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2907
大小:1.09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4-08-29
《重庆市西大附中育才中学拔尖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三月联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西南大学附中重庆育才中学高2025届拔尖强基联盟高二下三月联合考试生物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行保管,以备评讲)。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数量特征B.食物和天敌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C.群落中常见物种就是优势种D.大豆与根瘤菌之间的关系为原始合作【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A、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数量特征,如没有性别划分的动物和大多数的植物没有性别比例,A错误;B、食物和天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因而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C、群落中常见的物种未必是优势种,优势种指的是在群落中数量很多且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也较大的物种,C错误;D、大豆与根瘤菌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其表现为大豆可以提供有机物给根瘤菌,而根瘤菌可以提供氮源给大豆,D错误。故选B。2.某种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具有下图所示的对应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最终可能会消亡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数量变化符合“S”形增长曲线C.初始密度介于c~d时,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D.当种群数量为d所对应的数量,种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曲线图分析,初始密度介于0~b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下降;初始密度超过b点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增加;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初始密度介于0~a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降低,当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后,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衰退、消亡,A正确;B、初始密度介于a~b时,增长速率<0,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可见,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数量变化不符合“S”形增长曲线,B错误;C、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增长速率最大,初始密度介于c~d时,种群数量上升,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因而增长速率逐渐下降,C正确;D、由题图可知,c时该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c~d该种群继续增长,d时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故当该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3.以下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原因导致种群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数学模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放入了新的酵母菌C.图③中c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的环境剧烈变化而不适合该种群生存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只有将害虫消灭到K/2以下的数量,才可达到较理想效果【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曲线①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②表明该种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曲线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曲线④表明,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可用于指导消灭害虫等。【详解】A、图①中,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A正确;B、增加营养供应就是改善种群生活环境时,环境的容纳量会增大即K值变大,即会出现如图②所示现象,但是当放入新的酵母菌时,营养物质含量并没有增加,种内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环境容纳量K值将略有下降(或基本不变),B错误;C、曲线③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即图③中c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的环境剧烈变化而不适合该种群生存,C正确;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仅消灭到K/2的数量,由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大,因而此时种群能较快恢复,因此无法达到理想效果,为了获得理想的灭虫效果,应该(在K/2以下)早防治,且越早越好,D正确。故选B。4.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C.最初L中丙藻种群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螺偏好捕食丙藻D.大约14天后,L中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分析,L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L中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详解】A、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说明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生态系统由群落及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和螺不能构成生态系统,B错误;C、最初L中无螺,丙藻种群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丙藻竞争力相对较弱,C错误;D、大约14天后,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但在竞争中仍处于优势,D错误。故选A。5.如果从天山北麓奎屯登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可见荒漠、草原、森林、高原草甸等群落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群落与水分、温度有关B.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的叶都呈针状C.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D.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详解】A、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与水分、温度有关,A正确;B、荒漠植物的叶大多(不是全部)呈针状,减少叶片面积,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环境,B错误;C、草原群落障碍物较小,草不像树一样易于提供栖息空间,所以草原群落较森林群落的动物更擅长挖洞或快速奔跑,C正确;D、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因而森林中对光能的利用率高,D正确。故选B。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某弃耕农田群落演替过程及其优势种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发展后期的群落中仍然可见前期的一些物种B.艾蒿高低错落是草本群落垂直结构的显著体现C.与裸岩上的演替类型相比,图示演替的速度更快,经历的阶段更少D.环境条件稳定的阔叶林群落阶段,其他稀有物种很难转化为优势种【答案】B【解析】【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因此,发展后期的群落中仍然可见前期的一些物种,A正确;B、艾蒿是同一物种,不属于群落,群落的垂直结构不能通过种群体现出来,B错误;C、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图示演替为次生演替,与裸岩上的演替类型相比,图示演替的速度更快,经历的阶段较少,C正确;D、环境条件稳定的阔叶林群落阶段,其他稀有物种很难转化为优势种,因为稳定的环境条件为阔叶林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因而其他稀有物种很难成为优势种,D正确。故选B。7.某草地生态系统生活着多种动物和植物,图1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与图1相比,图2中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B.图1中A是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图2所示的食物网共包含7条食物链,鹰占有4个营养级D.若其他条件不变,蛇消失一段时间后,鹰的数量可能会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C是无机环境、D是生产者、A代表消费者,B代表分解者;图2表示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中有8条食物链。【详解】A、图1中代表的是物质循环过程,其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与图1相比,图2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A正确;B、图1中的成分A代表消费者,主要是由动物构成,能取食动植物,进而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C、食物链起点为生产者(该图的植物),终点为不流向其他消费者的营养级(该图的鹰),因此图2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8条食物链,鹰占有4个营养级,分别是第三、四、五和六营养级,C错误;D、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是蛇消失,则鹰的营养级会有所下降,因此,一段时间后,鹰的数量可能增多,D正确。故选C。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诗句、谚语都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的是生物群落中的捕食关系B.“千山鸟飞绝”可能是鸟类迁徙导致,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C.“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体现了生物通过行为信息进行交流D.“春天粪堆密,秋后粮铺地”表明粪肥能为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促进粮食增产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D【解析】【分析】1、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高等植物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高度复杂的有机体,它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详解】A、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可见“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的是生物群落中的捕食关系,A正确;B、“千山鸟飞绝”,描绘的是在冬天,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可能是鸟类迁徙导致,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正确;C、“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说的是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体现出燕子可以通过行为信息进行交流,C正确;D、春天粪堆密,秋后粮铺地”,粪肥中的能量不能流向植物,粪肥中有机物可被微生物分解形成无机物,无机物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促进粮食增产,D错误。故选D。9.下列有关生态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先滴加样液后盖盖玻片可能会造成实验数据偏大B.统计土壤样品中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小动物时,常采用目测估计法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应将对照组土壤放进60℃恒温箱处理D.“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生态缸应置于光线良好、阳光直射之处【答案】A【解析】【分析】1、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可采用普通土壤和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土壤),采用普通土壤的为对照组,采用排除土壤中微生物的为实验组,因变量是落叶的分解速度。2、丰富度统计方法:①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得群落。②目测估计法: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详解】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然后用吸水纸将多余的培养液吸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中后再进行观察并计数,若先滴加样液后盖盖玻片可能会造成实验数据偏大,A正确;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且无法给出准确数量的土壤小动物的相对数量,但对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小动物可采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B错误;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将实验组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1h的目的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尽可能防止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而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C错误;D、“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生态缸应置于光线良好的散射光处,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的温度过高,D错误。故选A。10.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下图为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d表示丙中的四种生物,①~⑦表示相关的生理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B.①②③④过程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C.碳元素在图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循环往复D.甲→a→c→b可能是图中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答案】D【解析】【分析】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详解】A、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甲,甲是生产者,丙和甲都指向丁,丁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A正确;B、①生产者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②③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这些过程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B正确;C、碳元素在图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循环往复,循环利用,C正确;D、生物富集现象,沿着食物链营养级越高,含有的金属应该越多,a应该是食物链中营养级最高的一个,D错误。故选D。11.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生态学家发现,自然界的捕食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图表示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即集团内双向捕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乙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甲和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C.当植食性昆虫数量较多时,甲和乙之间的双向捕食减弱D.甲、乙相互捕食说明能量可在两个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答案】D【解析】【分析】种间关系包括:(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2)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详解】A、图中显示甲、乙之间为双向捕食关系,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A正确;B、甲、乙之间为双向捕食关系,二者同时捕食植食性昆虫,为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C、当植食性昆虫数量较多时,甲和乙的食物来源增多,二者之间的双向捕食减弱,C正确;D、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不可能发生双向流动,即能量流动是单向的,D错误。故选D。12.禽粮互作是一种适合北方农区有机玉米地散养柴鸡的方法,让鸡自由觅食昆虫、嫩草、腐殖质等,人工科学补料为辅。通过养鸡控制“害虫”和“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减少或杜绝农药的使用,利用鸡粪提高土壤肥力,间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禽粮互作调整了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的空间资源,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通过养鸡控制“害虫”和“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属于生物防治【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分析,禽粮互作模式,充分利用农田空间,提高耕地利用率,该模式利用了循环、整体的生态学原理,使能量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流动。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详解】A、禽粮互作调整了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流动,A正确;B、流经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人工投入的能量,B正确;C、此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空间,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D、通过放养鸡控制“害虫”和“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属于生物防治,该防治方法的优势是不污染环境,且效果持久,D正确。故选C。13.森林中的戴胜和斑鸫鹛栖息在同一区域,戴胜和斑鸫鹛对对方发出的警报声做出的反应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戴胜和斑鸫鹛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B.信息传递过程中涉及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C.戴胜和斑鸫鹛主要通过对方的警报信息做出逃避反应D.该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和影响动物生命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森林中的戴胜和斑鸫鹛栖息在同一区域,根据戴胜和斑鸫鹛对对方发出的警报声做出的反应可推测戴胜和斑鸫鹛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A正确;B、通过警报声等信息传递均涉及信息源(信息产生的部位)—信道(信息传播的媒介)—信息受体(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B正确;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结合图示可知,戴胜主要通过借用对方的警报信息做出逃避反应,而斑鸫鹛不是,C错误;D、结合图示可知,戴胜和斑鸫鹛均可借助对方发出的警报声做出一定的反应,所以该实例体现了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和影响动物生命活动,D正确。故选C。14.森林火灾后植被恢复重建对保护城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火灾后某地的优势物种高度、物种丰富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灾后重建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B.优势物种高度逐渐增加,使该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C.30年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说明植物甲不再适应该地环境D.森林火灾后,光照充足使幼苗快速生长、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过程属于负反馈【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详解】A、灾后重建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A正确;B、随着优势物种高度的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因而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C、火灾后土壤中植物甲的繁殖体可加快其演替成森林的速度,30年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下降是由于植物甲获得阳光较少造成的,不再成为优势种,并非不再适宜该地环境,C错误;D、森林火灾后,无高大乔木遮挡,光照充足使幼苗快速生长、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过程属于负反馈,D正确。故选C。15.生态足迹理论将生态承载力(单位:10-2hm2)和生态足迹(单位:10-2hm2)相比较,得到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用于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测得某省4市相关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甲1206.7331.81乙2177.64131.83丙329.3343.05丁2586.9878.41注:万元GDP生态足迹是指产生一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通常用来反映资源的利用效益。A.4市均出现生态赤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B.乙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最大,资源的利用效益最高C.丙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区域提供资源能力最强D.丁市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最大【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详解】A、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4市均出现生态赤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A正确;B、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乙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最大,资源的利用效益最低,B错误;C、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丙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区域提供资源能力最强,C正确;D、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丁市人均生态足迹最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最大,D正确。故选B。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某同学构建了关于种群的概念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指_____。若要调查某草地上跳蝻的密度,应选用图中方法_____。(2)⑤能影响②④,进而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则②表示_____。(3)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4)分析动物粪便也可估算种群数量,调查某大熊猫种群时,第一次收集到55份粪便,经检测来自45只个体,一段时间后,再次收集到60份粪便,经检测其中21份来自与第一次相同的15只个体,其余39份来自其他25只个体,据此估算该大熊猫种群数量为_____只。(5)有机质污染的水体中含较多藻类,定期调查藻类的种群密度可对水质进行监测。某同学从嘉陵江某处取样,将其中一份样品稀释100倍,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规格为1mm×1mm×0.1mm)对某种单细胞绿藻进行计数,结果如图,若用图中的计数结果作为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则此样液中该单细胞绿藻的密度是_____个/mL。【答案】(1)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②.⑧(2)出生率(3)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4)120(5)6×108【解析】【分析】图中①②表示迁入率或出生率,③④表示迁出率或死亡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记重捕法,⑧表示样方法。【小问1详解】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若要调查某草地上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密度,应选用图中方法⑧样方法。【小问2详解】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⑤为年龄结构,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则②(可使种群密度增加)表示出生率。【小问3详解】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小问4详解】由题中数据,结构标记重捕法公式可知,该大熊猫种群数量为45×(25+15)/15=120只。【小问5详解】由图可知,图中中格为4×4=16小格,含有绿藻24个,则此样液中该单细胞绿藻的密度是24÷16×400×100÷0.1×1000=6×108个。17.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群落内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分化,这种在同一区域,由于种间竞争而导致的环境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_____,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同域共存机制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生态位的重叠度_____(填“升高”或“降低”)。(2)“为了躲避狼,兔子选择夜晚活动”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判断依据是_____。(3)三裂叶豚草是世界公认的恶性入侵杂草。科研人员比较了三裂叶豚草入侵初期和未入侵时荒地早春植物群落的各物种生态位宽度,结果如图所示,三裂叶豚草入侵,在短期内对_____的生存有利,对_____的生态位宽度影响最大。在三裂叶豚草入侵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有_____(多选)。A.群落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均更加复杂B.群落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C.三裂叶豚草继续侵占本地植物的生境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E.本地动物种类减少【答案】17.①.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②.降低18.①.不属于②.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同域共存机制出现在具有种间竞争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而狼与兔是捕食关系19.①.蒲公英和葎草②.蔊菜③.CDE【解析】【分析】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小问1详解】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存在同域共存机制,种间竞争的结果会导致物种的生态位会发生改变,重叠度降低。【小问2详解】题干信息:同域共存机制出现在具有种间竞争关系的两个物种之间,而狼与兔是捕食关系,可见“为了躲避狼,兔子选择夜晚活动”不属于同域共存。【小问3详解】三裂叶豚草入侵后蒲公英和草的生态位变宽,说明分布更广,生存更有利,从柱状图分析,三裂叶豚草入侵后,蔊菜的生态位影响最大,下降的幅度最大。题干信息:三裂叶豚草是世界公认的恶性入侵杂草,通过比较三裂叶豚草入侵初期和未入侵时荒地早春植物群落的各物种生态位宽度可知,三裂叶豚草入侵后,葶苈、鹅肠菜、藜、蔊菜,生态位幅度均下降,且蔊菜的下降的幅度最大,由此可推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A、由题图柱形图分析可知,群落水平接哦古和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均可能会下降,A错误;B、三裂叶豚草入侵后,蔊菜生态位影响最大,下降的幅度最大,随着时间推移该物种可能灭绝,可见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可能会降低,B错误;C、三裂叶豚草入侵后,导致群落内大部分物种生态位幅度下降,可见三裂叶豚草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时间推移,三裂叶豚草继续侵占本地植物的生境,C正确;D、B项分析可知,三裂叶豚草入侵后,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可能会降低,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D正确;E、三裂叶豚草入侵后,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可能会降低,植物种类减少,导致动物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受限,则本地动物种类可能减少,E正确。故选CDE。18.广阳岛曾经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巴渝绿岛。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森林砍伐、水体污染,物种多样性锐减。经过近四年的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植物恢复到500余种,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多样的栖息地吸引了300余种动物,新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黑鹳、乌雕等。回答下列问题: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广阳岛上原有物种如嵂草和紫鸭跖草,在修复过程中应_____(填“保留”或“去除”),因为恢复生态的目标是重建某一区域历史上曾有的植物和动物群落,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_____恢复到受干扰前的原状。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_____。(2)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黑鹳、乌雕等进行科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治理广阳岛水体污染,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使物种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了生态工程需遵循_____的原理。(3)广阳岛大量种植了一、二年生草花植物。同时根据河道不同的生态环境,对河道至河岸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植被配置,如下图所示。①上图坡地中,河道至河岸分布着不同的植被,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②广阳岛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_____演替,城市建设中的破坏和人工生态修复对广阳岛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进行。【答案】(1)①.保留②.结构和功能③.恢复力稳定性(2)①.直接②.自生(3)①.水平②.次生③.方向【解析】【分析】1、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要求:有效的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2)循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即保证物质循环再生;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协调: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求:处理好协调问题,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4)整体:树立整体观,遵循整体原理。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⑴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例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等;⑵、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⑶潜在使用价值是指潜藏的、一旦条件成熟就可能发挥出来的价值。【小问1详解】恢复生态的目标是重建某一区域历史上曾有的植物和动物群落,使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或接近)受干扰前的原状,所以原物种应该保留。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小问2详解】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黑鹳、乌雕等进行科学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治理广阳岛水体污染,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使物种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了生态工程需遵循自生的原理;【小问3详解】①河道至河岸分布着不同的植被,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②广阳岛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19.I.研究小组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生物A、B、C、D、E,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并对这5种生物体内的2种污染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生物种类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千克重污染物含量/mg汞某种杀虫剂A鱼(甲)鱼(乙)7896B河蚌水蚤、小球藻2557C小球藻/35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鱼(乙)水蚤1031E水蚤小球藻5m(1)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需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各组分间的关系以及营养结构,据表中结果,绘制由A、B、C、D、E形成的营养结构:_____。(2)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II.人们向遭受污染的湖泊中引入一些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等)、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来修复该生态系统。下图1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的相对值。回答下列问题:(3)图1中乌鳢属于_____级消费者。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乌鳢等肉食性鱼类数量一般较少,原因是_____。(4)图2中能量在I、Ⅱ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用百分数表示,且小数点后保留1位数字)。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通常只有10%-20%能传递到下一营养级,该营养级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多选)。A.排出粪便,被分解者利用B.呼吸作用消耗C.用于生长、发育、繁殖D.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E.未利用(5)生活污水排入湖泊后,引起蓝细菌、绿藻等大量繁殖。根据图1分析,投放一定数量的乌鳢可防止蓝细菌数量爆发性增长,原因是_____。【答案】19.20.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21.①.二(次)、三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乌鳢所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22.①.3.6%②.BDE23.乌鳢捕食滤食性鱼类,导致浮游动物数量增加,大量捕食蓝细菌,从而抑制蓝细菌数量的增加【解析】【分析】1、由图表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可知,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河蚌;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2、某一营养级同化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产品输出的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小问1详解】由图表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可知,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河蚌;小球藻→水蚤→鱼乙→鱼甲,因此表格中的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为。【小问2详解】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小问3详解】由图可知,乌鳢属于第三、四营养级(分别存在食物链的第三、四个环节),属于二(次)、三级消费者。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乌鳢所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乌鳢等肉食性鱼类数量一般较少。【小问4详解】由图可知,I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产品输出的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其中A表示的能量去向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由公式计算出I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4.8+2.5+26.5+43.2=77,a=I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产品输出的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2100+42)-25.2-720.2-77=1319.6。能量在I、II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77÷(2100+42)×100%≈3.6%。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相当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由于一部分用于各级生物呼吸消耗,一部分随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还有未利用的,因此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通常只有10%-20%能传递到下一营养级。故选BDE。【小问5详解】乌鳢捕食滤食性鱼类,导致浮游动物数量增加,大量捕食蓝细菌,从而抑制蓝细菌数量的增加,所以投放一定数量的乌鳢可防止蓝细菌数量爆发性增长。20.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爽口的泡菜、鲜美的腐乳、醇厚浓郁的酒、口感绵长的醋,都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通过传统发酵技术制作这些食品。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制作传统泡菜利用了植物表面天然的_____来进行发酵,也可加入“陈泡菜水”,其目的是_____。发酵过程中若杂菌过多,产生亚硝酸盐较多,所以泡菜制作时温度不宜太_____(“高”、“低”),盐的用量不宜太_____(“多”、“少”),时间不宜太短。(2)腐乳制作过程中,参与豆腐发酵的主要是_____,经过发酵,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成_____,所以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和吸收。(3)人们利用附着在果皮上的酵母菌,在18~30℃、无氧条件下酿造葡萄酒;再利用醋酸菌在_____条件下,将酒精转化成醋酸酿得果醋。果酒中的酒精含量对果醋的醋酸产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某技术组配制发酵液研究了初始酒精浓度对醋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如图,由图可知,实验中醋酸发酵的最适初始酒精浓度为_____;酒精浓度为10%时醋酸含量最低,可能的原因是_____。【答案】(1)①.乳酸菌②.接种乳酸菌,(增加发酵菌种数量,加快发酵进程)③.高④.少(2)①.毛霉②.多肽和氨基酸(3)①.30~35℃、有氧条件(氧气充足)②.6%③.酒精浓度过高,导致部分醋酸菌死亡【解析】【分析】1、果酒制作的原理: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可以将葡萄糖进行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2、腐乳的制作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3、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制作的流程是原料的休整、洗涤、晾晒、切分等加工过程+泡菜盐水→加入调味料装坛→发酵→成品。【小问1详解】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制作泡菜的发酵菌种是乳酸菌,加入“陈泡菜水”的目的是增加乳酸菌的数量,以加快发酵的进行。制作泡菜过程中,为了抑制杂菌的生长,减少亚硝酸盐含量,温度不宜太高,盐的用量不宜太少,发酵时间不宜太短。【小问2详解】在腐乳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它所产生的蛋白酶、脂肪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水解为小分子的物质,其中蛋白质被水解为氨基酸或多肽。【小问3详解】醋酸菌在30~35℃,氧气充足时,可将酒精转化成醋酸酿得果醋。由图可知,初始酒精浓度为6%时,醋酸含量最高,说明该条件为最适初始酒精浓度;酒精浓度为10%时,可能由于酒精浓度过高,导致部分醋酸菌死亡,所以醋酸含量相对较低。第21页/共2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