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最新高二语文说木叶

2012年最新高二语文说木叶

ID:8692467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05

2012年最新高二语文说木叶_第1页
2012年最新高二语文说木叶_第2页
2012年最新高二语文说木叶_第3页
2012年最新高二语文说木叶_第4页
2012年最新高二语文说木叶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2年最新高二语文说木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说“木叶”(备课教师蔡正良)一、内容与解析(一)内容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二)解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二、教学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知识教育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发挥联想力,使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更深的体察。2.引导

2、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到祖国的诗歌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二)解析学习本文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特质的方法——归纳法,使学生能够依据既有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三、问题诊断分析本文内容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进而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理论问题的。而学生,学过几首诗,但只是局限于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要他们单凭自己的知识、能力积淀就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几乎是不

3、可能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通过比较的方法,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借助多媒体,大量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3.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李白的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

4、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教师点拨:是的。“折柳”确实寓有惜别怀远意。这是有原因的,“杨柳”在古曲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三是古有歌唱离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这些暗示性的如“杨柳”这样的概念,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有《唐诗综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

5、细致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三、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2)小组交流讨论。【点拨】如果我们用“→”表示“过渡到”、用“”表示“推出结论”,那么,本文整体写作思路可以作如下图示:古人常以“木”入诗而不用或少用“树”入诗→为什么古人常以“木”入诗而不用或少用“树”入诗→因为“木”含有“落叶”、“枯黄”两大特征,而“树”无此特征→以“木”入诗便于写秋景并以秋景抒→(所以古人常以“木”入诗而不用或少用“树”入诗)由此看来,“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

6、几,但就艺术形象而言,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于是一字千里。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问题一: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点拨】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

7、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我们把由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和结果图示如下:其中,→表示“由此想到”,表示“以此寄托”,表示“不能以此寄托”。①“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②“树”→满树的叶子→浓阴→不是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问题二: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师生共同筛选、归纳:繁茂的枝叶树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特征木质的树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