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22736
大小:4.64 MB
页数:106页
时间:2018-03-31
《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发扬工程教育传统,培养复合应用型工程硕士——在清华大学第23次教书育人研讨会暨工程硕士教育10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各位老师:今天,清华大学第23次教书育人研讨会暨工程硕士教育10周年研讨会在此召开了。首先代表学校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和在工程硕士教育领域辛勤工作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因此,学校一直把教书育人当成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如何发扬我校重视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如何进一步推进作为工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硕士教育工作
2、,如何在工程教育中教书育人,关系到我校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本次会议一是要总结工作、理清工程教育的思路,二是要统一思想、加深对工程教育的认识,三是要抓住重点、着力推进工程教育。下面,我结合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就工程教育与工程硕士教育谈几点看法,与大家一同交流。一、坚持和发扬通过工程实践教育培养人才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历史长久。解放前,学工救国、以工兴国,清华造就了我国一大批工业界、工程界的杰出人才。解放后,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第一枚高纯度单晶硅、第一台电视发射机、以及震撼世界的两弹一星,都凝聚
3、着一大批清华工程人才的汗水。清华因此也被社会美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进一步注重教育与工业的联系,相继建成了一批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推出了一系列包括SRT计划在内的旨在促进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研究能力的举措,在空空导弹研究院、上汽集团等重要企业陆续建设了一批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站。学生们在工程教育中理解工程,了解行业,用所学知识服务于企业,在工程实践中增长才干,修炼素养,感悟人生哲理,激发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远大志向。去年闭幕的第22次清华大学教育工作讨论会的主题“加强实践教育
4、,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把我校宝贵的工程教育的育人传统通过实践教育继续发扬光大。1996年,作为首批工程硕士培养的试点单位,清华大学工程硕士教育正式起航。十年来,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瞄准国际工程前沿、服务重点企业、西部地区和国防军工部门,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得到确立。工程硕士教育已成为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成为清华大学为企业输送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我校工程硕士培养已涵盖了电力、水利、环保、石化、建筑、汽车、铁路、军工等国家重要
5、行业。截止今年七月,我校已拥有25个工程领域,25个培养院(系、所),累计招生6182人、授予学位2962人,为百余家重点企业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的上”-106-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工程硕士。以2002-2005年为例,我校受企业委托共举办工程硕士生班81个。其中,国有大企业人数占总人数的50%,国防军工人数占总人数的17.3%。事实证明,我校培养的一些工程硕士已开始在我国最高水平和最具影响力的工程建设岗位上发挥出重要作用,我校工程硕士教育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中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二、创新
6、人才培养和开放式办学需要工程硕士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工业界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单纯片面地强调科学、忽视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了美国“没有从国家角度足够注意研究生院在满足国家对科学家与工程师需求变化中的作用”,“没有高级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清晰的人才资源政策”,“简单化地断定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下一代学术研究人员”等意见,呼吁要强调工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向科学与技术并重的方向改革。MIT提出了“回归工程”的理念,其工学院院长更是明确地指出:“我们正在召回工程的灵魂”,强调教
7、育要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教育要为工程创新人才服务,给美国高等教育界以很大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重视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培养,适应了工程建设与现代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看,企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的人才需求主要侧重于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对此,教育该如何应对?学校该如何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闭幕的两院院士大会上着重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
8、型科技人才。”我们认为,在创新型人才中,主要包括原始创新人才、集成创新人才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因此,清华大学硕士层面的培养要学术、职业、应用多模式并举。既要面向科学前沿,培养原始创新人才;也要面向企业,培养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人才。以全面落实我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奋斗目标时制定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全面到来之际,教育早已越过校墙,延伸到社会乃至全球各地。校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