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91182
大小:2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02
《2015秋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1课《沁园春 长沙》word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沁园春·长沙》课堂教学设计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俞建望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学习本词描绘的四幅颇具诗意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毛主席在此词中力求表现的意境之美和沉雄阔大的气势之美;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喜欢毛主席诗词的兴趣,朗读并背诵此词以及延伸至课外的毛主席诗词名篇名句(另附内容),渗透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古诗词鉴赏技巧另附);3、情感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此词中力求表现的思想感情,深切理解这种豪迈自信、积极乐观,把中国的未来希望于“同学少年们”的那种开阔胸襟和情怀。教学重点:掌握此词所表现的意境
2、之美和雄伟阔大的气势之美,体会作者的历史使命感。教学难点:鉴赏此词的方法渗透,并指导实践。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朗读背诵指导法等。教学准备:1、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预习要求:(1)、读文本三遍,自己逐字逐句理解内容,并初步概括出上下两阙各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上阕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物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下阙主要记叙了哪件事情,并最终回答了上阕的什么问题,结论怎样?(2)、教师下发有关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资料,让他们试着准备一些问题,同时期待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解答。(3)、课外查一下此词写作的背景资料,联系《沁园春·雪》的有关内容
3、,课堂要作比较阅读。2、幻灯片制作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所画的大量毛泽东诗意图引出《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图片展示所描绘的意境。继而讲解“词”的有关知识。PPT: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那么这首词我们联系一下《沁园
4、春·雪》就知道了其实他们拥有同一词牌名,也就是词的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是一样的,我们自己试着写沁园春应该是这样的格式,不难理解吧,这里的“长沙”是题目,就是内容写跟长沙有关或者在长沙所写的情景和事情。二、整体感知(一)、检查预习情况:1、抽一个同学读全词,然后正音。2、抽一个同学解释意思,教师逐一疏通。(二)、这首词上下两阙各展现了哪些画面?我们试着来归纳: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已经展现了一幅“独立寒秋图”,“看”领起: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满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上天竟自由。实际上我们
5、从这些所描写的事物中完全可以概括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湘江秋景图”,这些所绘之景都是显示湘江秋景的,故以此命名。接下来我们看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些实际上是诗人所忆之事,我们完全可以概括出一幅诗意图的画面,因为这些所忆之事都是往昔峥嵘岁月中所发生的,我们不妨把之归纳为:“峥嵘岁月图”,最后一幅画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么概括为:“中流击水图”更妥。三、文本研读(一)、分析上阕中的“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
6、子洲头。”这一句正确的顺序该怎样来排列?教师明确:先时间寒秋,后人物动作诗人独立,这里实际上就是我毛泽东,地点橘子洲头,干什么?看湘江北去。(二)、分析上阕中的“湘江秋景图”。1、第二幅“湘江秋景图”以哪一个字总领,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总体了什么特点?诗人用哪一句词概括了这个特点?这些景物从视觉角度是怎样具体显现的?教师明确:“看”字总领,依次描绘了:“山、林、江、舸、鹰、鱼”这六种景物,这些景物显示的是生机勃勃、互相竞争的景象,同时用“万类霜天竞自由”来概括了这种景象。这种秋景显然区别于萧瑟、荒凉冷落衰败的秋景,而
7、是同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2、从表达手法上来讲“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从修辞学上讲又是什么修辞手法?教师明确:抒情。设问(有问有答,答案在下阕中表明)(三)、分析下阙中的“峥嵘岁月图”。下阙中“忆”字所领的便是“峥嵘岁月图”的内容,那么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同时比较我们这一代,之间又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教师明确:这里所塑造的同学少年形象实际上就是在解放中国的革
8、命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那些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富有斗争精神的人,他们正是中国革命队伍中的“中流砥柱”,实际上就是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所歌颂和赞美的“风流人物”。尽管此词早于彼词,此词作于1925年,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