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682373
大小:3.83 M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4-04
《三角形全等判定(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角形全等判定(二)一、教学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第19章《全等三角形》第二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第3课时。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而且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定理,后面还要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目标(1)用动点交轨的角度让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2)学生探索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结合图形能准确表述三角形全等。(3)学生能运用“角边角”、“角角边”的方法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能力目标(1)通过动手画图、实验,理解和掌握“角边角”判定方法。(2)通过角边角判定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3、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实际生活问题,感受三角形全等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2)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
3、问题的创造技巧.(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角形全等“ASA”、“AAS”的形成、应用和应用过程的规范表达。三、教学原则、方法考虑到班里学生成绩的差异,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都能在原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材施教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为了收到高效课堂的效果,除了在新课引入时采用三种渠道相结合,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从上述的渠道领悟不同的感受外。还注意精心安排学生练习,不单要求有一定数量的题目,强调这些题目之间的综合、引伸、变式、条件互换、方法雷同、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等联系,而且強调练习方法的选择,比如对后进生的练习多安排铺垫题、综合题的分步设问题、整体规范表达练习
4、等,对中、优生应多选用跳题练习、局部练习,以提高数学思维的强度和密度。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实践探索法、讲练结合法。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教师只能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多参与,激发学习的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四、教学手段通过实验,动手操作,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演示动画图形变化,一方面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形象地领悟,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五、学法指导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参与“猜想—实践
5、---观察---归纳---应用”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身实践,主动的、不同程度的获取知识。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课前训练课前训练(限时3分钟)1、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其常数项为_______.2、化简:3、4、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2:3,则它们对应角的平分线之比为____5、6、计算:=_______;7、方程的解是。8、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2cm,则它的直角边为__________9、已知(b≠0),那么=__________10、计算________________11、方程(x+3)(x+1)-6(x+1)=0的
6、解是_____________12、在比例尺为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5㎝,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13、高6米的旗杆在水平面上的影长为8米,此时侧得一建筑物的影长为28米,则建筑物的高度为__________。14、下列图形中,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正三角形B、正方形C、平行四边形D、正六边形15、计算得()A、2004B、1C、2005D、—1在教材系统性不强,四大块知识内容交替出现,学生遗忘率高的情况下,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每节课开始时,限时三分钟尽可能完成15道内容可与本节课无关,由浅渐深的基本技能补充练习
7、或重点知识重现的填空或选择题,可弥补不足。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的情况不同,做不完是正常的,课内不讲评,课后对答案,错漏题在作业前自己改正,对掌握欠佳的内容在今后可以反复出现。新课引入1、复习铺垫:上节课我们曾探索过“一角一边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能否全等?(设一边、一角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新课的引入一般有三种渠道,一是通过现实生活的例子观察、实验、猜想、论证得出结论;二是通过知识的联系,推理、演绎得出结论;三是通过多媒体的虚拟实验,观察、猜想、论证得出结论。本人采取多渠道结合引入新课。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