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文】以“热力环流”为例整合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论文】以“热力环流”为例整合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

ID:8876735

大小:6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0

【地理教学论文】以“热力环流”为例整合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_第1页
【地理教学论文】以“热力环流”为例整合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_第2页
【地理教学论文】以“热力环流”为例整合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_第3页
【地理教学论文】以“热力环流”为例整合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_第4页
【地理教学论文】以“热力环流”为例整合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理教学论文】以“热力环流”为例整合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地理教学论文】以“热力环流”为例整合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摘要:以湘教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热力环流”为例进行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关键词:热力环流;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使自然界水热得以循环,而且不断雕塑地表形态。可以说没有大气就没有生物界,因此本单元在自然地理学中地位极其重要,大气环境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大气的运动。而本节所讲的热力环流是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学习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基础,所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从动态角度来研究大气环

2、境,而大气运动又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呈前启后的作用。2.教学对象(1)情感认知特点学生已具备热胀冷缩和力学等相关物理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与热力环流和风有关,虽然很少有学生意识到这是大气运动的结果,但这种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2)困难点这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时期,空间概念较差,对于本课这种属于地理运动规律的学习,对高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3、。3.教学环境单纯靠老师的讲述,学生很难理解,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室环境,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媒体教室环境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二、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改

4、革要求教学目标科学、准确、全面、具体、要有层次性,符合各类学生实际情况,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根据这一新课改的要求并经合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理解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培养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教学难点:热力环

5、流的形成过程。四、教学过程1.教学流程2.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诸葛亮火烧葫芦峪话说三国后期,农历六月的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父子围困在葫芦峪,用火攻之……,正当大火冲天,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司马懿道:“天助我也!!!”。讨论: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如果不是,请用地理学原理解释并用图示加以说明你能不能解析下面的自然现象呢?资料:当地的市民说,青岛一般是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则感到空气比较干爽。这是为什么?[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此引出课题进行新课教学](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6、,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很好的突出本课的主题,提高教学效率;体现“最近发展区”原则]环节二分析情境探究新知板书标题:《热力环流》(一)热力环流(板书)投影:“热力环流”动画(由学生结合动画,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请在动画演示过程中观察分析:1.引起空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2.垂直方向上的空气运动使水平气压分布有何变化?3.水平方向上空气如何运动?

7、(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1.地面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受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高气压;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低气压。3.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探究讲解、观察、思考、比较、绘图观看动画,通过这部分的讨论分析从而让学生客观的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归纳能力训练,指导学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同学们是否能举例并分析存在于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提出疑问,过渡到下一环节

8、)环节三实践应用升华新知学生已经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下面实践应用这一原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二)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板书)(由学生结合刚才分析的“热力环流”内容,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进行辅导)投影“海陆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