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6319
大小:798.3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5-01-03
《山东省德州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要求。1.研究发现,关中渭河流域仰韶早期聚落发达,学者在陕西省临潼姜寨和半坡遗址揭露出较为要完整的聚落结构,规模较大,皆为经过精心规划的环壕聚落,在壕沟圈护的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明确,除聚落内部整齐的生活区外,环壕外墓葬区也多经过有意识的规划,墓葬依序排列。这说明,该时期内()A.已形成鲜明的社会等级B.房屋建筑设计注重规模化C.部落内部社会分工显著D.聚落内外部生活稳定有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规模较大,皆为经过精心规划的环境聚落,在壕沟圈护的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明确,除聚洛内部整齐的生活区外,环境外墓葬区也多经过有意识的规划,墓葬依序排列”可知,仰韶早期聚落规模较大,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墓葬依序排列,说明聚落内外部生活稳定有序,D项正确;临潼姜寨和半坡遗址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这一时期未形成鲜明的社会等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聚落内外部生活稳定有序,未强调房屋建筑设计注重规模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部落内部社会分工,排除C项。故选D项。2.据记载,西周在举行“射礼”时,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使用的弓矢的尺寸大小与强度各有不同。天子、诸侯、大夫、士之弓分别连接九、七、五、三张弓构成一圆周,合弓越多则弧度越小,强度越大,地位愈高。材料所述礼仪旨在维护()A.君主专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内外服制【答案】B【解析】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使用的弓矢的尺寸大小与强度各有不同。天子、诸侯、大夫、士之弓分别连接九、七、五、三张弓构成一圆周”,可知,不同等级身份下,所使用弓矢的尺寸大小与强度各有不同,保证贵族的等级特权,维护宗法秩序,B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王位世袭制,排除C项;内外服制是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泛的族群。这反映出A.诸侯变法B.三家分晋C.王室衰微D.华夏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泛的族群”可知周边少数民族内迁后融入华夏族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无法体现诸侯变法、三家分晋和周王室的衰微,排除ABC。故选D。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说明这些思想家都()A.努力恢复西周制度B.代表旧贵族的利益C.适应封建社会要求D.追求理想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以期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D项正确;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内容,其他没有,排除A项;韩非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墨子代表的是下层平民利益,排除B项;孔子和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此时封建社会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5.秦统一后,秦政府实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如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后又向丽邑(今陕西临潼)、云阳(今陕西淳化)、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等地移民超十万户,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秦政府这些举措顺利实施主要是因为()A.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B.法律体系的完备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驰道交通的发达【答案】C【解析】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征调了大量人口充实关中地区及西北边疆,以巩固秦王朝的统治,而这一举措得以实现的根源是秦朝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组织能力强大,国家对社会管控能力更强,C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秦政府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而不是因为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人们主动进行人口迁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律”,更无法体现出秦代法律体系完备,排除B项;“驰道交通的发达”只是促使秦代人口迁移的辅助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制度为秦朝的郡县制,以流官取代世俗贵族对地方的治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A项正确。秦汉以后官僚政治成为主体,贵族政治沦为补充,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排除C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7.汉武帝即位后,将货币的发行权统一收归中央“上林苑”,同时颁布法令,加强铸币监管,严厉打击私人铸币等违法行为,宣布凡是私自盗铸钱币者,一律死罪。汉武帝统一铸币权()A.根植于大一统政治形态的需要B.折射出王国问题日趋严重C.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日趋强化D.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颁布法令,加强铸币监管,严厉打击私人铸币等违法行为,宣布凡是私自盗铸钱币者,一律死罪”,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大一统国家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经济政策,不能说明王国问题严重,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重农抑商政策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对经济的管控和控制,并不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8.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汉代政论家伸长统在《理乱篇》中写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在此,伸长统讲述的是东汉A.豪强地主势力的迅猛发展B.商品经济的昌盛繁荣C.国力强盛和社会财富充裕D.社会贫富差别的巨大【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是对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描述,A项正确;东汉时期商品经济昌盛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国力强盛及社会贫富分化差距的说法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点睛】9.“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富庶的局面。”这一“富庶的局面”的出现()A.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B.引发政治中心的持续南移C.表明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D.受到北方人口南迁的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D项正确;据所学,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商品经济并未其基础,排除A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地区,并未持续南移,排除B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有发展,但其发展水平尚未超过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表为某同学搜集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战争的简介。这些战争折射出当时()战争时间简介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弱胜强,大破南下的曹军,曹操被迫退守北方,天下三足鼎立雏形形成。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击败拥有绝对优势的北方前秦(氐)军队,前秦王朝走向分裂,东晋则将战线推至黄河以南。梁武帝北伐公元505年梁武帝组织了南朝规模最大的北伐,先胜而后败,最终与北魏(鲜卑)边界维持在淮河一线。A.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因素B.民族矛盾导致战乱不断C.南北方的综合实力逐渐逆转D.战争谋略的重要性凸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三场战争虽然发生在不同时期,但其共同特点都是想要通过战争实现国家统一,这折射出当时统治者大一统的思想,A项正确;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不涉及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有南下和北伐之分,但这反映的是南北实力的一时变化,无法得出南北综合实力逆转的结论,且公元589年隋南下灭陈,最终实现大一统,排除C项;材料与战争谋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说明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扬州、余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开凿前的隋王朝,就是一统一的王朝,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运河是国内运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这一政策A.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B.有利于民族的交融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中的政策不是加强对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而是让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是强调唐朝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而不是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3.东汉中叶后,尚书台取代三公“总领纪纲,无所不统”。到魏晋之际,中书监、令受到重视,他们处于皇帝“喉舌之任”的地位,而对尚书省的官员就稍有疏远。当时,中书掌管内事,皇帝密诏下达州郡和边疆,均由中书草定,并不一定非要尚书签署不可。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A.尚书权力过大威胁到君主专制B.三省制度日渐完善C.权力中枢的发展适应现实需要D.官僚政治已经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尚书台地位的提升,魏晋时期的君主重视中书监、令等,不断提高中书监的地位,进而限制尚书台的职权,这种变化是中枢体制适应皇权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调整,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尚书对皇权的威胁,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三省体制发展的整体状况,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的出现标志官僚制度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14.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为此开始推行两税法,以缓和财政紧张,两税法是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C项正确;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施行,致使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才推行两税法,排除A项;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年的人头税,排除B项;两税法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15.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些反映了()记述出处“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东晋孙绰《喻道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北宋契嵩禅师《孝论》A.佛教本土化世俗化倾向明显B.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特征C.佛教的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D.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至唐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周孔即佛,佛即周孔。”“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并结合魏晋至唐宋时期佛教本土化的相关史实可知,佛教在发展中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呈现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倾向,A项正确;B项“多元特征”不对,应该是佛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逐渐融合本土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佛教政治政治化倾向增强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材料根本没有提及道教,也没有强调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16.他的书法艺术“一扫汉隶沉稳、厚重的呆板笔法……他崇尚老子的自然主义、庄子的达观通脱,使书法艺术解脱了礼法的束缚,从玄学中得到启发,形成柔媚矫健的风格,道劲温婉,舒卷自如,可谓得自然之精灵,融巧思之堂奥。”材料中的“他”是A.顾恺之B.王羲之C.颜真卿D.柳公权【答案】B【解析】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详解】根据“从玄学中得到启发,形成柔媚矫健的风格,道劲温婉,舒卷自如,可谓得自然之精灵,融巧思之堂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玄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受到玄学启发的书法家应该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故选B;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画家,排除A;颜真卿和柳公权都是唐代书法家,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CD。17.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指出:“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说:“宋代士阶层不仅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与两位学者的观点相关的重要因素是()A.崇文抑武成为基本国策B.选官制度的发展完善C.官僚政治的基本成熟D.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宋代重视文臣,官僚士大夫成为文化和政治的主体,这是由于宋代实行重文抑武,A项正确;选官制度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并不能使士大夫成为政治主体,排除B项;隋唐之际官僚政治走向成熟,排除C项;南宋后期程朱理学才受到官方推崇,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18.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据此可知,北宋奉行的“养兵”政策()A.挽救了统治危机B.增强了军事力量C.增加了财政支出D.体现了兵农合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结合所学可知,宋朝供养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膨胀,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宋奉行的“养兵”政策挽救了统治危机,排除A项;北宋军队多而不精,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军事力量没有增强,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兵农合一,排除D项。故选C项。19.如表为不同时期文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这说明()“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苏辙《栾城三集》“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张之洞《劝学篇》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传》A.时代变迁决定历史解释B.人物评价没有确定标准C.主观立场影响历史评价D.后人结论难以还原真相【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不同时期的文人对王安石有不同的评价,且不同的评价都从自身的角度去评价王安石变法,如苏辙与王安石是政敌,侧重于王安石变法内容造成的不良影响去攻击王安石,张之洞对王安石的变法侧重于其是否改善民生的方面,契合了民用工业的建立,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侧重于改革的必要性方面,C项正确;苏辙、张之洞与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并没有体现时代特点,排除A项;在对人物评价过程中会受到评价人主观方面影响,但并不能说人物评价没有客观标准,如对历史发展的贡献等均为人物评价的客观标准,排除B项;综合各种史料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排除D项。故选C项。20.依据如表内容,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民族政权制度契丹辽中央“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汉制待汉人”,地方州县制与部族制并行。党项西夏仿宋设中书、枢密、三司分管行政、军事、财政,又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地方州、县官员多由部族首领充任。女真金中央沿袭唐宋制度,地方以猛安谋克制管理游牧部族,以州县制管理汉人。A.完成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B.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C.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扩展D.注重本民族先进制度的保留【答案】C【解析】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详解】根据题干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和金在政治制度上学习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C项正确;辽、西夏和金在学习中观政治制度的同时也保留了少数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辽、西夏和金没有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项;题干强调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地区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1.历史学家钱穆评价说“(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文中的“它”是指()A.秦朝的郡县B.西汉的刺史C.元朝的行省D.明朝的土司【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教材,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再结合材料“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经过比较可以得出,文中的“它”指的就是元朝的行省制,C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和明朝的土司不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排除A项、D项;西汉的刺史是中央的派出官员,但不一定长驻在地方来管事,排除B项。故选C项。22.元朝时,南方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的税粮总数占全国一半以上,其中仅江浙一省即超出全国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当时()A.南方经济优势明显B.区域经济差距缩小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北方粮食生产衰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元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元朝时期,南方三行省承担了超过全国一半以上的税粮,说明南方是当时国家的经济重心,经济优势明显,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南方的经济优势,并不能说明区域经济差距缩小和北方粮食生产衰退,排除BD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就已经完成南移,排除C项。故选A项。23.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审阅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这本质上反映了()A.皇帝依赖宦官B.内阁取代丞相职能C.宰相权力削弱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太祖设置内阁,内阁取得“票拟”权,内阁得到皇帝的信任,才能够获得“票拟”大权,说明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内阁大学士不是宦官,排除A项;内阁取代丞相的职权说法错误,内阁没有法定地位,不能统领百官,排除B项;明太祖就已废宰相,此时不存在宰相,排除C项。故选D项。24.清朝规定奏折由具奏人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入内宫,由皇帝亲自折阅并用朱笔批示,然后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这一做法()A.使中枢秘书机构发生变化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杜绝了官场营私舞弊现象D.减轻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具奏人可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人内宫,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奏折制度实现了皇帝同大臣之间的直接联系,说明的是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皇权的加强,B项正确;使中枢秘书机构发生变化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杜绝了官场营私舞弊现象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皇帝负担的减轻,排除D项。故选B项。25.清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下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时间事件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1727年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C.国家的巩固与统一D.统治危机的初显【答案】C【解析】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签订的第一个对外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东端的边界;清朝设置驻藏达成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设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的管理。这些措施是都强化了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C项正确;这些措施是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并不是在体现专制集权的强化,排除A项;设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与文明的交流无关,也不能体现统治危机的显现,排除BD项。故选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到“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再到秦始皇的“使黔首自实田”而“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将土地从政权体制(无论是王权还是地方政权)中剥离出去的政治变革成为根本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促使传统社会国家政权的配置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共主集权政治转变为专制集权政治,从王权政治转变为帝权政治,从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君主依靠官僚体系集中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摘编自赵炜《土地私有合法化进程中的中央集权政体的确立》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评析: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合法化推动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的观点是正确的。春秋战国以前,土地国有,周天子名义上掌握国家土地,实行井田制,在井田制基础上实行了分封制,形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到“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格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井田制逐渐瓦解。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逐渐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对私田进行征税,比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随着土地私有的合法化,各国国君的经济实力逐渐强大,为集中权力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正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国家税收大增,并且奖励耕织,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郡县制逐渐推行,贵族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变,而君主依靠官僚体系集中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为中央集权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解析】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详解】本题为历史事物阐释类论述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评析:首先根据材料“将土地从政权体制(无论是王权还是地方政权)中剥离出去的政治变革成为根本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促使传统社会国家政权的配置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合法化推动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的观点是正确的。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背景和过程,同时将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和中央集权政体建立之间的因果联系阐述清楚,最后得出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为中央集权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具体论证过程如下:春秋战国以前,土地国有,周天子名义上掌握国家土地,实行井田制,在井田制基础上实行了分封制,形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到“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格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井田制逐渐瓦解。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逐渐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对私田进行征税,比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相地而衰征。随着土地私有的合法化,各国国君的经济实力逐渐强大,为集中权力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正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国家税收大增,并且奖励耕织,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郡县制逐渐推行,贵族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变,而君主依靠官僚体系集中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为中央集权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材料三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主要环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答案】(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理由: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答出其中2点即可)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出其中2点即可)(3)原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实施海禁政策;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任答2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秦朝时期(中国)根据“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知这三个环节分别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即皇帝制度;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实行三公九卿制;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朝时期(中国)。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根据“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可知指的分别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这两大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首先是三省六部制在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而科举制则是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小问3详解】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朝时期。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根据“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时期依然实行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而在政治和相关经济政策上,则是专制统治日益僵化,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也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28.图1与图2是中国古代的两个朝代鼎盛时期疆域示意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图1图2(1)请判断图1、图2是哪一个朝代,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2)简述图2的朝代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及其重要意义。【答案】(1)图1是唐朝;理由:领土幅员广阔,都城是长安,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有吐蕃并立等。图2是清朝;理由:领土幅员广阔,定都北京,有十八个省,一些的范围与今天大体相当,有各将军辖区,有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的范围,台湾归属于福建省管辖等。(2)措施:统一台湾,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反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平定葛尔丹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管理;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清政府册封藏传佛教领袖,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对西藏的管辖权。意义: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巩固了国家统一。【解析】【详解】(1)图1:根据图1的疆域范围、都城长安以及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同时与吐蕃并立,说明这是唐朝。根据图2中的领土范围以及都城北京,并结合这一朝代中有十八个省份并且有各将军辖区,有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的范围,台湾归属于福建省管辖等,可以判定这是清朝。(2)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一台湾,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康熙帝反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平定葛尔丹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管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册封藏传佛教领袖,派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对西藏的管辖权。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巩固了国家统一。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