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0833
大小:18.9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4-09-04
《财务风险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财务风险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引言事业单位内控是其为降低运行风险影响而开展的一系列管控工作。这需要相关人员以财务风险管理的视角,主动执行内控,并根据单位运行状态,妥善改进内控形式,杜绝或降低财务风险爆发的可能性。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内控体系优化意义一方面,事业单位全面实施分类体制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这主要是受到市场经济作用,企业方面基本上制定与推行现代管理制度,优化内部工作运行程序,提高经营稳定性。但事业单位始终在行政体制中,大多数业务都存在民生性以及工艺性特质。如果遭遇巨大风险,很难凭借自身恢复过来。所以,事业单位应当建设内控机制,既有助于提高单位现有资金的利用率,财务人员还能借助全面管控数据信息,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提升资金分配的合理性,从源头处消除浪费资金的可能性。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将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充分公开披露[1]。另一方面,基于财务风险,建立内控体系,可以提升资金安全性。假设事业单位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支撑,极易发生收支不符的问题。通过内控机制,既能消除以上问题,又可以使在职人员明确岗位责任,更新内部领导者的管理思路,使每笔资金流动均符合规定。二、事业单位主要的财务风险(一)资产管理风险 由于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与服务性,决定其资产管理的价值,而受到固化思维的限制,某些财务工作者未能正确认识该项管理工作,缺少先进管理方法和模式,严重影响单位资产管理的成效。因为不能及时准确统计与分析资产数据,使资产管理陷入风险之中。简言之,第一,部分单位未结合资产管理特点,制定详细、科学的管理流程和部门规章,加之专业化管理人才的缺失,进一步限制了资产管理的实效性。第二,资产管理实践中,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持,管理系统功能设置不合理,不利于规范落实资产管理。第三,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类型多样,对应着若干责任主体,资产数据统计效率低,影响了财务数据生成的及时性与完整性,继而埋下了资产管理风险隐患。(二)预算管理风险在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中,预算管理是保障资金有序使用的关键。事业单位资金来自地区财政,根据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实施预算管理,单位应当关注预算编制质量。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一般交给财务人员完成,但由于此类人员本身的工作量较大,再加上对单位其他部门运行业务了解程度有限,在缺少有效沟通的条件下,容易降低预算的谨慎性与精确性,由此形成财务风险。另外,预算执行中,单位可能会把专项资金当成日常公用经费,造成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不足,提升了财务风险爆发的可能性。而且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评价也没有彻底落实[2]。虽然近些年事业单位都比较关注绩效评价的问题,但相应评价机制设置还有欠缺,定量评估比重低,难以促使预算管理和考评体系充分衔接,增强了财务风险。三、财务风险下事业单位构建及评价内控体系的实现路径(一)优化内控组织环境 首先,建立内控模式,满足事业单位优化管控成效的需要,并适应体制化落实财务风险控制的要求。在高效运行、部门间高度协调与分工清楚的单位组织下,财管及内控才能真正执行,反之可能会有职责范围重叠或形成“真空”,使财务风险内控效力下降。所以,事业单位可主动推进自身内控模式调整,并配以合适的辅助性机制,明确项目决策流程,提升部门业务运行的规范性。而在内控模式下,应当侧重于设置绩效岗位,如内部审计、资金管理与票据管理等,通过岗位说明,确定各自职责与权限。重构内控模式中,事业单位需建立起内控框架思维,注重行为激励与权力制衡等,实现在项目开展中监督与执行、决策各自独立。依靠合理化变革内控模式,事业单位能避开财务工作中的资产流失风险,促使内控体系顺利落地。其次,加强内控认知。内控实效差,与事业单位领导层对此的认知水平有很大关系。对于构建内控体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既需按照部门内的客观因素,又要挖掘制度落实中的不足。在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构建的接受程度偏弱方面,可以从领导层与关键执行者入手,例如人事、财务等部门的人员,加强引导其形成财务风险以及内控认识。对此,事业单位要注重内控理论及方法上的人员学习和培训,定期组织研讨会,单位内各层人员借此机会充分交流,说明想法,以便掌握单位在财务风控和内控上的开发优化进展,实现内控的主动化转变[3]。最后,优化人员素养。高素养人才面对新的政策规定,会考虑其颁布的内涵,怎样高效执行。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营造良好内控环境,离不开人才培养。为此,单位部门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有:一是把控“准入关”。挑选录用人员中,应当评估其综合素养,包括创新意识与职业道德等。二是提升培训效果,使参与人员无论是理论知识层面,还是岗位技能,都能有所进步。三是实施激励引导,强调绩效考核,利用评价结果反馈,促使人员自我改进,切实执行财务风险内控。特别是单位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必须激发其构建内控体系的主动性,维持内控队伍的工作活力。(二)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一方面,财务收支必须按照领导审批权限以及程序执行,所有经费支出都要通过审签。事业单位为加强对经费使用与审批的管理,每月、每季度都要在内部进行公告,方便全员监督。同时单位部门财务预算及收支,也都要依照计划额度与项目进行报批、支出。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发生超预算与增加计划外的项目,按照实际金额及特定流程要求,逐层申请审批,变更预算内容与增减支出。在通过本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后,根据规定评估其可行性,避免出现有违合同协议、财政预算法的经费项目。同时,财务部门不仅要对每笔资金流向进行动态化监督,还需督促相关人员及时报账。而在财务部门实施监督期间,应重点查看审批程序合规性,判断原始凭证与单据真实性,资金运筹方式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推行“一岗双责”,落实“活动经费、费用支出、成本”管控,借此能提升单位资金使用进度的全面化监控以及系统跟踪管理,及时提示相关分管领导对职责范围内的经费消耗、结余状况进行掌握,实现预算资金的精细化使用。(三)加强单位资产管理第一,提升资产购入准确性和处置谨慎性。事业单位需主动优化自身的资产购入方法、渠道,严格控制“质”与“量”,保障资产使用效率。同时,利用不同产品相关数据库资料和政府信息,保障对资产购入项目的审批力度以及制度管控,以便掌握供货商的数据材料,提高对资源的汇集程度。另外,围绕资产处置与清查等环节,建立完整的管理机制,资产处置可以当成此项管理工作中的自查行为,实现常规化落实资产管理,构建与定期执行盘盈盘亏与闲置等的清查处理机制,按时清查统计单位持有资产。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围绕资产使用、资产损失与报废等工作建立台账制度,了解单位组织部门内的资产消耗状况和效能,达到全方位、完整性、动态化的资产管理。第二,探索资产共享共用。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持有的在用与闲置等资产实际共享使用的活动范围,从不同渠道入手,使共享共用资产逐渐常态化[4]。同时,严格推行资产成本核算及补偿、折旧计算,细化定义单位自身在业务活动下,预算收支与财务成本、资金方面的管控,精准核算具体费用支出款项,提升资产管控的精准性。(四)建立内部监督路径 其一,在意识层面上,事业单位需明确内部监督对自身财务风险管控的现实意义。依靠内部监督机制,让相关人员对资金应用情况进行细致监督。对于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来说,监督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要确认具体的监督部门与人员。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内部审计,为监督工作提供保证。在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上,财务人员要结合单位具体运行条件与财管诉求,持续优化财务内控机制,设置分析指标以及内审体系,跟踪监管财务动态。而为了有效执行内部审计,单位财务部门应当拥有足够的人才“供给”,专门设置内审岗位,关注组织人员配置,及时安排部门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培训,根据单位总体运行状态与特点,合理改进内审组织架构、确定审计程序。另外,内审必须具备独立性,尽量通过自查找到潜在的财务风险,进一步根据业务情况编制整改计划,全程跟踪分析,生成整改成果报告。由此降低财务风险的爆发概率,在事业单位内部逐渐加大审计的权威性与话语权,为单位高效运行提供优质的内部空间。基于此,进一步展现单位外部监督指导意义。在会计年度终了后,由第三方完成审计,实现内外双循环,保证数据信息可以客观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在多方合作协调下,及时了解资金流向,保证使用安全。其二,持续加强内部监督的独立性。由于自我监督容易出现片面性与主观性,监督结果可能会欠考虑。所以,在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清楚的监督关系,规避其中隐藏的财务风险。单位可设置监督委员会或机构,面向预算管理要成效。根据内部监督在相对独立方面的诉求,相关人员在开展工作中,应该考虑及落实“制衡”的问题,平衡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所有岗位人员都能各自完成好相应的职责,利用公正有效的内部监督,缓解拖延与敷衍的问题,促使事业单位总体效应明显飞跃。其三,激发内部监督的创新性。事业单位在优化内部监督中,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还要根据单位以及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调整。例如,推行内部报告机制,基层执行者可通过书面的方式,让决策层了解当前财务状况[5]。而为优化有限资金的应用效果与过程管理,构建内控体系中,注重对人员工作主动性的培养。并尝试运行督察机制,设置专门的负责人,查看财务审计报告的同时,也要针对财务风险,提出建设性的想法,促使财务风控实践水平迈向新的高度。(五)搭建内控数字化系统 在事业单位财务中引入数字化技术,能够改善工作品质和效力,并提高单位内控实施环境的构建速度。数字化手段的支持下,事业单位业务程序节点和内控管理侧重略有调整。为使财管顺利开展,加强财务内控总体能力,就要根据运营状态与财管需要,搭建财务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内控系统。第一,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管控系统,单位各个部门全部业务工作中形成的财务数据均需及时上传,构成集中化管理的格局,保证财务数据收集的时效性、完整性、可靠性。并且通过大数据技术,还能强化部门间的交互性与关联性,保障信息实时共享。依靠海量财务数据的支撑,使财务风险分析和控制平稳开展,不仅能优化内控管理成效,还可预防财务风险。第二,引入物联网,促使财管、内控、风险预警深层次融合。在财务管理中,依靠物联网支撑的内部运行网络,一旦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内控系统就能同步接收信息,按照风险类别,迅速启动应对预案,控制实际损失。如今,事业单位采用的财管软件一般是事后管控,很显然,此种管理模式有着较大局限性。所以,事业单位在开发财管软件中,可以尝试插入风险预警以及内控系统模块,以期收获良好的规避财务风险效果。第三,建立内控系统平台中,事业单位需通过先进的软件程序,整合现金流以及信息流,控制资金流动中的风险系数,加强财管能力。(六)注重内控体系评价事业单位对于内控体系的评价,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一是落实制度基础。内控体系运行效果评价,依旧处于单位内部评价工作的范畴,所以其有序落实也需要制度保障。建议事业单位先确认评价主体,遵循相对独立与财务方面、领导层三类评价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增加评价主体来源,保障内控效果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设置完整、细致的评价程序,让评价工作按照特定“轨道”进行,确保其基本的秩序性。 二是明确指标选择的重要性。考评指标是实施评价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评价结果可用性的关键所在。在设置考评指标中,一方面,基于共性指标,补充个性指标。其中,共性指标就是不同单位财务内控评价工作的类似项目,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共性指标是必须存在的部分。个性指标就要结合单位所在领域与职能、属性等有关的项目,突出单位本身的财务能力。另一方面,科学配置定性和量化指标,前者作为概括性描述,可以反映出单位财务风险内控的整体效果;后者则通过数据直观呈现,可以反映出内控工作的实际欠缺。三是突出预算的关键性。财务风险内控体系评价具有明显的系统化特征,涉及财管的内容都属于考评的重要对象。为了突出考评效率和积极指导功能,事业单位应注重预算管控,使编制与执行都具备有效性。在编制方面,事业单位要按照各部门与相应运行程序的开展实际需求,适当“拆解”固定项目,提升预算工作的精细化程度。而在预算执行中,内控评价可放在与计划的偏离程度方面。事业单位可对各项预算内容,制定差异化的偏离限值。对于偏离过大的项目,要求说明引发原因,降低后续深入内控的开展压力。结语为了充分展现出自身的职能作用,事业单位应了解面对的财务风险类别,提升规避管理的针对性。依靠较为完善的内控体系,动态化跟踪监管资金流向,保障财务安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