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30题,共30题)、非选择题(第31题~第33题,共3题)两部分。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作答在答题纸上指定位置,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举行的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进行了匠心巧思的时代表达,蕴含了玉鸟、玉琮、神徽、古城等丰富的本地历史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最早源于()A.大汶口文化B.良渚文化C.二里头文化D.红山文化2.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地区(今天河南兰考地区),并立盟约规定:诸侯要和好,不要乱筑堤坝壅塞水流,不要阻碍粮食流通,不要废黜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政事,不要擅杀大臣等。这一事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万邦并立、王位禅让B.天下归嫡、贵贱有序C.诸侯争霸、礼崩乐坏D.国家一统、中央集权3.汉初在西部沿袭秦朝郡县体制,却在东部地区分封同姓王国(见如图)。实行这样的治理方式源于()A.借鉴秦朝兴亡经验教训B.分封制优于郡县制的认识C.儒学独尊的主流意识形态D.继承西周的分封政治传统4.《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 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材料,可推知《九章算术》()A.阐述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B.聚焦商品交换活动的方式C.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D.注重解决社会的实际需要5.前秦苻坚和苻融登寿阳城东望,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苻坚开始有惧色,回头对苻融说:“此亦劲旅,何谓弱也!”。材料叙述的历史事件是()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楚汉战争D.淝水之战6.钱穆先生论曰:“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据此可知,钱穆先生认为()A.社会进步通常具有曲折性B.改革往往导致历史倒退C.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灭亡D.民族融合不利于统治稳固7.贞观初年,三省间的纠纷即已出现。为避免中书、门下二省的纠缠不休,协调三省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就将二省合在一起议事,并有尚书长官和各种名号宰相参与。为此,唐朝设立了()A.尚书台B.中书省C.政事堂D.军机处8.盛唐时期,唐三彩的骆驼俑和胡人俑(见如图)数量繁多。这从侧面说明()A.丝绸之路的开辟B.唐文化兼收并蓄C.青花瓷制造发达D.佛教和道教融合9.《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书中记载了弓弩火药箭、火药鞭箭、火球、蒺藜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竹火鹞、铁嘴火鹞等武器,还有完整的火药配方。由此可知,《武经总要》最早可能成书于()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0.有学者指出,明成祖时期,中外使节往来之频繁,来使的级别之高为中国古代所仅见。每年平均有近十国使节来华朝贡,先后共有292国次,还有不少王子、王妃甚至国王一同前来。这一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造船技术先进B.海外贸易发达C.倭患问题解决D.郑和远航海外11.2002年,中国第一家以表演艺术家命名的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在泰州市建成,以表达家乡人民对艺术大师的纪念之情以及艺术精神的传承之志。梅兰芳先生毕生贡献的剧种() A.标志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B.是以表演神话故事为主的艺术C.逐渐成为了全国最流行的剧种D.起源于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2.近代某条约规定: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条约()A.规定东南沿海开放五处商埠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C.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组织D.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13.据统计,1851—1861年间,全国乡试停科率达36.5%。1861年,清廷举行辛酉科乡试,全国共16乡闱,停考者竟达12乡闱,只有顺天、山西、陕西和广东4乡闱如期举行。材料说明()A.鸦片战争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观B.太平天国冲击了清朝的统治秩序C.洋务运动引起了权力结构的变化D.清末新政推动了选官制度的革新14.1894年7月11日的《申报》刊文:“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沿江沿海各口岸,炮台林列,巩固坚牢,北洋所练水师,直与泰西无异。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以此言守,尚何虑敌焰之嚣张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国民对国际国内形势一无所知B.洋务新政推动了国防能力的提升C.舆论对中国国情分析比较透彻D.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民众觉醒15.“联军之往攻京城也,无非以援救使臣、剿平拳匪为宗旨。”材料中的“联军”发起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6.如图是1922—1927年中国工会会员人数的发展统计图。造成这一时期工会会员人数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刺激B.革命性质的剧变C.国民革命的推动D.列强侵略的加剧17.1928年,“边界红军的来源⋯⋯大成问题。”1930年后,兵员不断增加,如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人参加红军。兵源改善的主要原因是()A.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B.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C.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D.解放区实施了土地改革18.“所谓抗日战争的起点,简言之,就是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的开始时间问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由局部地区抗战逐渐发展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据此观点,“抗日战争的起点”是()A.1931年,东北B.1932年,上海C.1935年,华北D.1937年,北平19.如图为中国近代史上某次重大战役示意图。该战役()A.在正面战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B.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C.体现敌后战场渐成中国抗战的主战场D.促使人民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20.如表反映了1937—1945年八路军和新四军人数的变化,对此解读恰当的是()年份19371939194019421945八路军人数8000027000040000034000010288931200050000100000110960268591 新四军人数A.军队奋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B.中共领导的军队数量持续增长C.皖南事变导致了当年八路军减员D.抗日战争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21.1947年7月21日,毛泽东指出:“土地改革要和统一战线相结合”,“现在一般来说‘三三制’仍旧不变,但对它的解释是共产党员、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而不包括反动地主。”毛泽东的主张()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向C.奠定了工农武装割据基础D.体现了国共团结合作的精神22.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发表演说,严正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此声明发表的背景是()A.美国开始推行扶蒋反共政策B.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C.美军干涉导致朝鲜内战爆发D.国家完成土改对抗美国侵略23.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这次大会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将要以更大地规模去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这次会议()A.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基本建立B.说明新中国已经成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C.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初步构成D.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24.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新中国()A.与日本正式建交B.改善同美国的外交关系C.参加日内瓦会议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5.“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论述出自()A.《论十大关系》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论人民民主专政》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6.1964年4月25日,解放军总参谋部向中央转交的一份报告说,“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比如工业、交通设施过于集中在14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毛泽东批示:“ 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为此,我国()A.开展大规模三线建设B.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C.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D.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27.“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满怀爱国豪情,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该材料()A.表明了“大跃进”成功推进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成功实践C.反映了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D.促进了国家工业布局的不断完善28.全国人大常委会声明:“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该声明()A.体现和平统一方针B.标志着“九二共识”达成C.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D.正式启动两岸直接“三通”29.如图为1978—2017年上海食品类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其中对90年代上海食品类价格指数下降原因解释正确的是()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经济特区蓬勃发展D.国家取消了农业税30.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属于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是()A.澳门回归到祖国的怀抱B.依法治国写入宪法C.首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D.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31题~第33题,共4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江南”一词本义指代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中国南方地区。秦汉之际,江南指长江中游南部,荆楚湘江之地。魏晋南北朝,江南东扩,延伸到江浙一带。初唐时,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岭南以北设立了一个行政区划——江南道。明清时期,“江南” 指代的地域范围主要在太湖流域(今苏南浙北一带)。这一地理范围的变化既与以北人中心为感知的出发点有关,又和行政区划的演变紧密相连。其中,经济效益的累积和政治形势的博弈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江南”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兼容并蓄的江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江南的崛起与江南文化的形成得益于文明进程中一个又一个契机。——摘编自丁梦琦《“江南”地理内涵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象》(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指代的地域范围呈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列举为“江南”崛起提供“契机”的重要历史事件。指出材料释读“江南”这一概念的主要角度。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维新派在新建新式学堂之外,还对旧时书院进行改造,将其纳入新式教育体制当中,在合理利用原有的教育资源的同时,将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维新派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向社会推广西学以促进整个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摘编自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材料二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西方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杂志社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1)据材料一,概括维新变法的教育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作用。(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特点的成因。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毛泽东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现代文化”。这些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摘编自郭艳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材料二1979年,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开了大口”,很难顺利完成。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建设历程,基本上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和总体规划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总体小康水平已经基本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肖贵清、李永进《邓小平小康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建国周年之际,国家发行纪念邮票成为惯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现代化构想”在经济方面的成功实践及取得的成果。(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现代化构想的核心概念及其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从图像证史的角度,赏析材料三的建国纪念邮票。赏析角度解读信息邮票的图像内容叙事邮票发行的时代叙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30题,共30题)、非选择题(第31题~第33题,共3题)两部分。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作答在答题纸上指定位置,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举行的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进行了匠心巧思的时代表达,蕴含了玉鸟、玉琮、神徽、古城等丰富的本地历史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最早源于()A.大汶口文化B.良渚文化C.二里头文化D.红山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玉鸟、玉琮、神徽、古城等丰富的本地历史文化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包括玉鸟、玉琮、神徽、古城等,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并未出土玉琮、神徽、古城等,排除A项;二里头文化主要是早商时代的文化遗存,排除C项;红山文化位于辽河流域,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是玉猪龙,排除D项。故选B项。2.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地区(今天河南兰考地区),并立盟约规定:诸侯要和好,不要乱筑堤坝壅塞水流,不要阻碍粮食流通,不要废黜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政事,不要擅杀大臣等。这一事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万邦并立、王位禅让B.天下归嫡、贵贱有序C.诸侯争霸、礼崩乐坏D.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51 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葵丘会盟后,齐桓公成为了中原霸主,依据西周的政治制度,会盟以及约束和管理诸侯都是周天子的权力,齐桓公这样做就是僭越,就是破坏了礼乐制度,C项正确;万邦林立,王位禅让,是尧舜禹时代的社会状态和制度,与材料所在的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天下归嫡、贵贱有序符合宗法制的特征,这与材料中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的行为相悖,排除B项;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与材料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3.汉初在西部沿袭秦朝的郡县体制,却在东部地区分封同姓王国(见如图)。实行这样的治理方式源于()A.借鉴秦朝兴亡的经验教训B.分封制优于郡县制的认识C.儒学独尊的主流意识形态D.继承西周的分封政治传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在东部地区分封同姓王国,而在西部则实行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体制,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子弟,因此其在东部分封同姓子弟为王,A项正确;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排除C项;汉代并未对西周的分封制进行继承,而是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排除D项。故选A项。4.《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材料,可推知《九章算术》()A.阐述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B.聚焦商品交换活动的方式C.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D.注重解决社会的实际需要【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此可知,《九章算术》密切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注重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解决实际的问题,没有涉及五行相克相生,排除A项;商品交换活动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表述不全面,排除B项;《九章算术》是中国汉代的著作,无法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5.前秦苻坚和苻融登寿阳城东望,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苻坚开始有惧色,回头对苻融说:“此亦劲旅,何谓弱也!”。材料叙述的历史事件是()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楚汉战争D.淝水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前秦苻坚和苻融登寿阳城东望,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苻坚开始有惧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前秦苻坚”与“晋军”,可知这是前秦与东晋的战争,是淝水之战,D项正确;“牧野之战”是西周与商朝的战争,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朝末期,农民军与秦政府军的战争,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楚汉战争的交战双方是刘邦与项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钱穆先生论曰:“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据此可知,钱穆先生认为()A.社会进步通常具有曲折性B.改革往往导致历史的倒退C.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灭亡D.民族融合不利于统治稳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北魏(中国)。钱穆认为孝文帝驾崩之后,北魏政权不能继续改进,极速腐化,最终政权崩溃,是因为继任者不能在改进中善处反动,因此北魏的灭亡不能归咎于孝文帝改革,由此可知,社会进步往往具有曲折性,不能一蹴而就,A项正确;改革并不一定会导致历史倒退,排除B项;C项与材料观点相反,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7.贞观初年,三省间的纠纷即已出现。为避免中书、门下二省的纠缠不休,协调三省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就将二省合在一起议事,并有尚书长官和各种名号宰相参与。为此,唐朝设立了()A.尚书台B.中书省C.政事堂D.军机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 为避免中书、门下二省的纠缠不休,协调三省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就将二省合在一起议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三省分署办公的弊端,提高行政效率,唐代设立政事堂,C项正确;尚书台是汉代设立的,排除A项;中书省是三省之一,并不能解决材料所列的唐代三省体制弊端,排除B项;清代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C项。8.盛唐时期,唐三彩的骆驼俑和胡人俑(见如图)数量繁多。这从侧面说明()A.丝绸之路的开辟B.唐文化兼收并蓄C.青花瓷制造发达D.佛教和道教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唐三彩的骆驼俑和胡人俑数量众多,这意味着在当时,大量胡人生活在唐朝境内,体现了唐代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B项正确;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A项;青花瓷是元代陶瓷成就,排除C项;材料内容描述的是民族融合,与佛教道教融合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书中记载了弓弩火药箭、火药鞭箭、火球、蒺藜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竹火鹞、铁嘴火鹞等武器,还有完整的火药配方。由此可知,《武经总要》最早可能成书于()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书中记载了弓弩火药箭、火药鞭箭、火球、蒺藜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竹火鹞、铁嘴火鹞等武器”,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在唐朝末年,《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是北宋时期成书,C项正确;“秦汉时期”火药还没有应用于军事,排除A项;“魏晋时期”处于冷兵器战争时期,排除B项;“明清时期”火炮等热武器,在军事上得到广泛应用,不处于火药军事应用的初步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10. 有学者指出,明成祖时期,中外使节往来之频繁,来使的级别之高为中国古代所仅见。每年平均有近十国使节来华朝贡,先后共有292国次,还有不少王子、王妃甚至国王一同前来。这一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造船技术先进B.海外贸易发达C.倭患问题解决D.郑和远航海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所学可知,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郑和七下西洋,中国加强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联系,因此这一时期外国来华使节较多,因此材料所述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郑和下西洋,D项正确;造船技术先进只是郑和远洋航行的客观条件,明成祖时期外国来华使节增多主要源于郑和下西洋的推动,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据所学可知朝贡贸易主要追求政治目的不是追求经济目的,排除B项;材料所述外交局面也与倭患问题解决无关,并且这时期倭患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排除C项。故选D项。11.2002年,中国第一家以表演艺术家命名的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在泰州市建成,以表达家乡人民对艺术大师的纪念之情以及艺术精神的传承之志。梅兰芳先生毕生贡献的剧种()A.标志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B.是以表演神话故事为主的艺术C.逐渐成为了全国最流行的剧种D.起源于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至近现代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梅兰芳先生是一位京剧大师,他对戏曲的贡献主要是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收昆曲和其他地方艺术成分,形成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元杂剧标志着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题干涉及京剧,不符题意,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吗,京剧主要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京剧起源于徽剧,并非起源于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排除D项。故选C项。12.近代某条约规定: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条约()A规定东南沿海开放五处商埠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C.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组织D.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任便立法治理”可知,材料所述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结合所学可知为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排除B项;《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组织,排除C项;《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排除D项。故选A项。13.据统计,1851—1861年间,全国乡试停科率达36.5%。1861年,清廷举行辛酉科乡试,全国共16乡闱,停考者竟达12乡闱,只有顺天、山西、陕西和广东4乡闱如期举行。材料说明()A.鸦片战争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观B.太平天国冲击了清朝的统治秩序C.洋务运动引起了权力结构的变化D.清末新政推动了选官制度的革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1861年,清廷举行辛酉科乡试,全国共16乡闱,停考者竟达12乡闱,只有顺天、山西、陕西和广东4乡闱如期举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初,导致全国多地乡试不能正常举行的直接原因在于,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秩序,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传统思想还处于主导地位,没有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观,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清末新政的时间1901年到1911年,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1894年7月11日的《申报》刊文:“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沿江沿海各口岸,炮台林列,巩固坚牢,北洋所练水师,直与泰西无异。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以此言守,尚何虑敌焰之嚣张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对国际国内形势一无所知B.洋务新政推动了国防能力的提升C.舆论对中国国情分析比较透彻D.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民众的觉醒【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沿江沿海各口岸,炮台林列,巩固坚牢,北洋所练水师,直与泰西无异。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可知,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洋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且机器局制造器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体现了洋务运动推动了国防能力的提升,符合材料中“沿江沿海各口岸,炮台林列,巩固坚牢,北洋所练水师,直与泰西无异”的表述,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部分有识之士开始了解西方的先进,因此中国人对“国际国内形势一无所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当时舆论对国情的分析有夸大的成分,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这时期尚未爆发,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且材料看不出民众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15.“联军之往攻京城也,无非以援救使臣、剿平拳匪为宗旨。”材料中的“联军”发起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联军之往攻京城也,无非以援救使臣、剿平拳匪为宗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军”是“八国联军”,“拳匪”是义和团,“联军”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英国的战争,不是联军,排除A项;“拳匪”是义和团,镇压义和团运动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双方是中国与日本,没有体现“联军”,排除C项。故选D项。16.如图是1922—1927年中国工会会员人数的发展统计图。造成这一时期工会会员人数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刺激B.革命性质的剧变C.国民革命的推动D.列强侵略的加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922年至1925年中国工会会员人数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在1926年至1927年中国工会会员人数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影响力扩大,从而使更多工人加入工会,推动了工会会员人数增加,C项正确;五四运动的时间是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性质没有发生剧变,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列强侵略加剧与工人工会数量剧烈增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7.1928年,“边界红军的来源⋯⋯大成问题。”1930年后,兵员不断增加,如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人参加红军。兵源改善的主要原因是()A.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B.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C.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D.解放区实施了土地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本题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至1930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共产党创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土地革命为核心,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经济上获得了土地,政治上翻了身,踊跃参与革命,B项正确;红军反“围剿”是与国民党的军事斗争,不是造成兵员增加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是在抗战结束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解放区实施了土地改革,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8.“所谓抗日战争的起点,简言之,就是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的开始时间问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由局部地区抗战逐渐发展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据此观点,“抗日战争的起点”是()A.1931年,东北B.1932年,上海C.1935年,华北D.1937年,北平【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中国)。据材料认为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局部地区抗战,中国最早抗战是日本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之后,即抗日战争的起点是1931年的东北,A项正确;1932年日本侵略上海,中国人民抵抗的是一·二八事件,这时局部抗日已经开始,排除B项;1935华北事变标志着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全国性抗战开始的标志,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9.如图为中国近代史上某次重大战役示意图。该战役()A.在正面战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B.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C.体现敌后战场渐成中国抗战的主战场D.促使人民解放军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图片“太行山”“八路军破袭铁路地段”“八路军攻克日军据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下半年,华北的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其作战目标是破袭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线,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C项正确;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全面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A项;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是太原会战,不符题意,排除B项;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的是平津战役,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0.如表反映了1937—1945年八路军和新四军人数的变化,对此解读恰当的是()年份19371939194019421945八路军人数800002700004000003400001028893新四军人数1200050000100000110960268591A.军队奋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B.中共领导的军队数量持续增长 C.皖南事变导致了当年八路军减员D.抗日战争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37-1945年中国。据材料数据可知,八路军和新四军人数从全面抗战开始时的9.2万人,增长到抗日战争结束时的近130万人,反映抗日战争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D项正确;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1940-1942年八路军人数从40万减少到34万,并非持续增长,排除B项;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突袭“围剿”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导致了新四军减员,排除C项。故选D项。21.1947年7月21日,毛泽东指出:“土地改革要和统一战线相结合”,“现在一般来说‘三三制’仍旧不变,但对它的解释是共产党员、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而不包括反动地主。”毛泽东的主张()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向C.奠定了工农武装割据基础D.体现了国共团结合作的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7月21日(中国)。根据材料时间1947年,当时中国革命是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毛泽东的主张影响只有B项符合,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1945年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合作的体现,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1927年提出的,排除C项;1947年国共关系是敌对的双方,排除D项。故选B项。22.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发表演说,严正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此声明发表的背景是()A.美国开始推行扶蒋反共政策B.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C美军干涉导致朝鲜内战爆发D.国家完成土改对抗美国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材料反映了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国家完全受到威胁,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外来侵略,因此材料所述声明发表的背景是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据所学可知,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并且材料涉及时间解放战争已经结束,时间不符,排除A项;C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材料反映的是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中国国家全受到严重威胁,排除C项;题干涉及时间是1950年,土改完成时间是1952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3.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这次大会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将要以更大地规模去推进社会主义事业。”这次会议()A.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基本建立B.说明新中国已经成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C.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初步构成D.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54年(中国)。根据材料“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制宪会议,这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确立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框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初步构成,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基本建立,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排除B项;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标志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排除D项。故选C项。24.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新中国()A.与日本正式建交B.改善同美国的外交关系C.参加日内瓦会议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53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为“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争端的基本准则,符合题意,D项正确;1972年中国与日本正式建交,和题干时间不符合,和解决争端无关,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改善同美国的外交关系,和题干时间不符合,和解决争端无关,排除B项;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由于与会双方分歧严重,没有在朝鲜问题上达成任何协议,只在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上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5.“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该论述出自()A.《论十大关系》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论人民民主专政》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论十大关系》在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尤其是团结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A项正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主要规定了国家性质、人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排除B项;材料中毛泽东的论断为建国后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都是建国前的文献,排除CD项。故选A项。26.1964年4月25日,解放军总参谋部向中央转交的一份报告说,“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比如工业、交通设施过于集中在14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毛泽东批示:“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为此,我国()A.开展大规模三线建设B.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C.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D.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据材料“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比如工业、交通设施过于集中在14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国家的工业、交通设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不利于国防需要,党中央、毛泽东做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地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布局问题,并非工业结构问题,排除B项;1958年就已经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7.“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满怀爱国豪情,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创造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该材料()A.表明了“大跃进”成功推进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成功实践C.反映了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D.促进了国家工业布局的不断完善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大庆油田的开采,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而这一成就的取得反映了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大跃进是一场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的左倾运动,与大庆油田成功开采无关,排除A项;“双百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基本而长期的方针,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大庆油田的开采反映了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未体现国家工业布局的不断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28.全国人大常委会声明:“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该声明()A.体现和平统一的方针B.标志着“九二共识”达成C.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D.正式启动两岸直接“三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可知,这是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它正式提出实现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因此材料声明体现和平统一的方针,A项正确;1992年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九二共识”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了结束对峙,为交往接触创造前提和条件,没有提到“一国两制”构想,该声明也没有实践一国两制,排除C项;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同胞到大陆探亲,打破两岸隔绝状态,这与材料中结束军事对峙和创造必要前提和安全环境的表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9.如图为1978—2017年上海食品类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其中对90年代上海食品类价格指数下降原因解释正确的是()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B.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经济特区蓬勃发展D.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978年至2017年(中国)。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上海的食品价格指数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推动了上海食品类价格的下降,B项正确;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材料时间并不完全重合,因此不是这一时期食品价格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经济特区并不包括上海,排除C项;国家取消农业税是在200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0.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属于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是()A.澳门回归到祖国的怀抱B.依法治国写入宪法C.首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D.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2021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D项正确;澳门回归到祖国的怀抱是在1999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排除B项;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31题~第33题,共4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江南”一词本义指代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中国南方地区。秦汉之际,江南指长江中游南部,荆楚湘江之地。魏晋南北朝,江南东扩,延伸到江浙一带。初唐时,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岭南以北设立了一个行政区划——江南道。明清时期,“江南”指代的地域范围主要在太湖流域(今苏南浙北一带)。这一地理范围的变化既与以北人中心为感知的出发点有关,又和行政区划的演变紧密相连。其中,经济效益的累积和政治形势的博弈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江南”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兼容并蓄的江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江南的崛起与江南文化的形成得益于文明进程中一个又一个契机。——摘编自丁梦琦《“江南”地理内涵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象》(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指代的地域范围呈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列举为“江南”崛起提供“契机”的重要历史事件。指出材料释读“江南”这一概念的主要角度。【答案】31.趋势:由秦汉之际到明清时期,“江南”指代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人口不断增加;政府行政区划的调整;政治形势的影响。32.事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生产;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角度:从“江南”地理概念变化的角度;从“江南”文化概念形成的角度;从“江南”崛起的原因的角度;从“江南”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的角度。【解析】【31题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由材料一中“秦汉之际,江南指长江中游南部”、“魏晋南北朝,江南东扩”、“明清时期,‘江南’指代的地域范围主要在太湖流域”可知:“江南”指代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原因:可以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分析,如政治上,政府行政区划的调整及政治形势的影响;经济上,南方地区人口不断增长,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社会方面,南方的社会秩序较为安定。【32题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事件可以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考虑,如政治上,南方统治者政策上重视发展生产;经济上,北民南迁,这些迁到南方的北民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社会上,南方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关于角度方面,由材料中不同时期江南范围的描述可知,这是地理概念变化的角度;由“‘江南’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可知,这是文化概念形成的角度;由“经济效益的累积和政治形势的博弈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推动力”可知,这是崛起的原因的角度;由“江南的崛起与江南文化的形成得益于文明进程中一个又一个契机”可知,这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的角度。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维新派在新建新式学堂之外,还对旧时书院进行改造,将其纳入新式教育体制当中,在合理利用原有的教育资源的同时,将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维新派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向社会推广西学以促进整个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摘编自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西方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杂志社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1)据材料一,概括维新变法的教育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作用。(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特点的成因。【答案】(1)措施:新建新式学堂;对旧时书院进行改造;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向社会推广西学。进步作用:合理利用原有的教育资源,将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促进整个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2)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但强调不可完全移植于中国;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承担相应责任;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基础。成因:民国初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需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公民教育模式,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调整和创新。【解析】【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由材料一中“维新派在新建新式学堂之外,还对旧时书院进行改造”、“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及“向社会推广西学以促进整个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可知,维新变法的教育改革措施有:新建新式学堂;对旧时书院进行改造;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向社会推广西学。关于作用方面,由材料中“对旧时书院进行改造”可知,维新派在合理利用原有教育资源的同时,将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开来;由“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及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由材料二中“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西方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可知,其特点之一是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但强调不可完全移植于中国;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杂志社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可知,其特点之二是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承担相应责任;由“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可知,其特点之三是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基础。 关于成因方面,结合所学可知,民间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及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基础,是因为民国时期中国的近代化正在进行中,需要学习西方的经验;强调西方的模式不可完全移植于中国,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民国时期仍有很大影响。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毛泽东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现代文化”。这些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摘编自郭艳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材料二1979年,邓小平把过去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称为“开了大口”,很难顺利完成。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建设历程,基本上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和总体规划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总体小康水平已经基本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摘编自肖贵清、李永进《邓小平小康思想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建国周年之际,国家发行纪念邮票成为惯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现代化构想”在经济方面的成功实践及取得的成果。(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现代化构想的核心概念及其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从图像证史的角度,赏析材料三的建国纪念邮票。赏析角度解读信息邮票的图像内容叙事邮票发行的时代叙事【答案】33.成功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土地改革”等。成就:初步建立了齐全的工业体系;确立公有制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 34.核心概念:“小康社会”;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意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35.邮票的图像内容叙事:邮票左部是一位妇女的笑脸,邮票的后方右方与右上方是一望无际的森林与农田,以及整齐的房屋,根据标题“在希望的田野上”可知,这代表着人民对于未来富裕繁荣生活的期盼,左方的妇女笑容表示着中国人民对于中国走向繁荣生活的期盼与信心。邮票发行的时代叙事:1984年,中国社会在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由于此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新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开始好转。人民对于改革开放的发展的前景十分乐观,对于未来的富裕繁荣生活的期盼空前强烈,并且充满信心。邮票《在希望的田野上》深刻地表现出这种对于未来生活的期盼与信心。【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践为:“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与“土地改革”等。第二小问成就。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初步建立了齐全的工业体系并且确立公有制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核心概念,根据材料二“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可知,其概念为“小康社会”;根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末,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可知,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并且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根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末,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根据材料二“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建设历程,基本上按照邓小平的战略设想和总体规划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图像内容叙事,观察邮票的内容可知,指出邮票中有“妇女的笑脸”,与“森林与农田,以及整齐的房屋”等要素,在根据“1948-1985”可知其历史背景,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要素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森林与农田,以及整齐的房屋”代表着人民对于未来富裕繁荣生活的期盼,而左方的妇女笑容表示着中国人民对于中国走向繁荣生活的期盼与信心。第二小问发行的时代叙事,根据材料三“1948-1985”可知其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再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邮票与时代发展之间的联系。由此可知,1984年,中国社会在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由于此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新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开始好转。人民对于改革开放的发展的前景十分乐观,对于未来的富裕繁荣生活的期盼空前强烈,并且充满信心。邮票《在希望的田野上》深刻地表现出这种对于未来生活的期盼与信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