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86630
大小:29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02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教学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3——9段,处理翻译。2.重点分析“易水诀别”段。预习案Ⅰ、预习自测解释下面词的意思和用法。(对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a.进兵北略地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c.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指出该句话的特殊用法: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学习建议】1.请同学们用10分钟时间认真阅读3—9段,尝试自己翻译课文。2.能概括3—9段
2、的大意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1.教师精讲课文,处理语法知识并分析课文。2.重点处理“易水诀别”段。3.课上训练:(1)解释加点词语 a秦之遇()将军 b 深() c仰天太息流涕() d可以()解燕国之患 e揕()其胸 f然则()g将军岂有意()乎 h见()陵()之耻 i濡()缕 j忤()视 k偏袒()扼腕 l樊於期乃前()曰 m函()封之 n其人居远()未来 o 太子迟()之 p请()辞决()矣 q皆白衣冠()以送之 r为()变徵之声 s发尽上()指冠 t终()已不顾()(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
3、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文段分析、思考。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训练案1.在课上学习的基础上,找出词类活用现象以及特殊句式。3—4段: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
4、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见臣。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5—8段: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⑥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⑨。乃令秦武阳为副⑩。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5、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9段: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背诵:“易水诀别”段。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知识拓展——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⑴用“者……也”表判断①廉
6、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⑶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7、》)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