的尊重和日常生活经验的关注,很多道德理念不能得到落实,很多教育行为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审慎的分析,教师缺乏有效的技巧和方法,反而给孩子带去更多的困惑、束缚甚至伤害。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儿童的道德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让儿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游戏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道德的主人。这些话语尽管被广大幼儿园教师熟知,但是由口号和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述情境中,教师在面对孩子的具体行为时,

5、往往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独特性道德需要和内在情感,一味的把孩子当成了道德灌输的容器,或通过简单粗暴的训斥干预,或通过知识的说教,或通过所谓的“奖励”等方法,把孩子置于被动、尴尬,甚至道德的对立面,驱使孩子做出符合老师要求的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违背了道德教育主体性的原则,还把儿童置于“被压制”“被束缚”的境地,成人好像永远是对的,儿童只能听话和顺从,这种不平等的教育关系,实质是对儿童心灵和精神的摧残。他们在所谓道德教育中学会的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屈从老师的要求”,“迎合大家的看法,获得暂时的安宁”,这种道德体验不仅没有快乐可言,甚至夹杂着不满、愤懑和疑惑,不仅破坏了孩

6、子内在的自然道德的生长,还有可能损坏孩子健康人格,带来心灵的异化和扭曲。  (2)道德评价标准依然是传统的、单一的  “好孩子”“有道德的行为”这些标签化的言语对于处在道德启蒙阶段的幼儿来说有着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他们还不能从理性上去辨别善恶好坏,他们只是单纯的依据成人的引导和评价在积极的努力的去践行一个“好孩子”。但是他们毕竟正处于“自我中心化、直觉推理,动作反应多于语言表达”的心理发展水平上,所以常常违背规则,破坏环境、控制不了自己内在欲望的事情常有发生。如果老师和成年人不能理解他们内心愿望和处境,单纯的以“不遵守规则”“不道德”“坏”等理由批评他们、训斥他们甚

7、至给他们贴上不道德的标签,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老师肯蹲下来,仔细倾听他们,往往会发现在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隐藏的可能是善的动机和信念。可惜大多数老师和成年人面对孩子的失范往往缺乏足够的关心和耐心,传统观念里“好孩子“的标准和印象根深蒂固,“听话”的需求依然是老师和成年人面对孩子的不自觉需要。如上述情境中的老师们,因着孩子的“不听话”,武断的批评;因着孩子的“争执和冲突”,和稀泥般的解决问题,以应付眼下棘手问题,摆脱受困情境,维持环境秩序为工作的出发点,这种不肯走心、寻求表面无冲突的简单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说与学校的道德评价机制有关,也和教师自身的道德观念有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