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42073

大小:143.04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静海一中2023-2024第二学期高二(3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试卷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80分)和第Ⅱ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100分。学习习惯8分(含3分卷面分)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学法)内容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课文教学模仿试题材料应用与要点寻找题基础知识辨析、反思与巩固题分数20203030201010第Ⅰ卷基础题(共77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隋唐时期,以坊市制度为基础的城市结构及管理体制达到顶峰,城郭内居民住宅区为坊,商品交易区为市。里坊实行宵禁政策,犯禁者将受严惩;市设市署和平准署管理市场交易。后来管理渐趋松弛,封闭的坊市结构向开放的街市转变;五代时集中的市制趋于瓦解,临街设铺已无法禁止。材料说明()A.坊市制度瓦解城市管理非常混乱B.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渐趋瓦解C.商品经济繁荣影响城市管理规划D.城市规划管理受政局影响较大2.《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东角楼街巷是一个图书交易场所,“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此外,潘楼东十字大街、相国寺东门大街也多有书籍与其他物品出售。这说明北宋()A.城乡经济联系较密切B.草市经济已相当发达C.政府放松对经济控制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3.徽派建筑中的天井,除通风、采光、排水之用外,还被赋予多重文化内涵。徽州历史上多巨贾,即使大户人家的豪宅,也都是小天井,面积小,数量多,甚至有过一户人家“三十六井”甚至“七十二井”的奇观。这反映出()A.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B.和气生财的风水观念C.等级森严的礼制色彩D.徽派建筑具有封闭性 4.在19世纪上半叶的伦敦,人满为患,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上升到30.8%。这反映了()A.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B.工业生产逐渐向中小城市集中C.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有所降低D.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拉大5.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在开放的商埠之中,变化尤其显著的是上海,提供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角度,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上海沪嘉高速的建成B.上海煤气公司的成立C.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D.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6.据统计,20世纪初,广州、汉口、宁波、宜昌等29个通商口岸人口总数共计6584千人,占当时中国城市总人口的28%;而北京、西安、南昌以及大运河沿岸的扬州、德州等城市人口城市化的发展速度缓慢,甚至有停滞和倒退的现象。从对外贸易的总值来看,广州、上海、汉口、天津、大连五大港占有绝对优势。这反映出近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发展B.城市变化对农耕经济依赖性强C.城市发展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D.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7.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着国家的进步。了解、掌握穿越时空的交通的发展,考量着我们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以下几个说法准确的是()A.腓尼基人在太平洋的活动加强了地区经济联系B.清江浦因漕运路线改变和京张铁路开通而衰落C.伊利运河的建成推动纽约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D.米迪运河使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城市发展迅速8.著名学者金克木曾说:“中国有两种文化,一种叫‘长城文化’,一种叫‘运河文化’。‘长城文化’即隔绝、阻塞的文化;运河通联南北,是‘通的文化’。”下列关于“通的文化”,表述正确的是()A.西周时期出现已知最早的运河B.秦国为统一六国而开凿了灵渠C.隋朝大运河的重要功能是漕运D.元朝大运河推动经济重心南移9.1908年3月英商电车公司经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后,电车和马路上的汽车一样安排“男女杂坐”。这一现象的普遍化,使得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A.交通技术的进步助推社会习俗变迁B.公路建设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C.汽车成为民众广泛使用的代步工具D.交通运输业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10.2022年12月9日,首架C919客机正式交付东方航空并进行首飞,“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闪耀世界。C919的研制,使上海临港形成了集设计、制造、试飞、配套于一体的产业布局,使我国商用飞机产业的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得到延伸和拓展,带动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技术的集群性突破。据此可知,C919的成功研制()A.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B.奠定了我国航空工业的领先地位C.标志着我国工业强国的建成D.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时代的到来11.从硬板票到由计算机打印的红色软纸票,再到如今的“无纸化”电子火车票。我国火车票的变迁反映出()A.中国科技引领世界发展B.社会服务体系日渐完善C.科技进步改变生活方式D.民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2.中国铁路建设从最初的蹒跚起步,到当下从容迈入高铁时代,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近代、当代铁路建设情况一览表》。结合所学判断,其中正确的是()时间成就特点或地位①1881年吴淞铁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②1905年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③1969年天津地铁中国第一条地铁一期工程完工。④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行,中国进入高铁时代。A.①B.②C.③D.④13.中世纪时,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后人称之为“鸟嘴医生”。“鸟嘴医生”的出现,说明了当时() A.将防疫与巫术连在一起B.逐渐重视公共卫生防治C.掌握了初步的防疫知识D.已经建立疫病救治机构14.1929年2月,国民政府颁布“废止中医案”。1929年3月17日(后定这天为“国医节”)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召开,会场上悬挂“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等巨幅标语,社会公众舆论也提出“取缔中医药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声援口号。这反映出()A.中医的发展前途较渺茫B.中医药价值仍被国人认可C.西医传入冲击了中医药D.中医药学呈现萎缩的迹象15.下表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情况(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朝代发展情况隋杨上善奉敕编撰《太素》唐中央置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地方也广泛设立医学校教授医学宋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元现存最早的宫廷处方《御药院方》于至元四年刻板成书A.源于大一统的体制B.得益于政府的支持C.以继承传统为宗旨D.由宫廷医生所主导16.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实行全民免费接种牛痘和卡介苗,60年代初,又逐步开始对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结核病等展开免费计划接种。中共中央于1955年成立南方13省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在各省、市、县党委成立相应机构。这可用于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A.防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B.爱国卫生运动强化了全民卫生意识C.政治制度决定国家卫生治理形式D.政府不断地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17.1952 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毛泽东题词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大会把“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确立为新中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同年,中央防疫委员会成立,后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这阶段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以卫生工作为抓手开展。这些举措旨在()A.为人类提供有效预防疫病的经验B.体现中国卫生事业的鲜明特色C.强化全民的卫生意识D.促进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18.20世纪30年代,“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开创了“定县模式”(村保健员一乡保健院一县保健院”的三级卫生网),这一“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理念,被写入到1977年的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之中,被全世界所接受。由此可知()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影响较大B.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C.中医药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D.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创新19.习近平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该论述旨在强调()A.近代中国遭受了外来文化侵略B.打破文化的封闭性与保守性C.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20.重庆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刻于宋代的“父母恩重经变图”共10组雕像,包括怀孕、临产、喂奶等画面,并刻偈语(佛经中的唱词):“三千条律令,不孝最为先,人间遭辟历(霹雳),地狱饮洋铜。”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学吸收佛教思想C.政局动荡加速佛教传播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21.1923—1926年,《新青年》杂志共出季刊与不定期刊9期,发文113篇,其中译文41篇,占总数36%。从翻译群体来看,留法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32%,留苏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52%。在这些译文当中,列宁著作译文9篇,斯大林译文4篇,其余译文主要涉及反映苏俄的具体情况以及列宁、斯大林思想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等方面。这说明《新青年》在当时()A.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B.推动了青年界学术问题的探讨C.深刻反思新文化运动启蒙的不足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2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体现了()①古代朴素的唯物论②“相生相胜”的理论③天人合一的思想④“无为而治”的思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23. 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如高句丽建国初期,就有人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记》;公元414年,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这可用于印证()A.中韩文化渊源相同B.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C.东亚文化圈已形成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24.唐朝时,许多国家多次派遣唐使来华。653年,日本吉士长丹出使长安,随其而来的学生和僧人等共一百余人,他们不但研究佛教经典,更研究中国的儒学、经济制度、医药等知识,他们带回去了大量的典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B.唐朝时经济文化世界领先C.中华文明圈不断向外辐射D.遣唐使推动中日友好交流25.明末,在利玛窦的推动下,传教士纷纷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礼节习俗,并提出“耶儒合流”论,他们主张将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宗法思想与罗马天主教教义体系相融合。传教士的这些做法()A.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B.有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C.旨在丰富天主教的文化内涵D.反映了中西文化一体化趋势二、辨析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并改错,对的打钩,错的指出错误并改正)26.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27.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的缩短了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28.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29.荀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30.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大学堂在北京设立。材料应用与要点寻找题三、材料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上海转变为世界的“东方巴黎”,成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都市,英文modern在上海有了它的第一个译音——摩登。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商业化、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上海的城市化也同样表现为人口集中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早期的城市化更多是在外力推动下,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在经济因素推动的人口聚集过程中,商业贸易成为其中更重要、更突出的一大环节。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材料二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城市出现了不同于乡村的变化,形成了城乡分离的趋势。近代城市从物质外观到文化样式上都呈现出了迥异于传统乡村的新局面。然而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并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中国近代城市的变迁不仅有着明显的不同步性,而且也因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世界。——摘编自翟志宏《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价值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化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第Ⅱ卷提高题(共20分)32.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着装有严格规范。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服饰规范的部分内容:出处内容《礼记·深衣篇》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新唐书·车服志》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宋史·舆服志》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材料二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衣冠复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饰,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奢侈僭越,即以下僭上,违制使用贵重饰品和贵族服饰;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整编自赵梦菲《明代“服妖”服饰现象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服妖”下一定义,并对明代“服妖”的成因进行分析。 静海一中2023-2024第二学期高二历史(3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80分)和第Ⅱ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100分。学习习惯8分(含3分卷面分)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学法)内容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课文教学模仿试题材料应用与要点寻找题基础知识辨析、反思与巩固题分数20203030201010第Ⅰ卷基础题(共77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隋唐时期,以坊市制度为基础的城市结构及管理体制达到顶峰,城郭内居民住宅区为坊,商品交易区为市。里坊实行宵禁政策,犯禁者将受严惩;市设市署和平准署管理市场交易。后来管理渐趋松弛,封闭的坊市结构向开放的街市转变;五代时集中的市制趋于瓦解,临街设铺已无法禁止。材料说明()A.坊市制度瓦解城市管理非常混乱B.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渐趋瓦解C.商品经济繁荣影响城市管理规划D.城市规划管理受政局影响较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后来管理渐趋松弛,封闭的坊市结构向开放的街市转变;五代时集中的市制趋于瓦解,临街设铺已无法禁止”可知,隋唐时期的城市管理是以坊市制度为基础,并且较为严格,后来管理松弛、封闭的市坊向开放的街市转变,尤其到了五代时临街设铺,这些变化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的管理规划,C项正确;坊市制度瓦解的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结果是市场管理松弛而不是非常混乱,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国古代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隋唐五代时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当时的政局对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东角楼街巷是一个图书交易场所,“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此外,潘楼东十字大街、相国寺东门大街也多有书籍与其他物品出售。这说明北宋()A.城乡经济联系较密切B.草市经济已相当发达C.政府放松对经济控制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的都城开封。根据材料“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可知,北宋开封的部分街道成为图书、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表明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城乡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所在地,草市指的是乡村集市,排除B项;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3.徽派建筑中的天井,除通风、采光、排水之用外,还被赋予多重文化内涵。徽州历史上多巨贾,即使大户人家的豪宅,也都是小天井,面积小,数量多,甚至有过一户人家“三十六井”甚至“七十二井”的奇观。这反映出()A.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B.和气生财的风水观念C.等级森严的礼制色彩D.徽派建筑具有封闭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的“三十六井”“七十二井”体现了天井的关联性,小天井联合而成群井,这反映出徽派建筑具有封闭性,D项正确;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天井设计中有所体现,但是与材料中的“七十二井”奇观无关,排除A项;和气生财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与材料中的建筑风格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天井中的等级差异,与等级森严的礼制观念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在19世纪上半叶的伦敦,人满为患,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1831年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上升到30.8%。这反映了()A.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B.工业生产逐渐向中小城市集中C.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有所降低D.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拉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人满为患,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集病很容易扩散”“ 英国爆发霍乱”“平均死亡率从20.69%上升到30.8%”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A项正确;B、D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排除B、D项;这些问题正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导致的,排除C项。故选A项。5.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在开放的商埠之中,变化尤其显著的是上海,提供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角度,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上海沪嘉高速的建成B.上海煤气公司的成立C.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D.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前期(中国)。根据“在开放的商埠之中,变化尤其显著的是上海,提供了这一时期城市社会演变的典型”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上海的社会变化明显,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一时期上海煤气公司成立,属于这种变化的表现,B项正确;上海沪嘉高速的建成通车时1988年、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和垃圾处理逐步标准化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6.据统计,20世纪初,广州、汉口、宁波、宜昌等29个通商口岸人口总数共计6584千人,占当时中国城市总人口的28%;而北京、西安、南昌以及大运河沿岸的扬州、德州等城市人口城市化的发展速度缓慢,甚至有停滞和倒退的现象。从对外贸易的总值来看,广州、上海、汉口、天津、大连五大港占有绝对优势。这反映出近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发展B.城市变化对农耕经济的依赖性强C.城市发展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D.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通商口岸人口增多,广州、上海、汉口、天津、大连五大港,对外贸易占绝对优势,都反映了在西方国家侵略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说明传统经济政策阻碍了社会发展,排除A项;城市变化对农耕经济的依赖变弱,排除B项;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7.交通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着国家的进步。了解、掌握穿越时空的交通的发展,考量着我们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以下几个说法准确的是() A.腓尼基人在太平洋的活动加强了地区经济联系B.清江浦因漕运路线改变和京张铁路开通而衰落C.伊利运河的建成推动纽约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D.米迪运河使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城市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利运河是第一条沟通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的运河,其建成推动纽约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C项正确;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与经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贸易,排除A项;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排除B项;米迪运河位于法国,排除D项。故选C项。8.著名学者金克木曾说:“中国有两种文化,一种叫‘长城文化’,一种叫‘运河文化’。‘长城文化’即隔绝、阻塞的文化;运河通联南北,是‘通的文化’。”下列关于“通的文化”,表述正确的是()A.西周时期出现已知最早的运河B.秦国为统一六国而开凿了灵渠C.隋朝大运河的重要功能是漕运D.元朝大运河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通的文化”是指“运河文化”,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重要功能是漕运,即利用水道调运粮食,C项正确;已知最早的运河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灵渠是在秦朝建立后修建的,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元朝之前的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9.1908年3月英商电车公司经营的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后,电车和马路上的汽车一样安排“男女杂坐”。这一现象的普遍化,使得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当时()A.交通技术的进步助推社会习俗变迁B.公路建设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C.汽车成为民众广泛使用的代步工具D.交通运输业具有半殖民地的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上海有轨电车的推行,打破了“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说明的是交通技术的进步助推社会习俗变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公路建设对汽车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受时代局限性影响,汽车并未成为群众广泛的代步工具,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交通工具的近代化,与半殖民地色彩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2022年12月9日,首架C919客机正式交付东方航空并进行首飞,“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闪耀世界。C919的研制,使上海临港形成了集设计、制造、试飞、配套于一体的产业布局,使我国商用飞机产业的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得到延伸和拓展,带动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技术的集群性突破。据此可知,C919的成功研制()A.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B.奠定了我国航空工业的领先地位C.标志着我国工业强国的建成D.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时代的到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首架C919客机的成功研制和交付,展示了中国在商用飞机领域的实力和技术水平,这是我国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成果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成果的取得需要强大综合国力的支撑,A项正确;虽然C919的成功研制代表了中国在商用飞机领域的发展,但并不能说明我国航空工业已经领先或者已经成为工业强国,排除BC项;C919的成功研制主要是在商用飞机领域,而不是航空航天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11.从硬板票到由计算机打印的红色软纸票,再到如今的“无纸化”电子火车票。我国火车票的变迁反映出()A.中国科技引领世界发展B.社会服务体系日渐完善C.科技进步改变生活方式D.民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火车票的变化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与世界的比较,无法体现中国科技引领世界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火车票的变化,没有涉及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火车票的变化,火车票在一定层度上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但是生活丰富多彩谈不上,排除D项。故选C项。12.中国铁路建设从最初的蹒跚起步,到当下从容迈入高铁时代,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近代、当代铁路建设情况一览表》。结合所学判断,其中正确的是()时间成就特点或地位 ①1881年吴淞铁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第一条实用铁路。②1905年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③1969年天津地铁中国第一条地铁一期工程完工。④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行,中国进入高铁时代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881-2008年(中国)。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④正确,D项正确;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①错误,排除A项;以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开始修建的京张铁路,1909年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②错误,排除B项;在1954年,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开始筹备工作,在1969年10月1日正式完工,③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3.中世纪时,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后人称之为“鸟嘴医生”。“鸟嘴医生”的出现,说明了当时()A.将防疫与巫术连在一起B.逐渐重视公共卫生防治 C.掌握了初步的防疫知识D.已经建立疫病救治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题干情境可知,中世纪时的“鸟嘴医生”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防止被病毒感染,说明当时已掌握了初步的防疫知识,C项正确;“鸟嘴医生”采用了比较科学的手段,没有与巫术联系在一起,排除A项;题干所述情形不属于公共卫生防治和救治机构建立的范畴,排除B、D项。故选C项。14.1929年2月,国民政府颁布“废止中医案”。1929年3月17日(后定这天为“国医节”)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召开,会场上悬挂“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等巨幅标语,社会公众舆论也提出“取缔中医药就是致病民于死命”等声援口号。这反映出()A.中医的发展前途较渺茫B.中医药价值仍被国人认可C.西医传入冲击了中医药D.中医药学呈现萎缩的迹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国民政府颁布“废止中医案”,立刻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说明中医药价值仍被国人认可,B项正确;从材料全国医药团体代表会议悬挂的标语和当时的社会舆论来看,很多人认同中医,发展大有前途,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国民政府取缔中医遭到国人反对的事情,而不是西医传入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医药学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5.下表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情况(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朝代发展情况隋杨上善奉敕编撰《太素》唐中央置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地方也广泛设立医学校教授医学宋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元现存最早的宫廷处方《御药院方》于至元四年刻板成书 A.源于大一统的体制B.得益于政府的支持C.以继承传统为宗旨D.由宫廷医生所主导【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唐宋元时期,政府鼓励发展医学,设置机构,编纂刊刻医书,校定古代医书,在政府的支持下,这一时期的医学得到了发展,B项正确;宋代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材料所列各朝的举措并非针对同一主题,因此无法看出其以继承传统为宗旨,排除C项;杨上善奉敕编撰《太素》并未宫廷医生主导,排除D项。故选B项。16.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实行全民免费接种牛痘和卡介苗,60年代初,又逐步开始对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结核病等展开免费计划接种。中共中央于1955年成立南方13省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在各省、市、县党委成立相应机构。这可用于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A.防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B.爱国卫生运动强化了全民卫生意识C.政治制度决定国家卫生治理形式D.政府不断地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就开始实行全民免费接种牛痘和卡介苗”“又逐步开始对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结核病等展开免费计划接种”“成立南方13省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在各省、市、县党委成立相应机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可用于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防疫工作,把防疫作为改善医疗卫生的重要内容,A项正确;全民卫生意识强化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政治制度决定国家卫生治理形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本题主旨为“防疫”,而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7.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毛泽东题词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大会把“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确立为新中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同年,中央防疫委员会成立,后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这阶段运动以除“四害”为中心,以卫生工作为抓手开展。这些举措旨在()A.为人类提供有效预防疫病的经验B.体现中国卫生事业的鲜明特色C.强化全民的卫生意识D.促进现代医疗体系的建立【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5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除‘四害’为中心,以卫生工作为抓手开展”可知,新中国初期,为粉碎细菌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普遍开展了群众性卫生运动,改善了卫生状况,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提供有效预防疫病的经验无关,排除A项;“中国卫生事业的鲜明特色”并不是这些举措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现代医疗体系建立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8.20世纪30年代,“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开创了“定县模式”(村保健员一乡保健院一县保健院”的三级卫生网),这一“全面的初级卫生保健”理念,被写入到1977年的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之中,被全世界所接受。由此可知()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影响较大B.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C.中医药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D.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创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据材料“定县模式”“被写入到1977年的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宣言之中,被全世界所接受”,反映出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起步较早,影响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我国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事业,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公共卫生方面的一些成就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材料不涉及中医药事业,排除C项;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创新只是材料的一部分,D项概括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19.习近平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该论述旨在强调()A.近代中国遭受了外来文化侵略B.打破文化的封闭性与保守性C.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由材料“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近代中国遭受的文化侵略,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非提及中华文化具有封闭和保守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排除D项。故选C项。20. 重庆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刻于宋代的“父母恩重经变图”共10组雕像,包括怀孕、临产、喂奶等画面,并刻偈语(佛经中的唱词):“三千条律令,不孝最为先,人间遭辟历(霹雳),地狱饮洋铜。”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学吸收佛教思想C.政局动荡加速佛教传播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但内容上又宣传的是父母恩,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孝道以适应社会现实,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佛教对儒学思想的吸收,排除B项;宋代总体上处于统一的中央王朝统治之下,“政局动荡”不恰当,且题干信息呈现的是佛教的主张,并非佛教传播速度的快慢,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了儒学对佛教的影响,不能反映出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动摇,而且宋代随着理学的兴盛,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巩固,排除D项。故选A项。21.1923—1926年,《新青年》杂志共出季刊与不定期刊9期,发文113篇,其中译文41篇,占总数的36%。从翻译群体来看,留法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32%,留苏群体译文占总译文的52%。在这些译文当中,列宁著作译文9篇,斯大林译文4篇,其余译文主要涉及反映苏俄的具体情况以及列宁、斯大林思想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等方面。这说明《新青年》在当时()A.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B.推动了青年界学术问题的探讨C.深刻反思新文化运动启蒙的不足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从材料“在这些译文当中,列宁著作译文9篇,斯大林译文4篇,其余译文主要涉及反映苏俄的具体情况以及列宁、斯大林思想和关注中国革命问题等方面”可知,1923—1926年,《新青年》的季刊和不定期刊中,关于列宁和苏联情况的译文最多,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项正确;促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是遵义会议,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留苏群体译文及介绍苏俄情况的文章在《新青年》杂志中数量增加,无法体现《新青年》对学术问题的“探讨”,排除B项;材料介绍的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情况,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能得知新文化运动启蒙不足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体现了()①古代朴素的唯物论②“相生相胜”的理论③天人合一的思想④“无为而治”的思想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①正确;“相生相胜”的理论属于阴阳家的主张,②错误;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③正确;老子的在政治方面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是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23.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如高句丽建国初期,就有人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记》;公元414年,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这可用于印证()A.中韩文化渊源相同B.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C.东亚文化圈已形成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根据材料“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说明汉字在古代朝鲜得到了传播,这可用于印证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中韩文化渊源相同”的说法有误,中国与韩国文化渊源不同,排除A项;汉字在朝鲜的传播并不代表儒学得到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排除B项;东亚文化圈形成于唐代,而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4.唐朝时,许多国家多次派遣唐使来华。653年,日本吉士长丹出使长安,随其而来学生和僧人等共一百余人,他们不但研究佛教经典,更研究中国的儒学、经济制度、医药等知识,他们带回去了大量的典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B.唐朝时经济文化世界领先C.中华文明圈不断向外辐射D.遣唐使推动中日友好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许多国家多次派遣唐使来华”“他们不但研究佛教经典,更研究中国的儒学、经济制度、医药等知识,他们带回去了大量的典籍”可知,唐朝时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日本积极向中国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时经济文化世界领先,对其他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B项正确;ACD项也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25.明末,在利玛窦的推动下,传教士纷纷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礼节习俗,并提出“耶儒合流”论,他们主张将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宗法思想与罗马天主教教义体系相融合。传教士的这些做法()A.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B.有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C.旨在丰富天主教的文化内涵D.反映了中西文化一体化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末传教士为了博得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价值观、基督教的认同,把利用儒学经典和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相结合作为传教方法,故材料中传教士们入乡随俗的做法,减少了中国士大夫的反感情绪,客观上有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B项正确;传教士们在对中华文化了解过程中,虽发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并没因此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有优势,他们入乡随俗的做法只是为了博得中国士人的好感,是传教的手段,且明末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某些方面已相对落后,排除A项;传教士们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天主教),不是丰富天主教的文化内涵,排除C项;中西文明间相互借鉴不代表“中西文化一体化趋势”,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二、辨析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并改错,对的打钩,错的指出错误并改正)26.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答案】错误;2010改为2011【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因此错误;2010改为2011。27.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的缩短了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答案】错误;印度洋改为大西洋【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因此错误;印度洋改为大西洋。28.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答案】正确【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因此正确。29.荀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答案】错误;荀子改为孟子【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因此错误,荀子改为孟子。30.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大学堂在北京设立。【答案】错误;京师大学堂改为京师同文馆【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62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洋务学堂,命名为“京师同文馆”。因此错误;京师大学堂改为京师同文馆。材料应用与要点寻找题三、材料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上海转变为世界的“东方巴黎”,成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都市,英文modern在上海有了它的第一个译音——摩登。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商业化、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上海的城市化也同样表现为人口集中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早期的城市化更多是在外力推动下,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在经济因素推动的人口聚集过程中,商业贸易成为其中更重要、更突出的一大环节。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城市出现了不同于乡村的变化,形成了城乡分离的趋势。近代城市从物质外观到文化样式上都呈现出了迥异于传统乡村的新局面。然而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并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中国近代城市的变迁不仅有着明显的不同步性,而且也因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世界。——摘编自翟志宏《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价值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化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答案】31. 特征:逐步推进;国际化程度高;以商业为主要推动力;移民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半殖民地色彩。(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32.因素: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划定;生产力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近代企业发展;人口的增加。(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步步推进”可知,逐步推进;根据材料一“成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都市”可知,国际化程度高;根据材料一“中国早期的城市化更多是在外力推动下,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可知,以商业为主要推动力;根据材料一“随商业贸易而移民上海的商人成为上海都市移民中重要的一部分”可知,移民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开埠”可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根据材料二“自19世纪中叶开埠”可知,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划定;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以商业化为主要动力”可知,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城市化伴随着上海的国际化、商业化、现代化,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象征”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企业发展;根据材料二“城市化和工业化都离不开人口的增加”可知,人口的增加。第Ⅱ卷提高题(共20分)32.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着装有严格规范。下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服饰规范的部分内容:出处内容《礼记·深衣篇》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新唐书·车服志》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宋史·舆服志》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材料二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衣冠复古,即穿戴模仿前朝服饰,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奢侈僭越,即以下僭上,违制使用贵重饰品和贵族服饰;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整编自赵梦菲《明代“服妖”服饰现象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服妖”下一定义,并对明代“服妖”的成因进行分析。【答案】32.文化内涵:儒家道德标准的象征(或:四时秩序的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诚直的象征。);等级的象征(或:官员品衔的象征。);崇尚节俭的价值观的象征(或:主流价值观的象征。)。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形成重视道德的社会风气;有助于维护社会及政治稳定;有助于塑造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消极方面)强化等级秩序;强化了等级尊秩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33.定义:“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成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元朝服饰习惯的影响(或:民族交融的影响。);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文化内涵:由材料一表格中“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可得出儒家道德标准的象征(或:四时秩序的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象征;公正诚直的象征。);由材料一表格中“唐高宗时对官服的规定:三品以上袍衫紫色,四品袍深绯,五品袍浅绯,六品袍深绿,七品袍浅绿,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可得出等级的象征(或:官员品衔的象征。);由材料一表格中“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可得出崇尚节俭的价值观的象征(或:主流价值观的象征)。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积极方面:服饰要求体现儒家道德标准,有利于形成重视道德的社会风气;强调等级,有助于维护社会及政治稳定;服饰崇尚节俭,有助于塑造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消极方面:服饰强调等级观念,强化等级秩序;强化了等级尊秩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明朝。第一小问定义,根据材料二“明代的‘服妖’分为衣冠复古、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四个类别”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服妖”现象,是一种与传统风俗、礼法秩序、主流价值观念等相背离的个人或群体的服饰行为。 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所学可知,服饰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状况,可从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政治上民族交融影响、社会阶层上市民阶层壮大、思想上个性解放等方面回答。根据材料“包括了元蒙遗风和之前其他朝代的服饰”可得出元朝服饰习惯的影响,即受民族交融的影响;根据材料“男女混装,即女着男装、男着女装;习俗禁忌,即与传统社会认知相违背的服饰或服饰行为,如上层人士穿戴低贱之人服饰等”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服妖”有奢侈僭越、男女混装和习俗禁忌等分类,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个性解放思想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