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2303
大小:1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4-09-04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促进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促进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养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习惯。然而现阶段很多小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不敢面对数学问题,这都不是我们数学教育希望看到的情况。实际上数学问题正是数学学科魅力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问题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解决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这才是数学问题之于数学教学的真正意义。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一)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轨数学知识是在生活实践之中经过长时间总结研究而形成的,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开展数学教学,必然要求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任何脱离生活的知识都是不存在的,对学生综合能力成长起到的作用也不会太大。然而现阶段很多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选择与实际生活无关的教学内容,通过大量的重复单一的训练让同学们掌握某一问题的解法,忽略了数学问题的呈现方式。例如在学习几何知识内容时,如果将几何知识脱离实际生活,在解决几何问题中只是让学生生搬硬套公式,学生不仅不能透彻地掌握相关知识,还会对机械式的训练产生抵触情绪,长久以往将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过于传统 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仍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往往教师讲课占据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之中师生之间互动少、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十分常见。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教师往往使用题海战术和强化训练来提升数学题的正确率,这种明显的应试教育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消极应付的心态,在课堂之上也不会主动开动脑筋思考,导致分数上来了能力却得不到长进的情况出现。小学生的年纪正处于思维活跃时期,他们对未知的事情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也对单一重复的枯燥事情抱有很大的敌意,灌输式的传统课堂压制了学生的天性,把知识内容强行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不仅提升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会阻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忽略了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思维是学生学习好数学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良好方法,但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度重视教材内容灌输,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缺乏思维的灵活性,也不能独立进行思考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就导致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时,往往不是先通过严谨的数学思考得出答案,而是凭借直觉构造答案,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后期学习生涯的发展。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基础知识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刀”。现阶段很多小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遇到问题就退缩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利用哪一部分数学知识来解决。针对这一情况,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是对数学基本概念和定理等内容的掌握。小学数学中有大量的计算法则、几何定理、公式概念等基础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全部掌握。在基础知识的掌握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定义、法则的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数学基础知识的构建过程,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推算计算法则。像在进行乘法交换律算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看一个例题,我们学校要举办跳绳比赛,每个班需要有15位同学参加比赛,我们一共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个班级,请问最后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呢?同学A:每个年级有5个班级,每班15名同学,那一个年级的学生有15×5名同学,6个年级就是15×5×6名同学。教师:非常好!同学们有什么更加快速的计算方法得出参加跳绳同学的总人数吗?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我们可以先算5×6=30,30×15可以很容易得出450的总数。教师:同学们根据计算过程能够得出什么结果呢?同学:在计算过程中改变数字的位置得出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继而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定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1]。其次是运用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法则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定义的形成。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已学图形面积公式中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了,你们能不能通过这些公式推理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同学们可以准备一张纸实际动手做出三角形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纷纷用纸剪出三角形,并利用三角形拼接成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在拼接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规律,并积极发言:我将两个三角形重组拼接了一个长方形,其中三角形底的长度和长方形长的长度一致,三角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一致,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宽,三角形相当于半个长方形,那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高再除以2。也有同学拼接出平行四边形,有的同学用一个三角形拼接得出长方形,最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他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如此,学生才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加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二)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也要主动增强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创新教学方式,给数学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应创新观念,构建开放式课堂,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中开发思维,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1.构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构建要合乎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中形成观察、分析、总结以及推理验证的良好数学思维,主动以所学知识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很好地提升了自己的综合数学能力。在问题情境的构建中,我们具体可以从趣味型和实践型两个方向入手:一是构建趣味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认知[2]。例如在讲解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根据常见的彩球游戏导入问题情境:同学们,现在我有45颗颜色不同的彩球,分别是红色、黄色和绿色,我将这些彩球分别标号并以红、黄、绿的颜色顺序排列起来(教师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将彩球排列呈现给大家),老师背对图片,你们说出彩球的数字,我就可以说出彩球的颜色,你们信不信呢?问题一出,瞬间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来,经过几次实验后,同学们纷纷想知道老师是如何知道彩球的颜色的。带着问题,开始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同学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课堂之中,很快有的同学就根据课堂内容发现了游戏的奥秘。二是构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将具体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能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图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根据生活实例开展问题情境:同学们,学校要建造一个花圃,现在有25米的围栏,该怎么做才能建造出面积最大的花圃呢?同学们纷纷提起兴趣,通过验算很快得出了一个个方案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实际动手测量,以加深对面积知识的认知。2.巧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 现代新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升级。巧妙地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堂融为一体,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也能自主地参与到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从而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利用多媒体可以开发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更愿意开展数学知识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形结合教学,让同学们从形象的图形中认知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图形面积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图形具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较慢,利用自己的想象构建具体图形的能力较弱,如果直接将面积的概念灌输给学生,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困难。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呈现在大屏幕上,教师可以以具体图形引导学生:同学们,大屏幕上的图形如果以面积来描述它们,该怎么做呢?继而以颜色填充的方式将封闭图形进行填充颜色,学生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图形面积的概念。继而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所有的图形都有面积吗?在大屏幕中呈现角、半圆等图形,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更多地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从主观的认知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3.构建生活化实践场景,让学生加深解决问题的理解 生活化场景的构建能让学生把数学问题融入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之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更加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生活化场景中学习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产生思考。例如在百分数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构建银行储蓄的生活化场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在银行储蓄中利率和利息问题,通过构建实际的场景让同学们计算出如何存钱最为合适。学生在遇到这类生活问题时,也会积极开动脑筋,在计算中主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生活化实践场景的构建也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教师往往在教学中过度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忽略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就是学生在质疑的过程,只有学生在不断对数学知识产生质疑时,才能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从而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3]。在生活化场景中,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对一些现象提出问题,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进而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同样以百分数的学习为例,某某某现在有500元,需要为家里添置一些家用电器,并为家里交一些电费,现在商场的冰箱原本标价500元,现在85折出售,同学们,你们觉得他应不应该购买这台冰箱呢?买完冰箱以后剩下的钱是不是够交电费呢?学生很快就沉浸到具体场景之中,他们纷纷发言:同学A:冰箱的价格很贵,虽然打折了,但实际的价格还是超出了我的预算。同学B:我觉得可以先看看家里电费的使用情况,如果电费每个月使用不多,那么就可以考虑购买冰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对已经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对于没有发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最后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探究,通过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由此可见,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应用数学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数学基础为切入点,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不断发掘适合班级学生的教学方法,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如此才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