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20117
大小:2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08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鸠摩罗什1简介•鸠摩罗什(344-413):意为童寿,后秦高僧,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大师之一。原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自幼习经,学识渊博,秦梵两娴,颂写自在。曾游遍西域诸国,精通佛经,于弘始三年移居长安译经。一生译佛经74部,384卷。著名的有《大品般若》、《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等。2翻译思想•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即将佛经以曲折的方式用汉语表达,但不违背愿意,达到辞旨婉约,自然流畅,声韵俱佳的效果。•译论史上留下的这段最有名的一段话,表现了他的翻译思想以及他对西方辞体精辟和独到的见解: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
2、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必有赞得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意思是:印度文章辞句华丽,经中偈颂皆可吟唱;但改译成汉语后,则失去美感,虽然保存了大意,文体则相差太远。就好像把饭嚼烂了喂人,非但没味,更使人恶心。•鸠摩罗什强调翻译必须如实传达原作的文体,在“信”的基础上追求“美”,使译文达到信与美的和谐统一,即不但要译出原意,同时力求文字通俗化,兼富优美文学色彩。•梁启超认为:”推什公本意,殆持‘翻译不可能’之论”。其实,他不过是从反面设论,指出不理想的翻译的
3、坏效果而已。罗什并没有持“翻译不可能”的极端看法。然而,他确实在中国译论史上最早提出了如何表现原文的文体与语趣的重要问题,对翻译文学影响甚大。3翻译思想的体现•在《高僧传》卷六《僧睿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表现他对于译经文体的态度:昔竺法护出《正法华经·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乃言曰:“此语与西域义同,但在言过质。”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曰:“实然”。这里可以看出罗什反对直译。法护直译的一句虽不错,但说话确是太质了,读了叫人感觉生硬的很,感觉这是句外国语。僧睿改本便是把这句话改成中国话了。•这是中国翻译
4、史上一则公认的,经典性的著名译例,是论证直译和意译思想的典范。可见罗什的译经艺术,重意译,而不主直译。4与其他佛经翻译家的不同•道安:直译——“尽从实录,不令有损害游字”,即要按原本逐字逐句地翻译,不得对原文的字有所增减。•鸠摩罗什:意译——“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即译经要追求以曲折的方式用汉语表达,但不违背原意,达到辞旨婉约,自然流畅,声韵俱佳的效果。•玄奘:既直译又意译——“既须求真,又须求俗”。既不主张道安等人的直译,又不赞成鸠摩罗什等人的意译,而是主张直译和意译完美的结合。5评价•梁启超:“凡什公所译,对于原本,或增或削,务在达旨”。•道宣
5、:“后秦童寿,时称僧杰,善披文意,妙显经心,会达言方,风骨流便。”•宋僧赞宁:“童寿译《法华》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胡适:“印度人著书最多繁复,正要有识者痛加删节,方才可读。”总之,鸠摩罗什者,译界第一流宗匠也(梁启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