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1856
大小:17.6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4-09-04
《策略引领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策略引领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是课程标准赋予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好语文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知识储备、语言理解与表达都处于初始阶段,教学中或许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探索多种教学策略对学生实施引领,高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以“画”为引,图文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认知与思维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性,他们往往是以鲜明的形象来感知世界,以形象化的思维进行思考,这在他们的学习之中也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运用各种方法把学习内容形象化,通过实物、图片,或者视频播放等形式,给学生以形象而直观的感受,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形象可感的图画,从而让课堂教学变得轻松而高效[1]。(一)图文对照,相得益彰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图文结合不仅让课文变得生动形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式地学习,用图片辅助学生理解,甚至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系列图片,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起来,让课堂教学因生动形象而变得更加高效。 我们以《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教学为例,课文写了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找到妈妈的故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蝌蚪发育成长为青蛙的过程及生活习性的变化,充满了童趣。现在的学生对于蝌蚪,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甚至很多都是第一次听说,更没有见到过。鉴于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插图进行观察,让学生从文字描述和图画展示中获得小蝌蚪形象鲜明的印象,还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小蝌蚪发育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助力学生更加形象而深入地了解小蝌蚪的发育生长过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文字与图片的对照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学习时,可以边读文,边看图,以读助解;也可以先读图,再读文,实现以图促读;还可以在文章的关键之处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突破阅读理解的难点,在多种教学策略的引领中让图文相得益彰。(二)想象画面,化文为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式学习,更多是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是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做的准备。随着学生语言知识积累的增多,阅读理解能力的逐步发展,教师就不能单纯地让学生通过读图的方法来辅助理解课文内容了。这个时候则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和分析,通过联系语文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将文字转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现文本意境,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以《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为例。诗人抓住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色,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虽然诗作语言精练,形式短小,可是诗句的意蕴却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理解诗句表面的意思,还要让学生化文为境,借助文字和诗中的插图展开大胆而丰富的想象,把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原成一幅壮美的风景图,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如,通过对前两句诗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瀑布飞速而下的壮观,特别是对“挂”字的想象,让学生体会瀑布静止状态的雄奇壮观。而通过对“直下”想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山的高大与瀑布飞流的壮观。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化文为境,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在通过“想象画面,化文为境”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时,要做到文本朗读、内容理解和画面想象三结合,并且想象一定要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之上,要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日常积累,从而把文本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境。二、以读为法,品词析句小学语文教学,不管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上来。这也就使得阅读理解教学有了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法”,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词析句”式的学习,强化学生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更为直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一)反复阅读,自见其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不仅是读书的方法,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上也是非常适合的。在教学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味,以此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比如,可以用默读的方法,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想象,做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全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整体感知文本;还可以通过比赛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和思想情感的体验等。我们以《狐狸分奶酪》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这是一则民间故事,写的是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狐狸借帮助它们分奶酪的机会进行偷吃,最后把一块奶酪全部吃光了。故事非常生动,内容通俗易懂,不过故事说明的道理却十分深刻:如果朋友之间总是斤斤计较,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最终让双方受害。可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呢?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进行反复阅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只小熊和狐狸分别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还要让学生分析两只小熊和狐狸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对故事内容的不断深入了解中,发现两只小熊被狐狸欺骗的原因,明白狐狸是抓住了两只小熊谁都不想吃亏的心理才欺骗成功的。 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加深阅读感受。同时,还要同词语理解、画面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百读”之中理解文本的真谛。(二)品词析句,深入理解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中,“阅读”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虽然阅读方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理解”。可以说,“阅读”是实现“文本理解”的途径,“理解”是学生“文本阅读”的升华。它们之间的纽带便是对“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词析句”式的阅读,才能让学生在品读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对于词句的“品析”,则需要从语义、修辞和意境多个方面综合入手。我们以《日月潭》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课文描写了日月潭及其周围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日月潭的赞美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色,体会作者对日月潭的由衷赞美之情。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品词析句”,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如,第一自然段中有“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两个关键词,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让学生想象画面,甚至用画一画的形式体会日月潭到处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再如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抓住“薄薄的雾”一词来感受天水一色“隐隐约约”的朦胧之美。特别是对第四自然段中比喻句的品析,可以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日月潭的风景美。教师在带领学生品词析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时,一定要把词句放在原文中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及文章的写法,体会它们在文本中的内涵。这样才能够做到理解得准确、分析合理、赏析到位,从而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欣赏水平。三、联系生活,强化体验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强化阅读体验,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学生可以在联系生活中用心感受文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的体会,抓住文章的本质所在,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从工具性向人文性的飞跃,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一种质的提高[3]。(一)联系生活,化难为易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并不难,但这只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基础。作家写作一篇文章,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载体,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想”。因而,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只是理解了文本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联系生活并进行思考,在化难为易中取得更高的教学效果。我们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的教学为例。这是一首儿歌,描写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画的情景。整首儿歌语言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在浓浓的童趣中又融入了科普知识,虽然内容非常简单,但由于儿歌内容涉及很多的日常现象,这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特别是城市的学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比如,城市里的小孩见到鸡、鸭和马的概率并不大,特别是青蛙,更是少见。这就使得本来充满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的儿歌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观察生活中小动物脚的形状,也可以通过PPT或视频进行形象生动地展示,从而化难为易,让学生在理解儿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时,先要依据文本内容回顾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从而在心理与情感上同作者产生共鸣,自然地深入理解文本。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进入文本描绘的情境,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形象化体验。(二)角色表演,强化体验 为了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与情感的体验,教师还可以采用角色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时,教师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形式:一是让学生模仿文中的不同人物进行“表演读”,在读的过程中分别感受不同人物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一个人饰一个角色,角色可以轮换,从而强化学生的角色体验;三是编排简单的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强化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们以《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的教学为例来说明。这是一篇童话,写动物王国要开大会,老虎让狗熊下通知的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风趣。不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篇幅有些过长。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一个小动物。这样,就可以把一篇长长的课文朗读分解到几个学生身上,在减轻学生的朗读负担的同时,注入表演读的趣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与理解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要依据故事内容和角色的不同,读出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不过,这种“分角色表演”更适用于写人记事的课文,特别是人物对话、动作、心理和神态描写丰富的课文。通过表演,学生有了更加鲜明的体验,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时,一定要照顾到学生的知识积累、语言表达和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探索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得到高效的阅读训练,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