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0429
大小:18.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4-09-04
《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探微——以《桂花雨》为例.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探微——以《桂花雨》为例一、当前小学语文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散文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1.重知识灌输而忽视审美体验知识灌输是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并且尚未解决的问题。即使是在教学散文这样的最自由最活泼,充满着美的文体时,教者也是会不自觉地进行知识灌输:每一段讲了什么?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课文主旨是什么?这些都是碎片化的知识。没有从整体去把脉,忽略了散文最大的特点——“美”。这样的知识灌输不可能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无法让学生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审美思考也就无从谈起。2.重课文分析而忽视诵读指导小学语文散文教学多年来都遵循着这样的方式:识字、解词、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反复阅读,背诵。[1]这样的流程甚至成为一种“散文理论”,广泛出现在参考书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变成了“拼音、标点、词汇、句子、语法修辞以及表达方式”,陷入了教学的“怪圈”。例如在教《桂花雨》这篇课文的时候,许多教师都把教学目光聚焦在“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就此划分层次结构、列举与桂花有关的事件、分析表达方式,而没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去感受“摇花之乐”。这篇散文的重点在于品味“摇桂花”的回忆之美好,而非分析有哪些回忆。散文教学的课堂没有反复朗读,没有随之进行的朗读指导、师生评价,学生就很难去走进文本、代入情境、投入感情,自然也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深厚情思。3.重教学模式而忽视自由开放 杨静在论文《教学,要去模式,更要去模式化》中说:“一谈到模式,就有人理直气壮,认为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可治疗教学的各种‘疑难杂症’。”[2]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老师将自我的琢磨和钻研束之高阁,把脱离具体教学实际的方式“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自以为是地进行着所谓的“教学改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偏离了教学风格,渐渐丧失了创造的意识和探索的热情,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教学的死胡同,却还茫然不知。散文是“美文”。如果教者没有认识到每一篇散文都具有独特情感这一鲜明特征,忘却作者的写作动机,无视文章的情感体悟,忽视生命的心灵对话,就很容易会把“每一篇”散文教成“这一类”散文。所以,各类“美文”虽然进入课堂,却变得枯燥无味,本来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和最易产生共鸣的文体,却被动接受,不肯阅读。[3]4.重道德教育而忽视情趣培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散文,例如《观潮》《鸟的天堂》《草原》等,这些散文的中心思想往往被简单概括为“热爱自然”,要求学生亲近自然、保护自然;一些状物散文,大多“托物言志”,例如《落花生》,借落花生“果实埋在地里”“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来教育学生成为“有用的人”,不要只讲究外表的光鲜亮丽,而对国家社会没有丝毫贡献。例如《丁香结》,借丁香结年年都盛开来教育学生以豁达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直面人生中一件件不顺心的事。这些道德教育无疑是“形而上”的,对于小学生的思维和接受程度来说,是“高大上”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散文文体特点,把道德教育作为主体,所有的分析和讲解都是指向道德教育,而散文最重要和突出的情趣性却被忽略了,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道德教育是需要的,但是应该在适当的地方,春风化雨。(二)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1.学生方面 散文在小学中高学段大量出现,而中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散文,对散文的文体特征处在初步感知的阶段,不能够准确认知散文的文体特色。儿童对教师的教学形式也不尽称心,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缺乏趣味性。散文教学的课堂不能让儿童感受到美感,他们认为散文教学和其它文体教学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提不起学习散文的趣味。2.老师方面首先,教师较少浏览涉及儿童散文理论与实践的书籍,对散文理论知识掌握不足。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及时形成完善的教学目标体系,实施有效课程内容设计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其次,教学方式上还是以机械串讲为主,没有系统的儿童散文的教学实施方法,只是一味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自主学习。老师要时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让学习过程社会化。再次,教师的散文教学存在模式化的弊端,教学方式僵化,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最后,老师在讲授时过分注重道德教育,美文课上成说教课,学生不仅没有领略到散文的美,更增添了厌烦。二、具体对策散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接下来笔者就以《桂花雨》为例来谈谈。(一)循文脉而行“文脉”,简而言之,就是文章的线索脉络,也就是常说的写作顺序。写作的线索有明线暗线之分。明线一般是结构上的顺序:时间顺序、方位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顺序等;暗线则是情感发展变化的顺序。有的散文是单线结构,有的散文则明暗线兼有。以《桂花雨》为例,这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课,这篇课文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是一篇双线结构的课文。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简要地回顾以前学过的散文类型。在复习了这些写作顺序之后,自然引出《桂花雨》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去发现、圈画暗示写作顺序的关键词。当幻灯片显示“小时候”“我念中学的时候”等词语句子时,学生知道《桂花雨》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这样子,学生不仅在一开始就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顺序,还对之前所学的散文写作顺序有了一个复习与归纳。 当然,这里的写作顺序不仅仅有时间上的顺序,也有逻辑顺序:首先写桂花的特点、桂花的香味,其次写摇花的快乐,最后写对童年和家乡的情思。逻辑顺序在第一课时的结尾点出,第二课时就可以按照这样的课文结构来推进。在教学时,没有采用模式化的段落分层:让学生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大意;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结构,教师的教学环节和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一致的,这样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桂花雨》这篇课文的暗线即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对桂花香气的喜爱—对摇花的愉悦—对故乡的思念。这条暗线是随着明线逻辑顺序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明线又抓住了暗线,顺着写作的逻辑顺序带着学生去体会“对花之爱”“摇花之乐”“乡桂之思”。叶圣陶先生提出了“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观点,强调的是在阅读文章时,要想真正领会作者写文章的意图、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必须先厘清作者写作的思想路径。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符的。2011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牵线搭桥”,学会把握课文思路,循着“真”走下去。抓住明暗线,就不难抓住课文主旨: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厘清文脉,把握明线暗线结构,做到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深意和倾注的思想感情。(二)绕“文眼”而讲所谓“文眼”,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在找到“文眼”之前,要先找到中心句,找到中心句之后,再接着找“文眼”。“文眼”有的出现在开头,如《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它的“文眼”——“天下奇观”;有的出现在结尾,如《海上日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它的“文眼”——“伟大奇观”;还有的则在文中出现:“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雨》的“文眼”——“香”。 在教学《桂花雨》时,直接从“文眼”切入,让“香”成为学生对桂花的第一印象。在教学《桂花雨》的时候,首先回顾:“课文围绕桂花写了哪几件事情?”这就完成了上一环节的把握写作顺序,紧接着提问:“桂花给你留下的最深刻印象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找到“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这句话之后,接着要求学生“把这深刻的印象用一个字来概括”,“香”这个特点就自然而然被提炼出来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把长文读成了短句,又把短句读成了字词,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概括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熟悉回顾了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提炼概括才能。(三)品语言而通如果说找到写作顺序,循着“文脉”而行是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抓住“关键词”,找到“文眼”是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思维,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则是对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过程。再以《桂花雨》为例,在找“文眼”的环节之后,设置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要和“文眼”相关。例如:“香气味儿令人陶醉,怎样使人陶醉呢?”让学生默读四到六自然段,进入语言文字之中,细细品味。 在教学的时候,针对第四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浸”这个动词。“浸在桂花香里”,很能说明桂花香气浓郁。在教学的时候,先从“浸”字的本意出发,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液体里”,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想“浸”这个字的真实画面。学生会自然联想到妈妈洗衣服的时候,把衣服浸在水里,衣服都湿透了。接着,进一步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角色代入:“如果你就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创设了想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就沉浸在了桂花的香气里。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描写桂花香气的这句话:“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学生从自由读到有感情地读,再到闭着眼睛读,完全进入到创设的情境了。在讲“摇花乐”的时候,则引导学生关注“缠”这个字。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再次使用“角色扮演”这个妙招,教师扮演“妈妈”,学生扮演“琦君”。通过“缠”的动态表演,学生把自己代入角色,走进情境,切身体会琦君的着急,想琦君所想,急琦君所急,体会到了琦君想早点摇桂花的心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色彩和声音的生动形象很敏感,这是因为孩子们用图像、颜色、声音在大脑中来思考。所以,在教学时善用直观教具来促进学生想象,带入情境是非常好的方法,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悟情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师播放桂花飘落的情景动画,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琦君,让学生思考:“琦君站到桂花树下,会想到什么?”学生观看动画,听着音乐,放飞想象的翅膀,写下想说的话并交流。这就贯彻了“听、说、读、写”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011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基本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对四到六自然段的语言文字进行品味之后,教师可以总结阅读理解的方法:联想想象、角色代入、借助图片视频、反复朗读等,再让学生运用这些学到的方法去自由读第七、第八自然段,继续体会课文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读完之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就由教师教导学习方法过渡到学生运用学法,完成了“学以致用”。三、结语“怎么教散文?”“怎么教好散文?”这些问题是散文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探析,提出了具体策略:循“文脉”而行、绕“文眼”而讲、品语言而通。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教学,能够使学生轻松理解散文思路,感受到“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能够使学生抓住明暗线结构来体会文章,清晰明了,而抓住“文眼”,就是“画龙点睛”“醍醐灌顶”了;能够使学生不断地去想象场景、品味语言,这既发展了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又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