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40581
大小:5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4-09
《梁晓声与本刊记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与本刊记者谈《知情》梁晓声:“做好了播不出的思想准备”本刊记者
2、刘畅A:早晨10点,敲开梁晓声家的房门,他一边匆匆拿毛巾抹脸,一边忙着去烧开水招待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显得很疲惫。B:前一天刚从山东回京,第二天还要赶往青岛,自从5月29日由他担纲编剧的电视剧《知青》播出后,梁晓声就忙得不可开交A:记者:看见的是梁的疲惫相,B:原因是异地奔波,进一步明确是因为《知情》而奔波,这样切入主题,自然而然。。 A:《知青》以上世纪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历史背景,描绘了一幅2000多万名知青从城市走进农村、“在广阔天地经受洗礼”的历史
3、场景。B:这部没有明星、没有穿越、不靠炒作、题材也不时髦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后,很快成为同时段的全国收视冠军,引起了广泛关注。C:有人说是因为真实,这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部全景式呈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作品;有人说是该片对历史的再现引发了怀旧热。但也有观众质疑,荧屏上的知青生活和形象与他们当年的经历相差很大;还有人在猜测,主人公赵曙光的原型到底是谁A:简述《知情》更改。B、C:引起社会观众的种种评说。其实还是对《知情》现象的阐述。? 原本不用手机、不上网,认为做编剧就应该偷偷猫在幕后的梁晓声,在这部剧播出后全变了。他
4、不停地接电话,耐着性子坐下来,应付自己“烦透了”的事情----接受专访,答记者问。12 对淡忘历史的人深恶痛绝 A:出生于1949年的梁晓声,在80年代前期的中国文坛,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知青文学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位作家。从《今夜有暴风雪》、《雪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到《年轮》,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引起过轰动。B:1994年描写知青生活的电视剧《年轮》播出后,梁晓声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透露,那将是他在该领域的“封笔”之作。他食言了。如今,他不仅继续从同样的领域寻找素材,还索性将片名直接命名为《知青》。思考一个问
5、题:如何把主人公的话转换成自己的语言?A:写梁不同凡响,B:点出他的食言,其实还是为引起下文:“对淡忘历史的人深恶痛绝”。 环球人物杂志:您怎么想到写知青的,有人说这部剧里的主人公赵曙光有习近平副主席的影子,是这样吗就是要明白为什么又食言了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习近平的。? 梁晓声:我从未想过这两者的联系。 我最早有这个构想是在2007年两会上,我读了我写的一篇文章《论文化在政治之上》,谈到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有13亿人口,文化仅仅呈现爱国主义是不够的,还要有其他的普世价值;同时,我也毫不留情地用尖刻的话语批评了我们当下的文化,尤
6、其是影视,几乎体现不出历史的连续感。我们的下一代人对1949年以前的历史,比如民国、清朝、明朝,甚至再往前到商周,都能如数家珍,因为都拍过电视剧,但对于1949年以后一直到“文革”结束,尤其是“文革”10年,认识几乎是空白。我觉得影视是在规避、过滤、遮掩,最后达到“漂白”,也就是把这段历史洗掉了,没有了。12但事实上,这段历史是整个国家共同经历的,见证人都还在,怎么没有了声音?这些话说完,两会现场鸦雀无声仅仅呈现爱国主义是不够的;几乎体现不出历史的连续感;在规避、过滤、遮掩,最后达到“漂白”,也就是把这段历史洗掉了,没有了。。
7、环球人物杂志:因为反对这种“漂白”,才激发了您的创作吗进一步追问。? 梁晓声:A:不是,是后来有人开始不避讳地说这段历史,但却认为过去好,这不是“漂白”之后又逐渐“泛红”吗?“漂白”我还好理解,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有10年的痛苦记忆,淡忘也就淡忘了吧,人们也不一定总要瞪大眼睛回忆过去的苦难。但不能把“黑”改成“红”啊。B:我曾经说过这样的狠话:凡是主张回到过去,觉得过去好的,如果是我的同事,就老死不相往来;是我的学生,就断绝师生关系;是我的朋友,就割袍断义;是我的爱人,立刻把爱收回。我对那个年代是深恶痛绝的,而且我对淡忘历史的人
8、也深恶痛绝。我同时还感受到这种逐渐“泛红”对一个国家是危险的,没出息的,让世界瞧不起。我就想,要是有一个机会,我一定要把这段历史填补上一个是“漂白”,一个是“泛红”,就是淡忘和说过去时代好的认识态度。这都是他写《知情》的原因。可见他对历史事理认识之深刻。。 环球人物杂志:这个题材很敏感,您没有顾虑吗? 梁晓声:西方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对于写作这件事,当认为一切条件都具备的时候才决定开始,这时候的写作就没有意义其实许多事都是这样的,比如赚钱,比如孝心,比如爱情。。 A:作家之所以写作,追求的意义就在于条件并不具备而他依然要去尝
9、试写,这才是知识分子,要担当这个。B:那时候A:是一个总扩句。B:是举例说明。,我在网上发表过一个电影剧本叫《北方的森林》,就是写“文革”12中的北京的。我在前言中说,明知这部电影拍不出来,但我还是要把它写出来,至少要让人们知道有作家这样想,并且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