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679006
大小:2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04
《新人教七年级上数学《有理数的加减法》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3 有理数的加减法一、 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 但是,它与小学的算术又有很大的区别,小学的加法运算不需要确定和的符号,运算单一,而有理数的加法,既要确定和的符号,又要计算和的绝对值。因此,有理数加法运算,在确定“和”的符号后,实质上是进行算术数的加减运算,思维过程就是如何把中学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化归为小学算术的加减运算。 由于有理数的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开始,因而它是时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 今后学习实数运算
2、、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函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减少两极分化、增强学生学习代数的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由是: (1)要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就得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得越好。 (2)有理数的加法作为基本运算,在今后的各种运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原因是: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认识过程,要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而初一年级的学生,对异号两数相加从未接触过,与小学加法比较,思维强度增大,需有通过绝对值大小的比较来确定和的符号和加法转化为
3、减法两个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应从实例出发,充分利用数轴,从数形结合的观点加以讲授,并配以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法则的应用。以求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的的确定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以上教学目的是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根据《教学大纲》中关
4、于“有理数加法”的教学要求,和加强“双基”教学的要求,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要求而确定的。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规律、总结出法则。它符合教学论中自学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另外,在教学中,还运用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动态演示出物体在一直线上两次运动的结果,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做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
5、力也容易集中,符合教学论中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原则。这就是说,要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四、学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实例,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脑、动手,积极思考,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课堂教学程序 1.类比联想,提出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必然要首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 又通过提问,复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具体问题是:
6、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 (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C,第二天上升了-1°C; (3)某汽车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 紧接着,回答: (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 (2)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 (3)某汽车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和的问题,同小学一样,可以用加法来做。但是,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 在刚才的教学中,我通过复习,加强了铺垫,刻意
7、去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带领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又使学生认识到本课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个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 2.直观演示,归纳法则 用6个实例讲两个有理数相加的问题: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4)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