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2947

大小:378.53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4-04-18

上传者:老李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云南省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4年高一年级春季学期考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预习部分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良渚古城核心区域及外围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均为人工堆筑而成。依照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此项工程约需110年才可完成。显然,工程任务的分派、工人的集中管理、工程的质量监管等各方面的落实必须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管理机制。据此推知,良渚遗址()A.尚未呈现国家初始形态B.带有聚族而居的特征C.形成多元一体文明格局D.出现强制性公共权力2.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A.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D.社会经济发展阻碍统一3.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指出:“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由此可知()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士族专权导致东晋政权衰落C.门阀政治有利政权平稳过渡D.呈现了政治分权制衡特征4. 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氏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B.南北方的观念趋于一致C.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5.元代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落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元代()A.加强了中央权力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C.强化了君主的权力D.给予了地方部分权力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7.明成祖重用宦官,有了“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明英宗后,皇帝多怠政,宦官触角随着国家官僚系统延伸,政治、军事、经济各领域都有涉及。上述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破坏B.君主专制的强化C.国家官僚体系崩溃D.宦官掌握决策权8.《醒世恒言》中的刘老汉开的只是个小酒店,“却极肯周济人的缓急”,对年老的穷军汉,不仅不收食宿费,还在其病重时冒着满天风雪外出为其求医问药,照顾得无微不至。“三言二拍”在表现市民阶层经商求财以至发迹的同时强调,“富本无根,尽从勤里得”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A.世俗化文化承载着教化功能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世俗化C.文学作品能够如实再现历史D.市民文化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9.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一次A.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B.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C.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D.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10.《剑桥中国史》中,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形象地比作“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A.工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11.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召开,运动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毛泽东不仅为运动会题词,还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这次运动会()A.巩固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B.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向改善人民生活C.是敌后根据地得到巩固的表现D.利于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12.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表了关于“两个务必”和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又开始探索和解决()A.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B.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C.“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D.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13.太平天国控制着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且太平天国不承认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据此推断,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A.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B.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C.阻碍中国近代化步伐D.保护富饶地区的生产力14.“林公曾与论忧患,花甲抬棺征边关,蓄锐缓进筹粮饷,扬威急战歼敌顽。千里柳引春风度,十万兵夺疆土还。放眼西陲广袤地,天山雪映发苍髯。”下列选项对诗中事件影响的阐述,正确的是()A.强化了政府对蒙古的管理B.导致了近代化努力的破产C.证实了清政府统治的腐朽D.缓解了西北部边疆的危机15.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数量约为100万人;截至1919年,这一数量接近200万人。工人阶级数量的增长()A.利于推动中国革命的转型B.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推动C.加速了推翻清王朝的进程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16.1938年,丰子恺记述:“我从浙江通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在沿途各地逗留,抗战歌曲不绝于耳……‘有人烟处,皆有抗战歌曲’。”这折射出当时()A.民众民族认同感增强B.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C.东部沿海工业大量内迁D.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17.如图为忻礼良1953年创作的《农村风光》。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该作品() A.宣传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B.展现“一五”计划建设成就C.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体现经济恢复农民积极生产18.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外交上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这反映出新时期()A.中苏之间已消除了外交分歧B.我国坚定奉行不结盟的政策C.美苏对抗严重威胁世界和平D.我国外交重点转向区域合作19.时代热词反映了所属时代特有的主题。2012一2021年中国各大报刊最有可能出现的热词是()A.“另起炉灶”“一化三改”土地改革B.“八字方针”三线建设“铁人”王进喜C.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九二共识”D.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20.下面为《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的部分规定。这体现出《汉谟拉比法典》()男方交聘金聘礼订婚后,因见其他妇女而拒娶之,女方则占有全部聘金聘礼。若女方因第三者而拒婚,应赔偿聘金聘礼,且第三者不得娶其为妻。A.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蕴含明显的契约精神C.旨在倡导良好婚姻风尚D.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21.罗马帝国初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尼罗河、埃及神灵的雕像作品,如埃及的阿努比斯神像,但神像在这里却被披上了罗马式服装,右手持摇鼓,左手拿着希腊神赫尔墨斯的权杖。这反映出罗马帝国()A.施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B.对其他地区的文明一视同仁C.汲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D.宗教神话发展蕴含理性因素22. 7世纪法兰克王国的一位农民立下一份契约“立字人某某,谨致崇高庄严之某某大人阁下:如众所周知,我因衣食缺乏,无以为生,请求大人本笃信上帝之虔诚,与慈爱为怀之善心,准许我委身于大人监护之下,我已如此做了。以后您必须供给我衣食,予我以帮助与救济,我将尽我的力量为您服务,不负您的救援与保护。”据此可知()A.自由农对庄园领主过分依赖B.封臣必须向其封君宣誓效忠C.基督教在庄园中地位无足轻重D.自由农因生计所迫沦为农奴23.古代的阿拉伯人把商人看作最受尊敬的人,“商人”一词有“聪明人”之意。在阿拉伯民间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中,其描述的人物——从商人到金匠,从理发师到渔夫,从平民到国王,几乎人人都是物质派,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只是为了金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       )A.具有重商倾向B.精通商业经营C.奉行重商主义D.推动东西贸易24.有学者研究发现:美洲本土没有出现过“车”。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材料意在说明()A.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B.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C.殖民入侵打断了美洲文明进程D.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材料二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的时期,共和理想破灭。——摘编自周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根本困境及启示》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摘编自冉妇《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的理由。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表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些重要事件。时间事件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 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杭州举行根据材料并结合我国外交历程,以“新中国的外交”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4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历史2024.2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预习部分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良渚古城核心区域及外围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均为人工堆筑而成。依照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此项工程约需110年才可完成。显然,工程任务的分派、工人的集中管理、工程的质量监管等各方面的落实必须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管理机制。据此推知,良渚遗址()A.尚未呈现国家初始形态B.带有聚族而居的特征C.形成多元一体文明格局D.出现强制性公共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均为人工堆筑而成”,并且涉及“工程任务的分派、工人的集中管理、工程的质量监管”等,良渚遗址必然是由强有力的公共权力系统所掌控,D项正确;“尚未呈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聚族而居的社会特征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B项;多元一体体现的是不同文明遗址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A.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D.社会经济发展阻碍统一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使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国家统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A项正确;材料讲国家分裂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而非农业发展与商业发展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秦朝军事情况,看不出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排除C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3.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指出:“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也是适逢其会得以上升的某几家士族权力的某种平衡。”由此可知()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B.士族专权导致东晋政权衰落C.门阀政治有利政权平稳过渡D.呈现了政治分权制衡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据材料可知,田余庆认为,门阀政治是政治势力之间的某种平衡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权的稳定,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与材料中信息描述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政权平衡,而非士族专权影响,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政治势力的制衡,而非分权制衡,分权制衡主义体现在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排除D项。故选C项。4.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氏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B.南北方的观念趋于一致C.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 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题意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自称自己是炎黄的后裔,体现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政权的正统性,A项正确;“趋于一致”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华夏认同观念,并没有体现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儒学建立正统地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的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而不是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5.元代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落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元代()A.加强了中央权力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C.强化了君主的权力D.给予了地方部分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表明元代给予了地方部分权力,D项正确;元朝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落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说明地方权力较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说明地方权力较大,而不是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表明地方权力较大,不利于强化君主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的,排除D。7.明成祖重用宦官,有了“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明英宗后,皇帝多怠政,宦官触角随着国家官僚系统延伸,政治、军事、经济各领域都有涉及。上述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破坏B.君主专制的强化 C.国家官僚体系崩溃D.宦官掌握决策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出明代宦权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现象,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帝的重用,基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后果,B项正确;“君主专制遭到破坏”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宦官权力膨胀的信息,但并不能据此得出官僚体系崩溃的结论,排除C项;明朝时期,国家事务的决策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B项。8.《醒世恒言》中的刘老汉开的只是个小酒店,“却极肯周济人的缓急”,对年老的穷军汉,不仅不收食宿费,还在其病重时冒着满天风雪外出为其求医问药,照顾得无微不至。“三言二拍”在表现市民阶层经商求财以至发迹的同时强调,“富本无根,尽从勤里得”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A.世俗化文化承载着教化功能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世俗化C.文学作品能够如实再现历史D.市民文化迎合士大夫文化品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醒世恒言》中的刘老汉虽开的只是个小酒店,却“极肯周济人的缓急”,对年老的穷军汉,不仅不收食宿费,还在其病重时冒着满天风雪外出为其求医问药,照顾得无微不至,这肯定了小酒店主人的急公好义,宣扬了小商人崇尚信义、助人为乐的好品质;“三言二拍”在表现市民阶层经商求财以至发迹的同时强调“富本无根,尽从勤里得”的思想,这体现了勤劳致富的优良品质,这些都说明世俗文化对民众的教化,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化世俗化的推动,排除B项;文学作品具有主观色彩,不能如实再现历史,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排除D项。故选A项。9.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一次A.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B.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C.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D.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答案】C【解析】 【详解】材料“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可以知道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是从李鸿章的话中能够看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故答案为C。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A错误。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组织的一场运动,而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故排除B、D。10.《剑桥中国史》中,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形象地比作“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A.工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快速下滑,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一直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C项正确;工业结构不合理是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是民族工业所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的,排除A项;地区分布不平衡同样也是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排除B项;军阀割据混战是近代中国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1.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召开,运动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毛泽东不仅为运动会题词,还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这次运动会()A.巩固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B.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向改善人民生活C.是敌后根据地得到巩固的表现D.利于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33年(中国)。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运动会军民互动,领导人直接参与活动,这体现了当时的群众路线,有利于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D项正确;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革命统一战线结束,排除A项;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点是进行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排除B项;敌后根据地是抗战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故选D项。12.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表了关于“两个务必”和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又开始探索和解决() A.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B.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C.“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D.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防止资产阶级思想侵蚀党的队伍,有预见性地提出了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因此材料反映的是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革命的依靠力量,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国情结合,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问题,排除C项;1949年前就已经探索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3.太平天国控制着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且太平天国不承认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据此推断,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A.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B.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C.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步伐D.保护富饶地区的生产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时期(中国)。根据“太平天国控制着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且太平天国不承认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阻碍了列强在华的特权攫取,所以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华的特权和既得利益,A项正确;列强是为了维护在华既得利益,而非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和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排除BC项;列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可能是为了保护富饶地区的生产力,排除D项。故选A项。14.“林公曾与论忧患,花甲抬棺征边关,蓄锐缓进筹粮饷,扬威急战歼敌顽。千里柳引春风度,十万兵夺疆土还。放眼西陲广袤地,天山雪映发苍髯。”下列选项对诗中事件影响的阐述,正确的是()A.强化了政府对蒙古的管理B.导致了近代化努力的破产C.证实了清政府统治的腐朽D.缓解了西北部边疆的危机【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诗歌中“林公曾与论忧患”“西陲”“天山”等,反映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缓解西北边疆危机,D项正确,设盟旗强化了政府对蒙古的管理,排除A项;使近代化努力破产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海防与塞防之争,未涉及清政府统治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15.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数量约为100万人;截至1919年,这一数量接近200万人。工人阶级数量的增长()A.利于推动中国革命转型B.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推动C.加速了推翻清王朝的进程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在一战爆发前后工人阶级的数量急剧增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的转型,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排除B项;清王朝结束的时间是1912年,排除C项;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了工人阶级数量的增长,而非工人阶级增长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6.1938年,丰子恺记述:“我从浙江通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在沿途各地逗留,抗战歌曲不绝于耳……‘有人烟处,皆有抗战歌曲’。”这折射出当时()A.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B.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C.东部沿海工业大量内迁D.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中国)。根据材料“1938年”可知,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歌曲广为流传,折射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A项正确;1944年中国军队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工业内迁,排除C项;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时间是在国共对峙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7.如图为忻礼良1953年创作的《农村风光》。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该作品() A.宣传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B.展现“一五”计划建设成就C.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体现经济恢复农民积极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1953年”“《农村风光》”及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期,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工作,据材料“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可知,图画反映了农民积极生产的状况,所以图画整体体现经济恢复农民积极生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传统的稻作农业方式,没有涉及新的生产技术,排除A项;材料时间为1953年,一五计划才刚刚开始,且一五计划主要集中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方面,不能反映农民的积极生产,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项表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8.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外交上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这反映出新时期()A.中苏之间已消除了外交分歧B.我国坚定奉行不结盟的政策C.美苏对抗严重威胁世界和平D.我国外交重点转向区域合作【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结合所学,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因此邓小平提出实行完全的独立自主、真正的不结盟,即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在国际事务中,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和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B项正确;当时中苏外交分歧并未消除,1989年中苏关系才实现正常化,排除A项;80年代,美苏在继续争霸的同时,控制和影响国际事务的能力却大为削弱,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和平成为时代主题,材料所述的外交政策转变就是基于“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而作出的,排除C项;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而非区域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19.时代热词反映了所属时代特有的主题。2012一2021年中国各大报刊最有可能出现的热词是()A.“另起炉灶”“一化三改”土地改革B.“八字方针”三线建设“铁人”王进喜C.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九二共识”D.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梦是在2012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是在2013年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2013年提出的,D项正确;另起炉灶是在建国初期提出的,排除A项;三线建设、“铁人”王进喜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B项;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20.下面为《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的部分规定。这体现出《汉谟拉比法典》()男方交聘金聘礼订婚后,因见其他妇女而拒娶之,女方则占有全部聘金聘礼。若女方因第三者而拒婚,应赔偿聘金聘礼,且第三者不得娶其为妻。A.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蕴含明显的契约精神C.旨在倡导良好婚姻风尚D.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材料中的“聘金聘礼”的收受意味着婚约的达成,任何拒婚行为都是对原有婚约的违背,《汉谟拉比法典》中的相关规定是对违约行为的处罚,这其中蕴含着明显的契约精神,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违约者的处罚,而非保护私有财产,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旨在稳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治统治,并非倡导良好风俗,排除C项;材料只提供了《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的部分内容,并不能体现其实际成效,排除D项。故选B项。21.罗马帝国初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尼罗河、埃及神灵的雕像作品,如埃及的阿努比斯神像,但神像在这里却被披上了罗马式服装,右手持摇鼓,左手拿着希腊神赫尔墨斯的权杖。这反映出罗马帝国()A.施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B.对其他地区的文明一视同仁 C.汲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D.宗教神话发展蕴含理性因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罗马)。据材料可知,古埃及的神灵在罗马文化的氛围中被糅合塑造成了新的形象,这表明罗马帝国汲取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C项正确;因俗而治指的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这与材料中强调的文化融合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表明罗马帝国对其他地区的文明一视同仁,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神像并未显示出理性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22.7世纪法兰克王国的一位农民立下一份契约“立字人某某,谨致崇高庄严之某某大人阁下:如众所周知,我因衣食缺乏,无以为生,请求大人本笃信上帝之虔诚,与慈爱为怀之善心,准许我委身于大人监护之下,我已如此做了。以后您必须供给我衣食,予我以帮助与救济,我将尽我的力量为您服务,不负您的救援与保护。”据此可知()A.自由农对庄园领主的过分依赖B.封臣必须向其封君宣誓效忠C.基督教在庄园中地位无足轻重D.自由农因生计所迫沦为农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世纪法兰克王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农民“衣食缺乏,无以为生”,表明其应该是失去土地。“请求大人本笃信上帝之虔诚,与慈爱为怀之善心,准许我委身于大人监护之下”表明其依附于封建领主。因此,该农民属于自由农因生计所迫沦为农奴,D项正确;材料表明自由农因生计所迫沦为农奴,“自由农对庄园领主的过分依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的农民因生计所迫沦为农奴,而不是封臣,排除B项;材料表明自由农因生计所迫沦为农奴,未体现基督教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3.古代的阿拉伯人把商人看作最受尊敬的人,“商人”一词有“聪明人”之意。在阿拉伯民间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中,其描述的人物——从商人到金匠,从理发师到渔夫,从平民到国王,几乎人人都是物质派,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只是为了金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       )A.具有重商倾向B.精通商业经营C.奉行重商主义D.推动东西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材料中对“商人”的词意解读与文学作品中对阿拉伯人物的描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传统中重商的价值取向,A 项正确;材料仅描述了阿拉伯人对商业的热衷,未体现其商业经营技巧,排除B项;“重商主义”的“重商”是指国家应重视商业贸易,尤其是顺差贸易,形成于新航路开辟以后的西欧,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阿拉伯商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24.有学者研究发现:美洲本土没有出现过“车”。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材料意在说明()A.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B.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C.殖民入侵打断了美洲文明进程D.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可知,由于美洲缺乏大规模物质交流的条件,导致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不通畅,阻碍美洲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这从侧面反映了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B项正确;材料意在说明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体现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涉及殖民入侵对美洲文明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体现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为政以德”。《论语》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又主张统治者“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孟子将孔子的仁爱理论发展为“仁政”的政治统治理念,主张将礼乐教化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认为统治者要在纷争的战乱中取得胜利,不能单纯地凭借武力征讨,最关键的是实现民心的归向和支持。统治者要想获得民心,则必使百姓有“恒产”。孟子提出了“大农业”的概念,将林、牧、副、渔都纳入民生的范畴进行综合发展。材料二管子将人民对粮食的依赖性上升到国家的层面,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统治的巩固,那么就必须保证人民无口腹之忧。管子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将土壤及其产物分为九十种,建议当地生产者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商鞅大力实施其“农战” 思想。在他看来,国家之强弱的关键在于粮食的多寡。商鞅将农业和战争紧密结合,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农民平时生产,战时则从戎打仗。为配合“农战”的顺利推行,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向德富、赵川《先秦儒法两家重农思想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答案】25.背景: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代,小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战争频繁,各国追求富国强兵;各家学派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26.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了对民众的人身束缚,限制了人口流动;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后世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先秦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概括得出儒家和法家重农思想产生的背景,如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代,小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战争频繁,各国追求富国强兵;各家学派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等等。【小问2详解】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中法家的重农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社会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法家重农思想的影响,做到一分为二地辩证分析。根据材料“以农养战,以战促农,把全国大部分劳动力都束缚在土地上,使其成为耕作者,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和所学可知,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根据材料“他还提出限制人口流动,限制士大夫所养食客数量”和所学可知,加强了对民众的人身束缚,限制了人口流动;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重农思想还影响了后世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的时期,共和理想破灭。——摘编自周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根本困境及启示》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摘编自冉妇《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的理由。【答案】(1)原因: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广大民众;内忧外患不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的限制和破坏。(2)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治革命”;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改变了近代中国的传统习俗,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因而“辛亥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可从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广大民众、内忧外患不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的限制和破坏等角度分析总结。(2)理由:结合所学,可从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说明“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治革命”;根据“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得出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改变了近代中国的传统习俗,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说明“辛亥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表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些重要事件。时间事件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杭州举行根据材料并结合我国外交历程,以“新中国的外交”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标题(论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之路。(备选标题:从“一边倒”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等)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新中国的成立,为结束百余年来屈唇外交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边倒”三条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迅速了打开了外交局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主动改变外交策略,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同年,中日正式建交。中国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这些外交活动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党中央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新时代,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通过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办博螫亚洲论坛等外交活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新中国不断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观点:新中国外交变化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破美国等国的孤立和封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在外交上奉行了“一边倒"外交战略,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等10 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迅速打开了外交局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0世纪60年代,国际力量发生了分化,中苏关系产生摩擦并逐渐恶化,受此影响,中国外交战略也进行了调整,中国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与美国改善外交关系,中日正式建交,中国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工作的重心。我国提出了“不结盟""和平与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等外交概念,这些概念体现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以及我国和平发展、有所作为的时代要求,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大变局”,我国在外交上主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有为。中国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这一外交理念体现了当今世界局势和我国发展诉求。总之,在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外交概念,用来界定国际形势、归纳外交原则、规划外交政策、指导外交实践,这些外交理念也体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主要涉及建国以来中国外交发展史中的一些大事,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我国外交历程,以“新中国的外交”为主题,自拟题目并展开论述,因此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里可以从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之路角度论述,可以拟定论题: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之路。其次,结合所学,结合具体史实展开论述,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告别了屈辱的近代外交,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逐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建国初期表现为三大政策,分别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美苏冷战得出背景下,中国外交重点对象是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迅速了打开了外交局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0世纪7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主动改变外交策略,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在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背景下,在美国霸权衰落,欧洲日本崛起的背景下,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两国处于两国共同利益的需要,70年代中美关系得到缓和,1972年,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下,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中国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这些外交活动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外交上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中国政府不断履行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通过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办博螫亚洲论坛等外交活动。总而言之,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在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中国不断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主要涉及建国以来中国外交发展史中的一些大事,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我国外交历程,以“新中国的外交”为主题,自拟题目并展开论述,因此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有不同的特点,这和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发展相关,据此可以拟定论题:新中国外交变化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次,结合所学,结合具体史实展开论述,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军事威胁等措施,为打破美国等国的孤立和封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在外交上奉行了“一边倒”外交战略,中苏两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迅速打开了外交局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外交战略也进行了调整,中国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削弱,美国遭受日本、欧洲崛起的冲击,同时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提升,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与美国改善外交关系,中日正式建交,中国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成为我国工作的重心。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提出了“不结盟”“和平与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等外交概念,这些概念体现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以及我国和平发展、有所作为的时代要求,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总之,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理论与实践是建立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基础上,这些外交理念也体现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