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现代教育研究与批评论

第12讲:现代教育研究与批评论

ID:8518606

大小:182.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3-30

第12讲:现代教育研究与批评论_第1页
第12讲:现代教育研究与批评论_第2页
第12讲:现代教育研究与批评论_第3页
第12讲:现代教育研究与批评论_第4页
第12讲:现代教育研究与批评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12讲:现代教育研究与批评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十二讲:现代教育研究与批评作为专门术语,“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史家库恩(T.Kuhn)在必要的张力》(1959年)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后来由于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广泛使用了这一概念而被人们普遍接受。库恩对“范式”的理解,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哲学层面,指一个科学家集团(库恩又称其为“科学共同体”)共同拥有的信念(核心是共同拥有的价值概

2、念)。一是科学层面,指一个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的具体问题上所达成的一致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或者说是理论体系、研究规则和方法的结构模式。在库恩看来,范式规范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和观察世界的角度,决定着问题的提出、材料的选择、抽象的方向、合理性标准的确立以及问题的解决,新旧范式的更替是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总而言之,范式这个概念代表了从事某一特殊领域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信念、传统、理论和方法。可见,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不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不是教育学的研究方式,也不仅仅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取向。教育学

3、的研究范式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了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和主要的方式方法。一、现代教育研究的批评:从“钟王之争”说起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策三先生就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题为《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之所以是“再评”,是因为王策三先生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总第167期)上发表了题为《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4、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一文,对相关问题进行过讨论。的长篇论文,作为回应,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也先后发表了相关文章进行了讨论和回击。一时间,这场争论引起中国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王策三是我国老一辈的教学论专家,在目前的中国教育界堪称是宗师级的人物,用钟启泉的观点来说是落后的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倡导者,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而钟启泉很多老师都很熟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课程理论的创建者、指导者、推行者、领头人。关于这场争论,用有的学者的

5、观点来说,是“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之争,其中在很多问题上激烈的言辞,让人觉得二者之间似乎有很大的分歧,现在不妨对此作一总结。总的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参考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一)关于“教育价值观”钟启泉认为,王策三所持的是已经“过时”的肯定应试教育的“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而目前的基础教育应当极力倡导的是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大众主义教育价值观”。钟认为:《“轻视知识”》一文尽管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不再是

6、“精英教育”,但是他(王策三)仍然认为“作为实施全面发展的国民教育,它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这种观点,所流露并试图进行的,仍然是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和应试主义教育模式,而这恰恰是与当前党和国家的教育发展方针背道而驰的,如若以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那么基础教育的发展不仅将陷入停滞状态,而且会大踏步地倒退。笔者认为,王作为一名“民间研究者”26从中国教育实际情况出发,肯定应试教育以及辨证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值得深思的,而钟的观点代表国家教育的方针与教育理想,但经

7、济政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中国,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大众教育”其实更像一种“变相的精英教育或贵族教育“。(二)关于“知识观”和“课程观”钟启泉等人认为,王策三所持的,仍然是静态的知识观,“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在课程观上,他们认为王策三所持的仍然是静态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由教师教学生学现成知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承受知识”等等。而新课程改革应当倡导的是动态的知识观和动态的课程观。动态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真理,而是主观经验建构于个人头脑之中

8、的,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的经验的合理化或实用化,并且这种习得是在与他人互动与磋商中形成的。在课程观上,钟启泉等人则认为课程不是意味着静态的知识,而是动态的活动,即课程是体验。举凡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活动或因素都可以视作课程范畴。由此,他们提出要打破教材神圣的观念,建议将教材看成是“一种”学习资源,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学的首要目标不是课程知识的掌握,而是培养学习探究的态度、成功的体验和完整的人格。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反思性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