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7381

大小:130.79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文献中,禹的事迹十分简单,主要是治水与疆理土地,和稷同为“农稼之祖”。东周时期,禹成为平治洪水的远古圣王;同时以儒、墨为代表的诸子称颂禹“既是一位远古圣王,还是一位远古圣臣”。这说明A.诸子学术建设促成禹的完美形象B.典型人物塑造镌刻着时代的印记C.重建大一统成为诸子的学术取向D.经济模式的变化影响价值观建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禹的事迹和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改变,这说明典型人物塑造镌刻着时代的印记,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典型人物塑造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不是诸子学术建设促成禹的完美形象,排除A项;重建大一统成为诸子的学术取向,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模式和价值观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延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排除B项;C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年号,挂有“龙”“天”等字眼,这些字眼体现了孙吴政权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思想,C项正确;A项不是目的,推崇天人感应思想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前后四帝”说明东吴政权更迭不频繁,而且B项也体现不出材料年号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根本没有涉及孙吴政权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4.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请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教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代此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C.健全了地方行政机构D.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宋代在各州设置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并直接向皇帝汇报,各州公文须有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双方彼此牵制,意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也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项理解有误,C项错在“健全”,排除ABC项。故选D项。5.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答案】D【解析】 【分析】【详解】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6.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等级秩序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7.明政府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往边防的粮仓,可向政府换取贩盐的盐引。有的盐商为了更多的获利,就雇人在边地屯垦,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盐引,是为商屯。商屯的出现与发展()A.冲击了传统经济政策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C.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D.推动了新生产关系滋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有的盐商为了更多的获利,就雇人在边地屯垦,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盐引,是为商屯”可知,商屯的出现提高了效率,有助于增加边疆地区的粮食供应,从而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商屯是一种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并没有冲击传统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商屯的出现河商人的社会地位是否提高没有关系,排除B项;商屯实际上依然属于传统的生产关系,没有推动新生产关系滋长,排除D项。故选C项。8. 著名经济史专家林文勋根据主要流通商品的变化,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秦汉“盐铁时代”唐宋茶盐时代”、明清“粮棉时代”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演变趋势反映了()A.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B.商品流通种类的逐渐增多C.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形成D.农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由秦汉“盐铁时代”阶段到唐宋“茶盐时代”阶段,再到明清“粮棉时代”阶段,主要商品种类逐渐由生产生活类转向吃穿消费类,这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增强,即农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D项正确;这三个阶段体现的是主要商品种类的变化,反映不出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和商品流通种类的增多,排除AB项;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形态的变化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9.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由不同意开放汉口、九江到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作为通商口岸,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威胁了清政府的钱粮要地,企图借外国侵略势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项正确;总理衙门的设置体现外交体制调整,排除A项;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与推动洋务运动无关,排除B项;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以夷制夷策略,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0.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6年,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立宪成为一场骗局。这些措施表明()A.改革加速了革命的进程B.清末新政加深了民族危机C.清廷主动适应时代潮流D.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共识【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预备立宪”成为骗局激化了矛盾,这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符,排除B项;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是在经济困难、政治危机的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是被迫的,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体现“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D项。故选A项。11.1919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此后在全国新思潮刊物中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巨增。由此可知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马克思主义已经与中国实际相结合C.李大钊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D.先进知识分子都选择十月革命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时间是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发表后,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热潮。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排除B项;C项不是主旨,也不能证明他是第一人,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2.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的民主选举中,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边区政府采用了画圈、画杠、碗里放豆等多种选举方法。当时,许多足不出户的老太太都骑着毛驴翻山越岭赶到现场参加选举。这些做法()A.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B.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D.改变了边区政府的政权性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的民主选举中,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边区政府采用了画圈、画杠、碗里放豆等多种选举方法。”可知,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应地调整政策,团结一切有抗日要求的阶级阶层,为抗日战争服务,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做法就是有关这一政策调整,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的民主选举中,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边区政府采用了画圈、画杠、碗里放豆等多种选举方法。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些做法践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并非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而且材料中多个角度,并非单纯从民主程序角度论述,排除A项;土地革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不符,排除C项;这些做法没有改变边区政府的抗日民主政权性质,排除D 项。故选B项。13.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主要内容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但不得没收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此次土地改革()A.是民主革命的继续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基础C.获得了各阶级支持D.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0年6月”“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但不得没收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是新中刚刚成立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通过土地改革从经济基础方面彻底废除封建主义,这是在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中反封建的任务,但由于工商业有利于经济恢复,所以保护工商业并进行合理调整,A项正确;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解放战争的胜利,排除B项;“各阶级支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尚未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14.从1985年起,国家对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企业的工资改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把职工的工资同本人肩负的责任、贡献和成绩密切结合起来。这反映了()A.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B.按劳分配原则的形成C.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D.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85年起(中国)。据材料“从1985年起,国家对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企业的工资改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可知我国对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相应的工资改革,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A项正确;仅从工资制度改革,并不能得出按劳分配原则的形成,排除B项;工资制度改革并不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状况,也无法反映国内消费市场的状况,排除CD项。故选A项。15.《汉谟拉比法典》中某条法律规定:“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或者洪水冲走了作物,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债主归还粮食;他可以暂停履行,不付那一年的利息。”据此可知,该法律条文()A.体现君权神授B.维护奴隶主利益C.缓和社会矛盾D.保存原始习惯法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因为自然灾害对农作物造成损害,受灾者可以“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债主归还粮食”“暂停履行合同,不付那一年的利息”,体现了法典具有务实精神,可以缓和债务人与债权人的矛盾,进而缓和社会矛盾,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君权”,也不涉及“君权神授”,排除A项;尽管《汉谟拉比法典》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但是材料中的该法律条文的主要作用是缓和了社会矛盾,另外结合所学,法典表明当时古巴比伦社会除了奴隶外,还有奴隶主、小生产者两个基本阶级,所以债务关系的双方不一定都是奴隶主,排除B项;结合所学,《汉谟拉比法典》确实保留了一些习惯法残余,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材料不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6.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达·芬奇通过解剖了解了人体结构,伽利略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了"地心说"谬误,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发明了"微积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文艺复兴波及范围日益广泛B.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思想解放C.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D.欧洲社会孕育了转型的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与自然科学的突破,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思想解放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D项正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属于地理学的突破,属于自然科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或与思想解放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麦哲伦环球航行并非自然科学突破,而是对自然科学“地圆说”的验证,排除C项。故选D项。17.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给予了美国大量的贷款和价值600万英镑以上的武器。1793年法国对英国宣战,希望美国加入共同对抗英国,但是美国采取了中立的立场,导致了法美联盟解散。这从侧面反映出()A.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B.法国革命的曲折性C.美国开始实行孤立主义D.英国实力依然强大【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后半叶(美国、英国、法国)。据材料可知:法国援助美国的独立战争,帮助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美国独立后却拒绝帮助法国对抗英国。结合所学,法国援助美国独立战争目的是削弱英国实力,美国拒绝加入法国共同对抗英国,是因为1793年美国刚独立不久,国内政治、经济都不稳定,而且英美之间又有诸多贸易关系。所以材料中的史实反映出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美国、法国、英国三国之间的国家关系,并非单独说某一国的情况,“法国革命的曲折性”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中“美国独立战争”等信息,排除B项;美国在英法冲突中采取中立立场,体现了孤立主义,但看不出孤立主义“开始实行”,排除C项;决定美国对英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而非英国的实力,比如美利坚人民为了争取国家独立,敢于向实力强大的英国挑战,发起独立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18.1844年,英国女工在棉纺织工厂里占56.25%,在毛纺织工厂里占69.5%,在丝织工厂和纺麻工厂里占70.5%。1851年调查显示,英国约有25000名女子从事家庭教师工作,主要服务于以工厂主、银行家、商人等为核心的中产阶级家庭。这表明,英国()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B.社会转型推动思想解放C.就业结构发生变化D.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844年(英国)。据材料“1844年,英国女工在棉纺织工厂里占56.25%……主要服务于以工厂主、银行家、商人等为核心的中产阶级家庭”,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女性在社会就业中的比例逐渐增长,且就业由工厂逐渐向教师等职业转变,说明就业结构发生变化,C项正确;仅从女性就业,无法得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转型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并不是思想解放,排除B项;工业革命推动了女性就业,但无法得出社会分化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19.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宁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世界革命即在国际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到了1921年,他却极力主张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苏俄当时()A.国内外形势的变化B.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获得西方国家承认D.新经济政策的推行【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后初期到1921年(苏俄)。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初期,列宁之所以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是因为苏俄十月革命成功,苏俄当时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故而将资本主义作为敌人;1921奶年态度转变,想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建之间的关系,因为此时一战已经结束,苏俄国内战争也结束,苏俄处在和平时期,苏俄首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因此苏俄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保障国内经济建设,A项正确;题干时间截至1921年,此时斯大林模式还未确立,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表明苏俄在1921年获得西方的认可,排除C项;仅凭1921年,没有1921年具体时间我们还无法判断当时苏俄是否已经推行了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20.1947年6月,在巴黎召开欧洲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的预备会议,苏联派团参加;英法在美国指示下,建议受援国就各自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再由美国提出援助方式和条件。7月2日,苏联以经济安全为由予以拒绝并退出会议。这一事件()A.体现了美苏国家实力的均衡B.加速了美苏对抗局面的形成C.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D.导致了西欧经济主权的丧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欧美、苏联)。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在1947年马歇尔计划预备会议中,美国指示英法提出建议,建议受援国就各自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苏联认为这会泄露本国的经济情报,危机经济安全,加以拒绝,并退出了会议。结合所学,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施冷战、运用杜鲁门主义的重要步骤,加剧了美苏对抗,也最终导致了欧洲的分裂,B项正确。据所学,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且材料体现的是苏联为了国家利益拒绝接受援助,无法看出美苏实力均衡,排除A项;据所学,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据所学,二战以后,西欧国家就普遍衰落了,并非是由拒绝马歇尔计划引发的,排除D项。故选B项。21.据朝鲜半岛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一个叫子玉的人被提拔做官,被人质疑其出身较低,无法胜任这个职位。有人告诉国君:“(子玉)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大唐为学生,不亦可用耶?”子玉终得重用。这反映出新罗()A.政治制度存在缺陷B.学习唐朝选官制度C.深受儒家文化影响D.国君心慕中华文化【答案】C【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子玉”终得重用的原因是“曾入大唐为学生”,反映出唐朝时期新罗接受认可入唐学习的学生,即认可唐朝文化,而唐朝时期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故选C项;材料所述子玉因“曾入大唐为学生”得到重用,反映出了新罗对唐朝文化的态度,与其自身政治制度的优缺点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曾入大唐为学生”可知,子玉到大唐学习,能够受到大唐思想文化的熏陶与培养,学习的内容可能很广泛,不能说一定就是选官制度,B项之说无依据,排除B项;据材料“子玉终得重用”可知,国君最终重用了子玉,但是无法明确国君是受到“有人”的影响还是其自身心慕中华文化,所以D项说法同样无依据,排除D项。22.15、16世纪,欧洲一些上层人士的言行习惯刻意仿效古典拉丁风格;意大利创建世俗化的教育学院以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欧洲()A.市民阶级的逐渐形成B.文艺复兴的扩展C.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D.封建城市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的欧洲。15、16世纪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欧洲一些上层人士的言行习惯刻意仿效古典拉丁风格意大利创建世俗化的教育学院”“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体现了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地的扩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市民阶级的发展情况,而是文艺复兴地域的拓展,排除A项;欧洲资本主义制度主要建立于17、18世纪,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封建城市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的地位,承认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从而进一步确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这有利于欧洲()A.借助谈判完成德国统一任务B.王权国家世俗统治的加强C.创立并确认国际法的基本准则D.彻底结束国家之间的混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等进一步确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这就使欧洲王权国家的世俗统治体制得到了加强,B项正确;题目材料主旨强调欧洲国家的世俗统治体制的增强,并非解决德国统一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国家主权,并非说明国际法准则的创立问题,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能终结欧洲国家之间的混战,排除D项。故选B项。24.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增速一直保持中高水平,但经济结构单一。2012年南非通过的《2030年国家发展规划》和博茨瓦纳政府正在实施的“加速经济多样化”战略(EDD战略)聚焦五大重点领域:钻石、旅游、牛肉、矿产和金融服务,旨在()A.对接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B.通过经济转型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C.终结欧洲列强的殖民帝国统治D.联合非洲其他国家共同实现现代化【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以来。题目材料呈现2012年南非和博茨瓦纳政府通过经济转型改变单一经济结构,推行经济多元化发展,B项正确;“一带一路”是2013年才由中国政府提出的,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末,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已经彻底崩溃,排除C项;题目材料没有体现非洲不同国家的联合,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至18世纪,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三角航程构筑起大西洋经济体系,形成了“大西洋世界”。在大西洋沿岸各国和地区间,欧洲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美洲提供原材料和农产品,而非洲提供劳动力。通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大西洋周边地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到18世纪中叶,曾经繁荣的地中海周围的城市呈现出衰败与萧条的景象,而巴黎、阿姆斯特丹与伦敦一改1500年时的旧貌,焕然一新。——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重心的西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经济上融入亚洲,这些结构性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合力使世界经济走出大西洋时代,迈向太平洋时代。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红火,是太平洋时代正在来临的明显征兆。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就该组织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有亚太经合组织临时章程之称的《汉城宣言》采纳。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与考验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的议题,开始超出经济领域,向政治、安全、社会等领域推进。——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近代早期“大西洋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世界经济“迈向太平洋时代”进程中的主要作用。(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来对亚太经济发展的贡献。【答案】(1)特点:通过三角航程构建起大西洋经济体系;欧洲、美洲、非洲在经济体系中分工不同;西欧起着主导作用;大西洋沿岸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2)主要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组成方式适应了亚太地区发展要求,有利于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重大议题,有利于共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合作领域越来越广,从而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深入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多次召开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大家庭精神,协调各国关系,为亚太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贡献:中国提出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被组织采纳,适应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国是经济大国,它的加入对双方的经济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带动了双方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16世纪至18世纪,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三角航程构筑起大西洋经济体系,形成了‘大西洋世界’。”可分析出通过三角航程构建起大西洋经济体系;根据材料“欧洲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美洲提供原材料和农产品,而非洲提供劳动力。”可分析出欧洲、美洲、非洲在经济体系中分工不同;根据材料“大西洋周边地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可分析出西欧起着主导作用、大西洋沿岸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根据材料“到18世纪中叶,曾经繁荣的地中海周围的城市呈现出衰败与萧条的景象,而巴黎、阿姆斯特丹与伦敦一改1500年时的旧貌,焕然一新。”可分析出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2)主要作用:根据材料“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就该组织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可分析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组成方式适应了亚太地区发展要求,有利于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重大议题,有利于共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根据材料“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与考验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的议题,开始超出经济领域,向政治、安全、社会等领域推进。”可分析出合作领域越来越广,从而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深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多次召开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大家庭精神,协调各国关系,为亚太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贡献:根据“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就该组织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有亚太经合组织临时章程之称的《汉城宣言》采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来对亚太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包括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提出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加强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亚太经合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中国力量。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盟成立之初,对非洲的援助集中在贸易、产业和财政方面的合作上。20世纪90年代末,援助部门涉及经济结构调整、人道主义援助、公民社会等多个领域。进入21世纪后,欧盟增加了对非洲的人道主义援助,并加强了双方在解决地区武装冲突和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合作,还表示尊重人权、民主、法治是双方伙伴关系的基本要素。欧盟开始注重向国际多边机构靠拢,注重与其协调一致,注意和其他大国以及各类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以期在新形势下深化欧非双边关系。——摘编自刘丽云《欧盟对外发展援助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材料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非洲国家创建多边发展平台——中非合作论坛,实现了中非关系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中方加强了该论坛的后继行动机制建设,以确保各项对非洲援助承诺的落实。基于非洲受援国的现实需求,中国对非援助秉持“平等相待、维护共同利益”的原则,通过提供优惠贷款、项目合资合作等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摘编自赵金合《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特点、动因和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盟成立后对非援助的政策特点及其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欧盟相比,21世纪中国对非援助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非关系发展的认识。【答案】(1)特点:对非援助范围扩大;援助项目的针对性增强;援助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从直接援助走向依靠多边机制。(答出三点即可,若答出“重视人道主义援助和维护地区和平;注重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也可酌情给分)背景: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密切。(答出四点)(2)不同:注重对非援助承诺的落实;强调平等互利;建立了合作论坛,合作交流走向机制化。(答出两点即可)认识:顺应了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诉求;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发展;提升了中非合作水平,密切了中非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缩小国际贫富差距;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末,援助部门涉及经济结构调整、人道主义援助、公民社会等多个领域。进入21世纪后,欧盟增加了对非洲的人道主义援助”可知对非援助范围扩大;根据“欧盟开始注重向国际多边机构靠拢,注重与其协调一致”可知从直接援助走向依靠多边机制;根据“并加强了双方在解决地区武装冲突和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合作,还表示尊重人权、民主、法治是双方伙伴关系的基本要素”可知援助项目的针对性增强,援助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苏联解体,两级对治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欧盟的成立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同时非洲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使其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欧洲为其自身的政治目的加强了对非洲的援助,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欧洲对非洲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世界经济联系加强的影响。【小问2详解】不同:根据“中方加强了该论坛的后继行动机制建设,以确保各项对非洲援助承诺的落实”可知注重对非援助承诺的落实;根据“中国对非援助秉持‘平等相待、维护共同利益’的原则”可知强调平等互利;根据“与非洲国家创建多边发展平台——中非合作论坛”可知建立了合作论坛,合作交流走向机制化。认识:根据“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可知中非关系的发展顺应了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诉求;根据“通过提供优惠贷款、项目合资合作等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可知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根据“中方加强了该论坛的后继行动机制建设,以确保各项对非洲援助承诺的落实”可知促进了非洲国家的发展;在中非关系发展中创建了多边发展平台,提升了中非合作水平,密切了中非之间的联系;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及非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国际贫富差距;中国和非洲的合作和发展,有利于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事件大公报标题及刊登时间江阴西门外某校女生,秘密创立“立志不嫁会”,规定:“以立志不嫁终身自主为目的”“凡会员均有劝人立志不嫁之义务”“既入本会当不参预人之婚姻事”《异哉女学生之立志不嫁会》1917—03—21湘潭东区某女,因父母亲意见不合许配给两户人家,结婚时发生了抢亲闹剧,上告县政府,但“官不能决”《抢亲之大笑话》1917—03—22《死人令妻守则》1917—03—23 常宁曾广厚临死前,仍以遗嘱的形式嘱其妻廖氏为其守节1917年3月25日的《观剧联姻》载某男女双方“交换相片而定婚焉”,不用三媒六证;10月8日《圣诞节嫁娶忙》;11月2日《新嫁娘英语演讲》某棺材店老板娘因其十三岁的童养媳吴女“忽触妇怒,乃以毒手相向,击伤要害、并烙其下部周身,几无完肤。十三日,天将破晓,即告绝命”《虐毙养媳之惨闻》1918—08—29长沙小西门外某男与同街某娃女,在无媒妁之言、无父母之命的情况下自由恋爱,缔结连理《洞房香结自由花》1918—10—031919年3月29日《自由嫁人之招贴》载,王小风,女,年约十八岁,“情愿自由出嫁”,但要求“一不作妾;二不作婢;三不作娼”。4月27日的《公主下嫁挑夫》更是轰动一时的新闻黄庭辉离婚1919年12月22日《我对于黄君庭辉改嫁的感想》;1920年2月10,11日连载《黃女士庭辉改嫁之原因》等——改编自宋银桂、陈海燕《从长沙〈大公报〉(1917——1925)看湖南近代婚恋状况》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有关湖南近代婚恋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看法:民国政府的成立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湖南新型婚恋现象的兴起。论述:民国政府成立后,积极宣传民权思想,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如女子参政议政权、选举与被选举权、女子受教育权、女子工作权等的获得,特别是资本主义工厂对廉价女劳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自身谋生的能力和社会地位,使其有了初步得以摆脱夫权控制的可能。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在此背景下,出现了1917年某校女生创立“立志不嫁会”、1918年长沙小西门外某男与同街某姓女,在无媒之言、父母之命的情况下自由恋爱,缔结连理的现象。 湖南新型婚恋现象的兴起不仅体现了近代湖南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也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近代湖南政治和文化近代化的一个缩影。【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题。时空是1917——1925(中国)。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论述题。首先,梳理长沙《大公报》(19171925)刊载的“湖南近代婚恋状况”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设置论题(看法),如根据1917年江阴女学生创立“立志不嫁会”和湘潭东区《抢亲之大笑话》提出论题“近代湖南纷繁芜杂的婚恋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征”,根据长沙《大公报》刊载案例的时间提出论题“民国政府的成立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湖南新型婚恋现象的兴起”,根据《抢亲之大笑话》《死人令妻守则》《虐毙养媳之惨闻》设定论题“近代湖南将去未去的旧式婚恋现象分析”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论证“民国政府的成立推动了新型婚恋现象的兴起”。其次,可联系民国初年宣传民权主义思想、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活动进行分析。如:民国政府成立后,积极宣传民权思想,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如女子参政议政权、选举与被选举权、女子受教育权、女子工作权等的获得,特别是资本主义工厂对廉价女劳力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自身谋生的能力和社会地位,使其有了初步得以摆脱夫权控制的可能。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在此背景下,出现了1917年某校女生创立“立志不嫁会”、1918年长沙小西门外某男与同街某姓女,在无媒之言、父母之命的情况下自由恋爱,缔结连理的现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