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8947

大小:3.80 MB

页数:16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卷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023年4月20日,澳大利亚上空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混合型日食(可在不同地区看见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下图是在澳大利亚埃克斯茅斯拍摄的日全食数字照片合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混合型日食涉及的天体系统有()A.1级B.2级C.3级D.4级2.图中太阳大气最外层的细丝可能是()A.耀斑B.太阳黑子C.日珥D.太阳风【答案】1.B2.D【解析】【1题详解】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混合型日食涉及的天体有太阳、地球、月球,直接涉及太阳系和地月系共2级天体系统,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023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卷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023年4月20日,澳大利亚上空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混合型日食(可在不同地区看见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下图是在澳大利亚埃克斯茅斯拍摄的日全食数字照片合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混合型日食涉及的天体系统有()A.1级B.2级C.3级D.4级2.图中太阳大气最外层的细丝可能是()A.耀斑B.太阳黑子C.日珥D.太阳风【答案】1.B2.D【解析】【1题详解】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混合型日食涉及的天体有太阳、地球、月球,直接涉及太阳系和地月系共2级天体系统,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题详解】图中太阳大气最外层的细丝呈放射状,没有被月球遮挡,长度很长,应是指从太阳上层大气——日冕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即太阳风,D符合题意;从形态上判断,这些细丝不可能是色球中的耀斑和光球层的太阳黑子,排除AB;日珥呈火舌状,不呈细丝状,且日珥的长度不如图中细丝,排除C。故选D。【点睛】太阳外层大气——日冕具有极高的温度,稳定地向外膨胀,热电离气体粒子连续地从太阳向外流出,就形成太阳风。太阳风是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或被称为等离子体,充满了他们整个太阳系。下图为太阳能及其转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中能源属于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有()A.森林、水能B.石油、天然气C.风能、煤炭D.波浪能、石油4.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光伏发电站的是()A.东南丘陵B.辽东半岛C.青藏高原D.云贵高原【答案】3.B4.C【解析】【3题详解】石油、天然气由地质时期生物能转化而来,生物能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下来的太阳能,B符合题意;森林是当前生物固定下来太阳能,水能、风能、波浪能是当前太阳能通过水循环、大气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不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排除ACD。故选B。【4题详解】 东南丘陵、辽东半岛、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个地区中,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最强,其光照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光伏发电站,C符合题意;与青藏高原相比,东南丘陵、辽东半岛、云贵高原处于季风气候区,晴天相对较少,空气稠密,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太阳辐射条件不是最好的,排除ABD。故选C。【点睛】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有:太阳年辐射总量,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而且除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外,基本上是南部低于北部。太阳能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其中青藏高原是高值中心,四川盆地是低值中心。菊石(图左)因表面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距今约4亿年左右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图右为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5.菊石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6.在地球演化历史中,甲地质时期()A.出现藻类海绵B.是哺乳动物的大发展期C.出现了始祖鸟D.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答案】5.B6.C【解析】【5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菊石距今约4亿年左右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对照“地质年代示意图”可知,此时为古生代,因此菊石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不是元古代(距今25亿年至距今5.41亿年)、中生代(距今2.52亿年至距今6600万年)、新生代(距今6600万年至今),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6题详解】读“地质年代示意图”可知,甲地质时期距今2.52亿年至距今6600万年,处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应为中生代。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时代,藻类海绵出现在前寒武纪,A错误;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开始向鸟类发展,出现了始祖鸟,而哺乳动物的大发展期在新生代,B错误,C正确;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是前寒武纪,不在中生代,D错误。故选C。 【点睛】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典型动物为恐龙,中后期开始向鸟类发展,出现小型哺乳动物。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成为重要的成煤时期。中生代末期发生物种大灭绝事件。下图为沙源丰富地区发育的三种沙丘地貌。据此完成下面问题。沙丘类型7.不同形态的沙丘之间有着内在的演变顺序,三种沙丘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8.与新月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相同的是()A.黄土高原的黄土B.青藏高原的雪山C.云贵高原的天坑D.内蒙古的戈壁滩【答案】7.D8.A【解析】【7题详解】新月形沙丘主要是在单风向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状如新月,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即横沙丘,在风速较大地区,横沙丘被吹断,形成与风向平行的纵沙丘,故三种沙丘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故选D。【8题详解】新月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A正确;青藏高原的雪山是由内力作用使地壳抬升为山地,同时山体会受到冰川作用,B错误;云贵高原的天坑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C错误;内蒙古的戈壁滩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A。【点睛】沙丘的类型有:(1)新月形沙丘,又称横向沙丘。平面如新月,走向与风向垂直或大于60°,沙丘两侧有顺风向前延伸的两个尖角,高度一般在数米至十余米。当横向沙丘的地面上遇到植物灌丛阻碍时可以形成抛物线沙丘;(2)纵向沙丘。沙丘形态的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的方向基本一致。长条状展布,最长达数十千米,高约数十米,宽数百米。沙源丰富时形成复合型纵向沙垄。(3)长期的多风向风沙的作用下,在山前或地形较复杂的地区可以形成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等。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精准着陆。返回舱在距离地面大约35千米左右的高度时,冲出“黑障区”。完成下面小题。 9.返回舱精准着陆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A.RSB.GISC.BDSD.VR10.返回舱冲出“黑障区”时所在的大气层()A.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B.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C.天气现象复杂且多变D.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答案】9.C10.A【解析】【9题详解】返回舱精准着陆需要精确定位,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VR(虚拟现实技术,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中,只有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精确定位功能,因此返回舱精准着陆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BDS,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10题详解】材料信息表明,返回舱在距离地面大约35千米左右的高度时冲出“黑障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高度应在平流层(12千米至50千米),平流层中臭氧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直接热源为太阳辐射,A正确,B错误;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和尘埃含量很少,不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并不复杂多变,C错误;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不在平流层,D错误。故选A。【点睛】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低纬度厚、高纬度薄)、平流层(处于12千米与50千米高度之间)和高层大气(高度50千米以上)。(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有臭氧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3)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人造天体也在此层运行。图为世界某大洋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密度跃层以上,海水密度变化幅度小,是由于()A.海水热导率低B.表层海水运动C.太阳辐射稳定D.海水压力较小 12.海水密度跃层()A.同一海域冬季时要比夏季明显B.促进了垂直方向上的海水交换C.常见于高纬度海域的冬春季节D.受温跃层和盐跃层的共同影响【答案】11.B12.D【解析】【11题详解】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是海水温度和盐度,密度跃层以上表层海水运动频繁,海水充分混合,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垂直差异小,因此海水密度垂直变化幅度小,B符合题意;海水导热率低,会导致表层海水温度垂直差异大,从而使得海水密度垂直变化幅度大,排除A;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不稳定,排除C;海水压力较小,与海水密度垂直变化幅度小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B。【12题详解】与夏季相比,冬季表层海水温度较低,海水温度向下垂直变化幅度较小,使得海水密度向下垂直变化幅度也较小,海水密度跃层相对不明显,A错误;海水密度跃层中,海水密度向下迅速增大,密度大的海水在下,密度小的海水在上,结构稳定,不利于垂直方向上的海水交换,B错误;高纬度海域的冬春季节,表层海水温度低,密度大,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使得海水密度跃层不明显,C错误;影响海水密度的因此主要是海水温度和盐度,表层海水向下存在海水温度和盐度迅速变化的受温跃层、盐跃层,两者共同影响形成海水密度跃层,D正确。故选D。【点睛】海洋水密度分布特征: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就小。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在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通常情况下,在中低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向下(一般至1000米深)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向下海水密度随深度变化很小;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2023年10月3日,“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搭载我国自研海洋拖缆装备系统(如图所示),将10条超过8千米长的电缆布放到海水中,形成一个面积相当于1021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数据采集网,首次完成了超深水海域勘探作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布放拖缆装备系统主要利用了海洋的()A.化学资源B.生物资源C.能源资源D.空间资源14.人造地震波主要用来探测深海的()A.密度B.盐度C.矿产D.洋流【答案】13.D14.C【解析】【13题详解】电缆布放到海水中,利用了海水中的空间资源,D正确;与海洋的化学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无关,ABC错误。故选D。【14题详解】地震波分布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传播。油气资源为液体、气体,因此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通过液体时波速会突然下降,能反馈出岩层中含有油气资源的矿产资源,C正确;深海的物质都是海水,深海中的盐度和密度相近,在同一种物质中波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所以地震波无法探知海水密度和盐度,AB错误;洋流是海水的定向运动,人造地震波也无法探测洋流,D错误。故选C。【点睛】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矿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生物(水产)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海洋矿物资源主要有石油、煤、铁、铝钒土、锰、铜等。植被的形态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下图①~④为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四种典型植被景观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以旱生草本植被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的植被景观图片是()A.①B.②C.③D.④16.关于图②所示地区说法正确的是()A.植被有明显季相变化B.植被稀疏阳光容易照射地面C.土壤肥沃有利于农耕D.生物种类丰富具有高多样性【答案】15.A16.D【解析】【15题详解】 以旱生草本植被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的植被景观为热带草原景观,据图可知:A为草原景观,B为雨林景观,C为荒漠景观,D为温带草原景观,故选A。【16题详解】图②为热带雨林景观,雨林植被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A错误;雨林群落结构复杂,植被茂密,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B错误,D正确;热带雨林高温多雨的气候,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强,因此土壤很贫瘠,C错误;故选D。【点睛】热带雨林植被特征: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下图为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数量及比重变化图(2020年以后为预测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图示时间段内,我国劳动人口()A.数量持续增加B.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素质优势削弱D.平均文化程度下降18.下列关于我国劳动人口的变化趋势带来的影响或应对措施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承载力下降B.人口流动量减少C大力发展高端产业D.继续控制人口增长【答案】17.B18.C【解析】 【分析】【17题详解】由图中数据可知,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且前期增长幅度较大,但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比重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数的增长幅度,说明前期我国的劳动人口数增加;后期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数增长缓慢,但是占劳动人口总数的比重增长较快,说明我国劳动人口总数减少,A错误,B正确。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人口数量增多,使我国劳动人口素质优势加强,平均文化程度上升,CD错误,故选B。【18题详解】我国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上升,开发资源的程度较大,使环境承载力上升,A错误。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与受教育程度的变化与人口流动无关,人口流动主要是因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的,B错误。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增加,高端劳动力数量增多,有利于发展高端产业,C正确。我国的劳动力后期呈减少趋势,不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D错误,故选C。【点睛】受经济发展、生育意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降低,劳动力数量减少,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浙南山区进行野外土壤观测实践,在研究性学习报告中写到:红壤,剖面呈均匀红色,腐殖质层厚度小,土壤质地较疏松,……并绘制了土壤剖面图(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关于该研学报告的叙述完全错误的是()A.土壤质地较疏松;母质层和母岩层位置B.腐殖质层厚度小;母质层和母岩层位置C.剖面呈均匀红色;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D.土壤质地较疏松;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20.红壤形成过程中()A.地形坡度影响其土层厚度B.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C.母岩是其有机质主要来源D.生物决定红壤的理化性质【答案】19.D20.A【解析】 【19题详解】浙南山区在当地环境条件一般发育红壤,在生长比较茂密的植被情况下,风化淋溶作用使得土壤中含赤铁矿多,红壤剖面大多呈均匀红色;红壤剖面从上向下依次为有机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图中淀积层和淋溶层相对位置错了,其它层次的位置正确;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快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不大,腐殖质层厚度小;当地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强烈,土壤颗粒细小,因此土壤质地较黏重,并不疏松。由此判断,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20题详解】红壤形成过程中,地形坡度影响坡面物质的移动,陡坡处坡面物质下移迅速,不易形成深厚土壤,缓坡相反,因此地形坡度影响土层厚度,A正确;高温环境下有利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因此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B错误;母岩和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最初来源,而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C错误;生物对红壤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但决定红壤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气候,D错误。故选A。【点睛】中国红壤区的年均温为15~25℃﹐≧10℃的积温为4500~6500℃﹐最冷月均温为2~15℃﹐最热月均温28~38℃﹔年雨量为1200~2500毫米﹔冬季温暖干旱﹐夏季炎热潮湿﹐干湿季节明显。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在珠穆朗玛峰北侧,海拔5300~7000米的区域主要被冰雪覆盖。由于冰雪表面气温低于山谷中同高度的大气温度,昼夜盛行冰川风,风力强劲,阵风达到7~8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下图能正确表示冰川风是()A.B.C.D.22.下面地貌景观图片中,属于冰川地貌的是() A.B.C.D.【答案】21.AB22.AC【解析】【21题详解】由于冰川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加上冰体的冷却作用,白天和黑夜冰川表面上空气温度都比谷中同高度空气温度低,冷而重的空气在冰川上形成沿冰川向下坡方向流动的风,与图A、图B中环流相似,与图C、图D中环流不同,AB正确,CD错误。故选AB。【22题详解】从形态来看,图A、图B、图C、图D分别为峡湾地貌、天坑地貌、角峰地貌、峰林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峡湾地貌、角峰地貌主要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属于冰川地貌,天坑地貌、峰林地貌主要由流水溶蚀等作用形成,属于喀斯特地貌,不属于冰川地貌,AC符合题意,排除BD。故选AC。【点睛】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拨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这样更有效地排泄冰体,这种形状的谷地称U形谷或槽谷,其中峡湾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是冰川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东部城市建设中大量布置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以改善城市环境。图左为我国东部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图右为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相比不透水地面,植被浅沟对水循环环节的直接影响是()A.①增加、③增加B.③增加、④减少C.②减少、④减少D.⑤增加、⑥增加24.图左所示水循环()A.维持区域水量的动态平衡B.导致区域水污染范围缩小C.直接影响区域天气和气候D.阻碍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答案】23.BD24.AC【解析】 【23题详解】根据左图中箭头位置和指向判断,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表示海洋蒸发、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陆地蒸发和蒸腾。相比不透水地面,植被浅沟透水性好,会增加陆地蒸发和蒸腾(⑥),会增加下渗量(③),从而增加地下径流(⑤),减少地表径流(④),植被浅沟对海洋蒸发(①)和水汽输送(②)无影响。由此判断,BD正确,AC错误。故选BD。【24题详解】图左所示水循环通过水循环各环节输入和输出水分,从而维持区域水量的动态平衡,A正确;图左所示水循环会通过水体的运动把一个区域的污染物带入另一个区域,从而导致区域水污染范围扩大,B错误;水循环中通过水循环环节使得水的位置和状态发生改变,从而直接影响区域天气和气候,C正确;水循环通过水体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D错误。故选AC。【点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护水量平衡,促进水资源更新;实现各圈层、海陆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25.下图为某校地理社团研究大气热力作用所采用的辐射表及安装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关于图中四个传感器的功能描述正确的是()A.乙测量地面辐射B.甲测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丙测量大气逆辐射D.丁测量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答案】B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属于长波辐射。乙传感器属于短波辐射传感器,方向朝下,应测量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A错误;甲传感器属于短波辐射传感器,方向朝上,应测量射向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B正确;丙传感器属于长波辐射传感器,方向朝上,应测量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C正确;丁传感器属于长波辐射传感器,方向朝下,应测量射向大气的地面长波辐射,D错误。故选BC。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我国某地山麓洪积扇剖面示意图,图中白色箭头表示地下水流动方向。(1)山麓洪积扇多分布于____、____(填干湿地区的类型),简述其形成过程__________。(2)若遇暴雨,山麓洪积扇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3)从扇端到扇顶,土壤质地逐渐变____(粗/细),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该地区人口多分布于山麓洪积扇扇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4)图示地区气温日较差____(填“大”或“小”),试运用大气热力作用的原理解释其成因____。【答案】26.①.干旱区②.半干旱区③.山区河流携带泥沙(石块)流出山口,因地形变缓,流速降低,所携带物质在山前沉积形成扇状堆积体。27.①.山洪②.泥石流28.①.粗②.流水的搬运能力③.水源29.①.大②.多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间,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解析】【分析】本题以洪积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貌的成因、大气受热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洪积扇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主要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河流在山区流动时,落差较大,流速较快,携带的泥沙较多,流出山口后,地形变得平缓,流速降低,搬运能力下降,泥沙在山前沉积,形成扇状堆积体。【小问2详解】若遇到暴雨,河流流量陡增,出山口处大量洪水下泄,可能发生山洪。在山区侵蚀、搬运的泥沙、碎石等一并下泄,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小问3详解】 扇端位于河流下游方向,流速较慢,搬运能力较弱,沉积的泥沙颗粒较细;扇顶位于上游方向,流速较快,搬运能力较强,沉积的泥沙颗粒较粗,导致形成的土壤颗粒从扇顶到扇端逐渐变细,这主要是受河流搬运能力的影响。洪积扇的扇端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合人类居住。【小问4详解】图示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地面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小,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点睛】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属于澜沧江(注入太平洋)水系,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中。独特的地理条件使洱海地区形成湖陆风和山谷风等局地环流,并且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较高。材料二:图左为洱海及附近区域简图,图右为大理气候资料图。(1)判断:①大理古城附近的河流大致自东向西流。()②1月,大理古城气候寒冷干燥。()③耕地面积洱海西岸多于东岸。()④洱海多海蚀崖、海蚀柱等海岸地貌。()(2)从水循环环节看,洱海水直接来自____、____。从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看,洱海水系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3)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午后,大理古城附近的热力环流为____(填下图中字母),一般情况下,陆风转湖风的时间,夏季比冬季____(填“提早”或“延迟”)。受峡谷地形的影响,夜晚,大理古城附近的山风与陆风风向大致____(填“相同”或“相反”)。 (4)洱海流域泥石流多发的季节是____(填“夏季”或“冬季”),试从降水角度说明原因____。【答案】27.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28.①.径流②.降水③.海陆间循环29.①.D②.提早③.相同30.①.夏季②.流域内夏季降水量较大;流域内夏季多暴雨,降水强度较大;流域内夏季降水持续时间较长(或雨季较长)【解析】【分析】本题以洱海地区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水循环、地貌、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小问1详解】河流由高处向低处流动,据图可知:大理古城附近的河流大致自西向东流,①错误;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②错误;据图可知:耕地面积洱海西岸多于东岸,③正确;洱海不是海,是一个淡水湖,④错误;【小问2详解】洱海位于云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因此有雨水补给,据图可知:洱海位于山谷盆地中,受来自海洋的水汽影响;洱海属于澜沧江(注入太平洋)水系,最后注入海洋,属于海陆间大循环。【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水域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升温的速度慢于陆地,此时洱海湖面温度低,形成高压大理古城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因而大理古城附近的热力环流是由洱海湖面指向陆地,吹湖风,又因大理古城位于西侧,洱海位于东侧,故选D;夏季比冬季,日出早,陆地升温更快,因此一般情况下夏季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更早一些;受湖陆风的影响,白天风从洱海吹向陆地,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洱海:受山谷风的影响,白天风从洱海吹向山坡,晚上风从山坡吹向洱海。湖陆风和山谷风在昼夜风向一致。【小问4详解】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洪流,由长时间降雨或强降雨引发,洱海位于云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且多暴雨,降水强度较大,容易诱发泥石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