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0730
大小:909.7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4-09-03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平江县2023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I卷(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B.a渗回b和渗入c的量相差较大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b中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低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b中Ⅰ端比Ⅱ端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答案】D【解析】【分析】图中a为组织液、b为血浆、c为淋巴,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称为内环境。I端为毛细血管动脉端,Ⅱ端为毛细血管静脉端。【详解】A、b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其中的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A正确;B、组织液a中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浆b,少部分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c,B正确;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血糖经I端到组织液并进入肝细胞内合成肝糖原,所以Ⅱ端葡萄糖含量变低,C正确;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经消化吸收的大量血糖经I端进入a,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经图中Ⅱ端到血浆,所以Ⅱ端比I端胰岛素含量高,D错误。故选D。2.“醉氧症”是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后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就像喝醉了酒一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醉氧症”表明内环境的稳态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B.“醉氧症”是由于重返平原的人内环境中的血红蛋白携带氧的能力过强所致C.“醉氧症”病人发生严重腹泻后,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还要适量补充无机盐D.“醉氧症”的出现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答案】B【解析】【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详解】A、“醉氧症”会出现疲倦、无力、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说明内环境的稳态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A正确;B、血红蛋白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无机盐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维持,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渗透压,C正确;D、“醉氧症”会出现疲倦、无力、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故选B。3.下图为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b点(b点为电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表②的指针将不发生偏转,说明该刺激并没有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B.肌肉收缩、①不偏转,可以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C刺激b点引起肌肉发生收缩反射D.图中有2个突触,兴奋经过突触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又b点为电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因此两接线端同时兴奋,所以刺激b点电表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但不能说明该刺激并没有引起神经冲动的产生,A错误;B、刺激b点,肌肉收缩、①不偏转,即兴奋可以由b传递到c,但不能由b传递到a,因此可以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B正确;C、反射的产生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b点就会引起肌肉的收缩不属于反射,C错误;D、神经末梢和肌肉接头处可看成一个突触,因此,图中有3个突触,兴奋经过突触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转换,D错误。故选B。4.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突触前膜上受体数量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在前膜的回收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降低,心率加速【答案】B【解析】【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2.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在剧痛、恐惧时,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A错误;B、边听课边做笔记的学习活动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此时消耗较多的能量,B正确;C、神经递质释放后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因此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突触前膜没有神经递质的受体,C错误;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上升,心率加速,D错误。故选B。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是一种免疫抑制剂,由肾上腺皮质分泌,本质为类固醇。如图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CRH和ACTH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GC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与细胞内相应受体结合传递信息B.切除垂体会使血液中CRH增多,GC减少C.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均存在分级反馈调节D.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若长期服用GC,需要间断补充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GC的分泌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控,GC分泌属于分级调节,并且GC过多会限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详解】A、GC本质为类固醇,所以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靶细胞,与细胞内相应受体结合传递信息,A正确;B、据图可知,GC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分级调节轴线,也存在反馈调节,切除垂体ACTH减少,GC减少,对于下丘脑抑制减弱,会使血液中CRH增多,B正确;C、肾上腺素的分泌不存在分级调节,C错误;D、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若长期服用GC,体内GC增多,对于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增强,ACTH减少,故需要间断补充ACTH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D正确。故选C。6.2022年1月,科学家宣布在脂肪组织中发现了胰岛素之外的第二种快速降糖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本质为蛋白质)。该激素和胰岛素一样都能通过抑制脂肪分解来调节血糖,但具体作用途径不同。此外,FGF1还具有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效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FGFI可通过与脂肪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脂肪分解,进而降低血糖B.FGF1可能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的量来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C.FGF1的发现可为胰岛素抵抗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D.可通过口服FGFl来治疗糖尿病【答案】D【解析】 【分析】1、关于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刺激其分泌胰岛素,这是体液调节。②血糖通过作用于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下丘脑发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这是神经调节。2、关于血糖调节机制:血糖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多,这是体液调节,然而胰岛素分泌增多,既含有神经调节,也含有体液调节,因此血糖调节机制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详解】A、脂肪细胞膜上有FGF1的受体,通过FGFI与脂肪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抑制脂肪分解,进而降低血糖,A正确;B、FGF1可能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的量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的,B正确;C、FGF1可以降低血糖,可为胰岛素抵抗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C正确;D、FGFl化学本质本质为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D错误。故选D。7.2021年5月,在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中,参赛人员受气温骤降等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出现失温、身体不适等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长时间运动使机体大量出汗,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感B.受寒冷刺激后,骨骼肌紧张性会增强、肾上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会增加C.参赛人员失温时,体温降到35℃以下,此时机体的产热等于散热D.参赛人员机体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答案】C【解析】【分析】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长时间运动使机体大量出汗,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引起机体主动饮水,A正确;B、受到寒冷刺激,机体会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骨骼肌紧张性会增强、肾上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会增加,B正确;C、当参赛人员机体的产热小于散热时,机体的体温会下降,从而使人体失温,C错误;D、参赛人员机体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故选C。8.肺癌是目前全球患病率最高的肿瘤,抗CTLA-4免疫疗法效果显著。CTLA-4是一种位于细胞毒性T细胞上的膜蛋白,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的活性,能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攻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肿瘤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低下有关B.机体消灭癌细胞的过程只有T细胞参与该过程C.提高膜蛋白CTLA-4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将增强D.使用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病【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2、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详解】A、免疫监视作用体现在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故肿瘤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有关,A错误;B、机体消灭癌细胞的过程需要细胞因子的参与,而辅助性T细胞活化分泌细胞因子的过程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参与,因此机体消灭癌细胞的过程不只有T细胞参与该过程,B错误;C、提高膜蛋白CTLA-4的活性,则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细胞免疫功能将减弱,C错误;D、使用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过程中,能增强T细胞的功能,即免疫功能增强,有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病,D正确。故选D。9.植物激素的合成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施用低浓度的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使植物果实发育;施用高浓度的该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使果实成熟。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A.低浓度的该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脱落酸的合成B.低浓度的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能与生长素相似C.高浓度的该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赤霉素的合成D.高浓度的该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细胞分裂素的合成【答案】B【解析】 【分析】1、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2、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低浓度的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使植物果实发育,而脱落酸能够促进果实脱落,A错误;B、用低浓度的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使植物果实发育,与生长素的功能相似,B正确;CD、施用高浓度的该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使果实成熟,说明其功能与乙烯类似,而非促进赤霉素或细胞分裂素合成,C、D错误。故选B。10.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可知,季节的更替会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由图可知6-8月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C.由图推算,该种群出生时间可能在2月底到6月之间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直接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底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2、种群最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天敌数量、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详解】A、不同季节种群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以及衰老个体所占的比例不同,因此,季节的更替会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A正确; B、6-8月该种群未成熟个体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多,成熟个体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可判断6-8月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B正确;C、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底逐渐增多,从6月底到12月逐渐减少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C正确;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破坏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D。11.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被称为深海生命的“绿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鲸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温度因素影响较小B.流经鲸落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深海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C.鲸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D.“巨鲸落,万物生,温柔巨兽化为深海绿洲”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演替【答案】B【解析】【分析】深海没有光照生产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流经鲸落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鲸落本身含有有机物中的能量。【详解】A、鲸落生态系统位于深海,鲸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温度因素影响较小,A正确B、深海没有光照,流经鲸落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为鲸落本身含有有机物中的能量,B错误;C、鲸落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食物链、食物网,C正确;D、“巨鲸落,万物生,温柔巨兽化为深海绿洲”的过程中出现了“绿洲”,说明发生了群落演替,D正确;故选B。12.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避高温的特点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将培养液滴入计数板的计数室,待酵母菌沉降后盖上盖玻片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时,应将对照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若分解者数量太少,则最先出现营养危机的是初级消费者【答案】A【解析】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分解者能将各种生物的遗体、残落物等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详解】A、土壤中小动物有避光、趋湿、避高温的特点,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利用该特点需要打开电灯,以免影响采集,A正确;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B错误;C、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应将实验组土壤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C错误;D、“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若分解者数量太少,则产生的无机盐少,最先出现营养危机的是生产者,D错误。故选A。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科研发现,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图为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若图示免疫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则血液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若图中免疫细胞换成甲状腺细胞,则图中激素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或胰岛素C.若图中免疫细胞换成胰岛A细胞,则图中神经末梢可能属于交感神经末梢D.图中的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属于信号分子,二者均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过程有神经细胞、免疫细胞和激素参与。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详解】A、若图示免疫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则其可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A正确;B、若图中免疫细胞换成甲状腺细胞,则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激素包括促甲状腺激素或胰岛素等,B正确;C、若图中免疫细胞换成胰岛A细胞,则支配胰岛A细胞的神经末梢属于交感神经末梢,C正确;D、图中的激素和神经递质都属于信号分子,其中激素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的组织液运输即可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D。14.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冲动在①处传递和②处传导形式分别为化学信号和电信号B.CeA产生的甜觉不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C.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答案】B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神经末梢和细胞连接处,②是神经纤维。【详解】A、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A错误;B、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B正确;C、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C正确;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BC。15.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可体现光照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寄生的种间关系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体现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可来源于生物【答案】C【解析】【分析】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2、植物受单侧光照产生向光性。植物的生长速度受温度、光照、水分等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详解】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植物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更容易生长,可体现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A正确;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B正确;C、“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种间的捕食关系,C错误;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蛙声”体现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可来源于生物,D正确。故选C。16.下图表示乡村振兴所建立的“甘薯+奶牛+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只有奶牛B.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循环原理、整体原理等生态学原理C.该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种成分 D.青贮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答案】BC【解析】【分析】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详解】A、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不是只有奶牛,图中并没有包含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如:某些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也属于消费者,A错误;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将牛粪作为沼气池细菌的原料,遵循了循环原理;将奶牛、龙虾、食用菌、甘薯等组合在一起,使其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的生态学原理,B正确;C、图中有生产者如甘薯、花木,消费者如奶牛,分解者如沼气池的细菌、食用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种成分,C正确;D、青贮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无氧呼吸),将甘薯藤中不容易被奶牛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分解为较易吸收的有机物,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故选BC。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三、非选择题:本部分5道小题,共60分。17.可卡因可通过影响人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一种愉悦性神经递质)的作用,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因此被毒品吸食者广泛滥用并吸毒成瘾,其成瘾机制如图A~C所示。(1)由图A可知,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去向是___________;吸食或注射可卡因后的变化如图B所示,推测可卡因使人产生强烈愉悦感的原因是___________。(2)吸食可卡因后,突触后膜长时间处于高浓度多巴胺环境下,会发生图C所示的变化。据图推测,吸食可卡因成瘾的原因是___________。(3)位置偏爱是研究成瘾药物效应的常用动物行为模型。研究人员利用小鼠进行穿梭盒实验,如图2所示,记录小鼠的活动情况。 ①将普通小鼠放置在两盒交界处,让其在盒内自由活动15min,活动情况如图3所示,说明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小鼠偏爱___________。②将上述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小鼠分别于第一、三、五、七天给予毒品分子后放置白盒训练50分钟,第二、四、六、八天给予生理盐水后放置黑盒训练50分钟;对照组小鼠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其他处理同实验组小鼠。第九天将两组小鼠分别放置在两盒交界处,让其自由活动15min,活动情况如图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③研究发现芋螺毒素对治疗毒品分子产生的成瘾具有一定作用,用适宜浓度的芋螺毒素处理小鼠,若结果为实验组小鼠___________,则可以证明芋螺毒素对毒品成瘾具有治疗作用。【答案】(1)①.与转运蛋白结合后被突触前膜回收②.可卡因与转运蛋白结合,减少了多巴胺的回收,使高浓度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2)大量的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多巴胺受体减少,吸食者依赖吸食可卡因以减少多巴胺回收来增加浓度,维持突触后膜兴奋,从而恶性循环成瘾(3)①.黑盒(黑暗环境)②.毒品改变了小鼠位置偏好(由偏爱黑盒变为偏爱白盒)③.在白盒停留的时间变短【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小问1详解】图A中显示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与转运蛋白结合后被突触前膜回收;而吸食或注射可卡因后,图B中可卡因与转运蛋白结合,减少了多巴胺的回收,使高浓度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小问2详解】 可卡因被吸食后,其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引起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高,大量的多巴胺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将抑制体内多巴胺受体的合成,使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的数量减少,使突触后膜变得不敏感,吸食者必需持续吸食可卡因以减少多巴胺回收来增加浓度,维持突触后膜兴奋,从而恶性循环成瘾。【小问3详解】①据图3可知,小鼠待在黑暗中比例高,说明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小鼠偏爱黑盒(黑暗环境).②由于对照组小鼠与正常情况一样主要停留在黑盒里面,而实验组小鼠注射可卡因成瘾后过度兴奋,结果应实验组小鼠在白盒停留的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毒品改变了小鼠位置偏好(由偏爱黑盒变为偏爱白盒)③分析题意,芋螺毒素对治疗毒品分子产生的成瘾具有一定作用,若要证明芋螺毒素对毒品成瘾具有治疗作用,则实验鼠在白盒停留的时间变短。18.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图为其初次侵入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发生的增殖过程及部分免疫反应示意图。①~④代表相关过程,APC为抗原呈递细胞,a~g代表免疫细胞,请回答下列问题。(1)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导致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______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2)图中的免疫细胞a、b、e的共同点有。A.它们都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成熟B.它们的细胞表面都有受体,可以识别相应的抗原C.受刺激后,都可以经历活化、增殖过程D.它们都能分泌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3)图中免疫细胞b的活化除了图中所示信号外,还需要___________信号刺激。(4)制备的mRNA疫苗常用脂质体包裹后才用于接种。请尝试分析用脂质体包裹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5)2022年3月11日,国家卫健委发文增加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抗原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其原理如下图。结合垫处含有足量的、可移动的、与胶体金结合的抗体1,T处固定有抗体2,抗体1和抗体2与新冠病毒表面同一抗原N蛋白的不同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呈红色。C处固定有抗体1的抗体,与抗体1结合也呈红色。 检测过程中反复进行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过程中此特异性结合共发生____次。若待测样本中不含新冠病毒,显色结果为_________,结果为阴性。【答案】(1)细胞毒性T(2)BC(3)新冠病毒与b细胞接触(4)外源mRNA分子不易进入人体细胞;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RNA酶,极易将裸露的mRNA水解(5)①.3②.只有C处出现红色(或T处不变红,C处变红)【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新冠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ACE2受体结合后,侵入宿主细胞,可引起宿主细胞表面某些分子变化,这种变化可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进而引发细胞毒性T细胞对该细胞(即靶细胞)的裂解作用。【小问2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新冠病毒在靶细胞内增殖并释放出来后被APC识别处理呈递给细胞a,可推知细胞a为辅助性T细胞,进而引起细胞b活化增殖,则可推知细胞b为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d和细胞c,细胞d可产生抗体,因此细胞d是浆细胞,细胞c是记忆B细胞;细胞a即辅助性T细胞还可以使细胞e活化,则细胞e是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细胞g即记忆细胞和细胞f即更多的细胞毒性T细胞。综上所述,细胞a、b、e分别为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A、无论是B淋巴细胞还是T淋巴细胞(包括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是由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是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A错误;B、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都可以识别相应抗原,因此其细胞表面都有相应抗原的受体,B正确;C、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刺激后,都可活化,并增殖成具有相应功能的细胞,C正确;D、三者都不能产生抗体,辅助性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D错误。故选BC。【小问3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细胞b是B淋巴细胞,该细胞活化除了需要图示的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还需要另一个信号是抗原即新冠病毒与B淋巴细胞的接触,B细胞在这两个信号的刺激下,才能活化并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小问4详解】由新冠病毒表面抗原蛋白的mRNA制备的mRNA疫苗是生物大分子,难以直接进入细胞中,需经脂质体包裹后以胞吞的形式进入细胞内,另外由于人体血液和组织中广泛存在RNA酶,若不经包裹,mRNA很容易被酶水解,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常用脂质体包裹mRNA疫苗后才用于接种。【小问5详解】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新冠病毒表面抗原N蛋白的结合位点会先与结合垫处的可移动抗体l结合,随着抗体l移动到T线处,新冠病毒表面同一抗原N蛋白的不同位点在T线处与抗体2结合,呈红色,结合垫处未与新冠病毒表面抗原N蛋白结合的抗体l在移动到C线处会与抗体1的抗体结合,也呈红色。因此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共发生了三次。若待测样本中不含新冠病毒,则T线处的抗体2不能与新冠病毒表面抗原N蛋白结合,不会显示红色,只有结合垫处的抗体1与C线处的抗体1的抗体结合,显示红色。因此若只有C处出现红色,则说明结果为阴性。19.负向光性是指植物在高光强或其它不良条件下发生的一种背向光源弯曲生长的适应性反应。研究者以水稻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1) 根冠位于根尖最前端,根冠细胞总会不断地被破坏、死亡和脱落,依靠根冠原始细胞不断得到补充。研究者用剥除法设置了三组实验进行研究,发现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根冠而不是根尖的其他部位。请写出研究者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2)研究者测定水稻根向光侧和背光侧在单光刺激后IAA含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处理向光侧(ng·g-1·FW)背光侧(ng·g-1·FW)光强(100μmol·m-2·s-1)184.8498.6黑暗418.6418.6表中数据显示,光照后根尖IAA总量少于黑暗组,针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请提出一个进一步研究的问题___________。(合理即可)(3)光不仅是植物进行___________的能量来源,还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光敏色素是一种能接受该信号的物质,光敏色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分子,其主要吸收___________光,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答案】19.甲组不作处理、乙组彻底剥除根冠(保留根尖其他部分)、丙组剥除根冠保留根冠的原始细胞;三组实验均给以单侧光照,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根的生长状况20.光照是否导致IAA部分氧化分解(光照是否加速IAA向尖端以下部位运输?)21.①.光合作用②.蛋白质③.红光和远红光【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植物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是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研究发现,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的一种,除了光敏色素外,植物体还存在感受蓝光的受体即向光素。【小问1详解】分析题意,研究者用剥除法设置了三组实验进行研究,发现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根冠而不是根尖的其他部位,则该过程中自变量是根冠的有无,因变量是对光的感受情况,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实验设计如下:甲组不作处理、乙组彻底剥除根冠(保留根尖其他部分)、丙组剥除根冠保留根冠的原始细胞;三组实验均给以单侧光照,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根的生长状况。【小问2详解】光照后根尖IAA总量少于黑暗组,可能的原因是光照是否导致IAA部分氧化分解或光照是否加速IAA向尖端以下部位运输,故据此提出的问题是光照是否导致IAA部分氧化分解(光照是否加速IAA 向尖端以下部位运输?)【小问3详解】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敏色素是一种接受光信号的蛋白质分子,其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分生组织中光敏色素含量丰富。20.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___________(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II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II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___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答案】(1)种群密度(2)①.b②.ef③.变大(3)①.1.2×1010②.偏大【解析】 【分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小问1详解】种群的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小问2详解】草原上的鼠在b时刻种群数量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快,故最好在b时刻前进行防治;在草原中投放一定数量的蛇后,草原鼠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维持稳定后又下降,因此蛇发挥明显效应的时间段是草原鼠数量下降这段时间,为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草原鼠数量降低速度减慢,因此a角度变大。【小问3详解】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24×25=6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600÷(0.1×10-3)×103=6×109,此时刻测得酵母菌数量是K/2,故K值为6×109×2=1.2×1010;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21.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很多城市利用人工湿地,构建了藻菌共生污水净化系统,对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下图表示藻菌共生污水净化系统进行废水处理的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些植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__。(2)氧化塘后部种植的莲等挺水植物,一方面可以拦截水中的浮游生物,另一方面通过______,减少了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3)若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沼虾仅以浮游藻类为食。科研人员对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浮游藻类同化的能量沼虾摄入藻类的能量沼虾粪便中的能量沼虾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20kJ/(cm2·a)48kJ/(cm2·a)27kJ/(cm2·a)?19kJ/(cm2·a)据表分析,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___kJ/(cm2·a)。(4)虽然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是___________。(5)该藻菌共生污水净化系统的正常运转,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答案】(1)①.垂直②.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3)2(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5)间接【解析】【分析】1、群落在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小问1详解】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体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群落的这种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小问2详解】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减少了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小问3详解】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沼虾摄入藻类中的能量-沼虾粪便中的能量-沼虾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48-27-19=2kJ/(cm2a)。【小问4详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小问5详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