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40206
大小:48.7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4-09-04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摸底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七宝中学高三第二学期学情检测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屈原《__________》(节选))(2)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兰亭集序》中,作者交代参加聚会的人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离骚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群贤毕至⑤.少长咸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易错字词:掩涕、摧、事、毕、咸。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正值赵兄乔迁新居之际,小弟我无以为贺,唯有献上拙作一幅,聊供补壁。B.晚生垂念师恩,本该当面贺寿,无奈路途迢迢,唯以贺卡遥祝老师寿比南山。C.老朽年近半百才得此千金,难免骄纵了些。今后定当严加管教,再不唐突。D.听说朋友来访,王强说:“真棒,明天我在府上备下薄酒,恭候各位光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B.“垂念”是敬辞,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这里应改为“感念”;C.“千金”旧时用于称呼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自己得女不能用;D.“府上”是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这里可用谦辞“寒舍”。故选A。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进化人类学家认为,因为我们从过去几代人那里继承了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行动指南,所以我们被包裹在文化里。人类进化的目的,,,。不过,环境既包含文化层面,也包含物理层面。文化的快速变化正在对人类的进化过程产生巨大影响。①是将其应用于生活环境相同情景中 ②不是通过个人努力独自解决问题③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积累知识④不是通过集体合作快速解决问题A.②④③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①④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话题应该是一致的。上文承接的是人类进化的目的,下文衔接的是环境,四句话中只有①谈到“生活环境”,应放在最后,而①句中的指示代词“其”,应在上句中有所对应,②④谈到的都是解决问题的错误方法,放在①句的语境中不通顺,只有③与①组成承接关系,因此排除BCD。故选A。二阅读(70分)(一)(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抒情传统虽然不能囊括中国文学的总体,但确实抓住了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在漫长的文类、文体融合与演变的过程中,这一抒情传统自然而然地浸润了小说,使得古代小说具备丰富的抒情因素。在中国古代小说的浩瀚海洋中,虽然不乏游戏笔墨之作,但是那些流传后世的杰作往往是发愤抒情的结晶。当然,在承认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否认抒情因素并非与生俱来的。抒情性虽然在唐传奇中就已显露痕迹,但只有到了明清,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倾向的刺激下才大放异彩。同时,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存在着一大批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的说理、记事文类,比如文言小说系统中的笔记、杂记、逸事等,白话小说系统中的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但是,这些现象并没有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反而从各个方面将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面相凸显了出来。如历史演义永远少不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神魔小说也总是对生命盛衰与身心超越之道抱有关怀,只是这些抒情因素多半沉潜在文本深处。此外,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小说史,就会发现抒情性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重要趋向和内动力,也是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因素。在清末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 以后,我们不仅能在社会小说中看到吴趼人的嬉笑怒骂、刘鹗的哭与泪,还能在言情小说中感受到林纾、徐枕亚的哀伤情调——这种哀伤情调甚至弥漫至五四新文学时期,进而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从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到郁达夫苦闷的“自叙传”,从周作人提倡的“抒情诗的小说”到沈从文的“抽象的抒情”,虽然传统小说的抒情模式已被现代作家抛弃,但是抒情的灵魂依然还在。(摘编自陶明玉《小说何以抒情:从古代到当下》)材料二:以中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文化渊源为考,明清以来的戏曲、小说的真正核心还是离不开一个“情”字,正如童庆炳所说,“明清以来,戏曲、小说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表面看,似乎离开了抒情传统,转向了叙事方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第一,明清两代抒情的诗仍属于正统,是高雅的标志;第二,就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作品而言,仍然贯穿着中国独特的抒情传统”。是的,摆一摆明清以来传世的每一部小说与戏曲,都是抒情与叙事兼并的“种子”,《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如此,此外,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类小说与戏曲也莫不如此。若以诗词曲赋的数量来衡量一部著作是否以抒情为本,那么《红楼梦》也是排在前面的。童庆炳不仅认为中国戏曲是“以讲故事为表,以抒发情感为里”,还不容置疑地认为“一部《红楼梦》不过是作者感叹自己的身世,感叹生命的快乐与悲哀而已……《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或许童庆炳是提出《红楼梦》“叙事如歌”的第一人,大凡认真读过《红楼梦》又深谙中国文学史的人,可能不会对这一说法持完全否定立场,《红楼梦》是叙事的,也是抒情的、诗意的、浪漫的,通篇诗词曲赋此起彼伏,构成了全书伤情悲世的基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红学研究者蔡义江曾编辑出版了《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一书,并在书中提出“按头制帽,诗即其人”的议题,同时也认可作者苦著《红楼梦》定“有传诗之意”,“传诗”说可谓是抒情为本的另一种说法。该书共选入了三百六十余篇诗词曲赋和分析鉴赏,颇有可读性,假如你把这些诗词曲赋从《红楼梦》中全部抽掉,那么《红楼梦》可能就曲终歌罢,面目全非了。正如关四平所述:“《红楼梦》的情感表现由多个层面构成,既有男女爱情,也有亲情、友情。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情感表现,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均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与童庆炳的《红楼梦》叙事观“歌唱故事”说如出一辙,悲剧的传播,有时就是一种感叹、一种哀号、一种泣血,一言以蔽之,就是抒情。小说叙事得益于抒情的孕育,同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也得益于诗评的发展与丰富。倘若没有诗评,又何来叙事理论的批评。“小说的评点自然是从对诗文的评点发展起来的,但它的盛世则要归功于李贽。”即使现当代文学理论抑或批评研究,虽然诗学批评所占的比例锐减,但似乎也没有任何一位专家会公然否定汉语小说叙事的抒情基因,相反,不少专门从事小说叙事理论研究以及美学研究的当下学者,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有关这一点,陈世骧给予的论断更为明确:“中国文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导,抒情精神成就了中国文学的荣耀。” (摘编自孙仁歌《汉语小说叙事文本抒情性渊源及其特征探析》)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主脉,这一传统浸润了小说,使古代小说具备了抒情因素。B.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小说都具有抒情性,如神魔小说,它们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但并未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C.童庆炳认为,明清以来的文学由抒情转向了叙事,明清以来的每一部小说和戏曲,都是兼顾叙事和抒情的。D.评价一部作品是否以抒情为本,可以通过作品中诗词曲赋的数量来衡量,这与蔡义江的“传诗”的说法如出一辙。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阅读《三国演义》,读者能从其叙述的故事中感受到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B.考证五四时期的作品,我们找不到传统的抒情模式,但依然能看到抒情的传统。C.材料二举《红楼梦》这部作品的例子,意在证明诗词曲赋对一部作品的重要意义。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传统的论述,但两者侧重点不同。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材料二中陈世骧观点论据的一项是()A.“许多抒情作品则未能把视线、笔触更多投向自我以外的客观世界。”B.词“它不仅在诗歌发展链条上继承了言志抒情的传统,并将这个传统传递给了后代”。C.茅盾的小说《幻灭》“令人信服地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对生命的悲剧性感受”。D.郁达夫的短篇小说在表达形式上“只关心自己的感受,并将这些感受描写出来”。7.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8.材料二说“《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请结合下面一段文字对这一论述加以阐述。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摘自《红楼梦》第五回)【答案】4.C5.C6.A7.首先提出了论述的话题,即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接着分析了古代小说抒情传统的发展和特点,最后阐述了抒情因素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8. 这段文字不仅仅是对宝黛两人因为关系亲密常常言语不合,动辄泪来悔往,阴晴不定的叙述,更是抒发了宝黛两人之间的浪漫情怀,与宝黛两人的最终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悲情不知不觉地沉淀在叙事之中。充分体现了“《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的论述。【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根据原文“明清以来,戏曲、小说作品的大量出现,从表面看,似乎离开了抒情传统,转向了叙事方面,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第一,明清两代抒情的诗仍属于正统,是高雅的标志;第二,就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作品而言,仍然贯穿着中国独特的抒情传统”可知文学由抒情转向了叙事理解错误。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根据原文“一部《红楼梦》不过是作者感叹自己的身世,感叹生命的快乐与悲哀而已……《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红楼梦》是叙事的,也是抒情的、诗意的、浪漫的,通篇诗词曲赋此起彼伏,构成了全书伤情悲世的基调”,可知举《红楼梦》的例子意在证明明清以来的戏曲、小说的核心仍然是“情”。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许多抒情作品则未能把视线、笔触更多投向自我以外的客观世界”说的是抒情作品的不足之处,与陈世骧的观点(“中国文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导,抒情精神成就了中国文学的荣耀”)不一致。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学存在一套发达的抒情体系,有学者将中国文学的传统总结为以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抒情传统”,首先总领性提出观点,指出抒情传统是中国文学的一条主脉;“当然,在承认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否认抒情因素并非与生俱来的”,从唐传奇显露抒情的痕迹开始,到明清小说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影响下抒情大放异彩,分析了古代小说抒情传统的发展历程;从说理、记事类的小说到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看似无关抒情,但并没有“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反而从各个方面将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面相凸显了出来”,分析了古代小说抒情传统的特征; “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小说史,就会发现抒情性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重要趋向和内动力,也是近现代小说转型的重要因素”“这种哀伤情调甚至弥漫至五四新文学时期,进而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从鲁迅的……虽然传统小说的抒情模式已被现代作家抛弃,但是抒情的灵魂依然还在”,最后阐述了抒情因素在五四后的发展以及与现代作家作品的深度融合,体现了抒情传统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观点,分析、运用文章内容的能力。“《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结合原文分析这句话的含义:《红楼梦》“以讲故事为表,以抒发情感为里”,虽然小说以人物、故事和情节等构成,以叙事为脉络,但是在“歌唱故事”,小说里的大量的诗词曲赋让其“有传诗之意”,小说各种关系的情感层面都带有悲剧的抒情色彩。题目中的宝黛二人因为关系亲密,相互间“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在《红楼梦》里对于宝黛之间的此类问题,作者常常是以充满抒情的笔墨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小的猜忌,林黛玉的眼泪,宝玉后悔道歉等的叙述,抒发了只有恋人之间才有的浪漫情怀。耳鬓厮磨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却有悲剧的命运结局,更凸显了小说的悲剧抒情色彩。欢乐时和悲哀时小说中都有诗词来帮助主人公直接抒发情感,充分体现了“《红楼梦)是在歌唱故事,而不是一般的叙述故事”的论述。(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再听父亲唱皮黄翁敏华①去年,父亲是中秋节后一周离去的。中秋那天,虽已是两个星期吃不下东西,但靠着吊营养针,父亲的精神还是好的。中秋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弟弟夹了把京胡走近父亲病床,说:“爹爹,我们都来了,大团圆了,我们开个家庭联欢会吧。我们要父亲点戏,说侬想听啥,阿拉就唱啥把侬听,京越沪剧,民歌小唱,样板戏红歌,随侬点。”父亲欠了欠身子,好像是忘了手上还插着针头,看看乌青重叠的手背,又躺下,睡得舒服点,开口说话:“格么我先来唱一段。”②“好——!”我们异口同声。③养老院隔壁的父亲老友们听到热闹,纷纷过来围观。④“我唱一段《搜孤救孤》。”⑤弟弟马上调弦校音,拉奏过门。父亲从容开唱:“娘子——不必性太烈,卑人言来——你是听……”几十句唱词,顺流而下,每个气口都牢牢扣住,没吃一只“螺蛳”(1)。父亲的嗓子当然没有年轻时洪亮了,有几个高音上得明显吃力,但还是从头到尾完成了这首余派老生的著名唱段。我赶紧用手机录下了这一段唱。 ⑥小时候,在我们家18平方米的斗室里,是常常会开家庭联欢会的。家里人能拉会唱,来自父母遗传,特别是父亲,有一副好嗓子,京戏、滩簧、评弹,“昆乱不挡”。有一年过年,爹爹带刚上小学的我们去他厂里看联欢节目,看着看着,竟见到爹爹出场了:身穿长衫,手持三弦,潇洒地踱着方步上台。稳稳坐下,学着评弹艺人那样,先来一段苏白:“说书总归要穿长衫咯,叫我家主婆翻箱子拿长衫,没想到摇篮里的小毛头‘呜哇呜哇’哭起来哉!”⑦大概是太出人意表了,弟弟想证实一下这台上操一口纯正苏州话的到底是不是咱老爸,忽然就大叫了一声“爹爹——”。全场哄笑。爹爹略略腼腆,放了一句噱:“那么穿绷。难为情煞哉!”记得那天爹爹唱的是蒋调开篇《宝玉夜探》,“隆冬,寒露——结成(嗯)冰,月色迷蒙——欲断魂。”⑧一晃一个甲子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的父亲如今已93岁了,风烛残年。⑨爹爹,您真是一个乖老人。自10多年前您陪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的妈妈走进这所养老院,您就乖乖地待在那里,从来没有吵着要回家过。妈妈去世后,我们想接您回家住,您婉拒道:习惯了,这里有朋友,有人说话。我们知道您是怕拖累我们,儿女们也是准老人了。您刚到养老院时身体还很棒,在大院子里放飞自制的风筝,叉叉拎(空竹)最后还要临空一抛。就在这间房,我邀您给世博会建设者写过春联,那墨汁不上纸,您将毛笔先舔肥皂再蘸墨,就写得上去了。后我和同事们到世博园摆摊,您写的比我的更受欢迎。⑩前两天我问您:爹,您怎么概括自己的一生?您立即应道:两个字,平庸。我吃了一惊。今天想想,这是您的低调,您的乖。您从不吹嘘自己。⑪过去,宁波人家庭对男孩的基本要求有两点:写一手好字,打一手好算盘,您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硬。您的书法造诣,是我们子女一生追随而没能达到的,您漂亮的魏碑体,出现在单位、出现在街道、出现在楼道,人见人赞;你在宁波老家时算盘就打得呱呱叫,到上海后又在夜校读了工业会计等,这才在工厂的会计岗位干到退休,当过财务科长。至今在养老院,您还随身带着个小算盘,闲来无事就拨弄它两下,说是可以防老年痴呆。算盘做了您晚年的玩具。您多才多艺,除了宁波家庭的标准,您甚至符合民国清华大学对学生才干的要求:一手好字,两口皮黄。您还曾经画过一幅墨竹挂在家里,您自嘲“装装假斯文啦”。琴棋书画您只短棋一项。您何“平庸”之有!⑫若不是爷爷英年早逝,您不会13岁辍学打工,凭着爷爷的身份,您出国留学的可能性都有,命运对您不公啊。可您从不抱怨怀才不遇,您的好心态是您长寿的首要原因。这次生病,您遵循自己“三不主义”(不检查、不开刀、不插管子)原则,在养老院姑息治疗,不声不响,不吵不闹,默默地守着自己心照不宣的最后日子。您最后走得从容、安详,毫无痛苦。您入院养老、姑息治疗、静如秋叶的离去,是我们这些渐入老境的儿女们的榜样。⑬父亲走了一年了。又到中秋。犹忆去年中秋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爹爹,您在天上,和您的“娘子”在一起,还好不?您留在世间的绝唱,会与我们永远在一起。⑭但愿情长久,千里共婵娟!注释:(1)吃螺狮:越剧行话。演员在台上念台词不顺畅。9.有人认第①段加点词语“好像”多余,可以删去。你如何看待?请加以分析。 10.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在刻画父亲形象上的妙处。11.作品首尾都写到中秋,请从构思角度对此加以赏析。12.父亲用“平庸”概括自己一生,而作者说父亲“您何‘平庸’之有”,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请加以分析。【答案】9.不可删去。“忘了手上还插着针头”只是作者的感受,写出作者所见父亲本想欠身起来唱戏的喜悦从容态度,而父亲可能只是急于起身唱戏。如果去掉“好像”,则表达不准确。10.父亲93岁,卧病在床,仍能唱得流畅婉转,不吃“螺蛳”,写出父亲在戏曲上功夫极深,衬托其多才多艺的形象;丝毫不以自己病重为意,仍兴致勃勃参加家庭联欢,衬托出父亲从容自若的形象。11.结构上形成首尾照应,让文章结构紧凑,严谨;情感上,中秋本为团圆日,文首以中秋铭记父亲去世前的事,文末以中秋怀念父亲生前之事,并表达了对父亲永远的怀念之情。12.因为父亲并非真的平庸,他这么说是性格的谦虚、低调,实际上父亲在很多方面超出常人。父亲符合宁波人家庭对男孩的两点要求,而且做到极致,书法造诣极高,算盘更是终身乐趣;父亲的多才多艺甚至符合民国清华大学对学生才干的要求,琴棋书画只短棋一项;父亲从不抱怨怀才不遇,拥有淡定从容、安详超然的好心态,是我们所有儿女的榜样。【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字词的作用的能力。“好像”一词,是从作者的角度来说的。作者看到父亲欠身,似乎想坐起来,再看看扎针扎得“乌青重叠的手背”又躺下,感觉父亲似乎是忘记了手上插着针头。但从后文来看可见,父亲打算先来“唱一段”,则欠身可能只是想坐起来更好发声,一时没顾上手上插着的针头,写出父亲中秋节参加家庭联欢会的喜悦与想要参与的急切,并不一定是真的忘了。故而不可删去,删去后表达不准确。【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顺流而下”写出父亲唱腔的流畅,“每个气口都牢牢扣住,没吃一只‘螺蛳’”写出父亲唱戏技巧的高超,在父亲已经93岁,甚至病重卧床的现在,仍能唱出这样的效果,说明父亲在唱戏上下过一番功夫,烘托出父亲多才多艺的形象;而病重卧床,却丝毫不以为意,仍兴致勃勃唱戏,写出父亲拥有从不抱怨的好心态,衬托父亲从容安详的形象。【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开头说“去年,父亲是中秋节后一周离去的”,结尾说“父亲走了一年了。又到中秋。犹忆去年中秋时”“但愿情长久,千里共婵娟”,首尾呼应,结构紧凑。 “中秋”是一个特殊的日期,是全家团圆的日子。而作者对中秋的两次描写,一次是父亲生前最后一次家庭团聚,一次是父亲去世后第一次过中秋,可以说是对父亲的回忆,更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您立即应道:两个字,平庸。我吃了一惊。今天想想,这是您的低调,您的乖。您从不吹嘘自己”可见,父亲这么回答,只是因为其性格低调谦虚,不吹嘘自己。从“过去,宁波人家庭对男孩的基本要求有两点:写一手好字,打一手好算盘,您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硬。您的书法造诣,是我们子女一生追随而没能达到的”“你在宁波老家时算盘就打得呱呱叫,到上海后又在夜校读了工业会计等……至今在养老院,您还随身带着个小算盘”,可见,父亲符合宁波人家庭对男孩的两点要求,而且书法造诣极高,算盘更是终身乐趣。从“您多才多艺……您甚至符合民国清华大学对学生才干的要求:一手好字,两口皮黄。您还曾经画过一幅墨竹挂在家里……琴棋书画您只短棋一项”可见,父亲的多才多艺甚至符合民国清华大学对学生才干的要求,琴棋书画只短棋一项。从“命运对您不公啊。可您从不抱怨怀才不遇,您的好心态是您长寿的首要原因”“这次生病……您最后走得从容、安详,毫无痛苦。您入院养老、姑息治疗、静如秋叶的离去,是我们这些渐入老境的儿女们的榜样”可见,父亲从不抱怨怀才不遇,拥有淡定从容、安详超然的好心态,是我们所有儿女的榜样。(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早发渔浦潭唐孟浩然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拔。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①。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②。注释:①流沫:浪花。②豁:敞亮。13.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A.《古诗源》B.《古诗十九首》 C.《唐宋词举要》D.《唐人近体诗选》14.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雄深刚健B.纤巧秾丽C.高古淡远D.清新生动15.诗歌围绕诗题中“早”字构思极具匠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案】13.A14.D15.诗歌扣住“早”字,先写晴日早发渔浦潭情景,东旭光芒,渚禽惊鸣,渔家早出劳作;接着写江行所见,日出江阔水明,女子浣洗,饮猿,鱼獭;最后点明“无闷”的心态,更以“晴景豁”照应开篇,在完整结构的同时,表现出诗人积极开朗的精神风貌。【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这是一首古体诗,不是词,也不是近体诗,排除CD;《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此诗为唐代孟浩然创作,排除B。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诗歌所写江景开朗,物色清美,鸟兽得时,“照影弄流沫”“饮水畏惊猿”等句语言生动。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诗的前四句写晴日早发渔浦潭情景。起首两句描写早晨旭日东照,射出一片光芒。沙洲上的水鸟波惊起,嘈嘈杂杂地啼叫连片,渔浦潭的早晨生机焕发的景象。“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拔”这两句由开头二句过渡而来,紧接着写诗人尚在睡中,被船外水禽噪聒声唤起,继而又听到了浆声,知道已从渔浦潭开船了。以下六句写江上行船所见秀美景色。红日照江,晨雾消散,呈现在视界中的是一条宽阔的大江。“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这两句写江岸之景。但是,最引起诗人注意的是江边女子浣洗的情景。江边的少女,贪睡迟起,如今正在水边洗激梳妆,嘻戏笑闹,弄的水花四溅,倩影映江,摇曳生姿,好不动人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江水悠碧,两岸青苍,猿清晨起来刭江边饮水,见到船来了,边饮边看,露出惊惶的神色。偶尔,还能看到水獭在水中捕鱼捉食。最后,诗人为了更进一步地传达出自己行舟江上,沿流观景而带来之舒畅襟怀,特意再加一笔,吟出“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表达自己愉悦心情。(四)(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叶秀发传(明)宋濂①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事吕祖谦、唐仲友,极深性理之学,以余力为文,辄擢庆元丙辰进士第。弟子慕之,从其学者岁至数百人。②初授福州长溪薄,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③事定,制阃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斩非法,降迪功郎,知徽州休宁县。俄以前事论夺。秀发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颂于朝。初,诚之守蕲,蕲陷,一城士卒皆战死无降者,诚之亦望阙再拜,拔剑自刭。议者不录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发不平而讼之。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史弥远当国,人有自桐城来者弥远以秀发事为问,其人历言抚绥安定之详,且谓:“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弥远颔之,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弥远叹曰:“几失贤矣!”④高沙三十六湖,水高而田下,堤防不固,则千里一壑,民且无稼。秀发建石埭以疏水势,潴泄有恒,无干溢之病。寻转承议郎,疾作上书,乞致仕,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贪墨。吏人劝其何自苦如此,秀发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残吾民以逞。”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惨惨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⑤赞曰:濂尝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秀发桐城斩谍事,未尝不流涕而叹也。当金人陷蕲,士大夫析圭儋爵者或纳款卖降之不暇,有若秀发者,官仅一丞耳,则不顾妻子,婴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顾以擅斩而罪之,果何道耶?国之政如此,将何以致乎治耶?宋自是而微矣。呜呼!自古当季世变白为黑,倒上为下,若斯之类甚众,人所不能堪,而秀发安之,抑贤矣哉!(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节)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反咎其不能全人(2)宋自是而微矣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从容问参知政事宣缯A.随口B.空闲时C.诱导D.趁机1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婴城固守A.遭遇B.触犯C.环绕D.纠缠19.用“/”为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20.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同列来问疾,整襟对坐,惓惓以究心边事为祝,无他言。21.第③段史弥远叹曰:“几失贤矣!”,对其情绪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感到庆幸B.反躬自省C.深表遗憾D.心怀感动22.结合第②段和第③段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第⑤段感叹叶秀发“抑贤矣哉?”的原因【答案】16.(1)责难;(2)衰弱17.A18.C19.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20.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专心研讨的边防事务,再没有说别的话。21.C22.①叶秀发能够舍弃家人安危尽力守城并保全了桐城,可见其贤能。②叶秀发不为一己得失而在意,却坚守正义为李诚之申辩,体现其贤能。【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咎:责难。句意:反而责难他不能保全百姓。(2)微:衰弱。句意:宋朝从此衰弱了。【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从容:随口。句意:随口问参知政事宣缯。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婴:环绕。句意:环绕城池牢固设防。故选C。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的?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是判断句,“此”是句子主语,“正”是状语,省略了谓语“是”,“臣子竭力致身之日”是宾语,结构完整,后面断开;且“虽”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虽死何憾”中“虽”表假设,“死”是假设的情况,“何憾”是前面假设情况出现的心态,两者联系紧密,后面可断开,且“苟”也是表假设的情况,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先去之”省略了主语“我们”,“去”是谓语,“之”是宾语,后面断开;“如……何”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问疾”,探问病情;“惓惓”,言辞恳切的样子;“究心”,专心研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几失贤矣!”意思是,差点错失贤才呀!语气中有庆幸,也有自省,为何没能早点发现这个人才;同时又对叶秀发心怀感动,因为前文从桐城来的人说“某等得保首领至今,皆叶桐城之赐,不然,已无桐城久矣”,参知政事宣缯“其言同”。但没有“深表遗憾”,因为毕竟叶秀发这个人才受到百姓和上级的认可,没有被埋没。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抑贤矣哉”意思是,也是足够贤能的啊!从第②段和第③段找出体现他贤能的事情概括即可。第②段,写桐城即将失守,家人想要逃出城去,叶秀发说“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于是“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叶秀发能够舍弃家人安危尽力守城并保全了桐城,可见其贤能。第③段,叶秀发遭受不公正待遇被降职以及罢免,“退居余十年,无一毫觖望意,独愤李诚之之死,上书颂于朝”“言辞朗烈。闻者嗟叹”,叶秀发不为一己得失而在意,却坚守正义为李诚之申辩,体现其贤能。参考译文: ①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秀发师从吕祖谦、唐仲友,极其深入地研究性理之学,用余力写作文章,庆元丙辰年(1196年)考中进士。弟子们仰慕他,跟从他学习的人每年达到几百人。②最初任福州长溪簿,调任安庆府桐城县丞。金兵侵犯蕲、黄二州,桐城县与二州接壤,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保全。金人的骑兵将要迫近,秀发的家人哭喊着想要避逃,秀发训斥他们说:“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的?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于是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恰逢金人派遣的间谍来到,秀发抓获了他,立刻在城门前斩首示众。金人的计划失败不能够接近桐城,桐城得以保全。③事情结束后,大帅忌恨这功劳不是从自己这里产生的,就上奏朝廷说叶秀发擅自杀了金国间谍是非法的。降职为迪功郎,管理徽州休宁县。不久因追究先前的事被革去官职。秀发退居十多年,没有丝毫怨恨,唯独对李诚之的冤屈感到激愤,上书朝廷(为他)争辩。当初,诚之守卫蕲州,蕲州陷落,全城的士兵全部战死没有投降的人,诚之望着京城的方向拜了两次,拔剑自刎。议论的人不记载他的忠勇,反而责难他不能保全百姓,因此秀发感到不平(上书朝廷)为之争辩。言辞激愤,听到的人都为之感叹。史弥远掌权的时候,有从桐城来的人,弥远拿秀发的事向他询问,这个人遍言秀发安抚百姓安定社会的详细事迹,并且说:“我们能够活到现在,都是受叶桐城的恩赐,否则,桐城沦陷已经很久了。”弥远点头称许,随口问参知政事宣缯,他说的话也一样。弥远感叹说:“差点错失贤才呀!”④高沙有三十六个湖,水位高而田地低,堤防不坚固,形同千里之地为一个大沟壑,百姓遇水将会绝收。叶秀发建立石坝来疏导水势,蓄水泄水能稳定下来,没有旱涝的担心了。不久转任承议郎,秀发病发,上书朝廷请求辞职,朝廷特升他为朝奉郎。不久,秀发的病情加重,他极力弹劾贪官。下属(胥吏差役)劝他何必这样辛苦自己,秀发说:“不行,(否则)我死之后,他们一定会逞能残害百姓的。”同僚来探问他的病情,秀发整理衣襟(和他们)对坐,言辞恳切地专心研讨的边防事务,再没有说别的话。他的忠义出于天性,到死没有改变。庚寅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岁。死的时候,只留下几箱书籍,一套破衣服,到了无法殓葬的地步。⑤评论说:我曾经阅读国学进士王若讷记载秀发在桐城处斩间谍的事,没有不流泪感叹的。当金人攻陷蕲州的时候,任官授爵的士大夫有的忙着叛卖降敌,像秀发这样的人,官阶不过一个县丞而已,却不顾惜妻子儿女,环绕城池牢固设防,法理上应当有所褒奖,只是因为擅自处斩间谍就给他定罪,究竟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国家的政治像这样,将凭什么达到天下太平呢?宋朝从此衰弱了。唉!自古以来在变白为黑、上下颠倒的末朝,像这类情况很多,人们不能忍受,秀发却能安然处之,也是足够贤能的啊!(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试笔说【明】方孝孺 ①吾居乎乡,客遗善笔二。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锐而端,圆而劲,以摹画咸与心称,爱之不忍妄用,遇佳纸墨洎①文辞则以书,书毕涤而藏之。恣意率手有所作,则用其次者。是以虽甚久而犹新焉。②他日,友人至。问其所得,则曰:“敝而弃之矣。”诘其用,则纪钱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吾闻而叹之。友人曰:“子何叹之细也?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笔易为也,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职也。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然而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而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不彼之叹而于笔焉,惜是尚为知类也哉?”③吾愧乎其言,谓之曰:“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任人非吾事也,吾□敢僭而叹乎?若姑修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叹而吾之疑邪?”【注】①洎(jì):浸润,这里指润色。23.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词是()A.其B.诚C.何D.若24.作者认为“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下列说法不符合其理由的一项()A.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B.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C.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D.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25.在用笔和用人上,关于客和用人者的做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客有过,用人者无过。B.客有过,用人者更有过。C.客无过,用人者有过。D.客无过,用人者无过。26.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答案】23.A24.A25.B26.本文以用笔喻人,通过借物寓理(借题发挥)的写作方法,阐发了要珍惜人才的道理。【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结合语境“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可知,“任人非吾事也,吾□敢僭而叹乎?”,包含自嘲和暗讽的意味,所填词语带有反问的语气,表示“哪里敢”“怎么敢”,应该填“其”。 “其”:通“岂”,难道,哪里。与“何敢”相比,“其(岂)敢”含有自嘲意味,更符合句子语气。故选A。【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从“诘其用,则纪钱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可知,此项是叙述友人不爱惜善笔行为。故选A。【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可知,友人承认自己用笔不当的过错;从“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可知,用人者更有过。故选B。【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的思想观点的能力。从“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可知,本文以用笔喻人,通过借物寓理(借题发挥)的写作方法,阐发了要珍惜人才的道理。参考译文:①我居住在乡里,客人送我两支好笔。我把其中一支送给朋友,另一支自己用。(它的笔管)精美端直,锋毫圆润劲健,用来书写或绘画都能称心如意,我爱惜它不忍心随便使用,遇到好的纸墨为文章润色才用它书写,书写完毕就洗干净藏起来。纵手随意而乱写另外的杂事,就用其他的笔来写。所以这枝笔虽然用了很久却还像新的一样。 ②一天,好朋友过来,问起他所得到的那一支笔,他回答说:“已经破旧丢掉了。”问他是怎么用的,原来那些钱米买卖等低等事也用它写,不怎么爱惜,把它看得像乡间破败鄙陋的东西一样,不懂得它的价值。我听了为之感叹。朋友问道:“你为何为这种小事而感叹呢?我用这种笔写无关紧要的事,违背了毛笔真正的作用,我是有过错的。虽然这样,世上任用人才者的过错恐怕远超过我用这一支笔吧?笔容易制作,好笔也容易得到,用久以后必然破败,这是必然的事。现在那些所谓的贤士君子,上天造就一个也困难,生下来后没有夭折、没有生病、得到保全的,尤其难以做到。然而那些任用他们的人不让他们制定法令教化制度、修订国家的纲纪法律、在朝廷做官、治理天下,却任命他们担任低微闲散的职务,稍不满意,不等到他们衰老就弃而不用,而加以不能胜任之职亦太多了。你不感叹那些事却为这枝笔感叹,这种惋惜态度还能算是明白事理(聪明)的人吗?”③我为他的话感到羞愧,对他说:“笔是我能使用的,我知道爱惜它并为它感叹。而任用人才不是我的分内事,我哪里敢越职去感叹呢?你姑且努力做好你能胜任的工作来等待别人任用自己,哪里有空闲顾及世人感叹和我的困惑啊?”三、写作(70分)27.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目的性总是很强,然而有人告诫:“不要忽视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要求:(1)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熊掌与鱼兼得人生譬如朝露,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究竟是应该脚踏实地,将精力与努力,置放于“有意义”的事情上,还是停下来,仰望星空,静静享受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纠结,为什么不尝试着兼有熊掌与鱼,享有二者共存的人生呢?对于有意义的事情的坚守和追逐,能在平凡之中书写伟大。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陈忠实为完成“枕棺之作”《白鹿原》,前后花了近五年的时光,从初稿到润色、修改,每天“走火入魔”式地写作,最终成就了《白鹿原》这部被誉为“当代中国最好的长篇小说”的作品;“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一生致力于莫高窟的保护研究事业中,为了让留存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一点,她带领团队利用数字技术耗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打造了“数字敦煌”,截至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对有意义事情的坚守和追逐,成就的不仅是个体的生命价值,更可以指引他人甚至改变世界。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书写对有意义事情的坚守,也应仰望星空,品味诗与远方的乐趣。而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未尝不是人生路上的另一种风景。周作人说:“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许多看起来“无意义”的事情,实际上提供的却是灵魂的慰藉。孔子困于陈蔡时,粮食耗尽,弟子重病,面对如此绝境,孔子依然端坐于大树下,“弦歌不绝”,用高昂的琴声和慷慨的歌声激励弟子。在琴声高歌中,弟子们慷慨激昂、载歌载舞,最终寻得粮食,继续一路向西。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对人类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巴金说:“我们不能光靠吃米活着。”仰望星空,品无上精神之味,是人生大智慧。 脚踏实地书写“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仰望星空细品看似“无意义”的人生况味。人生就在这“有”与“无”之间,留下了天地之中大写的人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的论题是应不应该做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工作、助人为乐等事情,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把大好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那是得不偿失的。但是,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有意义的事情认定是不断在变化的,学生时代学习是有意义的事,玩和打游戏等为无意义的事;工作后,工作是有意义的事,该工作时刷手机短视频等为无意义的事。可是,有些事的意义也是会转化的,比如爬山,该学习的时候去爬山,那爬山就是无意义的事,就不该做;但放假的时候去爬山却可以锻炼身体,增长见识,陶冶性情,爬山就变成了有意义的事。所以,正如材料中所说,“不要忽视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事情”,有时看似无意义的事,却能够给你带来意外的意义,比如某些人从与人闲聊中获得生命启发,由此找到生活的希望;比如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等却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慰藉。其实生活中我们一直在同时做着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和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正是这两部分,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脚踏实地书写“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仰望星空细品“无意义”的人生况味。写作时,如果文章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中心论点,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看似有意义的事存在的价值;接着论述无意义的事应区别对待,真正无意义的事别做,看似无意义的事要善于发现挖掘其中的价值;最后阐述生活中我们既要重视有意义的事,也不忽略看似无意义的事;结尾回扣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立意:1.做有意义的事。2.看似无意义的事也会给生活带来意义。3.重视有意义的事,不忽略看似无意义的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