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ID:8884784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0

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_第1页
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_第2页
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_第3页
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_第4页
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1002-2589(2015)30-0117-02  今时今日,对大学精神的定义不一而足,但其核心概念无外乎: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在其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的稳定的心理定式和精神状态[1],它往往令“大学人”在拥有经邦济世的才能之外,还具备卓尔不群的风范和戛玉鸣金的气节,不为世俗利益所驱使、不为个人得失而折腰,是一种不徇私、不媚俗,既高雅又普世的价值观。然而,在大学与外界社会不断联通以实现更广泛、更深入交流,发挥更大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大学校园不再遗世独立,甚至也难以免俗乃至“落俗”:校园文化、

2、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与信仰操守均受到了冲击,大学精神不可避免地旁落或退化了。出现在大学校园或“大学人”中的种种“失当”、“失范”甚至是“出格”的事件令人们错愕、叹息。当学校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问题时,实际上也就说明了它的“离经叛道”[2]。我们认为,大学精神,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学内省和自律机制来回归或重建,而这必然是由大学各类人群本身以及维系大学运转的各种体制政策来实现。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重振大学精神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精英团队与发展共识  毋庸讳言,学术是有使命的。大学的领导者们因此更应该具有使命感。无咎无誉、独善其身绝不是对大学领导者

3、的褒扬。  无论怎样的制度或政策,都是通过“人”的行为得以实现,拿主意、把方向的决策群体的眼界、素养和信念,毋庸置疑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高等教育在当前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需要的不仅是雄心勃勃的管理者,更需要拥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使命感的领导团队。简言之,这不是一个人的梦想,而是一群人的志向。这群人既要对民族国家有感情,对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有远见,同时也要能够躬擐甲胄,既要有对现世生活的包容,更要有对理想社会的执着。  “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该是全世界优秀青年学者们的聚集地;凡是在这里学习的人,都会把这里当作他一辈子的精神家园。要达到这些非常不容易,大学的精神、品位必须非常高。高雅不

4、是培养精神贵族,而是要培养精神境界高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心中不仅装着民族,而且装着全人类的问题,如气候问题、环境问题、核武器问题等等。”(杨玉良,原复旦大学校长)[3]。杨校长讲的是一流大学的理想蓝图,但同时也谈到了大学主体人群的精神面貌:除了必要的学术和管理能力,大学人必须拥有开阔的视野、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宽广的胸襟。试想,一个戾气十足的官样文人怎会躬身教科研前线、体察民情民意?一个自命不凡、排除异己的领导团队怎能广开言路、礼士纳贤?一个醉心仕途、伺机牟利的掌权者如何才能甘于朴实、安于规则?  理想国与乌托邦的区别在于其与现实的照应。对个体和差异自发的尊重,对私利与公益自觉的取舍,

5、对立校之本由衷地认同以及在是非曲直面前的立定。同时,对应这种“高雅”品质的其实还有朴素的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人格的尊重、对真理的执着、对自我的约束,会让高高在上的领导成为真正拥有人文关怀的领袖,让学者们不再踯躅于悲天悯人式的矫情,让普通的师生员工都拥有议事说理的自信和能力。如此,大学精神才能生发、蓬勃,社会风气才能扭转、回归。  二、科学的人才评聘与合理的人员流动  任何美好的愿景都需要切切实实的制度保障和人员配伍。一流大学的创建,并不会因为其追求因材施教、科研创新或学术开拓等创造型智力活动而摒弃健全的运作体系和资质相符的事务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讲,唯有一流的管理才会有一

6、流的大学。优秀的教职工队伍是大学品质的缔造者和守护者,更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和诠释。  “从成功大学的经验中可以看出,高层次人才的引聘制度基本上决定了大学的管理水平,也进一步决定了大学的学科发展水平与方向”[4]。可见,通畅的人才流动体系、优厚的师资待遇、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是维持学校水准的根本保障。许多名校的建校历程也证明了:具有完善的人才市场体制,优厚的大学教师待遇,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全面的纳才机制,是其能吸纳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的重要保障[4]141。而对比我国高校现有的人才评聘制度以及制度的推行过程,在薪资待遇、学术平台上的硬伤以及制度推进过程中的各种不畅与不公使得高校人力资源

7、管理工作饱受非议,也使得大学精神逐渐失落、学术不端愈演愈盛。尤其是在人才评价、人员流动以及薪酬激励等方面的问题,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1.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现有的学术评价多以定量为主、用“记工分”的方式考核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和行政职务上的业绩,即便是推行了“绩效管理”的单位,其“目标管理”的手段也多以小结、汇报的形式对应勾销当初的计划约定,对于超出约定的内容或者是没有达标的工作往往采取不予评价或姑且不论的态度。人才评价的模式和标准仍较为粗陋和呆板,除了有其突出或拔尖的,一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