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学自觉说”的几种主要观点_论文

中古“文学自觉说”的几种主要观点_论文

ID:8565965

大小:25.0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01

中古“文学自觉说”的几种主要观点_论文_第1页
中古“文学自觉说”的几种主要观点_论文_第2页
中古“文学自觉说”的几种主要观点_论文_第3页
中古“文学自觉说”的几种主要观点_论文_第4页
中古“文学自觉说”的几种主要观点_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古“文学自觉说”的几种主要观点_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古“文学自觉说”的几种主要观点自鲁迅先生在1927年发表著名学术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后,“文学的自觉”,及以“曹丕的一个时代”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文学自觉“魏晋说”,在中国学界广为流传,几成定论,为各种文学史和批评史所通用。综观当代中国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普遍的认知在中国学界沿用了大半个世纪,相关的学术研讨比较沉寂。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界才打破沉寂,对“文学自觉”这个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搜索中国期刊网的相关内容,纵观在世纪之交的前后五年(1995—2017)间,学者们发表与“文学

2、自觉”相关的论文多达389篇。在这数以百计的论文中,学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探讨文学自觉究竟始于何时的问题。概括起来,学界主要形成两大观点:第一种是坚持学术史一直沿用的“魏晋说”;第二种是不因循旧习支持新的说法“西汉说”。1996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少康教授发表《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一文,认为中国的文学自觉始于西汉。“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在学界引发强烈争议。认同此说法的学者纷纷发表论文声援,或补充佐证,或从不同角度论证,大有“西汉说”能独当一面之势。10/10面对“西汉说”的有力挑战,“魏晋

3、说”的支持者也加入到论战中。他们或从微观考察、或深化已有论据,以巩固“魏晋说”的地位。尤其是暨南大学的李文初教授,继1997年接连发表《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和《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两篇论文,就非“魏晋说”的两种观点进行逐一辩驳后,于1999年又发表《三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一文,进一步深化“人的觉醒”是导致“文学自觉”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这两种观点的争锋相对,使学界一时热闹非凡。而这两种观点不同提法的背后,正透视了学者们对“文学自觉”标准

4、的不同理解。一直以来学界钟情于以“纯文学”的单一维度为标准,而在世纪之交的十年探讨中,学者们对标准的定义赋予更多的元素,从而使不同的观点呈现五彩纷呈的局面。10/10到21世纪初,在西方的反思思潮的影响下,学界又转入对此课题的总结与反思。一方面,他们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亦即把“文学自觉”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考察,从而进一步扩充与完善“文学自觉”的纵向体系;另一方面,他们通过重新解读历史材料,如鲁迅讲话背景及其原意,曹丕的《典论·论文》等,得出了一些颠覆性的理解。如

5、果说“西汉说”的提出是单纯对“魏晋说”的否定,那么这一时期的研究就是对整个“文学自觉”说的质疑或否定了。一个事物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由模糊混沌、朦胧无知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凡意义。但凡这样的一个飞跃决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受各种事物影响或与多种事物发生关系,也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定杂糅着很多必然引发争议的模糊地带或尚待推敲的空间。因此,不难理解“文学自觉”的问题为何会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虽然学术的发展不以纪元为界,但与时代的变迁息息

6、相关,因而在世纪之交作一番回顾和反思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中国“文学自觉”的研究,一直以来,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忽视或忽略,即关于“文学自觉”这个命题自身真正由来的问题。如上文所述,关于“文学自觉”的由来,学界一直把“文学自觉说”的源头追溯至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整个二十世纪所有论及“文学自觉”的话题中,绝大多数学者都是直接借用这个概念。即使在讨论得比较热烈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们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文学自觉”始于何时,或“文学自觉”的标准标志等问题上,而甚少有人谈到“文学自觉”真正出处

7、的问题。10/10直到1996年,孙明君才首次澄清误解,还原史实。他指出:首次提出“文学自觉说”的是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先生,而不是中国学界一直认定的鲁迅先生。早在1920年,铃木先生就在日本《艺文》杂志发表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文章明确说“魏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朝”。1925年日本京都弘文堂书房出版了铃木的《中国诗论史》(旧译《支那诗论史》),前文作为该书的第二章录入。在此书中铃木先生认为:“通观自孔子以来直至汉末,基本上没有离开道德论的文学观,并且在这一段时期内进而形成只以对道德思想的鼓吹为手段

8、来看文学的存在价值的倾向。如果照此自然发展,那么到魏代以后,并不一定能够产生从文学自身看其存在价值的思想。因此,我认为,魏的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曹丕著有《典论》一书,……评论之道即自此而盛。《典论》中最为可贵的是其认为文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其所谓“经国”,恐非对道德的直接宣扬,而可以说是以文学为经纶国事之根基。”10/10孙明君首发的这条史料,它的还原为学界找到了“文学自觉”的真正源头。其后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不出其右,并多有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