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7610
大小:51.23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5-01-03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绵阳南山中学2023年春2022级高一下6月月考试题语文试卷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之一是观察和研究的内容有重叠,都包含人类未加干预的自然事物,因此都含有自然知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讲到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便直白阐明了“多识”的判断标准中就包含鸟兽草木等自然知识。联系之二是研究的方式方法基本都是观察、记录等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自不待言;而西方自然志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是与自然哲学相对的知识类型,“这种知识类型注重对具体的事物的具体考察,而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质。作为唯象研究,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工作,而非观念演绎”,可见西方自然志也是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之间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观察研究对象的范围、目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首先,中国传统博物学的研究对象为“物”,既可以是自然物,亦可以是人工物,包括了世间万物,甚至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在内,而西方的自然志只记录描述自然物。其次,中国传统博物学内含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与儒家理念相一致,而西方自然志专以认识自然为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在目标和主旨意趣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显明。(摘编自王莹《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的差异》)材料二: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阿来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对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一章,记录了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 短短几句,用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颜色对比寓意热情与娴静的性格,灵动可爱。科普类博物书写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材料三: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渊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博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关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物,是对生态的回归,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的生态思维。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的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现代性反思的延伸。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王安忆的《天香》中关于物的书写就有此意味。物同时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宿。当然,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诸如《小时代》一类的青春写作等,充斥着对物的大量细致的描绘。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知识填塞进文本,却表达不了文学的意义。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科普类博物书写十分不易,因为它往往需要作者进行多年科学研究,还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B.《萤火虫在中国》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生动讲述知识,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精心的描述。C. 博物写作的作用比生态文学的作用更大;前者强调让大自然本身“说话”,后者则更强调“代自然立言”。D.古代小说家在写作中有了典型的博物书写的内容,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已经具备了强烈的博物书写意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将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进行比较,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条理清晰。B.材料二通过正面论述,从不同书写类型,用具体实例,论述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的特点。C.材料三的论述,批评了文学作品中博物书写的不良写作倾向,是对作家们的善意警醒。D.材料二论证了博物写作的具体表现形式,材料三则是从反面论证了博物书写的创作原则,两则材料关系密切。3.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书写”的一项是()A.法布尔的《昆虫记》用动物学家的知、文学家的思,为一百多种昆虫书写了“十卷大部头的书”。B.沈从文的《边城》中写到茶峒方言、碾坊、龙舟、渡船、虎耳草、吊脚楼等湘西特色的内容。C.茹志鹃的《百合花》以百合花被子、衣服上的破洞、枪筒上的野菊花等展示富有地域特征的农村风貌。D.铁凝的《哦,香雪》借尼龙袜、手表、丝巾、自动铅笔盒等外来物品反映乡土社会裂变。4.一篇好的博物书写文章应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二、三进行概括。5.下面是《红楼梦》对探春房间陈设的描写,从博物书写的角度结合材料简要评析。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筒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答案】1.A2.D3.C4.主题方面:①体现热爱大自然主题。强化读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②注重生态主义、环境意识。能引发读者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写作特点方面:①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以博物学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法,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②避免写作误区。警惕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和机械性地重复书写,避免泛化和滥用。5.①探春房间陈设的描写是《红楼梦》博物书写的具体体现,体现传统博物学研究的对象——人工物。是红学研究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的表现形式之一。 ②具有科学性。这段描写展示了相当丰富的器物知识,向读者呈现了一系列豪门大族所用的器物,使读者对这些器物以及豪门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③具有文学性。这段描写并非百科词条式的知识堆砌,而是以比喻、描写等文学手段,展现了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环境;同时,一屋子的书、笔和字画,与探春书香门第大小姐的身份相得益彰,侧面烘托了人物地位尊贵、生活奢华的形象特点。【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萤火虫在中国》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生动讲述知识”错误。文中没有提到“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运用通感、拟人等手法生动讲述”,而是“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C.“博物写作的作用比生态文学的作用更大”错误。从原文“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来看,原文并没有对博物写作的作用与生态文学的作用进行比较,只是强调博物写作正在某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选项于文无据。D.“中国古代文学中已经具备了强烈的博物书写意识”错误。原文中说“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渊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作者介绍了博物书写的渊源,没有提到“中国古代文学中已经具备了强烈的博物书写的意识”,选项强加因果和扩大范围。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D.“材料三则是从反面论证了博物书写的创作原则”错误。应该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博物书写的创作原则。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C.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等不具备上述功能,只是为了推动情节,烘托情境气氛,生动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非博物书写。故选C。【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主题方面:由“构思关于家乡全面小康后生活风貌的小说时,打算大量书写乡土特色的自然风物”“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分析可知,要体现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强化读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由“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分析可知,要注重生态主义、环境意识,能引发读者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写作特点方面:由“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分析可知,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以博物学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法,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由“有些作家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分析可知,避免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由“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分析可知,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用需引起重视,写作时需要避免;由“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分析可知,警惕机械性地重复书写。【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分析可知,探春房间陈设的描写是《红楼梦》博物书写的具体体现,体现传统博物学研究的对象——人工物。是红学研究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的表现形式之一。结合“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分析可知,具有科学性。这段描写展示了相当丰富的器物知识,向读者呈现了一系列豪门大族所用的器物,使读者对这些器物以及豪门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结合“科普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分析可知,具有文学性。这段描写并非百科词条式的知识堆砌,而是以比喻、描写等文学手段,展现了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同时,一屋子的书、笔和字画,与探春书香门第大小姐的身份相得益彰,侧面烘托了人物地位尊贵、生活奢华的形象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所不知先生(英)毛姆想起14天的旅途将和这个凯兰达共用一间房,我就感到不舒服。我讨厌他的名字。上船后,我来到客舱,发现凯兰达已经来过。一只又大又难看的衣箱和一个贴满标签的手提箱放在他的床下,脸盆架上整齐摆着他的香水、洗发精和润发油,檀木做的牙刷上镀金印着他的名字缩写。我不喜欢凯兰达。他不但和我住在一个房间,而且一天三餐都非要和我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他跟我讲起纽约、圣弗兰西斯科,谈到戏剧、给画和政治。他很健谈,好长时间都是他一个人在那里滔滔不绝。凯兰达擅长交际,在船上的第三天,就差不多认识了所有的人。他什么事都干:主持拍卖,筹集体育资金,组织高尔夫球赛,安排音乐会,举办化妆舞会。我想大家一定有点讨厌他,我们都叫他“无所不知先生”,甚至在他面前也是这样。他并不在乎,把这当作我们对他的恭维。凯兰达非常健谈,并且喜好同别人争论,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我们简直难以忍受,但又无法让他停下来。他好像比谁都懂得多,错误似乎也不会发生在他身上。在他讲话时,若有人反对,他就会同他争个没完。在说服你之前,他绝不会放弃一个话题,不管它是多么的不重要。一天晚上,我们坐在医生的桌旁,凯兰达仍像以往一样在滔滔不绝地说着。在座的还有在神户的美国领事馆工作的拉姆齐和他的夫人。 拉姆齐是一个很结实的家伙,皮肤绷得紧紧的,略显肥胖的肚子使衣服凸起。这次他是带着妻子重返神户的。他的妻子已独自一人在纽约待了一年。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她穿得也很简朴,但她知道怎样穿她的衣服,使她具有超过一般女人的迷人之处。那是一种端庄淑静的美。看得出拉姆齐很讨厌凯兰达。他们时时争论一番,这种争论是长时间的,激烈的。话题谈到精明的日本人正在进行的人工养殖珍珠。凯兰达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珍珠的事。我相信拉姆齐对此知道的不会很多,但他绝不会放过任何反驳凯兰达的机会。不一会儿,我们就被卷入了一场充满火药味的争吵。刚开始,凯兰达还是情绪激昂,滔滔不绝,但不久,他自己也有点厌烦了。最后,他显然是被拉姆齐的一句话刺痛了,敲着桌子叫道:“我可以告诉你,在这方面我是最有发言权的。我这次到日本就是去洽谈珍珠生意的。没有哪个懂这一行的人不会认为我刚才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他得意洋洋地看着周围的人。“我知道所有珍珠的行情,没有哪一种珍珠我不能马上辨认出。”他指着拉姆齐夫人戴的项链,“夫人,你的这串珍珠项链就非常值钱,并且它的价格还在上涨。”拉姆齐夫人的脸红了,她把那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你说这是天然珍珠吗?”拉姆齐好像已经抓住了凯兰达的什么把柄。“是的,这种珍珠非常精致。”凯兰达答道。“好。虽然这不是我买的,但我想知道,你认为它值多少钱?”“在一般的市场要1.5万美元,但在美国最繁华的第五街,3万美元才能买得到。”拉姆齐冷笑起来:“这是我夫人离开纽约前在一家百货商店里买的,只花了18美元。”凯兰达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胡说,这珍珠不但是真的,而且是我所知道的几种中最好的一种。”“你敢打赌吗?我要用100美元和你打赌这是仿制品。”拉姆齐怂恿道。“可以。”“不,拉姆齐,你怎么能拿一件事实和人打赌呢?”拉姆齐夫人劝阻道。“为什么不呢?如果放弃这样一个轻易能弄到钱的机会,那才是一个傻瓜。”“但你也不能证明它是仿制品呀?”“把它拿给我看一看,我就知道它的真假。”凯兰达说道。“亲爱的,把它拿给这位先生看看。”拉姆齐夫人犹豫着,她的两手紧握在一起,好像还在考虑着什么。拉姆齐等得不耐烦了,他走过来亲手把项链解了下来,递给了凯兰达。我预感到一件不幸的事要发生了。 凯兰达拿出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不一会,一丝胜利的微笑闪现。当他把项链递给拉姆齐正准备开口时,忽然看见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我很奇怪,拉姆齐没有看到这些。凯兰达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我错了,”最后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18美元正合适。”他从钱包里拿出100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也许这能教会你以后不要太自以为是了。”拉姆齐得意洋洋。凯兰达的手在发抖。这件事很快在全船传开了,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但是,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据说她有点头痛。第二天早上,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他说。这件事之后,我觉得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所不知先生”是船上人送给凯兰达的绰号,带有讽刺意味,而凯兰达本人因其性格使然,不知道这个绰号的贬义。B.拉姆齐坚持就珍珠的真假与价格来打赌,并非想弄清楚夫人珍珠项链的由来和真假,而是想借机打击和羞辱凯兰达。C.“我”是个细心而又敏感的观察者,对于凯兰达和拉姆齐的争论,“我”显示出了一种洞若观火、袖手旁观的态度。D.“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含蓄地表达了凯兰达有意输掉赌局其实是为了维护拉姆齐夫妇的面子和尊严。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情节设置巧妙,“真假珍珠”的打赌情节,看似“偶然”,其实“事出有因”;而凯兰达前后结论的变化出人意料,让情节兴起波澜。B.小说注重通过神态细节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如“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生动细腻地表现出凯兰达作选择时激烈内心冲突。C.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我”的所见所知所感,属于有限视角,“我”是人物活动的观察者、见证者,也是情节走向的参与者、决定者。D.小说开头极力渲染“我”对凯兰达的“讨厌”与“不喜欢”,最后以“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作结,对比鲜明,表现了人物的多面性。8. 这篇小说在叙述“无所不知先生”的故事中,嵌套着关于拉姆齐夫人的故事,请简分析她在船上的表现与心理。9.“善与恶、阴影与光明相共”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请结合本文某个人物简要分析。【答案】6.A7.C8.①拉姆齐夫人没有告诉丈夫项链的真实价格(价值)。②当凯兰达借她的项链来显示识货时,她心虚、紧张,把项链塞进衣服;当丈夫与凯兰达打赌时,她劝阻丈夫,试图阻止鉴定真假的事发生;当凯兰达准备宣布项链的真假时,她害怕,哀求地看着凯兰达。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拉姆齐夫人因为害怕真相被揭穿的复杂心理。9.从凯兰达的角度回答:①凯兰达缠着别人说话,滔滔不绝卖弄见识,喜欢与人争论高低,可以看出凯兰达张扬浮夸、爱炫耀、争强好胜、自以为是等特点,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②他照顾到拉姆齐夫人的感受,没有戳破事实的真相,为此宁愿损失100美元赌资,忍受嘲笑和屈辱,表现出他善良、理解他人的一面,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从叙述者“我”的角度回答:①“我”一开始是“讨厌”凯兰达这个名字,“不喜欢”与凯兰达的相处,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②“珍珠”事件后,“我”知道了凯兰达的善意,改变了对他的偏见,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从拉姆齐夫人角度回答:①拉姆齐夫人表面可爱迷人,但她对丈夫撒谎、隐瞒,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②被凯兰达识破却未点破谎言,她感到羞愧和自责,借口头痛不出来,还回100美元,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说明: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及人物的两面性,引发读者对人性和偏见的思考。答案意思对即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不知道这个绰号的贬义”错误,原文为“他并不在乎,把这当作我们对他的恭维”,他是“不在乎”,据此不能确定凯兰达本人不知道这个绰号的贬义,更大的可能是知道,但并不在意。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也是情节走向的参与者、决定者”错误,“我”是人物形象,也是观察者、仲裁者,但没有参与情节,未决定情节走向。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结尾“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可知拉姆齐夫人的珍珠项链是真的,她没有告诉丈夫项链的真实价格。“拉姆齐夫人的脸红了,她把那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当凯兰达借她的项链来显示识货时,她心虚、紧张,把项链塞进衣服;“‘不,拉姆齐,你怎么能拿一件事实和人打赌呢?’拉姆齐夫人劝阻道”“但你也不能证明它是仿制品呀?”“拉姆齐夫人犹豫着,她的两手紧握在一起,好像还在考虑着什么”,当丈夫与凯兰达打赌时,她劝阻丈夫,试图阻止鉴定真假的事发生;“凯兰达拿出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起来。不一会,一丝胜利的微笑闪现。当他把项链递给拉姆齐正准备开口时,忽然看见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当凯兰达准备宣布项链的真假时,她害怕,哀求地看着凯兰达。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拉姆齐夫人因为害怕真相被揭穿的复杂心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从凯兰达角度回答:“凯兰达非常健谈,并且喜好同别人争论……他好像比谁都懂得多,错误似乎也不会发生在他身上。在他讲话时,若有人反对,他就会同他争个没完。在说服你之前,他绝不会放弃一个话题,不管它是多么的不重要”,凯兰达缠着别人说话,滔滔不绝卖弄见识,喜欢与人争论高低,可以看出凯兰达张扬浮夸、爱炫耀、争强好胜、自以为是等特点,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凯兰达半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我错了,’最后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18美元正合适。’这件事很快在全船传开了,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他从钱包里拿出100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他照顾到拉姆齐夫人的感受,没有戳破事实的真相,为此宁愿损失100美元赌资,忍受嘲笑和屈辱,表现出他善良、理解他人的一面,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从叙述者“我”的角度回答:“想起14天的旅途将和这个凯兰达共用一间房,我就感到不舒服。我讨厌他的名字……我不喜欢凯兰达……他不但和我住在一个房间,而且一天三餐都非要和我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我”一开始是“讨厌”凯兰达这个名字,“不喜欢”与凯兰达的相处,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 “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我很奇怪,拉姆齐没有看到这些……他在努力改变着什么……第二天早上,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他说……这件事之后,我觉得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通过“珍珠”事件,“我”知道了凯兰达的善意,改变了对他的偏见,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从拉姆齐夫人角度回答:“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虽然她丈夫的工资不怎么高,她穿得也很简朴,但她知道怎样穿她的衣服,使她具有超过一般女人的迷人之处。那是一种端庄淑静的美”,拉姆齐夫人表面可爱迷人,但她没和丈夫说明珍珠项链的真实价值,对丈夫撒谎、隐瞒,这是人性的“恶”与“阴影”;“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据说她有点头痛……第二天早上,凯兰达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被凯兰达识破却未点破谎言,她感到羞愧和自责,借口头痛不出来,还回100美元,这是人性的“善”与“光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文本二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虞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王安石行其法于天下,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 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罚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对宾客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由是天下服公先知。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节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有删改)【注】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②諰諰(xǐ):担心害怕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B.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C.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D.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复”指免除,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复”不同。B.“如”指依从、按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的“如”不同。C.“变”指改变,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的“变”相同。D.“巡狩”专指天子出行田猎,娱乐游逸。其意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B. 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2)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14.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答案】10.D11.D12.C13.(1)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不算侵夺官吏职权。(2)那些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14.(1)有得守成之道先例,不用改革;(2)国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不需改革;(3)国家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能改革。【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原宰相庞籍,见到公认为他很奇特,等到自己做了枢密副使,推荐公做馆阁校勘。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成为河东的忧患。“馆阁校勘”是官职名称,是推荐“公”做“馆阁校勘”这一官职,所以“公”与“馆阁校勘”应在一句话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河西”是“禁田”的地点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免除/恢复。句意:免除他们十五年的赋税/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行为恢复到合乎先王规定的礼仪要求,就是仁。B.依从、按照/至于。句意:按照公的话去做/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君子来施行了。 C.改变。句意: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D.“专指天子出行田猎,娱乐游逸”“其意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相同”错。巡狩:天子巡行视察诸侯所守的疆土,“巡视”“视察”之义。“巡狩考制度是也”句意:是巡查考核等制度。《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盘游”是指游乐,二者含义不相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错误。结合原文“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可知,给皇帝讲读的是吕惠卿,这些话是吕惠卿说的,不是王安石说的。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则”,却;“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2)“当路”,当权;“龃龉”,意见不合;“徐”,慢慢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依据“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可概括为:依据“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刑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可概括为:国家没到非改不可的程度,不需改革;国家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能改革。参考译文:文本一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清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文本二公名光,字君实。十五岁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不理解的。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头等。改任为奉礼郎。因为父亲司马天章在杭州,就推辞了所任的官职,请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于侍奉亲人,朝廷答应了。还没有上任,适逢母亲去逝。守孝还没有期满,又遇到父亲去世。连续几年守丧,哀伤过度而消瘦,仍按礼仪守丧。原宰相庞籍,见到公认为他很奇特,等到自己做了枢密副使,推荐公做馆阁校勘。天圣年间,朝廷禁止百姓到河西种田,敌人就得以渐渐地蚕食那里的土地,成为河东的忧患。庞籍请求公前往巡视查看。公为他出谋划策:“应该依靠州里的老兵,再增加三千禁兵,在河西筑起两处据点,可以使堡外三十里的敌人不敢来种田,那么州西六十里范围内就不会有敌人。招募有能力耕种闲田的百姓,免除他们十五年的赋税,官府虽然没有收入,但卖出的粮食就会便宜,可以渐渐地解救河东的百姓。”庞籍转任麟州,按照公的话去做。但是掌管军队的郭恩勇猛而又狂傲,夜里遇到敌人战死。论罪的官员把罪责归于庞籍的身上,罢去了节度使的官职,改任青州知府。司马光在宫殿前守候,多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这事的罪过,没有得到回复。王安石在天下推行他的新法。迩英阁的臣子为皇上讲读,讲到萧何、曹参的事情。公说:“曹参没有改变萧何时的做法,得到安守天下的方法。所以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百姓衣食丰足。”过了几天,吕惠卿侍讲。就说:“先王的治国方法,有五年一变的,是巡查考核等制度。有三十年一变的,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调整刑法轻重。也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和弟恭的礼仪。前日司马光说的不对,他意在讽刺朝廷变法,而且讥讽我是主管草拟条例的。”皇上问公“惠卿说的怎么样?”公说“诸侯有改变礼乐的,皇上在巡查的时候就会惩罚他,因为皇上自己没有改变。刑罚根据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不是变化。况且治理天下,就像居住的房子,破旧了就修理,不是严重毁坏的就不重新建造。严重毁坏重新建造,没有好的工匠和上等的材料无法完成。现在二者都没有,我恐怕连风雨也无法遮蔽了。”惠卿不能回答。 公就给王安石写信阐明这个道理,多次往返,尽力讲理,好在安石听从他作了修改。公又说:“巧言令色的人缺少仁义。那些忠诚有信的士人,在您当权时,虽然与你意见不合,让人憎恶,以后一定会慢慢地得到他的帮助。”就对宾客常常指点着说:“让王安石失败的,一定是吕惠卿。”这之后六年,吕惠卿背叛王安石。由此天下人佩服公有先见之明。公侍过四个皇帝,都被君王敬重。然而神宗了解他最深。公就想着来报答他,虽然公的言论常违背圣上心意,但神宗理解他的想法,更加厚待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寒食①书事[宋]赵鼎②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③。汉寝唐陵无麦饭④,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注]①寒食:在清明节前两天(一说前一天),寒食节,据传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②赵鼎:字元镇,因反对与金议和,被贬广东。③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④麦饭:用磨过的麦子连皮做成饭,用于祭祀。[双调·折桂令]寒食新野道中[元]卢挚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①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②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注]①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酒器。②髻双鸦:即双髫,髻色黑如鸦羽,称鸦髻。15.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诗首联写寒食节时家家户户插上柳枝,这标志着冬季已经过去,草木开始返青抽芽。B.卢曲开篇写柴门边的犬吠,茅屋上的燕语,描绘了一幅物物相争、各显其能的天然画卷。C.两首作品都写到乡村人事,赵诗借典故写村民举家上坟,卢曲以发色不同写人物情态。D.两首作品中“不管暮笳”的醉卧者和少女眼中“马上哦诗”者这两个人的情感截然不同。16.这两首作品中,“梨花”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5.B16. (1)赵诗以开放在山溪野径的“梨花”和前句帝陵无人祭祀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2)卢曲把“梨花”比喻成白雪,写出了明媚的春光,表达作者对自然村野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出游时的喜悦心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B.“描绘了一幅物物相争、各显其能的天然画卷”错,不是“物物相争、各显其能”,而是“物物相融,各安其位”的天然画卷。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赵诗中,“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意为: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诗人以开放在山溪野径的梨花和前句帝陵无人祭祀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此次郊游所得: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却是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可见诗人借助梨花盛开与王陵无人祭祀的对比,表达了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卢曲中,“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意为: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开头三句是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把“梨花”比喻成白雪,写出了明媚的春光,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野道中看到的农村初春景象,表达作者对自然村野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出游时的喜悦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只有像盘庚一样,具备了果敢的行动、无悔的坚守,才有可能成功。(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论刺秦事件。【答案】①.度义而后动②.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③.钉头磷磷④.多于在庾之粟粒⑤.至丹以荆卿为计⑥.始速祸焉【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义、动、悔、磷、庾、粟、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雷雨》运用“三一律”,让周、鲁两家两代人之间三十年的恩怨、矛盾在周公馆的一个夏日午后集中爆发。这场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的大“雷雨”,在今天读来依旧有__①__的力量:第二幕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__②__地再现了当年的纠葛,也让人洞悉了剧中人物的亲缘关系。这段剧情,在全剧的情节结构上至关重要: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虽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雷雨》在紧张激烈的冲突中,用鲜活生动的剧本语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即便是集中了大量反面性格特点的周朴园也不例处。他怀念记忆中的旧时恋人或许不假,但现实中他又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痛苦悲愤、善良自尊的鲁侍萍认清周朴园面目后,虽想尽快离开周公馆,可又忍不住要看看自己分别三十年的大儿子,但见到周萍与鲁大海的冲突,她极度失望、悲愤,以至差点失言,曹禺非常巧妙地运用语言转换,让鲁待萍的内心痛苦与克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可见作者在创作上的__③__。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振聋发聩②抽丝剥茧③匠心独运19.过去与现在的复制与重叠,既是周、鲁两家纠缠不清的因由,也是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分析,此处强调即使在今天,《雷雨》在控诉旧中国社会罪恶方面依旧有唤醒人们的力量,故应填“振聋发聩”。振聋发聩:意思是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第二空,语境是说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一步步、细致地再现了当年的纠葛,故应填“抽丝剥茧”。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第三空,语境强调作者在创作上构思巧妙,故应填“匠心独运”。匠心独运: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语病有:一是“虽是……也”关联词使用错误,由“因由”“根源”等可知后面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所以应把“虽是……也”改为“既是……也是”。二是“导致了无法避免的悲剧造成的根源”句式杂糅,“导致……”与“……的根源”杂糅,且“导致”侧重于结果,“造成”侧重于起因。句中侧重原因,用“造成”更好,故改为“也是造成无法避免的悲剧的原因”。(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面对浩瀚天空,我们的先人认为那里除了点点星光,可能空无一物,①。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太空其实并不空,而是充满了等离子体、宇宙射线、电磁场等物质,存在各种复杂的物理现象。随着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人类开始进入并利用太空,太空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越发紧密。就像人们需要根据日常天气预报安排生产生活一样,为了规避太空灾害、更好地探索和利用太空,②,及时监测太空环境并准确预测其变化规律。(2)人们很早就发现太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源源不断地往外喷发物质和能量,时而平缓、时而猛烈。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所引发的太阳风暴不断搅动着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在太空中产生各种各样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空间天气。太阳打个喷嚏,包括地球在内的各大行星就得“感冒”。一般而言,③:大幅增强的X射线、紫外射线将以光速轰击地球,8分多钟后即可导致大气电离率增强,引发电离层的剧烈扰动;太阳高能粒子将在几小时之后到达地球附近,极大影响在地球周围运行的航天器安全;上百亿吨的等离子体从太阳表面以每秒上千公里的速度抛出,形成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将在几天内到达地球,引起近地空间各种环境要素的剧烈扰动。20.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C.你们杀死一个李公仆,会有千百万个李公仆站起来!D.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好像一把标尺,彰显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各处最多不超过16个字。22.请结合以上片段,对“空间天气”下定义,不超过40字。【答案】20.B21.①因此称之为太空;②人们也迫切需要太空天气预报;③太阳活动会给地球空间带来三轮打击。22.空间天气是太阳风暴搅动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太空中短时间尺度变化。【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中“打个喷嚏”“感冒”,运用了拟人手法。A.“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手法,用听觉(歌声)写嗅觉(荷香)。B.“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晚风以人的情态动作。C.“李公仆”运用的是借代手法。D.“好像一把标尺”运用的是比喻手法。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原文“可能空无一物”“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太空其实并不空”可知,这里体现的应是古人对于太空“空”的认识,故可填“因此称之为太空”。第二空,根据原文所讲的目的“为了规避太空灾害、更好地探索和利用太空”以及“及时监测太空环境并准确预测其变化规律”可知,此处讲的是预测太空环境变化的机制,故可填“人们也迫切需要太空天气预报”。第三空,此处为后面内容总领句,根据原文三个分号组成的并列内容“大幅增强的X射线、紫外射线将以光速轰击地球,8分多钟后即可导致大气电离率增强,引发电离层的剧烈扰动;太阳高能粒子将在几小时之后到达地球附近,极大影响在地球周围运行的航天器安全;上百亿吨的等离子体从太阳表面以每秒上千公里的速度抛出,形成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将在几天内到达地球,引起近地空间各种环境要素的剧烈扰动”可知,此处表现的是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三重伤害,故可填“太阳活动会给地球空间带来三轮打击”。【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种差)的×××(属概念)”。原文对应信息是“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所引发的太阳风暴不断搅动着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在太空中产生各种各样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空间天气”。首先找到“空间天气”的属概念,结合“在太空中产生各种各样短时间尺度的变化,称之空间天气”可知其属概念是“太空中短时间尺度变化”。再看种概念,结合“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此起彼伏,所引发的太阳风暴不断搅动着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可知,引发空间天气的原因是“黑子、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所引发的太阳风暴”;可直接概括为“太阳风暴”;“搅动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由此可总结出:空间天气是太阳风暴搅动日地太阳系空间和行星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太空中短时间尺度变化。注意不要超过40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战国策》)材料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材料三: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阿拉伯谚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如何“言”,如何“行”,怎么处理好“言”与“行”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青年不空谈,做个行动派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新时代青年不空谈,做个行动派。“行”在“言”前。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他们的“行”更是难能可贵。 “讷于言,敏于行。”不是不说,而是让人谨慎说话,迅速地行动,可谓又“言”又“行”。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必出,行必果。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真正践行“大丈夫之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人生准则。敦煌女儿樊锦诗曾言扎根敦煌,为保护敦煌文化努力一生;周恩来曾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用行动用一生践行自己的诺言,他们“讷于言,敏于行”,言必出,行必果,他们的行动力无与伦比,他们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值得我们一生追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几百年前,大诗人陆游便悟透了这个道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认为行便胜于言。一个伟人的成功并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写于纸上的。一个人的豪言壮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将其表现出来。大学生村官杨宁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地付出,不断地探索,她坚定地行动,一次次从失败中爬起来,带领乡亲走上致富之路;著名导弹技术专家沈忠芳,他力主研发,艰苦创业,隐姓埋名,为国铸剑六十载,为我国的远程防空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没有豪言壮语,甚至让人感觉默默无闻,可是却用行动,撑起了中国社会的一片天空。新时代青年应做行动的巨人,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苏轼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不努力怎能成功?不行动怎能会扬志?新时代青年不做佛系青年,不做躺平青年,不做长不大的“巨婴”,不用颓废代替进取,不用止步不前代替奋勇前行。青年不空谈,做个行动派。讷于言,敏于行,脚踏实地,做好人生航船的舵手,用坚定的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句名言构成。第一句“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出自《战国策》,侧重的是论辩的价值,突出了能言善辩的重要意义;第二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该句说的是“如何言、如何行”的问题,意思是君子应做到说话谨慎,行动敏捷,少说多做;第三句话“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出自阿拉伯谚语,侧重突出的是行动的价值,可理解为语言是叶子,必不可少但仅是修饰;行动才是果实,是最终的目标。该谚语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行胜于言的深刻内涵。三则材料围绕着“言和行”的二元关系展开,意在引导考生思考如何“言”,如何“行”,怎么处理好“言”与“行”的关系。对此,需要认识到,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做到言行一致、言行统一,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言”与“行”的内涵,如何“言”、如何“行”,“言”与“行”的辩证关系,二者各自的重要意义,如何处理好“言”与“行”的关系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如何处理言与行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辩证分析。如以“行”为基础,青年一代应埋头苦干,干在实处,为“言”创造条件;以“言”为信念,新时代青年应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用言辞引领行为,奔向远方;言与行相辅相成,助力人生行稳致远。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袁隆平院士一生面向稻田,潜心躬耕,默默不语,为世界人民作出突出贡献的事例,论证青年一代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也可以列举《邹忌讽齐王纳谏》、周总理的外交魅力等事例,论证在风云变化的新时代,善言是必不可少的能力。立意:1.青春年少脚踏实地,言行一致奋发有为。2.言出必行,行出毕言。3.言行一致,修得正果。4.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