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台湾万山岩雕

再论台湾万山岩雕

ID:8367052

大小:3.62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3-05

再论台湾万山岩雕_第1页
再论台湾万山岩雕_第2页
再论台湾万山岩雕_第3页
再论台湾万山岩雕_第4页
再论台湾万山岩雕_第5页
资源描述:

《再论台湾万山岩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再論台灣萬山岩雕大軋拉烏(TKM4)的題材、技法與風格長榮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高業榮2006/5/18摘要關於萬山岩雕大軋拉烏岩雕(TKM4-1)的自然環境和圖像,筆者在拙文〈願青山良緣常在-----台灣大軋拉烏岩雕考察記〉(2003,藝術家雜誌元月號)中,曾略有描述。其後那些日子許多朋友又在附近陸續有新的發現(TKM4-2至TKM4-7),新發現的岩雕雖題材略有差異,不過論技法、風格卻頗多類同。目前這裡累積的岩雕共有七處,筆者雖未目睹後發現的其他六座,不過根據過去在現場考察經驗與所獲的圖片,再綜合自然環境對製作者行為的影響,擬針對這幾處岩雕群再做嘗試性的描述與探討。壹、前言像世

2、界各地區一樣,岩雕(petroglyphs)、岩畫(pictographs)史蹟的發現,幾乎都是無預期情形下的偶然。台灣萬山岩雕的現蹤,也充滿了懸疑、艱辛與孤寂。1978年的春假,筆者放棄民宿之旅,而和高雄縣茂林鄉萬山村魯凱族長老林啟臨、林福寶首途濁口溪上游,為的就是要一睹傳言中吃蛇女人所雕刻的圖案。在那個為期三天像急行軍的旅途裡,不僅初歷原住民獵人原始生活,也目睹了前所未見的第一號岩雕(編號:TKM1孤巴察峨T代表台灣K代表高雄縣M代表茂林鄉1代表第一個被確認的岩雕),面對這些珍貴的原始藝術瑰寶,也留下了筆者一生中最珍貴的記憶。其後當筆者的報導刊出後(高業榮,1984、1991

3、),沒想到就引起相關人士的一連串考查活動,至今未曾停息。2002年夏,因探得在TKM1西南側岩石,有疑似圓圈的文樣,因而又興起田野調查的念頭,這就是第四座岩雕現蹤的由來。關於TKM4的研究,筆者曾於2003、2005年分別為文發表淺見,唯因事後該處屢有發現;如曾逸仁和龔詩文都對TKM4表達了若干看法(曾逸仁2006;龔詩文2006),唯因立足點、解讀方法迴異,結論略有差別便不足為奇,本文擬針對TMM4重做檢視與論述,也算是一個回應。一、萬山岩雕歷年來的田野調查:1)1978高業榮和魯凱族林啟臨、林福寶共三人,考查了第一號岩雕孤巴察峨(TKM1)。2)1979筆者首途第二號岩雕(T

4、KM2Tubulili)祖布里里考查。3)1984筆者於藝術家雜誌發表<邁向原始之路>調查簡報。同年和高雄登山隊洪國勝等人結伴,於TKM1岩雕從事測量、攝影、拓印工作。4)1984筆者和中研院史語所劉益昌前往TKM1、2岩雕考查,於回程發現第三號岩雕(TKM3)莎娜奇娜娥。接著,以劉其偉、張志遠、胥直強、李玫瑰為首的考察隊,前往TKM1岩雕調查。5)1986筆者和萬山獵人潘炳丁等人、應華視<青山春曉>之請,至TKM1、3岩雕拍攝錄影帶。6)1989筆者帶領內政部史蹟小組,前往TKM1、3勘察;在隨後召開的評鑑會議中,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7)1990洪國勝許功明等前往TKM1考查

5、。8)1991筆者拙文<<萬山岩雕----台灣首次發現摩崖藝術之研究>>出版。8)1996洪田浚莊華堂等人勘察TKM1。9)1997樹德科大學史蹟維護系吳奕德師生考察TKM1、3。10)2001高雄縣文化局委託成功大學,在方再發帶隊下考查了TKM1、2、3,並進行GPS衛星定位。11)200211月筆者和盧有吉等人,前往萬山大軋拉烏溪,發現第四號大軋拉烏岩雕(TKM4-1)。12)20032月筆者再度前往TKM4-1進行詳細的勘察工作;並由TKM4西行到達TKM2,再回到方再發工寮。同年,拙文<願青山良緣常在----台灣大軋拉烏岩雕考查記>出版。於此稍後,樹德科技大學吳奕德師生亦

6、跟隨進行了考察活動。13)2004高雄縣文化局組隊進行萬山岩雕TKM4的考察活動,並在TKM4-1旁發現TKM4-2、3岩雕14)2005成功大學曾逸仁等人於考察中發現TKM4-4、5。拙文<台灣萬山岩雕大軋拉烏的題材、技法與風格>脫稿,刊載於<<岩畫研究>>刊物。同文修正後,刊載於12月在台南文資會舉行的<高雄縣第三級古蹟萬山岩雕九十四年探勘調查成果發表會>論文集。15)20062月成功大學曾逸仁等一行,前往TKM2、4考查,於TKM4附近再發現兩座岩雕編號為TKM4-6、7;5月間,隊員龔詩文曾為文發表。2月稍後台灣博物館李子寧、吳百祿和楊宜靜等人接踵而至,據稱在TKM1、2

7、附近發現人為刻痕,但不知其詳細。二、研究方法與限制綜合過去的研究與本研究所採取的方法,有如下幾種:1)風格造型研究法(Formalistically):在強調地區或族群不變的藝術特徵。2)社會學研究法(Sociological):著重於藝術品和社會、歷史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3)圖像學研究法(Iconological):依據傳統藝術與族群潛意識來探討藝術的內涵意義。基於以上的認識,本文的研究取向無可避免地必須採取汎文化的觀點,立足於異文化的認識與瞭解來從事圖像的解釋。另外,岩畫與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