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及转变路径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及转变路径分析

ID:8552788

大小:3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1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及转变路径分析_第1页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及转变路径分析_第2页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及转变路径分析_第3页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及转变路径分析_第4页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及转变路径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及转变路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及转变路径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及转变路径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及转变路径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及转变路径分析id=“artibody”>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同时,报告也强调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综述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有很多种提法,如数量型与质量型、外延型与内涵型、粗放型与集约型等。尽管划分角度不同,但在本质上,数量型、外延型和粗

2、放型是一致的,主要依赖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来实现产出的增长;而质量型、内涵型和集约型是一致的,主要依赖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来实现产出的增长。  从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开始,就对经济增长的性质、原因和条件等进行了探讨。亚当·斯密把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生产性劳动、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约翰·穆勒深入研究了人口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劳动分工和合作等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此后,马歇尔注意到组织管理以及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熊彼特强调了企业家创新对与经济增长的影响。上述研究所涉及的

3、影响因素都可以归入"要素投入增加"和"要素生产率提高"两个方面。  1939年,哈罗德-多马模型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主要分析了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但不能解释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在哈罗德-多玛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进步因素,提出了著名的索洛模型,并推出增长速度方程:  y=a+αk+βl  式中y为产出增长率,k为资本投入增长率,l为劳动投入增长率,a为全要素生产率,&al

4、pha;为资本弹性系数;β为劳动弹性系数。从该方程式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因素分为全要素生产率和要素投入增长率两大类,而要素投入增长率又细分为资本投入增长率和劳动投入增长率。  索洛模型把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为"要素投入增加"和"要素生产率提高"两大类,在比较完整地描述和解释经济增长动因的同时,把人们对于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解带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人们从量化角度分析和把握经济增长的因素贡献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以索洛模型作为经济增长方式划分的依据,主要是从该模型的经济增长因素贡献

5、的量化分析角度进行的。当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全要素生产的贡献率时,属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当全要素生产的贡献率高于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率时,这属于集约型增长方式。  由于索洛模型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因此全要素生产率(TFP)成为所谓索洛余值的暗箱。之后新经济增长理论通过技术进步的内生化,打开了索洛余值的暗箱,使人们看到了劳动分工、知识积累、人力资本积累等带来的要素边际收益递增,也为探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特征相关文献综述  李京文(1991)分析了1953-1988

6、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因素,采用了乔根森等人提出的超越对数形式的生产函数方法,估算了资本、劳动投入和生产率增长(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其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高于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而要素投入又主要依赖于资本要素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至1988年,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其作用日益重要,显示出这一阶段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及城镇的企业改革,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进了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尽管这一时期粗放的程度有所下降,但要素投

7、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超过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占到59.9%,因而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型。id=“artibody”>  陈琳(2008)采用C-D生产函数,研究了1978-2004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贡献情况。估计的资本产出弹性为0.54,劳动产出弹性为0.46。根据其研究,1978-2004年期间,资本年均增长率为10.1%,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长率,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2%。劳动力投入在此期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7%,资本投入贡献大大高于劳动力投入贡献,二者的贡献率之和为67.9%,

8、说明要素投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年平均增长率在此期间达到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1%。从1978-1990年和1991-2004年的分阶段比较来看,1990年之后,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急剧下降,由19.7%降为4.9%,资本贡献率有所上升,由51.1%提高到60.6%,但要素投入的总体贡献率是下降的,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