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0707
大小:45.88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4-09-03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战国策》载:赵武灵王路过磁县,听上层社会普遍反映,周绍是“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便赠送玉器酒食求见,周绍托病推辞。后来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就赐给他胡服,任命他为教导王子的“傅”。这反映了当时()A.官吏选拔任用重视德行B.儒家忠孝思想成为主流C.察举制度不断发展完善D.地方有举荐人才的权利2.东晋南朝时期,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而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北方汉族人口大量南迁B.统治者汉化政策推动C.民族迁徙促进文化交融D.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消失3.汉代曾对女子晚婚者采取了累进课税法。“凡女子十五岁到三十岁以上不结婚者,分成五等,每升一等,加征一算”,即一个女子到了三十岁以上不结婚,国家每年要向其征收六百钱,相当于五个十五岁女子的算赋。这种累进课税法旨在()A.缩小贫富差距B.增加社会劳动力C.控制赋税收入D.扩大征税的范围4.唐宋时代,同业商人组织,叫做“行”,而“行”这个词,同时又指同业商店的街区而言。相同工种的作坊、工匠,组成为一“行”。到宋代,“行”的数目由隋唐的120行发展到440行。这一变化说明()A政府管理更加严格B.商业垄断日益明显C.劳作方式发生变化D.社会分工不断细密5.1747年乾隆帝发布上谕:“从前各处乡绅,恃势武断,凌虐桑梓,欺侮邻民,大地方之害。及雍正年间,加意整饬,严行禁止,各绅士始知遵守法度。……乃近日旧习复萌,竟有不顾功令,恣意妄行。闽省为尤甚。”这表明清代()A.福建省的民风彪悍B.地方分权形势严峻C.基层治理有待加强D.专制皇权受到挑战6.晚清时期中国官办船舶工业,其中比较重要有“四局二坞”,即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广州机器局、大沽船坞、旅顺船坞。其鼎盛时期都对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些船舶工业() A.瓦解了中国传统经济B.抵御了西方列强入侵C.实现了自强求富目的D.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7.1920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文指出,“关税权为条约所束缚,国内产出的原材料以极低的税输出国外,而在国外制成的精制品以极低的税输入国内。”李大钊意在说明当时中国()A.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B.兴起改订新约运动C.实行统一国境关税D.关税丧失保护作用8.20世纪50年代,我国武汉、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粮食部门采用了苏联的机械通风装置,对稻谷和大米进行了机械通风降温的试验,获取了一些经验。这表明,机械通风储粮技术()A.最早起始于苏联B.在当时已经广泛应用C.解决了储粮问题D.在我国较早得到重视9.河南郑州的裴李岗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主要包括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其中,打制石器的数量约占10%,磨制石器的数量约占90%。这反映出裴李岗文化()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B.率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C.工具制作技术的发展D.注重生产的精耕细作化10.从硬板票到由计算机打印的红色软纸票,再到如今的“无纸化”电子火车票。我国火车票的变迁反映出()A.中国科技引领世界发展B.社会服务体系日渐完善C.科技进步改变生活方式D.民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11.茶叶最初在欧洲不是被当作饮料,而是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普通民众一般消费不起。到17世纪末,荷兰的饮茶已较普遍,茶叶很少放在药店出售,而是放在杂货店售卖。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荷兰垄断了亚欧间的海上贸易B.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C.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的发展D.欧洲医疗条件的改善12.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刊登文章说,从中国进口的布娃娃玩具,在美国的零售价为9.9美元,而从中国的进口价仅为2美元。在这2美元中,中国只获得35美分的劳务费,其余65美分用于进口原材料,1美元是运输和管理费用。这本质上说明()A.中国产品的品牌效应不容乐观B.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利益的不平衡分配C.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区域化D.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获得实际利润不高13.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但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下列是某同学对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相关知识的整理,其中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国家制度内容A古代雅典民主共和制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独裁统治B罗马帝国君主独裁制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C法国(中古)等级君主制通过三级会议进一步强化王权D美国(近代)民主共和制司法权只属于最高法院A.AB.BC.CD.D14.有学者认为近代某国际体系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该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该体系是()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15.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机械纺纱业所用原棉数量由500万磅增加到5.28亿磅。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A.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工场手工业已进入鼎盛时期16.下表所示为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文官分类的调整措施。这反映出,二战后一战末期二战后行政级(若干职级)与大学毕业程度相当行政人员行政、执法、办事员、助理办事员和勤杂人员一等书记级与高中毕业程度要当专业人员法律、统计等二等书记级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女书记级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 A.等级结构同教育制度相结合B.英国文官的分类更加专业化C.文官制度的管理相当严格D.行政在文官系统中地位重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17.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舜典》到《清会典》这样连续出现的鸿篇巨制,说明古代法规一直处在由简到繁、由粗及细的逐步完备的发展过程中。从残酷的刑罚规定到废除肉刑,从首重刑法到兼及户、婚、田、土、钱、债等民事纠纷,表明法规一直受到社会发展和各种矛盾变化的直接影响。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严刑峻法的内容,还兼及维护礼制、处理家庭财产继承以至尊卑贵贱主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这种严格等级秩序,鲜明地反映着法规的阶级性质。中国古代,君主特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君主所颁布的诏令敕谕是最高的法律形式,所作出的裁断是最高的判决。从北齐至清代,一直把“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列为刑章之首,正是统治意志的集中反映。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的长期并行,既说明古代法规的兼容性,又表现出立法、司法长期依附于政治权力,体现以君主权力和“人治”为中心的专制政治的特点。——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路德的主观动机是纯粹宗教性的,然而他的思想行为却在客观上导致了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从思想上来说,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马克思说“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从实践上来说,路德的宗教改革最终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这种分裂引发了一系列宗教战争,并且通过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将“教随国定”的原则确立为处理宗教分歧的基本原则。该原则确认了宗教分裂的事实,从而使宗教宽容精神取代了宗教专制主义而成为新时代的精神特征。正是在这种宗教宽容以及由此而演化出来的普遍宽容的精神氛围中,现代科学和民主才成为可能。——摘编自赵林《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历朝历代制订法律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路德的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 。……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材料二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粮仓,维修改造了一批老粮库,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摘编自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解决当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文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也反映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以自身古典优秀国家间政治思想资源并伴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为指导,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建立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进行着有益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开展正常外交这一原则始终未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结合所学知识,紧扣材料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外交思维与逻辑,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高二历史期末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战国策》载:赵武灵王路过磁县,听上层社会普遍反映,周绍是“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便赠送玉器酒食求见,周绍托病推辞。后来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就赐给他胡服,任命他为教导王子的“傅”。这反映了当时()A.官吏选拔任用重视德行B.儒家忠孝思想成为主流C.察举制度不断发展完善D.地方有举荐人才的权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赵武灵王认为,周绍是“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便要求见,并赐给其胡服,任命其为教导王子的官职,据此可知,当时官吏选拔任用重视德行,A项正确;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是在西汉时期,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地方举荐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东晋南朝时期,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了他们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而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北方汉族人口大量南迁B.统治者汉化政策的推动C民族迁徙促进文化交融D.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消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而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体现了民族间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融合,而非北民南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汉化政策信息,排除B项;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3. 汉代曾对女子晚婚者采取了累进课税法。“凡女子十五岁到三十岁以上不结婚者,分成五等,每升一等,加征一算”,即一个女子到了三十岁以上不结婚,国家每年要向其征收六百钱,相当于五个十五岁女子的算赋。这种累进课税法旨在()A.缩小贫富差距B.增加社会劳动力C.控制赋税收入D.扩大征税的范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汉代的女子结婚的年龄越晚,缴纳的赋税越多,由此可知这种累进课税法是为了督促女子尽早结婚,促进社会人口的生育,增加社会劳动力,B项正确;这种累进课税法主要针对未婚女子,因此并不一定能够缩小贫富差距,排除A项;材料所述以累进课税法主要为催促女子结婚,而不是为控制赋税收入,排除C项;材料所述累进课税法不可能扩大征税的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4.唐宋时代,同业商人组织,叫做“行”,而“行”这个词,同时又指同业商店的街区而言。相同工种的作坊、工匠,组成为一“行”。到宋代,“行”的数目由隋唐的120行发展到440行。这一变化说明()A.政府管理更加严格B.商业垄断日益明显C.劳作方式发生变化D.社会分工不断细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相同工种的作坊、工匠,组成为一“行”,而宋代的“行”比唐代的“行”增长了很多,说明社会分工不断细密,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行”的增多,是经济的发展,不是政府管理更加严格,排除A项;材料中的“行”是相同工种的作坊、工匠,组成的,不是商业垄断,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劳作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5.1747年乾隆帝发布上谕:“从前各处乡绅,恃势武断,凌虐桑梓,欺侮邻民,大为地方之害。及雍正年间,加意整饬,严行禁止,各绅士始知遵守法度。……乃近日旧习复萌,竟有不顾功令,恣意妄行。闽省为尤甚。”这表明清代()A.福建省民风彪悍B.地方分权形势严峻C.基层治理有待加强D.专制皇权受到挑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 雍正年间,加意整饬,严行禁止,各绅士始知遵守法度。……乃近日旧习复萌,竟有不顾功令,恣意妄行。闽省为尤甚”可知,清代地方上的乡绅不知道遵守法度,扰乱地方。虽然雍正时期稍有改观,但不久就旧态复萌,由此表明基层治理还是有待加强,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基层治理有待加强,并不是福建省的民风彪悍,排除A项;清朝时期是大一统的集权国家,没有出现地方分权,排除B项;清朝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专制皇权没有受到挑战,排除D项。故选C项。6.晚清时期中国官办船舶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局二坞”,即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广州机器局、大沽船坞、旅顺船坞。其鼎盛时期都对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些船舶工业()A.瓦解了中国传统经济B.抵御了西方列强入侵C.实现了自强求富目的D.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其鼎盛时期都对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可知,晚清时期中国的官办船舶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表现,说明践行了中体西用思想,D项正确;这些船舶工业并没有瓦解中国的传统经济,这一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这些船舶工业没有能够完全抵御西方列强入侵,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这些船舶工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7.1920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文指出,“关税权为条约所束缚,国内产出的原材料以极低的税输出国外,而在国外制成的精制品以极低的税输入国内。”李大钊意在说明当时中国()A.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B.兴起改订新约运动C.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D.关税丧失保护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李大钊认为由于我国关税较低,从而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侵略,因此关税丧失了保护国内经济的作用,D项正确;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改订新约运动兴起于1928年,排除B项;李大钊意在说明关税丧失了保护作用,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20世纪50年代,我国武汉、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粮食部门采用了苏联的机械通风装置,对稻谷和大米进行了机械通风降温的试验,获取了一些经验。这表明,机械通风储粮技术()A.最早起始于苏联B.在当时已经广泛应用 C.解决了储粮问题D.在我国较早得到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我国武汉、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粮食部门采用了苏联的机械通风装置,对稻谷和大米进行了机械通风降温的试验”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重视机械通风储粮技术,D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到我国采用了苏联的机械通风装置并不意味着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最早出现在苏联,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我国在武汉、北京、南京、苏州等地机械通风储粮技术不能说明当时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被广泛应用,排除B项;机械通风储粮技术有助于解决储粮问题,但是材料不能直接表明当时已经解决了储粮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9.河南郑州的裴李岗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主要包括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其中,打制石器的数量约占10%,磨制石器的数量约占90%。这反映出裴李岗文化()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B.率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C.工具制作技术的发展D.注重生产的精耕细作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这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据材料“打制石器的数量约占10%,磨制石器的数量约占90%”可知,裴李岗遗址中磨制石器的数量占绝大多数,这说明当时的工具制作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生产工具,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与其他文化的比较,无法得出“率先”的结论,排除B项;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10.从硬板票到由计算机打印的红色软纸票,再到如今的“无纸化”电子火车票。我国火车票的变迁反映出()A.中国科技引领世界发展B.社会服务体系日渐完善C.科技进步改变生活方式D.民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火车票的变化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与世界的比较,无法体现中国科技引领世界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火车票的变化,没有涉及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火车票的变化,火车票在一定层度上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但是生活丰富多彩谈不上,排除D项。故选C项。11.茶叶最初在欧洲不是被当作饮料,而是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普通民众一般消费不起。到17世纪末,荷兰的饮茶已较普遍,茶叶很少放在药店出售,而是放在杂货店售卖。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荷兰垄断了亚欧间的海上贸易B.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C.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的发展D.欧洲医疗条件的改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的荷兰。根据材料“到17世纪末,荷兰的饮茶已较普遍,茶叶很少放在药店出售,而是放在杂货店售卖”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茶叶在欧洲的大众消费,C项正确;材料强调全球贸易的发展,非荷兰对海上贸易的垄断,排除A项;材料与消费观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12.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刊登文章说,从中国进口的布娃娃玩具,在美国的零售价为9.9美元,而从中国的进口价仅为2美元。在这2美元中,中国只获得35美分的劳务费,其余65美分用于进口原材料,1美元是运输和管理费用。这本质上说明()A.中国产品的品牌效应不容乐观B.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利益的不平衡分配C.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区域化D.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获得实际利润不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美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中国进口的布娃娃玩具,零售价和进口价差距大,产品的劳务费较低,本质上说明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利益的不平衡分配,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商品的劳务费、原材料等的分配,没有涉及品牌效应,排除A项;材料只说了美国和中国,不能体现区域化,排除C项;材料只说了一种商品贸易,不能得出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获得实际利润不高,排除D项。故选B项。13.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曲折发展过程,但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下列是某同学对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相关知识的整理,其中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选项国家制度内容 A古代雅典民主共和制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独裁统治B罗马帝国君主独裁制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C法国(中古)等级君主制通过三级会议进一步强化王权D美国(近代)民主共和制司法权只属于最高法院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法国的政治制度是等级君主制,通过三级会议进一步强化了王权,C项正确;古代雅典建立的原始的民主制度,不是民主共和制,排除A项;罗马帝国并不是君主独裁制度,排除B项;美国的司法权并不是仅属于最高法院,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认为近代某国际体系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该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该体系是()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B.维也纳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D.雅尔塔体系【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协商打败拿破仑的战后事宜)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国际社会还签订了许多国际公约,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规,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同时,维也纳体系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用的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B项正确;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结束了长达30年的欧洲混战,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主要战胜国在巴黎和会(1919)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和在华盛顿会议(1921~1922)签订的系列条约标志这一体系的形成而得名。它是一战后对于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重新奴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举行的雅尔塔会议。该体系的特点是:以美国和前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机械纺纱业所用原棉数量由500万磅增加到5.28亿磅。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A.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工场手工业已进入鼎盛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机器纺纱业需要的原棉数量急剧增加,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内生产的原棉不足以满足英国工业发展的需要,英国工业的发展需要其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其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生产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并非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排除A项;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开始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排除B项;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进入工厂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6.下表所示为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文官分类的调整措施。这反映出,二战后一战末期二战后行政级(若干职级)与大学毕业程度相当行政人员行政、执法、办事员、助理办事员和勤杂人员一等书记级与高中毕业程度要当专业人员法律、统计等二等书记级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女书记级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A.等级结构同教育制度相结合B.英国文官的分类更加专业化C.文官制度的管理相当严格D.行政在文官系统中地位重要【答案】B【解析】【详解】一战期间文官分类按级别,而二战后文官按“行政人员”“专业人员”进行分类,这体现了专业化管理,B项正确;A项所述是一战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 项所述是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文官的相同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17.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舜典》到《清会典》这样连续出现的鸿篇巨制,说明古代法规一直处在由简到繁、由粗及细的逐步完备的发展过程中。从残酷的刑罚规定到废除肉刑,从首重刑法到兼及户、婚、田、土、钱、债等民事纠纷,表明法规一直受到社会发展和各种矛盾变化的直接影响。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严刑峻法的内容,还兼及维护礼制、处理家庭财产继承以至尊卑贵贱主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这种严格等级秩序,鲜明地反映着法规的阶级性质。中国古代,君主特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君主所颁布的诏令敕谕是最高的法律形式,所作出的裁断是最高的判决。从北齐至清代,一直把“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列为刑章之首,正是统治意志的集中反映。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的长期并行,既说明古代法规的兼容性,又表现出立法、司法长期依附于政治权力,体现以君主权力和“人治”为中心的专制政治的特点。——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路德的主观动机是纯粹宗教性的,然而他的思想行为却在客观上导致了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从思想上来说,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马克思说“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从实践上来说,路德的宗教改革最终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这种分裂引发了一系列宗教战争,并且通过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将“教随国定”的原则确立为处理宗教分歧的基本原则。该原则确认了宗教分裂的事实,从而使宗教宽容精神取代了宗教专制主义而成为新时代的精神特征。正是在这种宗教宽容以及由此而演化出来的普遍宽容的精神氛围中,现代科学和民主才成为可能。——摘编自赵林《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历朝历代制订法律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路德的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7.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18.特点:由简到繁、由粗及细的逐步完备;受到社会发展和各种矛盾变化的直接影响;反映着法规的阶级性质;专制政治的特点。19.影响:世俗社会的变化;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引发宗教战争;“教随国定”原则的确立;促进现代科学和民主的产生。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目的:根据材料“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严刑峻法的内容,还兼及维护礼制、处理家庭财产继承以至尊卑贵贱主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这种严格等级秩序,鲜明地反映着法规的阶级性质。中国古代,君主特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君主所颁布的诏令敕谕是最高的法律形式,所作出的裁断是最高的判决。”可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从《舜典》到《清会典》这样连续出现的鸿篇巨制,说明古代法规一直处在由简到繁、由粗及细的逐步完备的发展过程中。”可知,由简到繁、由粗及细的逐步完备;根据材料“从残酷的刑罚规定到废除肉刑,从首重刑法到兼及户、婚、田、土、钱、债等民事纠纷,表明法规一直受到社会发展和各种矛盾变化的直接影响。”可知,受到社会发展和各种矛盾变化的直接影响;根据材料“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严刑峻法的内容,还兼及维护礼制、处理家庭财产继承以至尊卑贵贱主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这种严格等级秩序,鲜明地反映着法规的阶级性质。”可知,反映着法规的阶级性质;根据材料“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的长期并行,既说明古代法规的兼容性,又表现出立法、司法长期依附于政治权力,体现以君主权力和‘人治’为中心的专制政治的特点。”可知,专制政治的特点。【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影响:根据材料“路德的主观动机是纯粹宗教性的,然而他的思想行为却在客观上导致了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可知,世俗社会的变化;根据材料“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可知,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根据材料“从实践上来说,路德的宗教改革最终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这种分裂引发了一系列宗教战争”可知,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引发宗教战争,并促使“教随国定”原则的确立;根据材料“正是在这种宗教宽容以及由此而演化出来的普遍宽容的精神氛围中,现代科学和民主才成为可能。”可知,促进现代科学和民主的产生。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 。……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材料二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粮仓,维修改造了一批老粮库,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摘编自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解决当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答案】18.原因:长期投资不足;经济危机的影响;粮食成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气候的变化。19.成就: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自给率高;安全储粮能力不断增强;实现贫困人口的完全脱贫。建议:合力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善农业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药化肥科学使用水平,深化实用技术合作,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各环节粮食减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在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等前沿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帮助这些国家建立更强大、更有韧性的农业。完善农产品贸易体系,构建公平合理、持续稳定的农业贸易秩序。共同维护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贸易壁垒,全力保障全球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保持全球粮食贸易畅通,提高全球粮食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世界)。原因:根据材料“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可知,长期投资不足;根据材料“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可知,经济危机的影响;根据材料“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可知,粮食成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根据材料“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可知,气候的变化。【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世界)。成就:根据材料“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知,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材料“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可知,粮食自给率高;根据材料“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粮仓,维修改造了一批老粮库,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可知,安全储粮能力不断增强;根据材料“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可知,实现贫困人口的完全脱贫。建议:根据目前世界粮食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如何能够有效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在解决当今全球粮食安全中,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是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我们应合力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善农业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药化肥科学使用水平,深化实用技术合作,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各环节粮食减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在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等前沿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帮助这些国家建立更强大、更有韧性的农业。完善农产品贸易体系,构建公平合理、持续稳定的农业贸易秩序。共同维护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贸易壁垒,全力保障全球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保持全球粮食贸易畅通,提高全球粮食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性。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其外交思维与逻辑主要可划分为革命式外交、参与式外文和引领式外交,这种历史转变不仅映射出对时代主题的研判发生着变化,也反映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以自身古典优秀国家间政治思想资源并伴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观为指导,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建立的国际事务话语机制进行着有益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开展正常外交这一原则始终未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摘编自李博一《百年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话语:转型与重构》结合所学知识,紧扣材料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外交思维与逻辑,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答案】评分标准: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论题和总结,论述。参考示例:论题:中国外交转型与重构,共创世界和平与发展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开展革命式外交,有利于巩固新政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并在两极格局下维护世界和平,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参与式外交,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推动国际合作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展引领式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结合时代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思维与逻辑,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解析】【详解】根据题目要求可知,首先需要提取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的革命式外交到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引领式外交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捍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以及构建稳定有序的和谐世界为目的与宗旨”可以拟定论题为:中国外交转型与重构,共创世界和平与发展。然后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级外交成就展开阐述,如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开展革命式外交,有利于巩固新政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并在两极格局下维护世界和平,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参与式外交,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推动国际合作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展引领式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最后进行总结: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结合时代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外交思维与逻辑,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