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答案高三试题含解析试卷解析新课标人教版

2013年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答案高三试题含解析试卷解析新课标人教版

ID:8741755

大小:10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4-06

2013年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答案高三试题含解析试卷解析新课标人教版_第1页
2013年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答案高三试题含解析试卷解析新课标人教版_第2页
2013年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答案高三试题含解析试卷解析新课标人教版_第3页
2013年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答案高三试题含解析试卷解析新课标人教版_第4页
2013年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答案高三试题含解析试卷解析新课标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年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及答案高三试题含解析试卷解析新课标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3年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语文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苏轼、黄庭坚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无法之法”与“有法之法”之间的区别,是直觉与法则之间的区别,是“功夫在诗外”与“诗内”的区别。苏轼认为文学写作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自己通过经验体味而不能通过逻辑思维加以语言表述的事

2、情。苏轼的这种认识,代表了盛宋的风尚。欧阳修、苏辙也都说,作诗是不能够通过诗法灯传,以法则传授的,而只能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类的方法来加以修炼。这正是以后陆游“功夫在诗外”的别样说法。其实,又何止是盛宋时期,自华夏文明开蒙以还,都是直觉的“无法之法”的时代,从庄子的“得意而忘言”,到陶渊明的“欲辨已忘言”,再到苏辙的“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从来就没有人提出可以将写诗的直觉抽绎成为法则,使学习作诗的人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地按照法则来“制作”诗歌。所以,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作诗的

3、法则,着实使整个诗坛为之震动。因为,他的这一创新,不仅是针对盛宋而言,针对乃师苏轼的叛逆,而且是亘古未有的创新。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黄庭坚受到同时代如此崇高的礼遇,以至于他的老师苏轼都不能不有些嫉妒,颇有些门下弟子都跑到别人门下的难堪,也就不难理解一时之间天下翕然响应的奇观,不难理解黄庭坚对于后人所产生的震撼性的影响。如果一定要为黄庭坚找一个先驱者,那就只有杜甫了。杜甫虽然没有黄庭坚的明确的作诗法则,但是,他“晚节渐于诗律细”,在诗歌的创作中,有着一套有形无形的法则,也就是说,杜甫是以作品演示法则。这也

4、就是江西诗派尊杜为“一祖”的原因。同样学杜,初宋的王禹偁的学杜,与盛宋梅、欧、王、苏的学杜又自有内涵上的不同。后者标榜杜甫晚年作品中显示出的“有法之法”的端倪,而前者所学习的恰恰是杜诗中的“无法之法”的精神。杜甫像是诗史大江中的一个巨大的枢纽工程,宋代的许多分支都从这里分流而成。尽管黄庭坚所从杜甫那里分取的是一种有形无形的法则,多少有些勉强,杜甫有些被黄庭坚人为地塑造,像是苏轼重塑陶渊明一样。黄庭坚提出的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的说法,其实是不能坐实的,杜甫、韩愈又何尝不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何尝不是通

5、过多读书厚积薄发,养气于诗外,“气盛言宜”,冲口成诗呢?但无论如何,杜甫可以成为江西诗派存在的一个有力的理论根据。(节选自《宋诗流变》,有删改)1.下列有关“无法之法”与“有法之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轼讲“无法之法”,黄庭坚讲“有法之法”,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直觉,后者重视的是法则。B.“无法之法”是说只可自己通过经验体味而不能通过逻辑思维作诗,“有法之法”是将写诗的直觉抽绎成为法则。C.欧阳修、苏辙主张“无法之法”,初宋的王禹偁为创制“有法之法”做出了努力,并启发了黄庭坚创制写诗

6、的法则。D.陆游说“功夫在诗外”强调的是“无法之法”,黄庭坚说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强调的是杜、韩的“有法之法”。2.下列表述,不属于黄庭坚受到同时代崇高礼遇的原因的一项是A.华夏自有文明以来,都是直觉的“无法之法”的时代,而黄庭坚提出了使学习作诗的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写诗法则。B.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作诗的法则,使学习作诗的人可以有效地按照法则来“制作”诗歌。C.黄庭坚提出的“有法之法”是一种创新,这一创新不仅是针对盛宋而言,针对乃师苏轼的叛逆,而且是亘古未有的创新。D.黄庭坚把杜甫作为自己的

7、先驱,用心塑造了杜甫这位大诗人,使杜甫成为江西诗派存在的一个有力的理论根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庭坚针对盛宋的风尚认为写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错误提出的“有法之法”,是诗歌写作观念的进步,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B.黄庭坚的“有法之法”震动了当时的整个诗坛,以至于他的老师苏轼的一些门下弟子都跑到他的门下,这令苏轼有些难堪而且有些嫉妒。C.杜甫在诗歌的创作中,有着一套有形无形的法则,他的诗歌既有“无法之法”的精神,也在他的晚年作品中显示出了“有法之法”的端倪。D.虽然杜甫、韩愈受到黄

8、庭坚的推崇,但是不能否认他们通过多读书厚积薄发,养气于诗外的写作也合乎苏轼“无法之法”的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莫濛字子蒙,湖州归安人。以祖荫补将仕郎,两魁法科,累官至大理评事、提单广南市舶。张子华以赃败,朝廷命濛往鞫之,濛正其罪。又言秦熺、郑时中受子华赂,计直数千缗。还朝,除大理寺正。吏部火,连坐者数百人,久不决,命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