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686894
大小:13.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04
《2018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小品二则》(胸中之竹)word教案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胸中之竹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文意。2.了解画竹过程中的三个阶段。3.理解作者的绘画技法及其创作理论。2重点难点重点:体会郑板桥提出的画竹的三个阶段,理解作者的绘画技法及其创作理论。难点: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体悟道理,提高写作水平。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同学欣赏郑板桥的画导入新课活动2【导入】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了解作者生平活动3【讲授】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作者,字,号,人。清代 家、家。为“”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散文亦有独特风貌
2、。著有《》。 2、解释实词:(1)倏()作(2)变相() (3)定则()(4)化机() (5)意()在笔()先 (6)趣()在法外(7)遂()有画意(8)胸中勃勃()(9)独()画云乎哉 活动4【讲授】自主学习题跋的特点活动5【讲授】生朗读课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活动6【活动】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
3、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活动7【讲授】 走近文本,问题探究1、是什么引发了作者作画的愿望和冲动?用原文回答。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2.从凝神构思到挥毫落墨,画竹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即
4、现实之象。胸中之竹:即心中之象。手中之竹:即画幅之象。3.作者由画竹的体验总结出了怎样的创作原则?如何理解?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5.作者在结尾说“独画云乎哉”看来,作者的意图并不止于就事论事。请结合你的切身经历或者读书积累,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原则的理解。21教育网作者的意图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借题发挥。例如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总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中间需要作家对生活的提炼、揣摩与艺术的加工和处理,甚至有时是作家灵感的火花点燃的神来之笔。一旦提笔,便胸中勃勃,随手写去,可能有些是作者始
5、料未及的。陆游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讲的就是此理。任何艺术创作的过程大抵如此。活动8【讲授】拓展延伸艺术创作和文学创作是相通的,郑板桥先生画竹的三个阶段在写作上给你哪些启示?活动9【作业】作业1.积累有关“竹”的诗句2.写一则练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