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6550

大小:91.75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茂名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材料二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簧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材料三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2.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3.对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4.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5.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碑孙犁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李连长死在河里了。”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文本二: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很大的气。……“你们干什么来呀?”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节选自孙犁《荷花淀》)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赵老金一家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在战士牺牲后执着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展现了群众饱满热忱的抗战情绪。B. 孙犁善于使用细微动作去表现人物,如小菊“望着水发一会呆”可以看出她为战士的牺牲而伤心难过,但又矜持内敛的性格特征。C.碑是小说标题,寓意丰富。它既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此次战斗的见证者和纪念者,也指八路军英雄,昭示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烘托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滹沱河是文本一的重要物象,结尾“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的是当地军民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B.文本二中“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的“长在”有“生根”“坚定”之意,此处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战士们稳站水中专注战斗的英姿。C.两篇小说同为表现冀中抗日斗争的作品,《碑》表现出了一种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它改变了孙犁以《荷花淀》为代表的清新明快的审美特征。D.两篇小说均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截取战争之外的寻常场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来表现军民鱼水情,语言朴素却不失美感。8.“李连长”在文中出场次数不多,但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9.《文心雕龙》中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强调文章贵有含蓄之美,文本一、二都体现了这个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选自韩愈《师说》)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选自黄宗羲《续师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B.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C.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D.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读。B.甲段中的“其出人也远矣”与乙段中的“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两句中的“其”意思不相同。 C.“弟子”,文中指年幼的人,《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一句的“弟子”与此同义。D.“昌黎”,韩愈的别称,因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其为“韩昌黎”“昌黎先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认为童子之师只是教习句读而不能传道受业解惑;黄宗羲却认为他们比并无水平却自称老师的人更有真才实学。B.《师说》中认为择师应不唯身份与地位,只要有“道”即可为师;而《续师说》中却认为只有学识渊博、兼备师德之人才有资格为师。C.《续师说》中孙明复以石守道为弟子,而何北山却避师名而不为师。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表达对孙明复好为人师的批评。D.黄宗羲“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不是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是劝勉世人少浮躁,所以两文都是为了促进“师道”传承。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14.黄宗羲在文章结尾自称《续师说》“反昌黎之意”,请结合《续师说》和《师说》两篇文章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择师标准的理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1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词人常常以“梦”入诗词,而梦醒之后往往怅然若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写诗人从梦中猛然惊醒之后嗟叹不已的情态。(2)在求学路上,我们要像《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即广泛学习,不断反省;也要像《师说》中所讲“吾师道也,____________”,即求师问道,不问年龄。(3)古代诗人往往通过明月来寄托思念故乡、怀念亲友、时空永恒等思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教育部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后,一群年过花甲的专家教授背上行囊奔赴祖国的西部,重返三尺讲台,勇当①的“提灯者”、青年教师的引路人,用执着和奉献点亮夕阳之光。吉林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陈长生退休后来到新疆政法学院,被聘为图书馆顾问。新图书馆即将竣工,16万册图书要从北疆校区搬迁到南疆校区,陈长生②地奔波于两个校区间,参与到繁忙的搬迁工作中。图书馆二次装修时,学校希望他帮助设计方案。陈长生在图书馆管理上③,但在装修设计上却是“门外汉”。他没有推辞,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一周后拿出了设计方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鸣背上行囊,从北京直奔图木舒克。到了新疆政法学院后,主动提出担任“中国法律史”的教学任务。李鸣老师学识渊博,善于使各个朝代联系起来对比教学,让学生印象深刻。每一节课堂,他都会以金句结束,同学们都会报以热烈的鼓掌。徐凤君是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的退休教授。到达新疆政法学院后,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上。徐凤君针对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较难、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而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编写且写满不同颜色批注的教案被青年教师当作学习的模板。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组短句,以使句子表达相对舒缓。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志于道”,这意味着儒家教育核心宗旨是培养能够践行儒学“大道”的人才,意味着品质的优秀要优先于知识的拥有。但是,道是抽象的,要真正体现“道” 的精神,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德行。于是,孔子推导出,在“志于道”的基础上,教育应该“据于德”。所谓“德”,就是“道”的具体化,仁、义、忠、信、礼、智、廉等,就是“德”的具体呈现。“据于德”固然重要,但这中间还有一个优先顺序问题。在孔子看来,在“德”的各种要素中,“仁”处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德”的本质属性最直观也最具体的反映,“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据于德”优先是“依于仁”。当然,人才培养不能托之以空言,必须有具体的载体与对象,否则依然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孔子认为,这个具体的载体与对象就是“六艺”。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教育载体对象上要做到“游于艺”,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具体的学习对象。至此,孔子向人们展示了自己完整的教育理念,为造就健全人格、完善品行的人才规划了一张充满希望的路线图。21.孔子所说的“六艺”和韩愈在《师说》中所指出的“六艺”不同,《师说》中“六艺”指什么?22.请根据选文,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依次填写出①-③的内容。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唐·韩愈《师说》)③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睡觉)焉,久而益足。(汉·徐干《中论·治学》)学习无止境,学习是人生中永恒的话题,常谈常新。请结合以上材料,给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写一封书信,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符合文体特征;贴合身份;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材料二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簧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材料三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1.材料一中对“愚”的相关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C.作者看来,“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2.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文明”“慈善”等意思。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3.对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4.材料二引用了“颜渊问仁”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5.请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答案】1.D2.A3.B4.(1)孔子阐释“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2)孔子说明服礼的主动性表现。(3)引用孔子的言行,具有权威性。(4)概括说明礼和仁的关系。5.(1)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2)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3)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从客观标准来看”错误。原文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可见“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B .“都是‘愚’的具体表现”错误。原文说“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作者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C.“‘愚’就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错误。“就是”说法绝对,原文中是“如果”。原文“‘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能力。B.“正反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二主要将“礼”与“法律”进行对比。结合原文“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等句子可知,原文中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没有正反对比。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的作用的能力。论述类文本中,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作答时先明确材料二论证的具体内容,然后再分析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的作用。认真阅读材料二的内容,明确材料二论述的是主要内容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即“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颜渊问仁”中,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作者引用“颜渊问仁”事例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更突出了“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增添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要求结合材料三加以概括。题干已经明确答题范围限制在材料三中,作答时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三的内容,找出“差序格局”的相关内容。 依据第三段“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和最后一段中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及最后一段中“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可总结出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依据第四段“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可概括出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依据第三段“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概括出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依据最后一段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可概括出,差序格局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碑孙犁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李连长死在河里了。”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出来吧,你们!”好像带着很大的气。……“你们干什么来呀?”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节选自孙犁《荷花淀》)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赵老金一家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在战士牺牲后执着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展现了群众饱满热忱的抗战情绪。B.孙犁善于使用细微动作去表现人物,如小菊“望着水发一会呆”可以看出她为战士的牺牲而伤心难过,但又矜持内敛的性格特征。C.碑是小说标题,寓意丰富。它既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此次战斗的见证者和纪念者,也指八路军英雄,昭示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D. 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烘托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滹沱河是文本一的重要物象,结尾“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的是当地军民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B.文本二中“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的“长在”有“生根”“坚定”之意,此处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战士们稳站水中专注战斗的英姿。C.两篇小说同为表现冀中抗日斗争的作品,《碑》表现出了一种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它改变了孙犁以《荷花淀》为代表的清新明快的审美特征。D.两篇小说均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截取战争之外的寻常场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来表现军民鱼水情,语言朴素却不失美感。8.“李连长”在文中出场次数不多,但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9.《文心雕龙》中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强调文章贵有含蓄之美,文本一、二都体现了这个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A8.(1)凸显英雄形象。小说第一次描写李连长深夜来访,还能够得到赵大娘的热情接待,凸现了李连长是领导者、先驱者,突出他亲民和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2)推动情节发展。李连长请求老金帮忙和渡河的行动为下文老金一家对牺牲战士的缅怀和追思做铺垫。(3)深化文章主题。李连长的英雄形象,深化了小说赞扬(无数)无名英烈(群像)不畏牺牲,革命精神永不止息的主题,对现实社会更有思想启示和精神引领作用。9.①人物塑造含蓄:大量的心理描写是含蓄笔法的表现之一。比如文本一中作者仅仅是简洁地记叙了战士牺牲这一事件,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这一事件对主人公一家三口的内心的影响。②内容表达含蓄:两篇文章中作者其实并没有用过多笔墨去直接写战斗,只是写这场战斗在旁观者心中引起的焦急和担心。如文本一所描述的是十几个八路军战士被日军围堵,或英勇牺牲,或命丧冰河。孙犁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这一事件给主人公一家三口带来的内心的焦虑。这是含蓄笔法的体现之一。③主题表达含蓄:《碑》把在残酷的反围剿斗争中八路军战士的负伤与死亡的情景通过哀伤、悲壮的笔调隐讳含蓄地表达出来,《荷花淀》透过女人们的视角描写战士们打捞战利品的情景,军民共同抗战的乐观情绪跃然纸上。【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D. “也烘托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错误。选项的环境描写处于“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的背景和大娘“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的行为后,故应是表露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寄寓的是当地军民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说法有误。结合前文“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可知,结尾句子是出现在战士们牺牲后,而且句子属于比拟手法,赋予了原本客观的物象以丰富的意蕴,寄寓着八路军战士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情永存,而不仅仅是“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原文中描写李连长作为十几个八路军战士的领导代表第一次出场时,除了“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之外并未对其进行过多的直接描写,而是以“‘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中大娘和小菊的惊喜之情、热情接待来侧面展现,及其在战斗中与战士们一起勇敢奋战的过程中,充分说明李连长作为八路军战士们的领导者、先驱者,能与百姓打成一片,展现其亲民和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文中,李连长作为代表出现,是因为“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而正是老金渡他们过河后,才有了后文中那一场战斗,及后面的牺牲。因此,李连长请求老金帮忙和渡河的行动为下文老金一家对牺牲战士的缅怀和追思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文章在描写八路军战士们的战斗和牺牲时,并未对李连长个人进行过多描写,而是以“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等集中展现八路军战士们的无畏精神。所以,李连长的英雄形象,是小说中、现实中无数无名英雄的代表。因此他的出现,深化了小说赞扬(无数)无名英烈(群像)不畏牺牲,革命精神永不止息的主题,对现实社会更有思想启示和精神引领作用,深化了文章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在人物表现上,文本一想要歌颂的明显是八路军战士们无畏战斗、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但作者却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过多的直接描写,而是将重点放在他们牺牲后,“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和“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等老金一家三口的反应上。得知战士牺牲后,大娘一家非常悲痛,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的神态直接表达了悲伤,小菊用力织布、发呆等动作神态,含蓄地传达了她深藏的悲愤和痛楚。这些心理、神态、动作的描写内容从侧面含蓄地强化了八路军战士们的伟岸形象。其次,在写作手法上,文本一中,作者在塑造战争场面时,并没有从战争本身的角度来描写,而是借助“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那飞蝗一样的子弹”等老金一家三口听到看到的内容,调动他们的感官,将战斗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同时,“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满天满地霜雪”这些天气恶劣、河水结冰、作战环境不利等战争的残酷氛围,也都是通过老金一家三口的担忧含蓄表现出来的。文本二中,作者在描写战斗场面时,借助“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语言简洁地结束了战斗场面描写。由此可知,描写的重点不在如何作战,而是战后打捞战利品。这也是作者写作手法含蓄的体现。最后,在主题表现上,文本一中对八路军战士们并没有进行直接抒情式的赞颂,而是通过“碑”这一意蕴深厚的标题,以及“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以李连长为首的一队八路军战士,他们保家卫民的艰苦战斗与悲壮牺牲,是八路军战斗征程和伟大功业的一个缩影、一座丰碑。而在文本二中,通过“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可知,文本是透过女人们的视角描写战士们打捞战利品的情景:作战刚刚结束,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正是通过这一特殊写法,文本凸显了军民共同抗战的乐观情绪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选自韩愈《师说》)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摇笔即毁朱陆。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儇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选自黄宗羲《续师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B.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C.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D.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为读。B.甲段中的“其出人也远矣”与乙段中的“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两句中的“其”意思不相同。C.“弟子”,文中指年幼的人,《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一句的“弟子”与此同义。D.“昌黎”,韩愈的别称,因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其为“韩昌黎”“昌黎先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认为童子之师只是教习句读而不能传道受业解惑;黄宗羲却认为他们比并无水平却自称老师的人更有真才实学。B.《师说》中认为择师应不唯身份与地位,只要有“道”即可为师;而《续师说》中却认为只有学识渊博、兼备师德之人才有资格为师。C.《续师说》中孙明复以石守道为弟子,而何北山却避师名而不为师。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表达对孙明复好为人师的批评。D.黄宗羲“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不是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是劝勉世人少浮躁,所以两文都是为了促进“师道”传承。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14.黄宗羲在文章结尾自称《续师说》“反昌黎之意”,请结合《续师说》和《师说》两篇文章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择师标准的理解。【答案】10.D11.C12.C13.(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是士大夫们瞧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2)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14.(1)韩愈所处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非常严重,韩愈本着恢复从师风气的目的,强调存道者皆可为师;(2)而黄宗羲所处的社会,很多人学业不精、德不配位却好为人师,因此黄宗羲强调老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能教授实用的内容,同时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何北山的意思是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使老师的位子空着,来等待以后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故何北山之于来学”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以待后之学者”中,“待”与“后之学者”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代词,他们;/表反问,哪里。句意: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C.“文中指年幼的人”“与此同义”错误。文中指“学生”;/为人弟、为人子的人。句意: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为人弟、为人子的人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兄长。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作者将二人进行对比,表达对孙明复好为人师的批评”错误。作者举孙明复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对待世道要慎重,并未批评孙明复好为人师,且文中孙明复、何北山之间也不存在对比关系。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之”,这些;“不齿”,瞧不起;“乃”,竟然;“及”,比得上。(2)“盖”,大概;“特”,只;“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率”,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观点,探究背景的能力。《师说》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结合写作背景可知,《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故《师说》中,韩愈本着恢复从师风气的目的,强调存道者皆可为师。《续师说》,黄宗羲认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 “老师”称“弟子”等等,还不如童子之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传授学生实际的技术、技能。很多人学业不精、德不配位却好为人师。可见黄宗羲强调老师不仅要学识渊博、能教授实用的内容,同时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这是因为当时生活在明清之际,当时社会上很多人学业不精、德不配位却好为人师。参考译文:甲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乙 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道理没有听闻),不精通学业(学业不精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却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这些人还不如教授句读的童子之师,或是传授实际技艺、技术的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有实际作用。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之人视作高明之人,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氏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在坊间书籍上连篇累牍地出现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如果世上没有孔子,自己就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孙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慎重。所以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何北山的意思是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使老师的位子空着,来等待以后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对待师道)他就是像这样慎重啊!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作我的弟子,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1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答案】15.B16.(1)内容: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3)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错,一二联是“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一二联以记叙为主。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方式、风格特点的能力。内容: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的事,而苏轼的《赤壁怀古》则写的是少年英雄周瑜指挥孙刘联军打破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情感不同:苏辙此诗后尾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意思是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达方式不同:苏辙此诗前两句为记叙,写曹操新得水军,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后两句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辙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上阕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奇险峻;下阕通过写少年英雄周瑜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因此,苏轼是以描写、抒情为主。风格不同:苏辙从战争的起因开始分析,不掺杂感情色彩,保留了研究历史的严谨性。读完苏辙的《赤壁怀古》,相当于了解了赤壁大战的始末,犹如读了一篇小论文。风格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而苏轼的作品更加雄浑豪放,他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词人常常以“梦”入诗词,而梦醒之后往往怅然若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写诗人从梦中猛然惊醒之后嗟叹不已的情态。(2)在求学路上,我们要像《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 ”,即广泛学习,不断反省;也要像《师说》中所讲“吾师道也,____________”,即求师问道,不问年龄。(3)古代诗人往往通过明月来寄托思念故乡、怀念亲友、时空永恒等思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忽魂悸以魄动②.恍惊起而长嗟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人生代代无穷已⑥.江月年年望相似(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悸”“嗟”“参省”“已”“郎”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教育部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后,一群年过花甲的专家教授背上行囊奔赴祖国的西部,重返三尺讲台,勇当①的“提灯者”、青年教师的引路人,用执着和奉献点亮夕阳之光。吉林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陈长生退休后来到新疆政法学院,被聘为图书馆顾问。新图书馆即将竣工,16万册图书要从北疆校区搬迁到南疆校区,陈长生②地奔波于两个校区间,参与到繁忙的搬迁工作中。图书馆二次装修时,学校希望他帮助设计方案。陈长生在图书馆管理上③,但在装修设计上却是“门外汉”。他没有推辞,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一周后拿出了设计方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鸣背上行囊,从北京直奔图木舒克。到了新疆政法学院后,主动提出担任“中国法律史”的教学任务。李鸣老师学识渊博,善于使各个朝代联系起来对比教学,让学生印象深刻。每一节课堂,他都会以金句结束,同学们都会报以热烈的鼓掌。徐凤君是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的退休教授。到达新疆政法学院后,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上。徐凤君针对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较难、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而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编写且写满不同颜色批注的教案被青年教师当作学习的模板。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组短句,以使句子表达相对舒缓。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莘莘学子;②马不停蹄/夜以继日/马不解鞍;③得心应手/驾轻就熟/轻车熟路19.李鸣老师学识渊博,善于把各个朝代联系起来对比教学,让学生印象深刻。每一节课,他都会以金句结束,同学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20.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较难,而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徐凤君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编写教案,并且在教案上写满不同颜色的批注,她的教案被青年教师当作学习的模板。【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前面有“重返三尺讲台”,意味着是给学生们当“提灯者,可填“莘莘学子”。”莘莘学子:众多的学生。②此处修饰“奔波”,强调不停歇,可填“马不停蹄/夜以继日/马不解鞍”。马不停蹄:比喻不间断地进行。夜以继日:指夜晚接上白天,后形容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马不解鞍: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③由“但”可知,陈长生在图书管理方面应该是很有经验,可填“得心应手”。得心应手:形容技术纯熟,能运用自如:也指做事顺利。驾轻就熟/轻车熟路: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第一处,“使……联系起来”搭配不当,把“使”改为“把”;第二处,“每一节课堂”搭配不当,“课堂”指进行教学活动时的教室,不能用“节”修饰,把“课堂”改为“课”;第三处,“报以热烈的鼓掌”搭配不当,“鼓掌”改为“掌声”。【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首先提取句子中心句为:教案被青年教师当作学习的模板。然后把学生反映的情况改成两个小句子,“学生普遍反映课程较难”“而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再把徐凤君的做法改成“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编写教案”“在教案上写满不同颜色的批注”,两句中间加连词“并且”,为了与前面学生反映的情况衔接,可以在“花费”前加上“徐凤君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最后在中心句“教案”前加上“她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志于道”,这意味着儒家教育核心宗旨是培养能够践行儒学“大道”的人才,意味着品质的优秀要优先于知识的拥有。但是,道是抽象的,要真正体现“道”的精神,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德行。于是,孔子推导出,在“志于道”的基础上,教育应该“据于德”。所谓“德”,就是“道” 的具体化,仁、义、忠、信、礼、智、廉等,就是“德”的具体呈现。“据于德”固然重要,但这中间还有一个优先顺序问题。在孔子看来,在“德”的各种要素中,“仁”处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德”的本质属性最直观也最具体的反映,“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据于德”优先是“依于仁”。当然,人才培养不能托之以空言,必须有具体的载体与对象,否则依然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孔子认为,这个具体的载体与对象就是“六艺”。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教育载体对象上要做到“游于艺”,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具体的学习对象。至此,孔子向人们展示了自己完整的教育理念,为造就健全人格、完善品行的人才规划了一张充满希望的路线图。21.孔子所说的“六艺”和韩愈在《师说》中所指出的“六艺”不同,《师说》中“六艺”指什么?22.请根据选文,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依次填写出①-③的内容。【答案】21.《诗》《书》《礼》《易》《乐》《春秋》。22.①据于德②仁③游于艺【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孔子所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六种技能,而《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则是指六种儒家经典著作,具体为:《诗》《书》《礼》《易》《乐》《春秋》。【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第一空,由第一段“在‘志于道’的基础上,教育应该‘据于德’”可知“道”与“得”之间应是“据于德”。 第二空,由第二段“‘据于德’固然重要,但这中间还有一个优先顺序问题。……‘据于德’优先是‘依于仁’”和第一段“仁、义、忠、信、礼、智、廉等,就是‘德’的具体呈现”以及第二段“在‘德’的各种要素中,‘仁’处于核心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结构导图上义、忠、信、礼围绕的应该是“仁”,所以应该填“仁”。第三空,由第三段“孔子认为,这个具体的载体与对象就是‘六艺’。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教育载体对象上要做到‘游于艺’”可知,结构导图上“艺”后面的箭头上应该填“游于艺”。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唐·韩愈《师说》)③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睡觉)焉,久而益足。(汉·徐干《中论·治学》)学习无止境,学习是人生中永恒的话题,常谈常新。请结合以上材料,给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写一封书信,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符合文体特征;贴合身份;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三则材料由名言构成,都与“学习”有关。第一则名言强调学习不能够停止。语出荀子的《劝学》。意在强调学习者要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是发展、完善自身的最佳途径;学习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求学者必有终身求学的意识。第二则名言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是说学习过程中要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学习主线,虚心向老师求教,课上状态、课下作业都应保有积极的态度。第三则名言大意是说学习如同登山一样,越向上走就越高;如同睡觉一样,时间越长,精神越充足。此名言意在强调学习应该努力攀登,否则就会不进则退同时也强调学习也要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学会劳逸结合。三则材料都关联“学习”的话题,侧重于从学习的方法谈论学习,即要“学会学习”。具体写作任务为给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写一封书信。按照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书信内容应提及材料或涉及材料里的观点,成文时要注意书信情景性和语体特点。 写作时考生可立一个醒目的标题,如“‘劝学’新解(新说)”,正文可从三则名言切入,就着名言观点进行阐释;对于学习的认识,考生可以依据材料中提到的“学不可以已”,要循序渐进;“古之学者必有师”,要虚心请教;“学者如登山焉……”,要锲而不舍和劳逸结合等,鼓励求学者要学会学习。也可以结合现实,用崭新的眼光批判的看待名言中的思想,阐发自己的新观念、新思想,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辩证的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勇于质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从兴趣出发、勇于创新等等均可,所以本题其实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不管哪个角度,都不能脱离“学会学习”的话题。立意:1.学习要持之以恒。2.转益多师是吾师。3.学习要日积月累。4.亲我师,信师道。5.敏而好学,不耻多问。6.勤能补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