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 Word版含解析 .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B卷)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地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材料二: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 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雷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雷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方戏剧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中国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向内调和;西方以个体为本位,强调向外扩张。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侧重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西方悲剧重在反映人与诸多异己力量之间的剧烈冲突。C.西方戏剧中,人神对立是主要关系;但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分离,中国戏剧中的人神关系不是主要关系。D. 中国的悲剧根源在于人本身,不在于社会;西方的悲剧根源,则在于人自身,以及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悲剧讲究情感的适度抒发,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这是其胜于西方悲剧的地方,也使悲剧人物显得崇高。B.窦娥的故事说明,受思想教育、道德说教等影响,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常常选择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C.从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可见,在西方人观念中,人无法自由左右自己的全部命运,同时,人性是所有人都有的性质。D.若悲剧主人公只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那么,该作品的悲剧精神会受到局限,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高度。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克己思维模式”的一项是()A.《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为缓和爱情与家庭、伦理的冲突,无奈休妻,最终自缢而亡。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为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抛江中,愤然投江而死。C.《梁山伯祝英台》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D.《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了汉匈之间不再爆发战争,毅然选择出塞和亲,最后投江自尽。4.中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典型形象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5.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课本,简要阐述《窦娥冤》具有悲剧性的依据。【答案】1.B2.C3.B4.①中国悲剧主人公多缺乏独立性(或“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个性鲜明,独立(或“会因武断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②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抗争被动,没有力度(或“多缺乏斗争意识”);西方悲剧主人公多抗争主动,激烈(或“积极摆脱宿命,自己掌控命运”)。③中国悲剧主人公多为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或“多是弱者”);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家贵族和英雄豪杰(或“多是强者”)。④中国悲剧主人公需要道德的保护;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道德束缚。5.①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一,是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娘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并蒙冤而死;②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二,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实娥冤》中,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对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③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三,是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唤起了观众的悲哀情绪。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曲解文意。依据原文“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可知“不是剧烈的冲突”不等同于“淡化冲突”。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无中生有,强加因果。“中国古代悲剧人物显得崇高”于文无据;B.以偏概全。由“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可知,“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只是中国悲剧人物的普遍选择,并非一致选择;D.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别是悲剧的制造者”可知中国戏剧中的强者不反抗道德束缚,他们是非道德者,欺凌弱者,制造悲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依据原文“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可知“克己思维模式”指个人认同并服从群体或社会的群体本位思维模式,杜十娘的行为并不符合这个特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依据原文“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缺乏独立性,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 依据原文“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个性鲜明,独立,有时会因武断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②依据原文“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抗争被动,没有力度;依据原文“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抗争主动,激烈。③依据原文“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为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依据原文“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家贵族和英雄豪杰,多是强者。④依据原文“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中国悲剧主人公需要道德的保护;而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道德束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依据原文“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一,是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并蒙冤而死;②依据原文“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二,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实娥冤》中,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对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③依据原文“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三,是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唤起了观众的悲哀情绪。(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危险的人物王鲁彦夏天的一个早晨,惠明先生的房内坐满了人。这是因为子平,惠明先生的孩子,刚从T城回来,所以林家塘的邻居们都走过来和他打招呼。他离家很久,已有八年了。他穿着一身洋服,走起路来,脚下的皮鞋发出橐橐的声音,庄重而且威严。他在许多中学校、大学校里教过书,不但不能以孩子相看,且俨然是许多青年的师长了。一切都还满意,只有一件,邻居们不以为然。那就是子平的衣服,他把领子翻在肩上,前胸露着一部分的肉。外衣上明明生着扣子,却一个也不扣。林家塘这个村庄是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村屋接连不断,绵连到碧绿的田野中,一脉线似的小河明亮亮地蜿蜒着。整个林家塘都被围在丛林中,一年到头开着各色的花。一天下午,林家塘的明生和仁才正在半山里砍柴。他们看见子平循着山路从山脚亻亍地走上山去,在一株大树下歇了半天,拿出一瓶酒,呆望着远方,一口一口喝着,坐了许久,又亻亍地往山顶走。明生和仁才好奇心动,便都偷偷地跟着走去。一到山巅,子平便狂呼着来回地跑了起来,跳了起来。……奇异的事还有。子平忽然丢了酒瓶,猱升到一株大树上。他坐在桠杈上,摇着树枝,唱着歌。他玩了许久,便又跳下来喝酒,一会儿,便躺倒在大树下,似乎睡熟了。“不要再看这些难以入目的丑态!”明生和仁才摇着头,往半山里走去。炎热之后,壁垒似的云迅速地从山顶上腾了起来,一霎时便布满了天空。雷声如从远的海底滚出来一般,愈响愈近愈隆。接着大雨便狂怒地落着。这时,林家塘全村仿佛是恶涛中的一只小艇,簸荡得没有一刻平静。村中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躲在屋中,不敢走出门外。就在这时,住在村尾的农夫四林忽然听见屋外大声呼号的声音。他从后窗望出去,看见一个人撑着一顶纸伞,赤着脚,裤脚卷到大腿上,大声地唱着歌,往山脚下走。那是子平。不久,田间正是一片黄色,早稻将熟。忽然一天,林家塘来了一个贴告示的人。大家都围着去看,只见:“……农夫栽培辛勤……租谷一律七折……县农民协会示……”“娘的!这样好的年成,要他多管事!……”“什么叫做农民协会!狗屁!害人的东面!”林家塘做生意的人最多,种田的没几个。有一种不堪言说的疑惑,同时涌上了大家的心头:觉得这件事情似乎是子平在其中唆使,加上平时的鄙视,便生出了仇恨。炊烟在各家的屋上盘统,结成了一个大的朦胧的网,笼罩着整个村庄。夜又从不知不觉中撒下幕来,使林家塘渐渐入于黑暗的境界。不久,奇异的事发生了。有人看见头上有无数的小星拥簇成一堆,上窄下阔,发出极大的光芒。这叫做扫帚星,是一颗凶星。它被发现时,必有王莽一类的人出世,倾覆着朝代,扰乱着安静。恐怖充满了各人的心中,显然这个人已出现在林家塘了。 这消息像电似地立刻就传遍了林家塘。有几个人便相约去讽示惠明先生,探他的意见。邻居们走后,惠明先生非常地生气。他怒气冲冲地叫女仆把子平喊来。“你知道农民协会吗,子平?”他劈头就是这样问。“知道的。”子平毫不介意地回答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不平等。不种田的人有饭吃,种田的反而没有饭吃。”惠明先生一肚子的气愤。烟越吸越急,怒气也愈加增长起来。自己家里隐藏着一个这样危险的人,他如做梦似的到现在才知道,林家塘人的观察是多么真确。七八年来,他在林家塘是一个最有名声的人,他像一个阎王,一句话说出去,怎样重大的案件便解决。他几十年心血所争来的名声,眼见得要被这畜生破坏了!新的思想随着他的烟上来。他在夜间请了村中几个地位较高的人秘密商量许久,写好一张报告,由他领衔,打发人送到县里。第二天早晨,这消息便已传遍了。大家都觉得心里有点痒痒,巴不得这事立刻就发作。第三天早晨,浓厚的雾笼罩了整个林家塘。炊烟从各家的烟囱中冒了出来,渐渐混合在雾里,使林家塘更沉没在朦胧中。太阳只是淡淡地发着光,似不想冲破雾的网,给林家塘人一个清明的世界一般。阿武婶拿着洗净了的一篮衣服回来,忽然听见一阵橐橐的皮鞋声。她回头细看时,那人已隐没在家中了。林家塘没有第二个人穿皮鞋,她知道那一定是子平逃走了。她急忙跟着皮鞋声追去。路上遇到了明生,便叫他跟去,因为她自己是小脚,走不快的。雾渐渐淡了起来,隐约中,脚步声忽然没有了,子平已走入小路。“哼!看你往哪里逃罢!”明生喃喃地说着。忽然树林中起了一声狂叫,下得他连忙站住了脚步。对面的山谷猛然又应答了一声。他看见子平捻着拳头在那里打起拳来了。他不由得心里突突地跳。雾已完全敛迹,太阳很明亮地照着。明生忽然看见对面来了十几个人。前面走的都背着枪,穿着军服,后面的是林家塘的邻居们,为首的是惠明先生,他们似已知道子平逃走,追了来的。“逃走了,逃走了!”大家都大声地喊了起来,“快去,快去!怕有手枪呢!”那些兵很快地卸下刺刀,装上子弹,往树林包围了去。子平似已觉得,飞步往树林外逃去。突然间,一阵噼啪的枪声,子平倒在田中了。大家围了上去。有几个兵士跑到他的屋子搜查。证据是一柄剑。溪流仍点点滴滴地流着,树林巍然地站着,鸟儿啁啾地唱着快乐的歌,各色的野花天天开着,如往日一般。即如子平击倒的那一处,也依然有蟋蟀歌唱着,蚱蜢跳跃着,粉蝶飞舞着,不复记得曾有一个青年凄惨地倒在那里流着鲜红的血……呵,多么美丽的乡村!1927年(选自《鲁彦作品集》,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明生、仁才用“难以入目的丑态”评说子平,阿武婶听见子平逃走的皮鞋声便急忙追去,林家塘人的种种言行表明了其对子平的抵触心理。B.小说中惠明先生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批评子平,表明他对子平理解却不支持的矛盾心理,但是对声誉和利益的重视,迫使他最终将子平告发。C.与《祝福》反衬的收尾手法一致,小说结尾选取鸟儿、野花、蟋蟀、蚱蜢、粉蝶等生机盎然的自然生灵,衬托了子平凄惨的命运,更添悲凉色彩。D.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了子平在林家塘受关注、被猜疑直至谋害的全过程,拉开了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更客观灵活地展现了林家塘的人情冷暖。7.概括危险人物的“危险”特征。8.文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太阳”,试分析其表达效果。9.请从地域属性、群体心理、乡土文化三个角度,探究小说中的林家塘与鲁迅《祝福》中的鲁镇的相似之处。【答案】6.B7.①不同于传统的穿着;②自由不羁的举止;③平等民主的思想。8.①第一处渲染了子平将被谋害的不清明的社会氛围;②第二处暗含了真相大白,真相是无关紧要的证据一柄剑,却以子平惨死为代价,形成反差,颇具反讽意味;③前呼后应,使结构更完整。9.①地域属性:封闭、聚居性的小地方。②群体心理:蒙昧、无知、麻木(看热闹,煽风点火)③乡土文化: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迷信思想,陈规陋俗。【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表明他对子平理解却不支持的矛盾心理”错误,原文“自己家里隐藏着一个这样危险的人,他如做梦似的到现在才知道,林家塘人的观察是多么真确”表明惠明先生不理解且非常痛恨子平的举动。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子平的衣服,他把领子翻在肩上,前胸露着一部分的肉。外衣上明明生着扣子,却一个也不扣”可概括出,不同于传统的穿着;结合“一到山巅,子平便狂呼着来回地跑了起来,跳了起来。……奇异的事还有。子平忽然丢了酒瓶,猱升到一株大树上。他坐在桠杈上,摇着树枝,唱着歌……一个人撑着一顶纸伞,赤着脚,裤脚卷到大腿上,大声地唱着歌,往山脚下走”可概括出,自由不羁的举止; 结合“因为不平等。不种田的人有饭吃,种田的反而没有饭吃”可概括出,平等民主的思想。【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意象作用的能力。第一处“浓厚的雾笼罩了整个林家塘……太阳只是淡淡地发着光,似不想冲破雾的网,给林家塘人一个清明的世界一般”,太阳也不能给林家塘人一个清明的世界,暗示子平将要被害。子平本是具有进步思想,为农民利益渲发声的进步青年,但其行事却不被村民理解,村民还想加害他,迷蒙暗淡的氛围渲染了子平将被谋害的不清明的社会氛围;第二处“太阳很明亮地照着”对应“太阳只是淡淡地发着光”暗含了事情真相大白,“有几个兵士跑到他的屋子搜查。证据是一柄剑”,真相是无关紧要的证据一柄剑,却以子平惨死为代价,形成反差,颇具反讽意味。两处关于太阳的描写一淡一亮,前情节上一个不明朗,一个真相大白,前后呼应,使结构更完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内容,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①地域属性:“林家塘这个村庄是一个风景很好的地方。村屋接连不断,绵连到碧绿的田野中,一脉线似的小河明亮亮地蜿蜒着。整个林家塘都被围在丛林中……林家塘全村仿佛是恶涛中的一只小艇,簸荡得没有一刻平静。村中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躲在屋中,不敢走出门外……林家塘做生意的人最多”,鲁镇和林家塘一样也是农村,都是封闭、聚居性的小地方。②群体心理:结合“只有一件,邻居们不以为然。那就是子平的衣服,他把领子翻在肩上,前胸露着一部分的肉。外衣上明明生着扣子,却一个也不扣……‘不要再看这些难以入目的丑态!’明生和仁才摇着头,往半山里走去……村中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躲在屋中,不敢走出门外……有人看见头上有无数的小星拥簇成一堆,上窄下阔,发出极大的光芒。这叫做扫帚星,是一颗凶星。它被发现时,必有王莽一类的人出世,倾覆着朝代,扰乱着安静。恐怖充满了各人的心中”,林家塘人不能接受新事物,面对自然现象没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人云亦云;鲁镇的人们对祥林嫂的围观,对神权的敬畏等和林家塘人,透露着蒙昧、无知、麻木。③乡土文化:惠明先生亲自告发了儿子,林家塘人认为……“一颗凶星。它被发现时,必有王莽一类的人出世,倾覆着朝代,扰乱着安静”,这些情况就和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改嫁败坏风俗,不能再参与祭祀一样,他们都有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迷信思想,陈规陋俗。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乙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 “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公从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去不义C.臣之壮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如因善遇之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指“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在古代专用于皇帝对自己的谦称。B.执事,指办事的有关官员,文中则是对对方(秦穆公)的敬称。C.左尹,古代官职名,地位相当于左丞相,与之相对应的有右尹。D.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文中指战国末期秦的故地。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郑国危在旦夕,而烛之武的牢骚却引出了郑文公的自责,使故事富于变化:乙文详述项伯夜告之事,使紧张的战前氛围顿然松弛。B.甲文“夜缒而出”既照应前文秦晋围郑的局势,又衬托出独之武的勇敢;乙文座次安排既体现项羽的自高自大,又见双方力量的悬殊。C.甲文子犯请求政打郑国,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乙文项伯劝说项羽也提到了“义”,足见古人对“义”的重视。D.甲乙两文都是优秀的历史散文片段,都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塑造人物形象,既突出人物形象,又不失历史真实。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②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15.甲乙两篇选文都展现了言说的魅力,试结合文本说辞,分析烛之武打动秦穆公和刘邦打动项羽的共同原因。 【答案】10.C11.B12.A13.C14(1)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2)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15.(1)都承认了自己的力量不如对方。(2)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3)都满足了对方的心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从”,听从。句意: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从”,使……跟从。B.句意:如果使郑国灭亡而对您有好处。“亡”,使……灭亡。句意: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亡”,逃跑。C.句意:我壮年的时候。“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句意: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因”,依靠。句意: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因”,趁机。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入前”是“为寿”的状语,中间不断开,所以排除C、D。“于坐”是“击”的状语,“因击沛公于坐”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所以应在“坐”后面面断开,排除A。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在古代专用于皇帝对自己的谦称”错误。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选A。【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不合仁义”错误。由原文“失其所与,不知”可知,晋侯认为失去秦国的帮助,再打是不明智的。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阙”,侵损;“利”,对……有好处;“图”,考虑(2)“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距”,通“据”,把守;“内”,通“纳”,接纳;“王”,统治。【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可知,烛之武首先承认秦、晋围攻郑国,郑国面临灭亡的危险,承认自己的力量不如对方。由原文“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可知,刘邦说自己也没有料到能先于对方进入关中,暗示自己承认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满足了项羽自高自大、骄傲狂妄的心理。由原文“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乡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可知,烛之武是站在秦伯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灭亡郑国对秦国是没有好处的,并且保留郑国的话,只能是对秦国有好处,拉近了自己和秦伯之间的距离,同时也站在秦国利益的基础上分析问题。由原文“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可知,表明自己和项羽是处于同一战壕的战友,不是敌人,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参考译文: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桂枝香·金陵怀古①【宋】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③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③谩,同“漫”,徒然。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中,“彩舟”“星河”色彩丰富,“云淡”“鹭起”动静相宜,词人认为便是图画也难以完备地展现出这肃爽的金陵秋景。B.下阕中,词人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而导致国家覆灭,继而责怪商女之流不知亡国之恨,自己亦陷入对兴亡荣辱的慨叹中。C.全词用典贴切,如“千里澄江似练”,语出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写出了长江的澄澈之美。D.全词上阕写景,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初”字吟味,“肃”字点醒,笔力遒劲;下阕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情兼有议论。17.请简要分析下阕的抒情方式。【答案】16.B17. 下阕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情感。“叹门外楼头”写六朝陈后主、张丽华亡国之事。“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责怪商女之流不知亡国之恨,自己亦陷入对兴亡荣辱的慨叹中”错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灭亡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借古讽今,委婉地劝告送统治者切莫重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抒情方式的把握能力。下阕主要使用典故来抒情。如“叹门外楼头”,注释中交代典故内容,“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作者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如“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里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很,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借助这些典故暗寄讽谏之情,可以看出词人对统治者的劝谏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六朝的荒淫无度导致覆亡来警醒世人,告诫北宋王朝要牢记历史教训,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当朝统治者不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老师点名让曾晳回答时,他正在鼓瑟,他先是完成“____________”这一动作,然后以“____________”来铺垫自己回答。(2)《阿房宫赋》中,杜牧谈及秦人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头,丢弃得到处都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岳阳楼》中,杜甫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绘出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宏气象。 【答案】①.舍瑟而作②.异乎三子者之撰③.金块珠砾④.弃掷逦迤⑤.吴楚东南坼⑥.乾坤日夜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撰”“砾”“逦迤”“坼”。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公众传媒精心打磨的一些文化节目为观众开启了缭绕着脉脉书香的文化旅途。《典籍里的中国》把图书馆里的典籍搬上电视,采用今人和古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实现舞台对话,将遥不可及的古典书籍变得______。高冷的历史故事在电视里活了起来,感为滋养当代读书人永不枯竭的源泉。《但是还有书籍》以“书籍”作为纽带,娓娓道来编辑、装帧师、绘本作者等这个时代的形形色色的爱书人的故事。节目以______的构思走进这些与书打交道的人的内心,展现他们丰饶有趣的精神世界。如一枚火石,节目点燃了更多人对于书籍的兴趣。然而这些文化节目终究只是手段,让观众回到书籍静心阅读才是目的。以《数字化生存》一书闻名的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曾预言:纸质书将在2015年前消亡。然而,事实已给出相反的答案——纸质书自有其硬核实力,很难被取代。正如电灯是如今最主要的照明方式,但蜡烛并未因此消失,______成为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载体,纸质书依然会______在书架,等待有心人与它的邂逅。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唾手可得自出机杼而且竖立B.触手可及别具匠心反而竖立C.唾手可得别具匠心而且树立D.触手可及自出机杼反而树立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例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事实已给出相反的答案——纸质书自有其硬核实力,很难被取代。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B.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相答着地说:“哎,天可真凉了——”C.我们生意人——你可以说遗憾,也可以说幸运——若遇到一点儿小毛小病,出于生意的考虑,常常不得不等闲视之的。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 22.指出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9.B20.D21.《但是还有书籍》以“书籍”作为纽带,将编辑、装帧师、绘本作者等这个时代的形形色色的爱书人的故事娓娓道来。22.运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冷”“活”将“历史故事”人格化,生动表现《典籍里的中国》对传播历史故事的作用。把“历史故事”比喻成“源泉”,形象写出其对当代读书人精神的无尽滋养,表达赞美与喜爱之情。【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触手可及: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此处填入词语应是和前文“遥不可及”的意思相反,应用“触手可及”。自出机杼:比喻诗文组织、构思。比喻诗文构思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多用于写文章、绘画、工程设计等。文中是强调节目组的构思与众不同,应用“别具匠心”。而且:表示进一层。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之外。文中连词“但”表明意思有转折,应用“反而”。竖立:指为使物体与地面垂直而立。树立:建立(抽象的好的事情)。文中指书立在书架上,应用“竖立”。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例句: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话题的突然转换。B.表示语音的延长。C.表示插入语。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共有一处语病: 搭配不当。“娓娓道来”与“故事”动宾不搭配,“娓娓道来”后面不能接宾语,应改为“将编辑、装帧师、绘本作者等……的故事娓娓道来”。故正确表述为:《但是还有书籍》以“书籍”作为纽带,将编辑、装帧师、绘本作者等这个时代的形形色色的爱书人的故事娓娓道来。【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在画线句中,“高冷”本是形容人的高傲冷淡,不容易接近。但此处用来形容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句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还能强调对这一事物的喜爱之情。可以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因此此句中“高冷”“活”将“历史故事”人格化,生动表现《典籍里的中国》对传播历史故事的作用。另外,将“历史故事”比喻为“源泉”,指出了历史故事的重要意义。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句的作用有:(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此处的比喻形象写出其对当代读书人精神的无尽滋养,表达赞美与喜爱之情。总之,通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说明了历史故事对读书人的重要性,同时也使表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3.《红楼梦》第五回中人物的判词和人物的思想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密切关联。以下这则是谁的判词?请从画线部分选择一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②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③梦遥。【答案】这是探春的判词。探春有才,知书识礼有治家才能且有高远的志气,曾在凤姐生病时很好地改革治理大观园;探春虽贵为贾府三小姐,却是庶出之女,生长于贾府日渐衰败之时,没有施展才华的运气。“清明”两句暗示她的结局是远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意思是:固然聪明有才能,也有高远的志向,却生于衰亡的时代,命运偏偏不济。“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意思是:清明节家人在江边涕泪送我出嫁,以后只能梦随千里东风回到遥远的家乡。这是探春的判词。画面暗指探春远嫁海隅,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运偏消”,命运偏偏愈来愈不济。 才自精明的体现:《红楼梦》第55回,刚过完年,因为忙碌、操心,凤姐小月,不能再料理家事。王夫人让李纨帮忙处理一些琐事,让探春协助。四五天后,这些婆子们通过跟探春打交道,发现三姑娘不简单。探春只是性情温和,说话柔声细语,平时安静低调,但是真正做起事来,干脆爽利,其心思缜密,不输凤姐。清明涕送的体现:贾母和王夫人相继去世,孝期满了后,贾家又开始操办起家中众多女儿的婚事。其中戚家公子戚建辉来贾家求亲,先是看中了探春,但之后因赵姨娘多嘴多舌,戚建辉得知探春是个庶出女儿,门不当户不对,便放弃了这门亲事。此时,朝廷和一蛮夷岛国发生战争,朝廷战败了要议和,决定要嫁个女儿过去和亲。于是南安太妃来到贾家,看中了探春要认她为干女儿,要求探春代替她女儿嫁到蛮夷岛国,因为南安太妃怕自己的女儿嫁到海外会吃苦,因此贾家就依允了,便择定了日子。到了清明这一天,贾府合家含泪为探春的远嫁送行,探春在临行前还到贾氏宗祠里对着贾母和王夫人的牌位哭诉了一会。梦遥的体现:被南安太妃亲自选中,和亲远嫁到异国,此生再不相见。24.《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怡红院开夜宴庆祝宝玉生日,大家占花名以助兴。阅读下面两根花签,完成两小题。①芙蓉风露清愁莫怨东风当自嗟②牡丹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1)两根花签分别对应的人物是______、薛宝钗。(2)下面是有关薛宝钗的重要故事情节,请根据故事情节发生先后次序重新排列,并结合所给情节简要分析薛宝钗所掣的花签中隐含的性格和命运。①互看金玉②协助理家③咏白海棠④庆生点戏⑤宝钗出闺正确排序:____________【答案】(1)林黛玉(2)①④③②⑤牡丹是富贵花,艳冠群芳,纵然是含情不露,也自有她打动人心的魅力。宝钗性格:沉稳大度、处事周全、外冷内热。命运:享受富贵,最终与宝玉成婚,但家族势败、宝玉出家后守寡度日。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别离也能自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莫怨东风 当自嗟,意思是,芙蓉花开在秋日,它不在春天开放。没需要埋怨东风,只好空自叹息。这是林黛玉抽到的“芙蓉”花签上的一句诗。芙蓉花在秋天开放,同时暗示黛玉的命运:红颜薄命,生不逢时,与东风无缘,被秋风吹落。“风露清愁”,指在秋季,树叶、花卉都将被秋风扫落,一片萧条。露珠像黛玉的泪珠,充满忧郁,充满感伤。【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整体把握及赏析人物形象能力。①宝钗性格沉稳,克制,不外露内心想法。第8回她观赏宝玉的通灵宝玉,宝钗的丫鬟莺儿说玉上的八个字与宝钗锁上的八个字正好是一对儿,宝钗忙岔开莺儿说的。宝玉和宝钗前世注定的所谓“金玉良缘”从此而生。宝钗本是有野心的女孩,可她比较含蓄,所以她的衣服很奇特,外面都是半旧不新,里面却很鲜艳。④第22回,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这个情节写宝钗的世故,善讨人喜。③第37回,宝钗永远是大家闺秀,从不走偏锋,给人雍容大度的感觉。她写的白海棠就是她自己。诗中人“珍重芳姿”,白天也要“掩门”,是指她的端凝庄重:“洗出胭脂影”写海棠色白,正是她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宝钗又邀湘云同住,帮湘云周全策划邀社的事情,既显其能力,也显其会做人。②第56回,宝钗博学,性情稳重,总是站在严谨理论层面来审视改革的可行性,能做到“以书为鉴”。宝钗擅长采取利益激励措施,获取下人信任。她提出将大观园的收益分发给婆子们,并让承包的婆子们每年拿出若干钱来分给园中其他妈妈们。宝钗虽出身富贵人家,却深谙下层人的心理,她“小惠全大体”的理论合乎人心。这部分情节充分展现了宝钗思虑周到、顾及全体的做事才能。⑤第97回,由于宝钗贤淑明达,博得贾母与王夫人的欢心,如愿以偿地与贾宝玉成就了“金玉良缘”,获得了“宝二奶奶”的宝座,但并未得到贾宝玉的真正爱情,不久贾宝玉出家为僧,薛宝钗只能做活寡妇。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在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中学生也是如此。尽管很多学校禁止使用手机,甚至不少家庭也因此引发了亲子矛盾,但仍有很多学生偷偷地携带手机到校,认为“手机有利于学习”。为此,光明中学团委举办了一次关于“手机是学习的利器,还是学习的障碍”的大讨论。作为光明中学的一员,你准备在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言,来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答案】例文:手机有利弊,使用需谨慎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手机有利弊,使用需谨慎”。这几天我们在校团委的组织下讨论了“手机是学习的利器,还是学习的障碍”,现在我想针对手机学习发表我的看法,我认为:手机学习有利有弊,关键在如何利用。学习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数学题不会,用搜题软件拍照能够解题,跟老师讲得一模一样”“我昨天搜到了一种很新颖的解题方法”“翻译软件太好用了”……搜题App让家庭作业习题的答案和答题思路唾手可得,而且还可能比老师讲的更新颖简便,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教师的答疑解惑职能。对于一些上课没听懂的学生和很多无力辅导孩子作业的家长而言,手机学习的确是福音。但是,手机学习的弊端也很突出。对自觉性较强的学生来说,搜题软件可以帮他们梳理做题思路,无疑是一款“学习神器”。然而,身为中学生的我们,自觉性并没那么强,使用搜题软件容易形成依赖,甚至成为有些人抄作业和考试作弊的方式。手机搜题还误导老师对学情的判断,制造一种虚假的“好成绩”的现象。我们有时候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作业做得挺好,怎么一考试就不行了呢?另外,手机学习的正确率并不让人满意。一些搜题App答题者水平参差不齐,不少答案并不正确,如果我们因此形成错误的思维,纠正起来就很不容易了。手机学习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看使用的人。合理使用能为学习提供助力,反之则会贻害无穷。作为学生,我们要明白,搜得到答案,搜不到思考能力。学习并不是那么轻松,直接得到答案,中间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我们的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还有同学说,我搜到了答案会照着理解一下过程,但是得到答案之后的思考是有方向的思考,思路被指定,也不利于我们学习能力提升。而且我们一旦对手机学习产生依赖心理,乃至借“机”发挥做其他事情,则更会影响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在利用手机学习时,首先要“自律”,避免过度依赖手机;其次,要加强自主学习,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手机学习,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使用手机,要有一条明确的标准。其实遇到了难题,我们应该首先跟同学探讨,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会得到锻炼,思维的深度、广度都会得到加强,这也是学校学习的最大好处;实在解决不了的我们应当问老师,手机学习应该是在这些都完成之后,对结果还不满意、或者想要得到更多解答方式,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使用手机学习。也就是说,手机学习只是自主学习和在校学习之外的辅助形式。最后,使用手机学习应当得到老师、家长的监管。毕竟我们年龄尚小,自制力不强,因此需要外部的监督和指导。我们在使用手机学习之前,应当征得老师或家长的同意,在他们的监督之下学习,这样就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同学们,面对数字时代对学习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合理、妥善利用手机,让新技术、新产品有效为学习服务,成为学习的利器而不是障碍。最后我想说:手机有利弊,学习需谨慎!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此题要求表明对手机学习的态度。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逐渐走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宜。关于“手机是学习的利器,还是学习的障碍”的讨论,我们应全面的看待。为什么手机有利于学习。(1)手机查找资料高效便捷。老师时间有限,也很难同时解决多个学生的问题,学生做题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就可以通过手机搜索,可以找到各种版本的讲解,非常快速高效。(2)手机搜索内容更加丰富。手机APP种类繁多,例如讲解类、翻译类、刷题类、整理类等,同时也能搜索到国内国外多版本学习内容,资源非常丰富。(3)手机学习更具备趣味性。学习类软件会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出很多有趣味的学习内容,例如古诗词编成歌曲、用学生喜欢的角色给英语配音等,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为什么手机会干扰学习。(1)使学生丧失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学生在使用学习类软件之后,遇到问题会习惯性使用手机,养成依赖性,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2)手机搜索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习类的软件或是网站,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直接读答案或者是错误的学习内容,影响学生的学习。如何使用手机学习。(1)加强自主能力。学生要做好自我控制,给自己列出明确的学习计划,并严格约束自己按照计划执行;也可以和同学结成结对帮扶小组,共同学习。(2)搜索正版内容。教育部门可以发布相应的学习类APP、软件指导名录,给学生推荐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相关平台也要对平台学习内容进行严格把关,从源头保障提供优质学习资源。(3)做好监督引导。教育部门要与网警联合,对于网上学习累的APP或是网站进行排查,遇见不合乎规范的及时进行整改;出台相应的法规对于学习类的手机应用进行约束。老师、家长也要对孩子使用手机学习加强监管。写作任务是写发言稿,在光明中学团委举办的关于“手机是学习的利器,还是学习的障碍”的讨论结束之后,在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言。发言除了根据上述内容对手机的利弊进行全面分析之外,还应该给出“如何使用手机学习”,这才是发言的重点。 立意:1.学“会”了,还是学“废”了,关键在你自己。2.手机学习需加强监管。3.正确使用App,方能事半功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