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ID:8860401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09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_第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本文系黄冈师范学院青年项目研究成果,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山缠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4C24]  英山缠花技艺源于明代,盛于清代,由农民制作,作为一种民俗礼仪、装饰艺术品用在人生的出生、结婚、祝寿、治丧四个重要的场合。古时吴楚交界,南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英山缠花在制作工艺上汲取了绘画、雕塑、剌绣、剪纸、景泰蓝、编织等多种美术精华,被称为“立体绣花”“线艺雕塑”和“立体工笔画”。制作方法是在实物或人造坯架上用多色丝线缠绕出动物、花卉、水果、文字等,通过图案的寓意及谐音的方式传达人们的祝福和美好愿

2、望,蕴含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和深刻的寓意。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民俗的消失,英山缠花濒临失传,我们面临的将不仅是保护和挽救这项传统文化,更面临着如何传承、合理利用开发的问题,要让传统手工艺“活”在现代生活当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一、英山缠花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首先,制约英山缠花艺术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产品知名度低、工期长、收效低,市场销售难以形成气候。据了解,虽然英山缠花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社会上知道并熟悉这种艺术品的人很少,就连英山当地也有大部分人不了解这种艺术,生活中更是鲜见。英山县文化馆1986年对“缠花”进行挖掘和整理,征集到了少量的原作和一些复制品。经过英山

3、文化馆这几年的努力,英山缠花境况有了一些改善,但是由于全靠手工制作,工序复杂、制作缓慢,因此难以批量生产,产量极为有限且价格昂贵,难以形成品牌效应。目前消费者主要是部分民俗博物馆和少数收藏家,能走入市场的几乎没有,经济收效微薄。  其次,传统习俗的发展导致英山缠花的应用范围缩小,传统的技艺传承形式和制作形式制约了英山缠花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传统喜庆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工业制品的冲击下,许多场合已不再有缠花的影子,只作为一种观赏性的艺术品而存在,应用范围逐渐缩小。英山缠花在制作形式上主要还是以具象的摆放饰品为主,造型形式缺乏创新,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日常装饰品

4、很少。英山缠花的多样性工艺特点和丰富的题材形式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拓展应用方面还有待挖掘。另外,缠花艺术技艺的传承方式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也是师徒传承的形式,当地只有一批老人掌握这门技艺。如今老艺人相继过世,由于学习周期长且收效微薄,年轻人愿意学的极少,英山缠花的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省级传承人只有80多岁的张仕贞和徒弟陈广英两人,扩大生产难以实施。英山缠花的生产方式以主要家庭作坊为主,制集英山缠花的设计、制作、组合等诸多工作于一身,在工艺的制作上没有进行分工作业,技艺和制作速度很难得到提升。这两个方面是导致英山缠花艺术止步不前的主要原因。  二、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分析  

5、针对英山缠花艺术的发展现状,对其传承与保护对策作出如下分析:  (一)进一步落实与推进英山缠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在经费上为传承人提供物质保障,使他们全身心致力于英山缠花的传承与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将缠花艺术作为民间艺术课在当地中小学开设,聘请缠花艺术传承人担任教师,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继承人和消费者;定期举办展览鼓励青少年参与体验和交流;利用报纸、杂志及广告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提炼英山缠花的“优质基因”,如缠花的造型方法、艺术形态、制作技艺等与时俱进地进行生产性传承,保持手工制作的生产方式,保证工具和材料的原真性,维持制作工序的原生态,延续图案的寓意性。在不影

6、响生产效率和作品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的工具生产方式。此外,还可以引入适合缠花艺术的现代化机器生产工具,对材料的切割、缠绕等方面的技术进行改进。  (二)引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对缠花艺术进行数字化录入,建立缠花艺术数字库  首先对已有的作品,采用多角度照片获取(三维模拟呈现)、三维彩色扫描(高保真立体式三维数据获取)两种方式,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留存。其次对于缠花艺术的制作工艺流程及工艺传人的传承现状等利用数字声像采集技术进行跟踪记录保存。还建立缠花艺术学习课堂,由面授转化为电子课堂与面授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承人制作的过程录制下来做成视频课程供学员学

7、习,定期集中面授及检查作品制作质量,并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三)依托高校以产学研结合作为载体,加强英山缠花艺术保护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发挥大专院校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将缠花艺术研究项目引进校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建设,将英山缠花艺术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有益于学生对缠花艺术的了解,为培养继承人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高校可以联合地方,培养一支缠花艺术教学、保护的专业教师队伍,保证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进行应用研发;聘请缠花艺术传承人来校担任客座教授,进行学术演讲或教学示范。如上海交通大学“裁云纸社”与卢湾区文化馆联手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