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静海一中2023-2024第一学期高二(10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语文试卷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39分)和第Ⅱ卷提高题(108分)两部分,共147分。3分卷面分,满分150分。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内容课内基础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学法分数1827296514第Ⅰ卷基础题(共39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播出的节目《黑鹰少年》在网络平台上收获9.5分的观众好评;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中的单元剧《热爱》也大众对发展青少年足球的讨论。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比赛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胜负,也在于奋勇拼搏的精神,“激活”观众心中的热血。单元剧《我们这十年——热爱》中,刚来到学校任教的中学教师张雷,开始还的,但看着他带领的校足球队在训练有素的对手面前溃不成军,眼眶泛红却只能躲闪着孩子们求助的哭喊,屏幕前观众的内心也被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折感击中。但正因如此,随着校足球队知耻而后勇的进步,观众也深切体会到那种艰苦训练所带来的澎湃向上的激情和力量。体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塑造,也体现在对当下体育运动新风貌的。例如大凉山交通不便,如果没有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普及,一群打篮球的孩子也很难被外界关注到。瓦尔阿木不仅是孩子们的教练,同时也是球队的“运营经理”,他通过拍摄短视频以及手机直播的形式把孩子们训练和比赛的镜头分享到网络上,引发了大众的兴趣,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超过37万粉丝。网络传播和热度让这群孩子有机会从大凉山深处走出来,一步步走到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今年10月,凉山黑鹰队的这群孩子甚至受邀在2022-2023赛季CBA常规赛揭幕战上亮相,也让雏鹰振翅越飞越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引发三翻四覆呈现举世闻名B.生发三心二意浮现举世闻名 C.引发三心二意呈现万众瞩目D.生发三翻四覆浮现万众瞩目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B.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C.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D.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引发”,引起,触发。“生发”,指“滋生,发展”或“生利”。本处是说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中的单元剧《热爱》引起大众对发展青少年足球的讨论,所以用“引发”。第二空,“三翻四覆”,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三心二意”,常指不安心,不专一。本处是说中学教师张雷刚来到学校任教时并不专心,所以用“三心二意”。第三空,“呈现”,显现,展示出。“浮现”,再次在脑子里显现。本处是说体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展现出当下体育运动新风貌。第四空,“举世闻名”,指吸引全世界人的注意力。“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本处是形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是说能引起很多人注视的体育馆,所以用“万众瞩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体育精神”与“传扬”搭配不当,应与“传递”搭配;二是“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语序不当,应该为“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通过热血的故事”作状语,提前与否,不影响句意。 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选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自矜者不长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吾为其无用而掊之C.凿户牖以为室不赂者以赂者丧D.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宋国有一个擅长制作让手不皲裂的药的人。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指大葫芦。句意: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我是因为它无用而把它砸了。C.介词,把;介词,因为。句意:开凿门窗,把它建造成房屋。/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句意:彻底打败了越人,吴王便把一块封地封赏给他。/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故选D。4.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冬,与越人水战②朝闻道,夕死可矣B.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其坚不能自举也C.①自是者不彰②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D.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②其未兆易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在早上;句意:冬天,跟越国人在水上作战。/早上悟到了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B.形容词作名词,贤德的人/硬度;句意: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C.①意动,认为正确/②使动,使……亏损;句意: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彰显。/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而让自己获利。D.名词作动词,种/出现征兆。句意: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出现征兆前易于谋划。故选C。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其后继者孟子被尊称为“亚圣”。《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B.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C.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D.墨子,名翟,创立了墨家学派。他基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指出世道混乱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兼爱”,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它是一种不讲血缘亲疏与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爱。【答案】A【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A项,“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错误,《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孔子并未参与。《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故选A。6.下列对第二单元所学课文的语句或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话表明了孔子“仁”的主张,反映了孔子“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意在告诉人们,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加于人。B.《大学之道》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终极目标,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其中“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C.《五石之瓠》中惠子与庄子就“有用”“无用”展开论证,以哲学观点代替寓言故事,用逻辑推理代替比喻、象征手法,表现了庄子善于从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两句话都论证了做事一定要从头做起、从最基本的开始,逐步进行、经过积累,最终才能有所成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C.“以哲学观点代替寓言故事,用逻辑推理代替比喻、象征手法”错误,应该是“以寓言故事代替哲学观点,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2020年11月27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这在核电站建设进程中是一个重大节点。“华龙一号”的成功研制,将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之后又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华龙一号”最大的特征是“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能动安全系统,必须依靠电力来实现和保障安全;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不依赖电源,而是利用重力、温差、密度差这样的自然驱动力来实现流体的流动和传热等功能的设施。为此“华龙一号”在最主要的三道安全屏障上,都设置了包括从内到外——核燃料芯决的金属包壳、一回路承压边界和反应堆厂房的安全壳——“能动+非能动”的安全系统。 必须发展核电产业。我国已向世界作出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0%的庄严承诺。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核电作为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主力能源,在治理雾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核电产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华龙一号”包含6万多台设备,涉及设备供应商5300多家,核电‘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目前,中核集团已出口3台“华龙一号”。据测算,每出口1台核电机组,全寿命周期价值超过千亿元人民币。(摘编自郑蔚《邢继:建造安全标准最高的核电站》)材料二: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给公众带来了持久且严重的心理影响。核污水泄漏持续恶化,核事故产生的污染清理工作仍在继续,核能是一种安全、可靠、清洁、经济的能源的结论正面临严峻挑战,涉核项目“污名化”以及“邻避”问题突出。“污名化”是风险放大后的社会效应。涉核项目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专业性,且民众往往并不充分知晓实际情况,在传播过程中,更易被贴上“有害”的标签,从而产生“污名化”现象。在核能问题上,民众对涉核项目的安全风险表现出天然的抵抗。如果官方仅仅通过对话机械地强调“绝对安全”,出于本能和基于对涉核项目的误解和恐慌,致使项目最终无法开展。“邻避现象”指政府部门在规划和建设有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公共或工业设施时,受到当地居民的集体反对与抵制。“邻避设施”(垃圾场、变电所、机场、核能工程等)中核能工程是一种具有特殊性风险的邻避设施,邻避设施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不均衡的“风险——利益”空间分配,即利益由社会共享,而风险和损失却由附近居民承担。居住在核项目附近的居民既渴望发展清洁的核能,但又不愿承担风险,就可能产生所谓的“邻避现象”。核电产生“邻避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尤为突出的两点是:公众对涉核项目不了解,又存在恐惧心理,就容易对核电产生误解,也容易信谣、传谣;企业是直接利益相关方,公众对企业主导的核科普和公众沟通存在较大不信任。近几年来,国家将发展核电作为能源供给侧改革、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选择积极推进,而涉核项目“污名化”以及“邻避”问题成为核电发展的制约因素。对此,政府、核行业、学术界、媒体等应给于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必要的科学措施。(摘编自张振华等《涉核项目的“污名化”现象及对策研究》)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主三代核电项目“华龙一号”的成功研制,是我国核电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对国家高科技战略产业意义重大。B.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非化石能源占比很低,由此产生的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发展核能,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C.“华龙一号”的出口,响应了核电“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D.日本福岛核事故严重污染了环境,强化了民众对核能的负面心理,随之产生了涉核项目“污名化”及“邻避”问题。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极大提高了“华龙一号”的安全性,这是该项目能够成功走出国门的关键因素。B.为发展核能,调整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我国制定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0%的目标。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恰当运用各种便捷的传播手段,能促进民众对涉核项目的了解,涉核项目的神秘性也会逐渐降低。D.在取得公众基本信任的前提下,企业若能给涉核项目附近的居民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将有利于解决“邻避”问题。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华龙一号”非能动安全系统运行机制的一项是()A.一旦事故发生,换热器内的水受热膨胀,水蒸气将沿上升管道排出,达到散热目的。B.遭遇外部强力撞击时,双层安全壳的外层抵御冲撞,内层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泄漏。C.如果发生事故,柴油机将驱动水泵,把水打入到反应堆内进行冷却,带走堆芯余热。D.核反应堆加热水产生蒸汽,蒸汽压力推动汽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实现能量转换。【答案】7.D8.B9.A【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随之产生了涉核项目‘污名化’及‘邻避’问题”错,根据材料二“涉核项目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专业性,而民众往往并不充分知晓实际情况,在传播过程中,更易被贴上‘有害’的标签,从而产生‘污名化’现象”“居住在核项目附近的居民既渴望发展清洁的核能,但又不愿承担风险,就可能产生所谓的‘邻避现象’”可知,涉核项目“污名化”以及“邻避”问题在福岛核事故之前就存在。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为发展核能,调整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我国制定了……”逻辑关系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我国已向世界作出了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0%的庄严承诺。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核电作为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主力能源,在治理雾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知,发展核能是手段,而非目的。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材料一原文为“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不依赖电源,而是利用重力、温差、密度差这样的自然驱动力来实现流体的流动和传热等功能的设施”。A.利用密度差来实现传热功能;B.属于“安全屏障”而非“安全系统”;C.柴油机为水泵供电,属于能动安全系统;D.描述了核电站的发电原理,与安全系统无关。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送从弟谋归江陵序【唐】柳宗元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好经书,心异之。其后吾为京兆从事,谋来举进士,复相得,益知谋盛为文词,通外家书。一再不胜,惧禄养之缓,弃去,为广州从事。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后以智免,归家江陵。有宅一区,环之以桑,有僮仆三百,有田五百亩,树之谷,艺之麻,养有牲,出有车,无求于人。日率诸弟具滑甘丰柔,视寒暖之宜,其隙则读书,讲古人所谓求其道之至者以相励也。过永州,为吾留信次,具道所为者。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出则信,入则厚。足其家,不以非道;进其身,不以苟得。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舂之劳。和安而益寿,兄弟相友,不谋食而食给,不谋道而道显。则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于远,始也吾疑焉,今也吾是焉。别九岁而会于此,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习,叩其志益坚。于呼!吾宗不振久矣。识者曰:今之世稍有人焉。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或问管仲,孔子曰:“人也。”谋虽不识于管仲,其为道无悖,亦可以有是名也。吾不智,触罪摈越、楚间六年,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追计往时咎过,日夜反覆,无一食而安于口平于心。若是者,岂不以少好名誉,嗜味得毒,而至于是耶!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今虽欲羡之,岂复可得?谋在南方有令 名,其所为日闻于人,吾恐谋不幸又为吾之所悔者,将已之而不能得,可若何?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苟能是,虽至于大富贵,又何栗耶?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问其业益习习:学习B.好经书,心异之异:以……为异C.种黍可以酒酒:酿酒D.谋在南方有令名令:美好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居相迩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B.今之世稍有人焉就有道而正焉C.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请问其目D.岂不以少好名誉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1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B.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C.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D.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简述柳谋读书、应试、做官、免职回家的人生历程,表达了对柳谋人生抉择进退有道的充分肯定。B.作者将柳谋与自己对比,后悔当初追求功名过切,并寄望于柳谋能振兴家族。C.作者与柳谋从小相识,两家相距不远,后来柳谋考上进士,两人又相聚,不过他随后又弃作者而去,担任广州从事。D.作者认为读书人居家出仕、对内对外以及谋食谋道等都有其行为准则,而柳谋正是行事有准则的读书人。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足其家,不以非道。(2)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答案】10.A11.D12.B13.C14.(1)使他的家富足,不凭借不合正道的手段。 (2)又遗憾白白地花费俸禄却没有什么报答的,对下愧对农夫,对上愧对朝廷官员。(3)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宋国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丝絮为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习:熟习,精通。句意:问他的学业更熟悉。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语气助词,表判断。句意:得相距很近。/没有恻隐之心,不是人。B.语气助词,无义;代词,自己。句意:如今的世上稍稍有(所谓的)“人”了。/接近有道德的人,纠正自己的缺点。C.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句意:振兴我们的宗族的人,大概只能指望你了!/请问它的细则。D.均为介词,因为。句意:难道不是因为年轻时喜好名誉。/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然而柳谋凭借着诚实敦厚说话不多,怀着他的志向来周密地做事,虽然踏着我的足迹,将不会犯下我的罪过,那么柳谋有什么好后悔的呢?“信厚少言”为并列短语,意思是“诚信敦厚,少言寡语”,共同作“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蓄其志以周于事”中“以”是目的连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后来柳谋考上进士”错,原文表述是“谋来举进士……一再不胜”“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两次都没有考中,可见柳谋没考上进士。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足”,使……富足;“以”,凭借。(2)“恨”,遗憾;“下、上”,名词作状语,向下、向上。(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药的宋国人;“以……为”,把……当作;“洴澼纩”,漂洗丝絮。参考译文:送从弟谋归江陵序【唐】柳宗元我和柳谋,(长辈)从高祖的父亲(那代起)而不同。柳谋比我小两岁,往日在长安,住得相距很近。我和柳谋都很年轻,唯独看见柳谋在众人中很少说话,喜好经书,心中觉得他与众不同。这以后我担任京兆从事,柳谋来参加进士考试,又与他相见,更加知道柳谋广泛地写文章,(经常)向(京城)外通家书。一而再不能考中,担心俸禄供养的迟缓,放弃(考进士)离开(长安),担任广州从事。又在邕州,接连获得举荐做到御史,后来凭借智慧免职,回去安家在江陵。有一块住宅,周围种上桑树,有很多仆人,有很多田,种上稻谷,种上麻,养着牲畜,出门有车,不用向别人求情。每天带着各位子弟备好鲜美可口的食物,看寒热气候合宜之时,就利用空闲读书,讲那些所说的追求最高道德的古人事迹来相互勉励。经过永州,因为我而留住了几天,并详尽地讲述了他所做的事情。大凡读书人,居住在家里孝顺长辈、敬爱兄长、恭敬、节俭,担任官吏恭谨而严肃。出外就守信用,回家就宽厚。使他的家富足,不凭借不合正道的手段;使自己得到提拔,不凭借苟且的手段得到。时势要退就退,尊敬老人,(使他们)没有汲水舂米的劳苦。和睦安详增延寿命,兄弟相互友好。不谋求粮食而粮食充足,不设法寻求道义而道义彰显。那么柳谋不考进士到远方担任从事,开始我对此感到疑惑,现在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分别九年在此相会,看他的相貌更伟岸,问他的学业更熟悉,询问他的志向更坚定。唉!我的家族不振兴已经很久了。有见识的人说:如今的世上稍稍有(所谓的)“人”了。像柳谋出仕和隐退,哪里不是所谓的“人”呢?有人问到管仲,孔子说:“(他是)人。”柳谋虽然不被管仲所知,(但是)他为道没有谬误,也可以有这种名声。 我不聪明,犯罪被抛弃在越地、楚地间六年,用杂草盖房子,在湘水西面种菜,挖掘池塘可以养鱼,种植黍子可以酿酒,甘于一直做永州的百姓,又遗憾白白地花费俸禄却没有什么报答的,对下愧对农夫,对上愧对朝廷官员。盘算思索往日的过错,日日夜夜再三考虑,没有一样吃的东西是安于口、平于心的。像这样的情况,难道不是因为年轻时喜好名誉,(就像)嗜好厚重的味道(反而)受到毒害,而至于这样吗﹖因此更加觉得柳谋不考进士担任从事来使他的家富足、自始至终孝顺长辈、敬重兄长是贤能的,现在虽然想要羡慕他,难道再能够做得像他这样?柳谋在南方有美好的名声,他的作为一天天地为人所知,我担心柳谋不幸又做出我的后悔的事情,想要中止它而不能够办到,怎么办?然而柳谋凭借着诚实敦厚说话不多,怀着他的志向来周密地做事,虽然踏着我的足迹,将不会犯下我的罪过,那么柳谋有什么好后悔的呢?如果能够这样,即使至于大富大贵,又害怕什么呢?振兴我们的宗族的人,大概只能指望你了!第Ⅱ卷提高题(共108分)二、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15.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始闻秋风①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胞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1)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本诗的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3)结合第一题情感分析题,总结抒情方式有哪些,至少写出四种。(方法规律提炼题组)【答案】(1)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振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2)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手法。首联从西风角度着笔,以人的口吻写秋风,去年惜别,而今重来,塑造了有知有觉,情深意重的秋风形象。颔联从作者角度落墨,用秋风的遒劲清爽对比自己的老病容貌,突出物是人非之慨。(3)(1)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叙事抒情。【解析】【小问1详解】①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衰老自身的感慨;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作者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由此可见,诗人在这里是采取拟人手法,将本无情感生命的秋风人格化,具备人的情感态度与行为能力,从而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颔联中,根据“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的诗句意思: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着重强调秋风依然劲疾肃爽,而自己却与此相反,渐显衰老之态。所以可见,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抒情手法的能力。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叙事抒情等。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远之事君。(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子》中,认为应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迩之事父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见贤思齐焉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⑤.为之于未有⑥.治之于未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迩、贤、焉、省。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皮鞋谢志强①出发前,应对沙漠的一切,都准备得很周密。可是,傅队长总觉得还差点儿什么,却又琢磨不出。等到进入沙漠后,他终于想起,要是带个维吾尔语翻译就好了。②师部决定开发塔里木,组织了一支勘探队。傅队长是老红军,凭着经验,他带了一张地图,一辆木轱辘马车,还有羊皮水囊、军用水壶。他说,那个地方,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要是一个月不见我们回来,就给我们开追悼会吧。③进塔里木没有现成的路,一行五人,轮换着坐马拉的大车。阿克苏到阿拉尔有一百二十多公里,他们走了七天。④阿拉尔在塔里木河北岸,他们要到河对岸去勘探。于是乘独木舟过河,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傅队长一边走一边抓一把沙土,放在舌尖上舔一舔,不咸。他说:含盐碱量低,是好地。他的挎包里装了一小袋一小袋的土样。⑤待返回北岸时,麻袋空了——超过了预先计划的时间。光顾着勘探荒原,却忘了所带的干粮已经消耗完了。大家饥肠辘辘,唱起了“空城计”。⑥傅队长拿着望远镜四处搜寻,天上有一堆白云,遍地是死亡的颜色——毒辣辣的日头照射出一片惨白色。突然,他看见了一群羊,仿佛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了。沙漠活了。⑦放羊的是一个维吾尔族中年男子。傅队长走到他面前,说了句汉语,发现他表情疑惑。看出对方听不懂汉语,傅队长指指嘴,摸摸肚子,弯弯腰,表示出“饿”的样子,然后,掏出纸币,指指羊。羊倌儿看懂了,却摆摆手,摇摇头。 ⑧傅队长用钱买不成羊,弄不清到底是因为什么。他对四个队员嘀咕了几句,像是下命令。于是,五个人如同操练,立即躺倒在沙丘的一面上,还闭上眼,不是睡觉,分明在采用另一种方式,表现“饿”的样子,饿得不能动了。⑨傅队长眯缝着眼,观察着羊倌儿。羊倌儿双手往上指,要他们站起来。同时,他的目光,盯在傅队长的脚上——傅队长穿着一双翻毛皮鞋。显然,羊信儿看中了皮鞋。在戈壁滩上放羊,皮鞋能护脚。⑩傅队长站起来,指指鞋,又指指羊——我的鞋,你的羊,要我的鞋,就用羊换。羊倌儿也打起手势,傅队长看懂了其中的意思:不能用皮鞋换羊,羊是公家的;换鸡蛋吧,我家有很多鸡蛋。⑪傅队长需要证实羊馆儿比画的是鸡蛋。他模仿母鸡“咯咯咯”地叫,又比画着鸡蛋的形状。队员们看着傅队长费那么大的力气,都憋不住,笑了。羊倌儿也笑了,点点头,指着远处,那里有他的家。⑫傅队长用皮鞋换回一百个鸡蛋和一大摞馕。他笑嘻嘻地赤着脚,踩在滚烫的沙地上,自言自语道:这也是皮鞋嘛,父母给的,磨破了还会恢复,这可是磨不坏的皮鞋呀。⑬队员们将各自五枚鸡蛋埋入沙地煨熟的时候,傅队长割了麻袋,像编草鞋那样,动作麻利,编织出一双鞋来,套在自己的“皮鞋”上,不烫了。⑭当晚,围坐在篝火边,队中一名刚参军的大学生好奇地问傅队长:那么滚烫的沙地,你的“皮鞋”不怕烫坏吗?傅队长淡淡地说:两万五千里长征,都是就地取材,自编草鞋,穿破了多少双早没准数了。续不上的时候,就靠这双“皮鞋”行军。我这双“皮鞋”爬过雪山,趟过冰河,穿过沼泽,早就磨制成了这世上最坚实的“皮鞋”。说完呵呵笑起来……(选自《2022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1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中的“傅队长”是一位老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来边疆开垦荒原依然保持“革命本色”,令人钦佩。B.维吾尔族羊倌不用羊换鞋,而是用自家的鸡蛋,说明羊倌有集体责任感,是个合格的羊倌,但也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C.小说描写生动,比喻的运用令小说增色不少。如“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旷远、美丽。D.小说围绕傅队长写了品尝土样、寻找食物、编织布鞋等几件事,塑造了其作为一名拓荒者的光辉形象。E.“沙漠活了”一句内涵丰富,一方面指羊群的出现让荒凉的沙漠有了生机,另一方面指饥饿的探险队员看到了生存的希望。18.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写下面表格的空缺处。(信息筛选题组)人物相关内容品质 傅队长出发前说一个月回不来就开追悼会①②舍己为人长征中赤脚行军磨制成特殊“皮鞋”③羊倌儿④公私分明19.文中第六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他看见了一群羊,仿佛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了。20.小说以“皮鞋”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21.“皮鞋换鸡蛋”这一部分写得很有特点,请从“情节”和“人物塑造”的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7.BC18.①英勇无畏②用脚上皮鞋换来全队口粮③顽强坚毅④不用公家的羊而用自家鸡蛋换皮鞋19.羊群出现像天上云朵落在地上那样真切,表现出傅队长因发现羊群而变得轻松兴奋;羊群出现,为傅队长带领勘探队走出饥饿困境提供转机。20.①以“皮鞋”为题,层层铺垫后,在小说后半部分才出现和皮鞋相关的情节,引发读者好奇;②标题的“皮鞋”,既指傅队长的翻毛皮鞋,也指他的赤脚,一语双关。21.(1)情节: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开始无法沟通,之后羊馆不愿意要钱,而是对皮鞋产生兴趣,再之后不愿用皮鞋换羊,最后用鸡蛋换了鞋。②富有喜剧意味。因为无法用语言沟通,人物之间的动作需要夸张,如“表达饿”“证实鸡蛋”的一些夸张的行为。或者(2)人物塑造:因为无法用语言沟通,“皮鞋换鸡蛋”这一情节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外貌(神情)描写来塑造人物。动作描写如傅队长表达“饿”的意思时“指指嘴,摸摸肚子,弯弯腰”。外貌(神情)描写如羊信“疑惑的表情”“好奇的目光”,明白傅队长意思后的“笑”。【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也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错误。根据原文第十六段可知,羊倌看中傅队长的皮鞋是因为戈壁沙滩环境恶劣,穿上皮鞋更利于放羊,而非“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C. “如‘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旷远、美丽”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可知,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沙丘的巨大和连绵不断,表现了沙漠的旷远,而非“美丽”;再根据后文“傅队长一边走一边抓一把沙土,放在舌尖上舔一舔,不咸。他说:含盐碱量低,是好地”可知,此处的环境描写暗示了荒原的开垦者们面临的是极为恶劣的环境。故选B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进行梳理及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结合“出发前说一个月回不来就开追悼会”可知,傅队长等人明知道开发塔里木的危险,还毅然前往,故此处可填“英勇无畏”。②结合“傅队长站起来,指指鞋,又指指羊——我的鞋,你的羊,要我的鞋,就用羊换”可知,故此处可填“用脚上皮鞋换来全队口粮”。③结合“他笑嘻嘻地赤着脚,踩在滚烫的沙地上,自言自语道:这也是皮鞋嘛,父母给的,磨破了还会恢复,这可是磨不坏的皮鞋呀”可知,故此处可填“顽强坚毅”。④结合“羊倌儿也打起手势,傅队长看懂了其中的意思:不能用皮鞋换羊,羊是公家的;换鸡蛋吧,我家有很多鸡蛋”可知,故此处可填“不用公家的羊而用自家鸡蛋换皮鞋”。【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结合“光顾着勘探荒原,却忘了所带的干粮已经消耗完了”分析,傅队长一行人光顾着勘探荒原,忘记了吃的东西已经没有了,突然看到羊群,知道附近有人,肚子饿的问题解决,表现出傅队长因发现羊群而变得轻松兴奋。结合“然后,掏出纸币,指指羊”分析,这时候傅队长看见一群羊,想到了办法,解决了傅队长饥饿问题,为傅队长带领勘探队走出困境提供转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文章以“皮鞋”为题,层层铺垫后,由原文第⑨段“……同时,他的目光,盯在傅队长的脚上——傅队长穿着一双翻毛皮鞋”可知,在小说后半部分才出现和皮鞋相关的情节,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结合“同时,他的目光,盯在傅队长的脚上——傅队长穿着一双翻毛皮鞋”分析,标题的“皮鞋”,指傅队长的翻毛皮鞋。结合“他笑嘻嘻地赤着脚,踩在滚烫的沙地上,自言自语道:这也是皮鞋嘛,父母给的,磨破了还会恢复,这可是磨不坏的皮鞋呀”分析,也指他的赤脚,一语双关。标题“皮鞋”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揭示了主旨,表现了傅队长顽强坚毅、幽默机智、乐观豁达。【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和人物塑造的能力。 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从“放羊的是一个维吾尔族中年男子。傅队长走到他面前,说了句汉语,发现他表情疑惑。看出对方听不懂汉语”可知,双方开始无法沟通;从“羊倌儿看懂了,却摆摆手,摇摇头”“他的目光,盯在傅队长的脚上”可知,之后羊馆不愿意要钱,而是对皮鞋产生兴趣;从“羊倌儿也打起手势,傅队长看懂了其中的意思:不能用皮鞋换羊,羊是公家的;换鸡蛋吧,我家有很多鸡蛋”可知,再之后不愿用皮鞋换羊,最后用鸡蛋换了鞋。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五个人如同操练,立即躺倒在沙丘的一面上,还闭上眼,不是睡觉,分明在采用另一种方式,表现‘饿’的样子,饿得不能动了”,“傅队长需要证实羊馆儿比画的是鸡蛋。他模仿母鸡‘咯咯咯’地叫,又比画着鸡蛋的形状。队员们看着傅队长费那么大的力气,都憋不住,笑了”等处可知,因为无法用语言沟通,人物之间的动作需要夸张,使故事情节极富喜剧意味,让人感觉非常有趣。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因为无法用语言沟通,“皮鞋换鸡蛋”这一情节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外貌(神情)描写来惟妙惟肖地塑造人物形象。如“傅队长指指嘴,摸摸肚子,弯弯腰,表示出‘饿’的样子,然后,掏出纸币,指指羊”“他模仿母鸡‘咯咯咯’地叫,又比画着鸡蛋的形状”等是动作描写,“傅队长走到他面前,说了句汉语,发现他表情疑惑”“他的目光,盯在傅队长的脚上”“羊倌儿也笑了,点点头”等是神态描写。五、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是符合其个性的。在第二十二回中,贾母替宝钗做生日,请了戏班演出之后,贾母赏了小旦和小丑两个孩子。这时“甲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乙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丙也猜着了,亦不敢说。丁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丙听了,忙把丁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请依据人物性格判断甲、乙、丙、丁代表的人物依次是()A.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薛宝钗B.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贾宝玉C.史湘云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D.王熙凤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甲处应是王熙凤,凤姐是说戏子像林妹妹,并非林妹妹像戏子。一语点破了老太太非常喜欢这个戏子的原因只是因为她像林妹妹而已。非常巧妙地道出了黛玉在老太太心中的重要性。这一句拍马屁的话更是拍到了贾母的心坎里。她准确地道出了贾母的心意,体现了她的精明。乙处应是薛宝钗,她善于自我把握,城府很深,故“不肯说”。 丙处应是贾宝玉,他体恤黛玉,关心黛玉,所以“不敢说”。丁处应是史湘云,她的率真爽直,有话就说。故选D。23.《红楼梦》在艺术创作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如: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善于运用“冷与热”,在情节的取舍上善于运用“藏和露”,在艺术氛围的创造上善于运用“悲与喜”。请从上述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举例谈谈你的理解。【答案】示例: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善于运用“冷与热”,即通过艺术描写上的冷中见热,热中见冷,冷热相生,使人物性格真实、复杂,形象鲜明。例如,当黛玉确信宝玉是真诚爱她的“知己”,不禁流下泪来的时候,恰好宝玉看见了,禁不住抬起手来替她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并骂宝玉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这里好像表现了黛玉态度的“冷”,其实正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她的“热”。后来林黛玉说宝玉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锁、什么麒麟的可怎么办,把宝玉急得一脸汗,这时林黛玉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汗,这是黛玉的“热”。人来替我拭泪,则忙向后退,表现得很“冷”,“冷”到甚至出口伤人;一会儿却自己伸手替人拭汗,表现得又很“热”,“热”到把刚刚还遮裹得密密的封建礼教的面纱,一下子便撕掉了。冷中见热,冷热相生,其热更胜十分,表现了黛玉敏感、直率、尖刻的性格和对宝玉深挚的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和对名著情节的概括能力。题干给了《红楼梦》中三组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人物性格刻画的“冷与热”,情节取舍上的“藏和露”,艺术氛围创造上的“悲与喜”。要求从上述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举例谈谈你的理解。答题时应先阐述概念含义,即说明对“冷与热”“藏和露”“悲与喜”的理解,然后举例说明,最后阐述艺术效果。如“冷与热”,可举宝钗为例,在人们的认象中,薛宝钗是一个“冷美人”──吃“冷香丸”住“雪洞一般的屋子”,穿“家常”的旧衣裳,对人不疏不亲又有几分冷漠……其实这些都是宝钗的外表,在冷的另一面还有“热”的存在。如黛玉病中宝钗去看她,解劝她好些话,还每日让人送一两燕窝给黛玉补养身体,体现出“外冷内热”的性格特征,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绝不是概念化的“冷美人”,而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精细心计的“完美”封建时代儒家思想标准淑女。再如情节上的“藏和露”,可举《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护官符”为例,情节中显露出来的是“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藏”的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的种种关系。“露”的英莲一案,“藏”的是四家的“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姻亲关系。如此巧妙运用“藏和露”,展示了更加宏阔的背景,反映了更加深广的内涵。 再看“悲与喜”,如,元妃沐恩归省,是贾府繁华兴盛之时作家着力描述了贾府的荣耀和奢华、热闹和欢乐。同时也于大喜的渲染中,暗示了大悲的成因。“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暗讥贾府沐浴皇恩、迎接元妃归省的盛大场面和欢乐气氛,不过是一场“虚热闹”而已。作家如此于大喜中挖掘导致大悲的成因,从而给读者以愈喜愈悲”之感,于大喜的节奏气氛中,正蕴涵着羽调商声。《红楼梦》揭示了贾府盛衰荣辱、荣枯消长的内在生活规律,把生日良辰、吉日喜庆与伤逝殁、颓运变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导致巨型情节结构体中悲喜变幻的节奏气氛的纵横交错、交叠参差。六、材料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虚室生白”,这句话出自《庄子》。庄子想说的是,生止于满,而源于虚。所有过往,皆为序章。轻轻放下过去,眼光投向未来,由满入虚,于是,空而后生,这就是“虚室生白”之意。正如一棵树,经历了春的初生、夏的繁茂,于满满当当之时,就会停下生长的脚步,由满入虚,直至下一个年轮的开始。秋冬的萧条,由满入空。而这样的虚与空,为来年的生,腾出了空间。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演讲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虚室生白,空而后生房子虽大,若装满陈年旧物,则杂乱暗淡,逼仄压抑,令人窒息。心亦如室,如果长满杂念的荒草,充满欲望的烈焰,则灵性尽失,生意全无。因此,我们要及时清空贪欲杂念,还内心以空灵,让人生充满生机。佛家说,众生皆为“有情”,作为有情有识的芸芸众生,必然有七情六欲、爱憎取舍。受过伤,虽然愈合了伤口,但对疼痛的记忆还在,让人刻骨铭心,难以释怀;赢得过辉煌,虽然新的征程开启了,但那份成功带来满足与自豪还在,令人一再回味,难以割舍。这是人性,有了这些爱与恨的交织、取与舍的权衡,人生才有滋味,生活才多姿多彩。然而,人生短暂,人的心灵空间有限,如果心灵被杂念愚妄填满,灵窍就会被堵塞,难以再生慧心。三国刘备,本是聪明谨慎之主,但却被为兄弟复仇的怒火烧昏了头脑,最终换来夷陵惨败,这是嗔怒之情堵塞了心灵带来的败局。唐明皇李隆基,统治的前半期缔造了开元盛世,但后来躺在功劳簿上沉湎声色犬马,换来了安史之乱,这是愚痴妄念填满了心灵带来的恶果。警界傅政华,位高权重,却知法犯法,贪污受贿,这是贪念充斥了内心带来的堕落。不论是对辉煌的留恋,还是对失败的憎恶,都能让我们心灵蒙垢。 所以,我们不要做柳宗元笔下的蝜蝂之虫,而要学会清空与割舍。要像苏轼那样,清空痛苦的记忆:他一生之中遇到了那么多政敌,比如王安石,比如章惇,却总能在渡尽劫波之后,放下不快,与曾经的对手重新成为朋友。他清空了怨怼,宽恕了别人,也让自己的人生一片明朗,让自己的心灵超迈自由。要向居里夫人那样,割舍对荣誉的贪恋:把诺贝尔奖牌,当作玩具送给女儿。之所以要放下荣誉的包袱,是因为她需要轻装上阵,把心灵的空间留给新的梦想,从而让自己的科研生命重新焕发活力。人生短暂,时间宝贵,怎么能让过去的思想包袱将自己的心灵空间挤压?作为心有大志的年轻人,也不能让心灵超载,要学会给自己的心灵减负,给自己的人生减压,跟过去的愉快或不快说再见,腾出空间,让心灵活化,让生命飞扬。我们要把庄子的话记在心里:虚室生白;我们要坚信,空而后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首先需透彻理解“虚室生白”的内涵。“生止于满,而源于虚”,“满”可理解为生命的顶峰,成功的顶峰,能力的顶峰等;而“虚”则正好与之相对。对于四季而言,“满”就是“夏季”,生命生长到“满”的状态;而“冬”则为“虚”,为来年“春季”的“生”积蓄力量。对于生命而言,到了一定年龄,看透了世间人情冷暖,很难再有生活的激情,是为“满”;而彻悟之后删繁就简,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主动放弃了很多东西,是为“虚”,而这时的“虚”则意味着人生的蜕变。对于人的追求而言,到达一定阶段,再难进益,是“满”;而彻底放下过去的荣耀,重新开始,是“虚”,是另一段征程的开始。注意提示语“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这旨在引导考生从自身出发,思考在成长的道路上,应该如何发展。实际上此则材料在警示我们要以谦虚的态度,及时清空自我,勇于归零,勇于学习,勇于挑战,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永不停止谦虚学习的脚步。写作过程中,学生要抓住材料关键语句:放下过去,眼光投向未来,由满入虚,空而后生。再进一步联想,这也是我们悠久的文化:凡事留白。留白才有改写和进步的空间。人生如树,由虚入满,由满入虚,虚满轮回,才是人生。学会清空自我,才能更好的起飞。另外,作为一篇演讲稿,写作时要注意遵照演讲稿的格式来写:开头,称谓要得当,问候语要得体,开场白要能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演讲的主题上来;正文部分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结尾部分应具有鼓舞性,表达清空自我、勇于学习的决心。立意:1.挑战自我,永不满足。2.清空自我,正是进步的开端。 3.忘却过去,才能更好地开始4.不断学习,与时俱进。5.归零,重新出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