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4356

大小:564.74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4-04-18

上传者:老李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商周档案保管和使用情况简表。由此可知,商周时期朝代档案主管人员情况档案保管或利用商朝巫和史官负责占卜、祭祀、文字记录,同时也负责保管档案,巫史垄断神坛、把持政坛集中保管在宗庙地区。将龟甲与兽骨分别保管,穿扎成册或按包保管西周“六卿”中,史官主管档案工作,协助周王理政,其他各官也都掌管与其职务相关的档案,其地方机关均有官员掌管丁籍档案图版、盟书、谱牒这三种档案都设立副本制度,正本保存到宗庙,也是贵族子弟学习的教材A.国家治理实现了从迷信到理性的转变B.重视文化的记录和传承C.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国家档案管理制度D.依档案确立政权合法性【答案】B【解析】【详解】商周时期的档案都有专人负责,在档案保管方面注重成册、分类,周代更有副本制度,而档案本身是对文化的记载与传承,由此说明商周时期重视文化的记录和传承,B正确;商周时期的国家治理依然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排除A;C中的“完善”表述绝对,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2.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李悝说“食有劳而禄有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了A.尚贤标准得到诸侯国的认可B.贵族垄断官制的局面被批判C.德才兼备的用人观开始出现D.思想领域出现了融合的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依然是世卿世禄制度占据主导,墨子、孟子和李悝都主张统治者要重视人才,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这说明当时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B正确;题干仅仅列举了思想家的主张,并没有诸侯国统治者的立场,排除A;C错在“开始”,排除;通过题干单一列举的各家用人观,无法证实当时思想领域存在融合现象,排除D。3.《管子·牧民》载:“-16-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优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这A.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论B.是社会真实的反映C.意在强调君主权威D.具有一定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管仲认为统治者应当顺应民心,尽可能通过施政来避免百姓厌恶的内容,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体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D正确;管仲的主张是现实主义而非浪漫主义,排除A;题干显示的是管仲的政治理想而非现实,排除B;管仲强调的是民众而非君主,排除C。4.西晋著名地图学家裴秀确定了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一“制图六体”。但中国古代地图却没有固定方位:若地图中陆地在上,海洋在下,是从船上望向大陆,服务于沿海航行;若海洋在上,陆地在下,则是在陆地上观察大海,以备海防。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地图绘制A.缺乏相应制图学理论B.更注重地图的实用性C.受到小农经济的约束D.体现了天朝上国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中国古代地图的不同制作方式是服务于不同的用途,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地图的制作中注重实用性,故选B;根据“制图六体”可知中国古代制图中有相应的理论,排除A;材料体现的中国古代制图注重实用性,不能体现受到小农经济的束缚和天朝上国观念,排除CD。5.东晋名僧慧远针对“僧侣出家有悖孝亲”问题,提出调和理论,主张区分出家僧侣与在家信徒,将孝道观念纳入佛教的果报观念之中,认为“一人得道,其功德泽留天下,即使亲子关系也不违其孝”。慧远的调和理论旨在A.吸收儒家思想B.实现佛教的本土化C.助力佛教传播D.迎合三教并行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慧远的调和理论吸收儒家孝道观念,缓和儒家和佛教之间的冲突,意在助力佛教传播,C正确;A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三教并行中还存在道教,题干仅仅罗列了佛教和儒家,排除D。6.汉初统治者政治上抑制商人,经济上不抑商业;汉文帝实行“入粟拜爵”;汉景帝废除商人不得为官的禁令。商人实力越来越强,大商人甚至以财力与朝廷抗衡。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A.实行推恩令B.抑制土地兼并C.推行盐铁官营D.迁移地方豪强-16- 【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为打击大商人,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垄断了获利较多的部分商业领域,C正确;推恩令是为了打击诸侯国,排除A;抑制土地兼并并不能有效打击商人,排除B;豪强并不一定都是商人,排除D。7.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在中国与四邻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这一网络的形成根源于A.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B.农耕经济领先世界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册封朝贡制度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汉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先进的文明对周边四邻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周边国家希望与中国接洽,向中国学习。但汉唐中国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即在文化上和政治上都要居于核心地位,于是四邻国家与汉唐王朝建立一种“朝贡”体系,中国居于中央,编织列国于四周,形成一个多重同心圆网络,而这一切都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于世界,B项正确;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而政治统治又取决于经济发展,所以“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不是多重同心圆网络形成的根源,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主要针对国内而言,并不会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控制力,排除C项;册封朝贡制度形成也根源于农耕经济的领先,排除D项。8.唐朝文士热衷于参与群体性的休闲活动,视野多关注公共事业和公共领域,休闲目的大多与自身的政治事业前途息息相关,参与休闲活动多为自发、外放的形式;宋朝大部分士人有了自觉的休闲意识,即便是聚集,也是一群志同道合之人进行精致休闲的聚会,以此寻求知音,切磋文艺。唐宋知识分子“休闲文化”的演变A.源于科举制的发展B.反映了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C.推动了理学的兴起D.淡化了士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答案】B【解析】-16- 【详解】材料反映了唐朝士人的休闲文化与政治息息相关,具有自发、外放的特点,而宋朝士人的休闲文化具有自觉、精致、尚文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多元,而到宋朝时,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这些社会变革推动了唐宋知识分子“休闲文化”的演变,故选B;唐宋“休闲文化”的演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科举制的发展只是因素之一,并不是根源,故排除A;理学的兴起是推动宋朝“休闲文化”形成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故排除C;宋朝时期,由于民族政权并立及理学的兴起等因素,宋朝士人的国家和民族意识要强于唐朝士人,故排除D。9.下表是唐朝后期南北户数升降比较表,表中数据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一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73665286688776.836.52南方3117624l50654851.686348总计6854276237343565.73100A.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发展D.两税法取代租调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朝后期南北户数升降比较表”中的数据变化可知,唐朝天宝元年到元和年间,南北方户数都呈明显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安史之乱有关,安史之乱造成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使唐朝由盛转衰,人口锐减,且安史之乱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时期,战争频仍,政局更加动荡,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人口也在减少,这无法说明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两税法取代租调制”,排除D项。故选A项。10.王安石面对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力图A.长久解决灾民生计问题B.建立完善的政府救灾体系C.加强对经济领域的控制D.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压力【答案】A【解析】【详解】王安石认为当时的救灾举措实际上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救灾,因此其希望通过政府的举措,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其目的在于长久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A正确;王安石西方灾民自身能提高御灾能力,而非单纯依靠政府,排除B;C与题干中的救灾思想不符,排除;王安石并不反对政府救灾,因此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压力,排除D。11.“当蒙古部落之间的征战结束后,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便开始了。草原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和单一化的形式之一。(他们)很少能自给自足---16- 游牧民与定居者的跨越军事边界的商业交往经常受到南面农业帝国的限制--而唯利是图的商人与游牧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因为这种共同利益,在对外征服中他们将协调行动,给定居文明以致命的打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游牧民族逐步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B.蒙古贵族采取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C.蒙古帝国发动对保守农业帝国的征服D.蒙古的对外征服阻碍科技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蒙古以草原畜牧业为经济基础,不能自给自足,又加之需要长期维持强大军事实力应对其他部族侵略,需要对农耕地区进行掠夺,以获得必需物资,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逐步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故A错误;草原游牧生活的专业化和单一化特点,使生产生活资料无法自给自足,因此蒙古鼓励商业发展并对科技文化交流持包容态度,故BD错误。12.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A.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B.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C.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D.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叶适认为相比于唐代而言,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内外皆弱,不利于国家安全,说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存在弊端,C正确;作者强调的是宋朝而非唐朝,排除A、B;作者强调的是宋代过度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而非强调其进步性,排除D。13.吴承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意义》中说“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城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这一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A.品格独特,内容优秀B.博大精深,底蕴深厚C.绵延不绝,传承至今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与外族文化相互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故选D;材料突出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未体现品格独特、底蕴深厚以及绵延不断等特点,故ABC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14.元代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写道“-16- 国朝土字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速定。考之前代,北方俺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这一主张A.强调实行四等人制产生的弊端B.强调学习汉族相关制度的必要性C.肯定少数民族政权的长期存在D.旨在提高元朝行省制度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许衡认为少数民族政权中,只有实行了汉族的政治制度,国祚才能长久,元朝国土面积辽阔,更应当学习汉制,即许衡强调学习汉族相关制度的必要性,B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许衡认为不实行汉制的少数民族政权并未长久,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15.旅行家马可·波罗讲述了他的东方见闻,并被小说家鲁斯梯切诺笔录成书,这就是流传后世的《马可·波罗行纪》。书中详细地叙述了他在中国的经历,基本符合事实。但由于书中的夸大成分,有学者持怀疑态度。关于《马可·波罗行纪》的真实性,解释合理的是A.口述史料的主观性使其缺乏真实性B.看其总体上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C.夸大其词的笔录失去了史料的价值D.历史研究要大胆假设如无实证自圆其说【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书中详细地叙述了他在中国的经历,基本符合事实。但由于书中的夸大成分,有学者持怀疑态度”可见《马可·波罗行纪》绝大部分是真实可信的,因此关于其真实性,解释合理的是看其总体上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B正确;口述史料也是史料的来源之一,可能具有当事人的某些主观性,但不能据此认为其缺乏真实性,A排除;《马可·波罗行纪》有某些夸大成分,但不能据此认为其毫无史料价值,C排除;历史研究要大胆假设,但也要小心求证,不能说没有实证就自圆其说,D排除。故选B。16.明朝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教:“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抵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礅(瓷)器。”非洲发现了大量明朝的陶瓷,如蒙巴萨发现的杂兵。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材料说明明朝对外贸易A.引进了具有异域风格的制瓷技术B.使封建社会的传统海禁政策有所松弛C.为明初航海壮举提供了物质基础D.促进中国与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瓷器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印度尼西亚的饮食文化,而国外市场的需求也丰富了中国的瓷器造型,说明明朝的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D正确;题干提及的是瓷器造型而非技术,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海禁政策,排除B;郑和下西洋的物质基础是农耕经济的发展而非海外贸易,排除C。-16- 17.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的现象反映了: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宗族建设B.宋明理学影响存在地域差异C.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D.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不同地区宗族组织的发展状况来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华北地区“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反映出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宗族组织发展状况的影响,A正确;宋明理学在全国范围内并无明显的差异,排除B;儒家进步思想在这些地区的影响没有区别,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战乱与这种南北方宗族组织发展差异无关,排除D。18.田澎在《明代内阁政治研究》中认为内阁有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这几种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定的前提条件,即皇帝勤政、皇帝亲信并尊崇阁臣、阁臣与皇帝保持接触、阁臣地位平等且彼此和谐相处等。.作者这一主张从侧面反映了A.内阁是传统的秘书或参谋视角B.内阁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C.皇权对内阁权力的实行有制约D.内阁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田澍认为内阁有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是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充分发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政治实践中,内阁充分发挥功能的条件并不具备,说明内阁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B正确;A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是正面内容而非侧面反映的内容,排除;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制约皇权,排除D。19.据史料记载:昌“(明代):辽东与(山)东人互相贸易,以致辽人之富足。”当时辽东出产的木材,大多是通过海运转往山东各地的。由于两地间“商贾骈集,贸易货殖络绎于金、复间,辽东所以称乐土也”。这反映出当时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C.长途贸易得到较快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16- 【详解】根据材料“辽东与(山)东人互相贸易,以致辽人之富足”、“商贾骈集,贸易货殖络绎于金、复间,辽东所以称乐土也”可知,明代,辽东大量货物被运往山东,辽东与山东间长途贸易频繁,故C正确;材料中未有“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信息,故A错误;仅凭辽东与山东间贸易表现,不能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劳动关系,故D错误。20.下表是明朝前期部分进口货物交易情况统计表(注:1贯为1000文;“”表示数据缺失)。表中现象的出现基于货物名称苏木胡椒乌木檀香资料来源计量单位斤斤斤斤《番货价值》规定价格500文3贯500文500文与琉球贸易价格10贯30贯与暹罗贸易价格5贯25贯40贯10贯与满剌加贸易价格20贯40贯10贯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推动C.官方对外贸易的政治性D.开放政策促进贸易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中明朝前期部分进口货物交易情况统计表可知,这一时期部分进口货物交易价格实际上远远超出规定的价格,由此可见这体现了明朝政府奉行朝贡贸易的政策,厚往薄来,这种不计成本、不计利润的做法,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主要目的是宣扬“天朝上国的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因此表中现象的出现基于官方对外贸易的政治性,C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重农”政策,A排除;世界市场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明朝前期”这一时间段不符,B排除;明朝前期逐渐实行海禁政策。而且题干是关于官方朝贡贸易,不代表整体中外贸易的繁荣,D排除。故选C。21.《大清律例》规定:“每年自四月初--至七月三十日,一切民词,除谋反、叛逆、盗贼、人命及贪赃坏法等重情,查有确据者,俱照常受理外,其--应户婚、田土等细事,一概不准受理;自八月初一以后方许听断。”这一做法旨在A.保证司法审判程序规范B.解决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C.确保农户安心从事生产D.缓解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答案】C【解析】-16- 【详解】每年自四月初--至七月三十日正是农时,除重大案件,政府不受理这一时期的词讼,意在确保农民能安心从事生产,C正确;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审判案件的时间无关,排除A;审判案件的时间选择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排除B;D与审判案件时间的选择无关,排除。22.下表为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海关的设立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回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上海1854芝罘1863秦皇岛1902广州1859琼州1876江门1904汕头1860芜湖1877长沙1904福州1861温州1877安东1907镇江1861蒙自1889满洲里1907宁波1861沙市1896海拉尔1907天津1861杭州1896齐齐哈尔1907九江1861苏州1896哈尔滨1907厦门1862梧州1897长春1907汉口1862腾越1900奉天府1907A.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B.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C.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地域分布上比较均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854-190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854-1907年,中国近代海关数量不断增多,分布由沿海向内地、由南方向北方扩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便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体现列强侵略加剧,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海关长期被洋人把持,便于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不利于中国的工业化,排除B项、C项;这一时期海关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地域分布不均衡,排除D项。故选A项。23.1904年8月7-16- 日,春仙茶园首演汪笑侬编《瓜种兰因》(又名《波兰王国惨史》)。该剧主要根据《波兰衰亡史》改编而成,是京剧舞台上第一个“洋装新戏”。该剧的出现表明A.传统京剧艺术风光不再B.文化传承保护显露危机C.民族危机催生艺术改良D.中西交流抑制民族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该剧主要根据《波兰衰亡史》改编而成,是京剧舞台上第一个‘洋装新戏’……”和所学知识。1904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因此作者借波兰的衰亡,以京剧艺术的创新形式警醒国人,由此得出民族危机催生艺术改良,C正确;依据题干可知,该剧是以京剧艺术的形式演出的“洋装新戏”,说明传承了传统京剧艺术,并非风光不再,A排除;题干并非凸显文化传承保护显露危机,而是借助传统艺术形式的改良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B排除;题干反映了中西交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改良和创新,并非抑制民族文化,D排除。故选C。24.下图为16~19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据图中①②③④可知,移民迁徙A.主要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B.表明世界市场的形成C.是强迫性和自愿性移民相结合D.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6世纪—19世纪”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人口迁移中,既有欧洲人到美洲的殖民扩张和迁移,这属于自愿性迁移;又有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成为奴隶,这属于强迫性迁移,故选C;这些迁移中,欧洲向美洲的迁移不是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排除A;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才初步形成,排除B;根据材料可知这些人口的迁移从工业革命开始前一直到工业革命开始后都在进行,并不能说明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排除D。25.据统计1851-1861年澳大利亚的全部黄金产量大约价值1.24亿英镑,相当于当时世界黄金产量的-16- 40%,在1854--1870年,有价值3531956英镑的886065盎司的黄金和价值560627英镑的黄金制品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输往中国;仅在1856年,就有116903盎司黄金和价值50万英镑的黄金制品流往广州。对于大量黄金流入中国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释是A.外国对中国进行的资本输出B.反清势力用金钱支持太平天国C.中国在对澳贸易的出超地位D.在澳华工积累的财富汇往国内【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1854--1870年,大量黄金从澳大利亚输往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出国华工人数不断增多,他们多为殖民者欺骗、掠夺、贩卖而置身异国,在外国进行艰苦劳动工作,并将积累的财富汇往国内,故选D;鸦片战争后列强主要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甲午战争后,而且材料并未体现出投资,故排除A;材料反映出1856年大量黄金流往广州,但当时广州并不属于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故排除B;材料只反映了澳洲的黄金输入中国,没有中国输出的情况,无法得出“出超”的结论,故排除C。26.下图为古希腊陶器上描绘的重装步兵赛跑的画面。它反映出古希腊A.商品贸易往来频繁B.军事实力冠绝欧洲C.尊重基本社会公德D.重视公民素质培养【答案】D【解析】【详解】赛跑属于体育竞技项目,重装步兵赛跑的画面充分说明当时的希腊注重公民素质的培养,D正确;商品贸易属于经济领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对希腊以外地区的军事力量描述,因此得不出比较结论,排除B;赛跑和社会公德无关,排除C。27.18世纪中期,英国在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推广下,下午茶形成一种风尚,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大众,当午后钟声敲响四下,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活计,在家中或走进咖啡吧或茶室来喝一杯茶。这一风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16-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B.民主政治完善的需要C.英国工业革命完成D.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的饮茶习惯得到普及,从达官贵人发展到普通大众,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茶叶进入英国市场,茶叶价格大幅度下降,因此茶叶进入到广大英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这是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D正确;这一风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贸易的发展,而非中国茶叶产量大增,A排除;这一风尚反映的是英国物质生活的变迁,而不是人们民主权利的扩大或民主观念的增强,与民主政治的完善并没有直接关系,B排除;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9世纪中期,与题干中“18世纪中期”不符,C排除。故选D。28.下表为恩格尔曼对英国不同时期贩卖黑奴所获得的利润估算表(单位:英镑)。它说明奴隶贸易年份西非(买入)牙买加(卖出)每个奴隶平均利润估算1651~16752.6823.1214.681701~172010.2824.988.461761~~178016.0837.73(31.25)12.22(1.58)A.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大流动B.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C.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D.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每个奴隶的平均利润看,英国在黑奴贸易中获利丰厚,结合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奴隶贸易是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B正确;新航路开启了世界范围人口大流动,排除A;题干没有黑奴数量数据,得不出奴隶贸易为美洲提供充足劳动力的结论,排除C;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标志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排除D。29.一战期间妇女开汽车、驾驶运输机、运送伤员;一战后裤子成为可以接受的妇女服装,裙角骤然上升,束身衣和裙撑也永远消失。以上材料说明当时A.妇女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B.欧洲的性别文化发生改变C.地区间的文化融合日益加强D.文化多样化特征开始显现【答案】B-16- 【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一战期间妇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一战后妇女的服装文化也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一战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欧洲的性别文化也发生改变,B正确;题干没有男女地位的对比,不足以说明妇女的地位一定与男性同等,A排除;题干并不是反映地区间的文化融合,而是反映一战改变了妇女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C排除;文化多样性特征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开始显现,D排除。故选B。30.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美国A.种族族群界限消失B.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C.人口结构发生改变D.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美国的跨族婚姻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且不少美国白人在人口普查时干脆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民族族群界限,促进美国各族裔的融合同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D正确;美国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族群界限,但是“消失”表述的过于绝对化,A排除;题干并非反映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而是反映跨族婚姻有利于促进种族的融合同化,B排除;题干不是反映人口结构发生改变,而是反映跨族婚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C排除。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31.历史想象是历史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想象是一种有凭借的再创造,建立在“实构”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可以“虚构”的创作;它必须从已获得的历史知识那儿下手,也只能在已知历史事实所提示的范围里驰骋。——罗志田《复活往昔的历史想象》材料二-16- 结合材料展开历史想象,行走在唐朝长安的大街上,你可能会看见哪些典型的历史现象?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现象选取需符合时代特征与场景设定,阐释完整,逻辑清晰。)【答案】答案示例:示例一;行走在长安的大街上,会看见朝廷发布两税法改革法案。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政府实行了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示例二:行走在长安的大街上,会看见整齐的住宅区和四周被隔离的市(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唐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功能,政府为了加强对市的直接监控,实行了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市的设置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坊市制度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成为阻碍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枷锁,不在适应城市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北宋初年被废除。【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示例一:根据所学知识,从唐朝赋税制度改革分析可知,唐朝实行了税制改革,因此行走在长安的大街上,会看见朝廷发布两税法改革法案。据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出现的背景、税制改革的内容以及税制改革的影响即可。示例二:根据长安平面图可以得出,行走在长安的大街上,会看见整齐的住宅区和四周被隔离的市(整齐划一的坊市制)。首先,分析唐朝实行坊市制度的原因,并从两方面分析坊市制度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即可。32.由分散到联系,从区域到全球是近代世界演进的突出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6- 阅读图1、图2、图3,结合时代背景,对近代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演进进行合理解释。【答案】从发展演进看,世界洲际贸易经历了由分散到联系,从区域到全球的发展过程。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00年前后,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解析】【详解】首先可以总体上概括观点,世界洲际贸易经历了由分散到联系,从区域到全球的发展过程。然后阅读图片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合理解释,图一反映的是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古代亚欧大陆间虽然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但是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图二反映的是1400年~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这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有关,世界市场得到拓展。图三反映的是1900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路线和铁路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这与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关,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6- -1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